-
1 # 失晚娛樂
-
2 # 零大帥
這麼多人對演員的不滿?而不是歸結到抑鬱症上?感覺你們都是醫生或是患者?難道不是要去關注抑鬱症嗎?而且抑鬱症並沒有說每個人的症狀都一樣,時間長短也一樣。看看就好了,同樣也不希望誇讚演員演技有多好,關注抑鬱人就好。
-
3 # 暴風車家匯
距上次馬思純被網友質問演技,馬思純親自回懟事件過去沒多久,12月23日,馬思純的一段表演短片又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馬思純的演技從《七月與安生》之後就一直備受爭議。畢竟有影后榮譽傍身,網友對於馬思純的演技自然期望很高,期望過高而馬思純又達不到的話,網友自然就會失望,一次兩次可以理解,但失望多了,自然就會有批評的聲音出現。
這次引起網友熱議的原因是馬思純在2019《最美表演》短片中飾演的一位抑鬱症患者,網友吐槽說:“馬思純這個抑鬱症患者演得跟人格分裂似的。”網友能這麼說,肯定是有原因的。
這個短片講述的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自我救贖的故事,馬思純的整個表演將近3分鐘,全程沒有一句臺詞,都要靠眼神、表情以及肢體表達,沒有臺詞的表演都是非常考驗演員演技的。一個細微的表情,動作,眼神都是整個人物塑造成功與否的關鍵。網友為什麼會說馬思純把抑鬱症演得像人格分裂,就是因為馬思純整體的表演都太浮於表面,靠著誇張的表情和凌亂的頭髮來詮釋這個角色。
影片整體運用了大量的黑白基調,可能是想表達一種壓抑的氛圍。從一開始馬思純就開始了面部各種表情抽搐,先是雙眼無神象徵性地面部肌肉抽搐了兩下,接著就開始了帶著隱忍的哭腔詭異的笑著,哭著笑完又立馬轉換了一個可以殺死人的陰森眼神。
接著眼淚流了下來,抽泣了兩聲又開始笑,整個近鏡表演持續了有30秒,馬思純就是一直在哭與笑之間來回不停地切換,似笑非笑,似哭非哭,抽搐的頻率都快趕上劉能了。所有的面部表情都傳達出一種“此人有病”的資訊,而且還病得不輕,但是不管怎麼看都像是一個“不是抑鬱症的瘋子”。
直到短片開始出現人群嘈雜的叫喊聲,馬思純轉頭那一瞬間眼神驚恐,然後開始失聲痛哭,才有了一點抑鬱症患者的感覺,像是抑鬱症患者痛苦的掙扎,在生與死之間不斷地徘徊拉扯。在馬思純終於戰勝自己衝上樓抓住了跳樓的“自己”,觀眾可能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抑鬱症患者的自我救贖嗎?
對於這段表演,很多網友批評的也挺狠:“她咋演得跟發癲似的。”“抑鬱症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我想到了謝娜在快本上粗糙誇張的演技?”還有網友評價的挺客觀:“這不是抑鬱症,這是精神分裂,抑鬱症這麼常見,大家都在提,都在關注,稍微瞭解,都不會演這樣。”
短片僅3分鐘直到後半部分的劇情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能看懂在表達什麼,那這個作品也算不上是很成功的。重頭戲是在馬思純前30秒的表演中,而在30秒的時間內馬思純的表演都沒有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那她的表演就是失敗的,也不怪網友吐槽得這麼狠,這不是一個影后該展現出來的水平。
還有網友就拿出了海清在《最美表演》中的短片來作對比,表示同樣是表達精神極端狀態,但海清真的吊打馬思純。相比於馬思純用生命在詮釋什麼叫“尬”的演技,還是海清老師遊刃有餘地表演更有說服力。
一個兩個人吐槽可能是吐槽者本身的問題,要是大家都這麼評價,那可能真就是馬思純的問題了。馬思純也真的需要好好正視一下自己的演技,虛心接受網友給出的評價,用實力漂亮的反擊回去,而不是進行沒有任何意義的打嘴炮。有了“影后”這個頭銜,自然就要對得起相應的榮譽,不要讓這個獎項成為自己演藝生涯唯一一個很重要也很有意義的獎項。
-
4 # 尷尬的小表哥
馬思純此次出演抑鬱症患者,先不論演技怎樣,至少她為抑鬱症發聲,讓抑鬱症患者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光憑這一點,她這次出演就是很成功的,你說對嗎?
-
5 # 八卦的兔子
感覺不到她在表演,她就像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一個人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看不出自己在表演,像美國的小丑一樣,為了表演好小丑。在精神病的住了一個月,最後炸樓那一刻本是失誤。結果被他演成了經典鏡頭,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
6 # 說不定他明天就來了
抑鬱症這個詞其實我很多時候都不想提及,因為我覺得自己很無能為力了,因為身邊也有抑鬱症的朋友,不管用什麼形式,我都覺得我安慰不了她,所以很難過。
看了馬思純的抑鬱症短片,特別是那個想笑出來,但皮和肉卻在拉扯著的鏡頭,真的太讓人揪心了!
因為我那個抑鬱症朋友說過“我不知道我是誰,我控制不了我自己,我連笑都不會了”
所以我覺得馬思純演得很投入很到位!
-
7 # 娛樂吃好瓜
關於馬思純的這個最美表演,有人說演的好,有人說不像抑鬱症,倒像是精神病。
有可能是影片時間比較短,她需要在短時間裡把抑鬱症患者的狀態表現出來,時間有點急,發揮的空間有限。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馬思純演的是抑鬱症,其實我覺得我是看不出來這是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更多的是面無表情,剛開始的鏡頭她的臉部抽搐,更讓我覺得這是一位剛失去孩子額母親,或者更像是一個精神病。
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是毫無生氣的,厭世的,他們看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灰色的,他們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如果是選擇自殺,他們也會選擇平靜的死去,沒有太多的波瀾!
馬思純的表演很痛苦,很掙扎,卻是讓人看的痛心、揪心。在同齡的演員中,馬思純算是有演技的,但是這個表演如果冠名是抑鬱症患者的話,我覺得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
抑鬱症患者就是明明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對他們的影響會很大,他們會無限放大,然後感到崩潰,有時候明明知道沒什麼,但是就是特別崩不住,心理承受能力特別低!
我覺得如果是一部影片有足夠時長的話,馬思純會把抑鬱患者的狀態表現出來,只是這短短几分鐘,發揮的空間實在有限。
-
8 # 劉心
如果是我來寫這個短片的劇本,可能會是這樣:
白天,乾淨的房間
十幾個年輕人在聚會,房間內充斥著音樂、嬉笑聲。
男生們搞怪打鬧,發出中氣十足的大笑,喝下汽水時喉結有力地聳動。
女生們聊著最新的小鮮肉八卦,對前來騷擾的男生們呵斥和調笑。
女生A以主人的姿態招待大家吃喝玩樂,她被男生們稱讚廚藝,又被某個女生膩歪地親了一口。
此時,一直插不上話的男生B落寞地看了看喧鬧的眾人,低下頭掏出手機,拇指在螢幕上胡亂地滑動。
漸漸地,悶頭玩手機的男生B感覺周圍的嘈雜聲變遙遠了,聽不清了,與此同時心跳聲、呼吸聲、出汗的手指與手機螢幕摩擦的聲音卻慢慢放大,愈發密集。
“咚!咚!咚!”
“呼......呼......呼......”
“吱——吱——吱——”
眼前的世界在旋轉,男生B下顎打顫,面板滲出細密的汗珠。
突然,女生A的手搭在了他的肩膀上,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
男生B回頭望著女生A,對方回以溫柔的目光。
夜晚,男生B的房間
男生B躺在自己家的床上,回想女生A那時的眼神,他的眼睛煥發出一絲久違的神采,瞟一眼鬧鐘時間不早了,他從床頭櫃的抽屜裡拿出幾個塑膠藥瓶,倒出藥片吃下。
剛想把藥瓶放回抽屜,突然想起了什麼,男生B把藥瓶匆匆放在了床頭櫃上,迅速拿出手機打字,訊息傳送後他關燈躺下,卻無心安眠,眼眸在黑夜中閃閃發亮。
夜晚,乾淨的房間(女生A的房間)
女生A把最後一片垃圾丟進了垃圾桶,剛喘一口氣,手機發出震動。
女生A一邊起身走向陽臺,一邊打字回覆:“加油,不要輸。”
夜晚,男生B的房間
男生B聽到手機的震動聲,伸手摸手機的時候把床頭櫃上的藥瓶打落了。
夜晚,乾淨的房間(女生A的房間)
室外的風撩撥起女生A的頭髮,她把手機抱在心口,閉上眼,從陽臺上跳了下去。
黑屏,出文字:
TA們都是抑鬱症。
以下是一些碎碎念:
“抑鬱症”一詞其實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可隨之而來的,是話語權的搶奪:什麼是抑鬱症?大眾開始搶奪這個名詞的定義權。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需要一部能真正為抑鬱症發聲的短片,決不能想著去說服說教,而是要震懾。
震懾,去震懾大眾僅憑自己的三兩印象就妄下論斷的輕視。
《救》這個作品遠遠做不到這一點,它是按照普羅大眾的印象流去拍的,拍的都是大家意料之中的場景和演出。
意料之中≈輕視,當觀眾潛意識裡產生了“我果然沒理解錯,抑鬱症就這樣”“哦好吧,這是抑鬱症”這種心態,就會輕視作品本身,表現出的行為就是:跑去挑演員的演技毛病。
所以馬思純的表演其實問題不是太大,只不過因為她是領銜主演,被推到整個作品的最前方,才招致如此多的非議。
說人話,就是背鍋,替導演編劇製片方背鍋,明明這幫人才是決定性的,決定了作品氣質、劇情走向以及最終的呈現效果,簡單地把《救》的效果不佳怪罪於演員是不合適的。
《救》這個短片,劇情和編排都相當膚淺,留給演員的發揮空間也就骨灰盒那麼點兒大,考慮到導演姚婷婷還不錯的履歷——執導/編劇/參演過諸多豆瓣評分7+甚至8+的作品,這樣一個不合格的短片實在是有糊弄資方的嫌疑......
回覆列表
馬思純在短片中零臺詞表演一個抑鬱症患者,內心活動全靠面部表情來演繹,她時而蹙眉憂傷,時而天真露出笑容,時而瘋狂,時而沉默,一看就是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
“好尬啊,沒有這個標題誰知道演的什麼”
“說真的,我覺得這段表情和情緒是可以的,但真正的抑鬱症不是這樣,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大部分時間沒有表情,沒有情緒波動,對一切都很漠然,可能偶爾會哭,但大多數時候都很木然。希望可以真正去觀察瞭解一下抑鬱症吧,也希望世界上再無抑鬱症。希望粉絲別黑。”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抑鬱是啥樣,反正我自己絕對不是這樣。根本沒有表情,越用力表現越像演。”
“作為一個已確診患者,覺得馬思純表達出了抑鬱症病人內心的掙扎,想要自我救贖但很困難的那種窒息感……不奢望病癒,只希望無法感同身受的人們不要說風涼話,比如“這病就是閒得慌”之類的,對不起我也不想病”
據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有逾3億人罹患抑鬱症,約佔全球人口的4.3%,抑鬱症發病率及相關自殺率也居高不下。抑鬱症最可怕的是它帶來的恐怖的孤獨感。
馬思純此次出演抑鬱症患者,先不論演技怎樣,至少她為抑鬱症發聲,讓抑鬱症患者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光憑這一點,她這次出演就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