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得堂
-
2 # 徐榴堂
這是個好問題。
當代山水畫不是憑空出現的,有其時代背景和畫法淵源。
歷史上,中國山水畫經過了數次大的變化,有所謂大小李一變、董巨一變等,這裡就不細說了,書上都有。當代山水畫的源頭應在清末民國西畫引入之後,以吳石仙、陶冷月、高劍父等借鑑西方風景畫畫法創作新體山水畫那時開始。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中國山水畫因“不能反映新時代”而失去了社會生存空間,畫家們為了延續這一民族核心畫種,只能改畫真山真水,山水畫風景化隨即拉開序幕。
這個時期參與山水畫改造的畫家中,有很多都是傳統山水畫功力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猶存的畫家,如錢松巖、傅抱石、李可染、趙望雲、陸儼少等。也有一些對傳統文化理解不深、功力不足的山水畫畫家,如關山月、石魯等。這些人的作品形式新穎,深度不一。
隨著老一代傳統山水畫畫家的謝世,美術學院的壯大,素描、色彩基礎教學的填鴨式進行,新體山水畫也逐漸走入死衚衕。強調外師造化,而漠視或根本不理會心源之重要。對畫面形式挖空心思,而對精神內涵一無所知。作品空虛冷漠,徒有高大上的空架子。
當代山水有三種基本形態:1、景區宣傳畫似的中國風景畫;2、搞不清語種的“筆墨型”山水畫;3、不知傳統為何的仿古山水畫。
這三種畫形式不同,但實質都一樣,都缺乏傳統山水畫的人文情懷。中國的山水畫需要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發展作為依託,否則只是地貌圖樣。
-
3 # 北京李福林
為什麼當代人畫山水始終覺得缺韻味?
我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們不同的時代審美傾向,故而,有“筆墨當隨時代”一說。
歷來,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從前如此,過去如此,當下也不例外;所以,前赴後繼者,總是在努力之中奮起!
當然,我不否認,當代有些人畫山水確實存在讓人覺得缺韻味的。
但是,也並非中國所有的現代人畫山水,都缺韻味!
無意義的空話,我就不多說了。
還是讓我的作品去說吧……
-----------------------------------
附圖
李福林中國寫意山水畫部分作品及效果圖展示
----------------------------------------------------------------------
---------------------------------------------------------------------------------------------
--------------------------------------------------------------------------------------------
---------------------------------------------------------------------------------------------
---------------------------------------------------------------------------------------------
--------------------------------------------------------------------------------------------
---------------------------------------------------------------------------------------------
---------------------------------------------------------------------------------------------
---------------------------------------------------------------------------------------------
---------------------------------------------------------------------------------------------
-
4 # 弘二丨集熙窯陶藝
為什麼當代人畫山水缺韻味?
韻味這個東西,太主觀,你覺得它有它就有,你覺得它沒有就沒有。尤其這個東西在文人相輕的中國,你畫得韻味都從紙邊溢位來了,也會有人說是穢氣蓋都蓋不住。當代也有人畫山水很好的,但必定會有人說老套路,沒有一點新意,再牛叉也超越不了宋人,垃圾而已!
-
5 # 鐵硯詩心
當代有很多繪畫工作者,因為不讀書不習書法,所以缺少了中國畫的內涵。就是內心缺少傳統文化的素養,所以說審美趣味底下,古代的畫家首先都是書法家也試試,所以說他們基本上都是。修養很好的文化人,文化人做出來的事情當然是精緻的含蓄的。美妙的。這表現在繪畫上就是繪畫的內涵和韻味。他是繪畫者自然的素養的流露。不是一般的工匠可以模仿的來的。當代有許多畫畫的人,他們的名利心特別的嚴重,不專心的修養文化基礎而是的炒作自己。讓自己儘快的獲得名利,所以作品上流露出來的都是市儈和浮躁之氣,沒有寧靜致遠淡泊明智的那份情懷。我也曬上幾幅自己心平氣和創作的作品,供大家批評指正。
-
6 # 小桐妞
古人,平時吟詩作對,遊山逛水,看風景
現代人,平時上網打遊戲,出去旅遊看人頭
,採風都不一樣的
-
7 # 真相很簡單
為什麼缺韻味?
因為畫這樣畫的畫家,在畫畫之前,沒有想明白,什麼是中國山水畫。
畫家沒有理論嗎?有。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理論,從筆法到氣韻,說起來都一套一套的,可惜的是,說著說著就不知不覺背離了山水畫的初衷,漸行漸遠,作品越來越沒法看。
拙作《揮雲而去 十張畫裡看中國》特別探討了這一問題:為什麼是山水!在此只談一點,那就是,古人畫山水,並不是畫的自然山水。
有人說,對,畫的是心中山水。
那請問,什麼是心中山水?
就是心裡面想的。
那再請問,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就是透過觀察自然,從而在心中形成對山水的理解,然後……
你這樣回答問題,那我可以斷定,你的山水畫絕對不會有韻味。
因為,古人所畫的心中所想,不只是對山水的理解,他在表現他心目中的理想國。
他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什麼?
兩個字:仙境。
古人為什麼遊山玩水?
你以為跟今天一樣,厭倦了城市生活,去大自然放鬆身心?
古人就生活在自然當中,他們遊山玩水,是追尋仙蹟。
今天科學社會,人們心目中裝的都是科學,可是,古人心目中裝著的都是仙境。他們相信神仙的存在。
神仙住在哪裡?
就住在山水間。
古人將遊山玩水稱之為地仙,就是自視為神仙般的活動。
古人為什麼羨慕隱士,因為那種生活境界,就類似於神仙。
所以,古人執筆,但凡涉及山水,那便是境界高遠,韻味無窮。
怎麼畫能有仙氣,就怎麼畫,所有的技法探索都服務於此。
你天天就畫你看到的山石瀑布,你想想,你差距有多大,你還想有韻味?
你的韻味從哪裡來啊?
-
8 # 洛神公子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距離產生美”,古代的東西總能觸發我們的思緒。就像我們腦海中童年的記憶一樣滿懷深情,又不可名狀。所以古代的山水畫更能寄託欣賞者的“悠悠我心”。
“氣韻生動”也是古代山水畫的經典論述,講究畫面中“氣”的暢通、音樂般的“韻”律、鮮活的“生”意、靜謐中有“動”的大自然境界。
中國山水畫初發於唐,興盛於宋元明,“富貴氣象”的“畫院派”、氣勢恢宏的“北派”和婉約秀麗的“南派”山水風格都大放異彩。由於皇家貴族、達官貴人、知識分子的推崇和現身說法,是山水畫的黃金時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人們“舞文弄墨”也是格調不凡,“文人畫”的興起也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
“藝術源於生活”,古人的生活節奏沒有今人的快,娛樂方式也沒有那麼多,“慢”生活下的“讀經撫琴”、“焚香話茶”、“參禪悟道”情景下畫出來的畫也是韻味十足吧!
還有一點,我們看到古人山水畫存世量少,還是經典高質量的山水畫作品。古代名家的山水經典之作自然令人歎為觀止,心曠神怡,韻味十足!
回覆列表
當代人的國畫,缺乏韻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功力。缺乏用筆的功力與用筆的筆法。以為用毛筆,就等於中國畫。這樣的基本認識,帶來的根本問題,首先就是畫中根本見不到用筆的功力與筆法,更不用就筆意了。中國畫中韻味基礎,
既筆意。筆意的基礎既筆法,而筆法則建立於功力的基礎之上。如果這三者的缺失,又怎麼可能使作品產生"韻味"。當然這些基本技術性問題,首先需要解決認識性問題。僅僅是多讀幾本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講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樣一種認識的深入,非常重要。一切的為學,最終都得依靠技術性的表達,解決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書畫雖為小道,卻也體現出大學問。一個作者,如果成天尋思著怎麼畫畫,是永遠畫不好畫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這一所謂的"小道”,所承載的是文化精神的體現。而畫中的所謂"韻味"”,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精神的傳達。書畫自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