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渚上2000

    感覺魯迅的文章很耐讀為什麼

    好的文章在三個方面能夠感染人: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魯迅先生的文章三者兼具,且高人一頭,怎能不耐讀呢?

    一、文學性

    文章由語言文字組成,帶有作者的個人風格,魯迅的作品文字犀利,長短句都很有特點,他的雜文旁徵博引,散而不亂,警句頗多,讀來很有嚼頭。

    二、藝術性

    多了不說,就一篇《祝福》,恐怕連中篇都算不上,但人物藝術形象刻畫之深絕不亞於四大名著中人物。所謂“立得住”能讓人過目不忘,進入書中情節,堪稱大師。

    三、思想性

    這才是文章的魂,思想性差的文章最多是華而不實,空有其外。魯迅的作品讓你多年後都會回味感觸,這就是打動了你,進入你的思想深處,成為你人格的一部分。隨便引一句回味共勉“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除了以上原因外,魯迅的文章還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就是有句子不是太好理解,

    一是和當時的背景實事有關。

    二是與當時正處在文言向白話過渡有關。這就像禮品盒一樣,明知裡邊裝著精彩的禮物,層層包開精美的包裝紙才能看到,過程也變得讓人期待,耐人尋味。

    綜上所述,魯迅先生的文章當然耐讀了。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幹為孺子牛。

    2、時間就是,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

    3、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4、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5、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6、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7、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8、我們華人對於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9、與名流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10、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 2 # 勇搏逆流

    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的就是魯迅的一生,魯迅敢愛敢恨,一直為底下階層的窮苦民眾吶喊申冤,手裡拿的是筆,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對赤裸裸上層剝削者的討伐與抨擊,言語犀利,詼諧諷刺吃人不吐骨頭的上層利益剝削階級者,魯迅先生是一位愛國者,代表的是最低下層人民的心聲,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文學與窮苦老百姓,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愛國主義家。

  • 3 # 知不足書齋

    魯迅的風格是一把簡單的匕首。他能用一寸鐵殺人,用刀子看血。重要的一點是,在掌握了它之後,你可以用幾句話就突破主題。文章幽默,辛辣爽口,都接近諷刺。它有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革命。由於生活貧寒,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偉大的文學豐碑。魯迅的語言風格獨特,別人很難模仿。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即使是模仿,向別人學習。

    魯迅的文風“源於中國舊文學,即所謂小腳包,小腳鬆了,但骨頭還斷了,所以鬆了之後,還是有舊文學的基礎,寫白話文有時不能重生”。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散文、木刻、現代詩歌、古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整理、現代學術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魯迅創作了幾部小說,開創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更多的是“展示文學革命的成果”;他創作的散文充滿了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用的“批判武器”。他創作的散文多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人的本性、人的境遇民俗的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創作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學風格。作為翻譯家,他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科學著作和自然著作,為開啟人們的智慧、引進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藝術愛好者,魯迅引進了大量西方木刻版畫作品,從精神、理論和精神上支援青年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中國近代的傳播和發展,為現代藝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

  • 4 # wangyizuog

    魯迅先生滿含著深情的淚水在關注著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他用文化的筆描寫華人的奮鬥艱辛掙扎的心靈過程。他吶喊著給華人加油助威。他彷徨著思索著民族和國家的前進的方向和道路。魯迅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小說,每一個構思,都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來設計,來寫作來描述。他的每一個字都透著自己的苦苦的思索,對民族深深的愛,對國家深深的憂慮。他的每一個字都表現著一種力量,鼓舞著中國青年人,鼓舞著華人,向著民族光明的方向去努力,去掙扎去奮鬥。魯迅的文風是當代中國最革命最先進,最民族化的文風。這裡的哥們講的是先進性,講的是民族性,講的是正義的能量。這是我們今天新的理解的角度,新的思想,新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所對魯迅作品閱讀的感悟和思索。魯迅永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繼承的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批判式的繼承取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我們民族的惰性,我們民族的劣根性。華人是東方文化,幾千年永續傳承下來的勇氣,就是一次次的歷代的對自己傳統文化的批得體無完膚,再去發揚繼承。魯迅先生就是這樣偉大的批判家和繼承者。他的文章。裡面的偉大的家國情懷讓我們讀了。深受感動和鼓舞。而不是有些所謂的那些個作家的作品,即便獲得了什麼大獎,讓人讀了有一種嘔吐的感覺。

  • 5 #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是武器更可以是有思想的東西,很有內涵!這與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筆桿戰鬥是分不開的。魯迅先生的戰鬥是用筆桿子做武器,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更像是一把匕首蚩向敵人,魯迅先生是文化戰線上的急先鋒,諷刺,詼諧成文的戰鬥著,可謂是民族的脊樑,靈魂!他的短篇小說都帶有很強的諷刺性,這也招來許多人的嫉恨。但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筆刀辛辣,勁道,能一刀見血,一語中的。無論是散文,雜文還是小說,無不是在戰鬥,為華人的覺醒而吶喊!多少年過去了,多少人仍然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因為有思想!

  • 6 # 網暈者

    耐讀的人寫耐讀的文。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人,包括眾多著名文人,有誰讀他比讀魯迅的人群更廣,讀他比讀魯迅的探討度更深?傳世的文章,其第一要素就是耐得住各類人各代人的經常性閱讀,真正讀書的人們,愛讀的文章應該是觸人靈魂的,發人深思的。

  • 7 # 慕亭衣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借他的文字深度剖析自己的內心,檢討自己的人生般的透徹。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魯迅先生原本是學醫的,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

    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佈的魯迅學年成績:

    成績優異,正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可為什麼後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呢?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他?

    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那時的中國遭受戰火荼毒,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可有的華人竟不覺得要為國家做點貢獻,鴉片的浸染,華人的心麻木了,華人的魂遺棄了。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原本魯迅先生學醫,是認為可以減輕人的痛苦,是一種快樂,可後來他發現,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外華人的欺負,清政府的腐敗,他終於覺醒了,華人的病因不在醫人,在於醫心。

    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用他手中的筆喚醒華人的心,呼籲華人團結一心,抵抗外來侵略者。

    在他的作品《吶喊》中,魯迅先生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回憶道: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華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起初他是孤軍奮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起,為著華人能夠醒悟,一起站起來抵抗外敵。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

    不止《吶喊》,還有《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魯迅的文字風格“是從中國的舊文學出來,就是所謂的包小腳,小腳解開了,可是那骨頭裡面,還是碎掉了,所以解開了以後呢,還是有那種舊文學的底子,寫白話文有的時候不能夠脫胎換骨”。

  • 8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這是因為魯迅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一位藝術大師。就其小說來言,其從《吶喊》到《彷徨》,“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他善於擷取重大社會問題作題材,精心塑造具有時代特徵的各式各樣典型形象,運用“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法,冷靜而嫻熟地刻畫人物,他的語言兼收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口語之長,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耐人尋味,顯示出白話文的巨大生命力。這些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使魯迅的現實主義作品具有更高、更新、更深刻、更清醒、更富於戰鬥力的特色。

    而在雜文創作上,魯迅採用了世人公認的“魯迅筆法”。所謂“魯迅筆法”,是指在劇烈的社會變化和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中,魯迅為了有效地同形形色色的敵人和舊傳統勢力進行韌性戰鬥,逐漸形成起來的自己雜文的獨特文風格。這就是犀利的諷刺,深刻的幽默,冷嘲熱諷式的態度,隱晦曲折與痛快淋漓相結合的筆觸,寓褒貶於典型形象的描述中的方法,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這些藝術上的天才創造,使魯迅的雜文不僅說理透徹,每每擊中敵人的要害,而且富有非凡的形象感染力,具體生動,發人深省,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 9 #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並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語言幽默,含義深刻,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20卷1000餘萬字傳世,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的文學作品確實非常耐讀、耐品、耐人尋味!以詩詞為例,留學日本時作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在《四一二事變》一詩中寫道: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春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淄衣。這寫出了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的悲傷情景,令人為之動容!

    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常被引用和諧共處,也用來表示兩岸和解的名句!尤其是《自嘲》一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七言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並常被名人名家引用以自況,或激勵自己為人處世!

  • 10 # 崑崙之上V

    從小學課本的《三味書屋》開始接觸魯迅的文章,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學的官方語文課本,魯迅的作品片段陸陸續續看了不少,課後也讀過全本,當時感覺魯迅的文學地位摻雜了不少政治成份。然而隨著閱歷的增長,近來再讀魯迅,顛覆了以前的想法,真是很拜服他,推崇他。作為一位文學大家,一個長篇沒有,小說就那十餘箇中篇、短篇,而他的文學功力就隱藏在這些小文中,寫人物,廖廖數筆,就生動傳神,讓人印象深刻,而細節的描寫,更是在那看似不經意間地一帶而過,就產生了絕妙的效果。推薦他的一篇小說《在酒樓上》,我細讀了幾遍,很值得回味。魯迅文章裡的一些經典語句更是耐讀,比如,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話說得多平常,但又那麼富有哲理!

  • 11 # 大悔憶智周

    文章要像魯迅一樣耐讀其實也不難,只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你要像魯迅一樣看得更寬,城裡鄉下、國際國內。

    其次你要像魯迅一樣看得更仔細。

    第三,你要像魯迅一樣看得更深刻。

    第四,最重要你要看得真,不要被矇蔽,要看得真就要眼光獨到,獨立思考。

    第五,寫作的時候不要把什麼都寫出來,要注意精煉含蓄,耐人尋味。

    就像海明威所言,如果寫冰山,那麼寫出來的只應該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讓讀者去想去補充。

    魯迅不僅在內容上“冰山原則”,語言上也“冰山”。雖然他反傳統文化,但是,其實他的語言是半文言,非常精警,格言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拍會為難新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