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叔茶話
-
2 # 評論界的段子手
印象很深刻,離開學校後已經很多好沒有在家裡過一個端午節了,小時候一到端午節的時候,家裡就有粽子可以吃,跟小學文章一個樣,往肚子和額頭上塗那個雄黃,然後家裡角落各地都要噴一點,吃完大餐吃過粽子後,家裡人就千叮萬囑不要去河裡游泳,一定不要去,這時候各種水鬼,往年各種被淹死的人各種案例。下圖是10年的冬天下去遊的,這裡是河流的上游,接近水源地。
當然了,都是左耳聽,右耳出,都拋之腦後,偷偷溜出去跑到我們村的那一條大河裡,這可是一條地圖上都看得到的河流,水電站都有好幾個,有些深水區深度有數十米,淺的淹沒小腳丫。
當然了,最深刻的還是去年的一個端午節,那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在外地還有愛人陪伴的端午節,無奈今年不再有機會,真是汪汪汪汪。總之,一個端午節在我心目中比國外的聖誕節還要重要。懷念小時候水裡漂幾百米遠的時光,懷念游泳被家人發現的日子,懷念過往所記得的每一個端午。
-
3 # 江南無風吹草動
我印象裡好像從上了高中就沒有和家人一起過過端午,然後大學在外地端午依然不能回家。之前的時候端午節會去姥姥家,我不太喜歡吃粽子,那一天就是和夥伴玩一天晚上吃過飯後姥姥會去樓頂天台上供,然後我們幾個人就會跟著一起去,總之很開心,這種愉快在那個時候並不明顯,而是和一個人在外地無聊孤單對比下變得明顯起來。
-
4 # 軟甜奶糖
其實關於端午節,我有很多快樂,還有深刻的記憶小時候,端午節我們家裡面的節目並不多,可以來說和其他平常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同,最多就是家裡面的親戚,回來吃一餐飯,然後殺兩三隻雞。在吃飯的時候就會講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說端午時節就是農村人的禾苗已經開始施肥的時候了,然後家裡面的親戚就開始問了你家今年的禾苗長得怎麼樣呢?你家今年種了多少畝田?上一年又收穫了多少包穀子,除此之外還會問你家今年又種了多少甘蔗,然後肥料用了多少斤,用了多少包,花去了多少錢,然後又問你家裡面的女兒最近在學校怎麼樣,有沒有女朋友,有沒有男朋友之類的………白天的話大抵上就是這麼過的。在吃飯的時候,個個親戚都你不讓,我不讓的講著自個家裡的話,什麼都講。
我覺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在端午節的那一天呀,我的奶奶會給我們包粽子,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進行大掃除,把家裡面的一些雜亂的東西整理好。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道當時我們在忙什麼,反正就是東忙忙西忙忙,什麼都做。在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灑雄黃酒了吧。那時候呀,奶奶很早就配好了雄黃酒,各種從地裡面帶回來的草藥加上米酒,然後就做成了雄黃酒,然後奶奶,他就把雄黃酒給我和兩個妹妹。奶奶說你們三個,把這一小桶的雄黃酒為著我們的泥房,撒一圈,去去邪氣。我和兩個妹妹就開始行動了,兩個妹妹一個人拿著一半的桶,我就負責灑,把家裡面的房要一圈,全部都撒上雄黃酒,撒完之後我們也是累喘吁吁。
還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在家裡面幹活乾的正熱火朝天的時候,奶奶突然間就張開它的大嘴,把雄黃酒雄噴向我和妹妹們,我們來不及閃躲,然後身上全部沾滿了雄黃酒,還有各種草藥的味道,當然還有奶奶的口水,那時候我們都咕咕的笑了,我和妹妹們特別的開心。
-
5 # 小松果東
吃粽子,放假,和父母一起出去打粽子葉,看著父母打餈粑,打完,放在簸箕上,裹上豆粉,弄成像盤子一樣大的圓的餈粑餅,吃的時候,拿小碗,裡面當上白糖,沾著糖吃,想想現在覺得挺甜的,在外面5年了,都沒吃過小時候的餈粑了,挺想戀的!
-
6 # 小頭媽媽和大頭兒子
和爺爺一起拔菖蒲、剪艾草,待草藥稍稍晾乾,放入盛滿水的大鍋熬洗澡水。小夥伴一起DIY菖蒲根或是手串或是項鍊。跟媽媽一起買摘粽葉、淘米、拉線、包粽子。拉著爸爸的手擠在人堆裡看龍舟。
-
7 # 金湯湖畔人家的人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免不了又要勾起我童年的回憶,小時候這個節很隆重很重要也很溫暖。
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記得當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哥哥們帶著我一起去田邊採艾蒿、採蒲劍回來插在門頭,插好了艾蒿母親繞著鍋臺已經給我們炸好了米餃(我們這裡很少吃粽子,一般都吃米餃,我們叫 炸大餃),父親則坐在堂屋悠閒的抽著自己的香菸,和我們一樣享受著節日帶來的氣氛,這時母親難免會說上一句:怎麼又抽上煙啦,父親就會很正經的回上一句:哎,過節嘛,抽支菸搞搞氣氛放鬆放鬆!哈哈,父親在母親那裡也總像長不大的小孩,也有點自慣自!
懷念過去的童年和想念已逝去的我的父親!
-
8 # 燈籠照月
哲人說過:娶一個賢妻,你將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娶一個悍婦,你將成為一個哲學家。試問:娶一個哲學家做老婆,結果如何。當初結婚,妻說:有了孩子,女人就失掉了自我,就是一個不完整的女人。我想:妻可能是婚之初性不亂吧。婚後數月,妻又說:沒有孩子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就是一個殘缺的自我。我想:我可能是媳相近性相遠了。夫妻間有了默契,心想事成,我的感覺老慢半拍,總是事後明白,妻虐我苟不教,性乃遷,所以,教化如影隨形。妻終於顯山露水了,對我那些關懷的物質不再頭暈噁心。妻說:只需三樣,粽子鹹蛋綠豆糕,只要心情好就行,不然,孩子出生後容易弱智痴呆神經質。於是,我買了一大堆所謂的隨心三寶。妻又說:這麼多,你是讓孩子長一個鹹蛋腦袋,粽子般身材,滿肚子綠豆糕糊糊,與其子,如其父。於是,我到處送溫暖,好在是時令禮品。幾個月後,孩子終於出生,一家三口滿滿的幸福。妻說:我和孩子掉水裡,你救誰。又來了,真是教之道,貴以專。我說救你。妻說:你無視孩子,同時也會無視我。我說:我救你,同時你也會保護孩子,救一贈一,哲理沒毛病。
-
9 # 莫雷爾的佈道壇
我的老家在四川的東北部,嘉陵江上游的蒼溪縣。本地居民大多為清朝時從兩湖地區移民來的。
我們那裡管端午叫端陽,按照我母親的回憶,有很多風俗跟別的地方一樣。比如說主婦們會割些菖蒲、艾草掛在門框上,作為過端陽節的象徵,菖蒲、艾草掛幹後可以用來泡水給小孩洗澡,被認為有祛病強身的作用。
在過去生活艱苦的年代,主婦會給每一位家庭成員煮一個毛雞蛋,蘸著雄黃吃。男主人還會在孩子們的耳背、手彎、腿彎等處抹上親手調製的雄黃酒,並送上預先準備好的香包。
在四川這種亞熱帶地區,一般一年種一季小麥和一季水稻,農曆五月初,小麥基本已經收割完畢,水稻插秧也完成了,是一個農活相對清閒的時間點。所以有“寧過端陽不過年,端陽過了漸漸閒”的諺語。已訂親的年輕人這時會去未來的公婆家或丈母孃家串門,已婚年輕人會在此時回到孃家和去丈母孃家看望長輩。
但是有一個風俗非常特別:端陽節不吃粽子吃包子。
生活貧困的年代,新鮮豬肉可是稀罕物,哪怕過年時殺豬做的煙燻臘肉也算得上是戰略資源。端陽節是重要的節慶,可以動用一點戰略資源。臘肉切丁,配上新鮮的豆角做餡,包成包子,就是我們那裡端陽節的主力美食了。而且包子便於攜帶,端陽節的時候還可以帶上送給親友。
母親告訴我,一直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區間交流的增加,老家的人們才逐漸接受了“端午吃粽子”這個設定。順帶一提,我們那裡的粽子大多以糯米為主,蘸白糖吃的甜派。
另外,雖然當地居民多多少少都有楚地的血統,但是我們並沒有龍舟的習俗。可能是由於地處長江流域上游,河流比較湍急,並不適合划船。而且南方的龍舟文化通常和宗族聯絡在一起,而在我們那裡,維繫宗族的象徵物,例如宗祠、墳林和族譜已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一空,文革後農村人口又大量流失到了沿海地區,那麼作為宗族象徵的文化也就很難再次建立起來了。
-
10 # 中午的太陽177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只要不是太大的節日,比如春節,清明,八月十五等,其餘的節日我一般不會太在意。關於端午節,我只記得小的時候,問過媽媽過端午吃什麼?媽媽告訴我吃粽子。那時還一直盯著蘆葦葉,呆呆地出神,不知那蘆葦葉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東西,呵呵,長大了也就明白了。
-
11 # 青虛山散人
兩件事記憶猶新,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那時十歲左右。
一、端午節頭天后半晌,老孃(很奇怪其實那時娘才四十來歲,可在我印象裡娘從來沒年輕過)收工後,準備好包粽子的棕葉、糯米、馬蓮、煮熟的紅小豆,紅棗開始包粽子。
天漸漸暗下來,吃過簡單的晚飯,我和隔壁的小夥伴瘋跑一陣後回家,包好的棕子已經下鍋,冒出陣陣香氣,我和哥哥、弟弟不情願的聞著粽香爬上坑,流著口水慢慢進入夢鄉……。
二、端午節,早早起來,狼吞虎嚥的吃完豐盛的棕子和炒雞蛋,鹹菜,棒碴稀飯,急匆匆的和弟弟約上鄰居小夥伴奔向大河溝(每年端午節我村廟會,學校放假)。
到了河溝上游,脫個精光跳入過膝的河水中,岸上一人負責拿大家的衣服,水裡兩個人一左一右從溝岸草叢的土窩裡抓叫了一夜,累了,早上還沒睡醒的倒黴的青蛙,殘忍的……!
然後把去皮的青蛙腿用去了皮的柳條穿起來……約模一個多小時後,估計村子裡廟會上人開始多了,戲棚裡也快開戲了,該去佔位置了,柳條上的青蛙腿也穿滿了,從下游出水上岸,穿好衣服,興高采烈的,帶著一大早的勝利果實跑回家,用鹽水鹽好,憧憬著中午青水煮青蛙蹆的美味,拿上小板凳和裝好爹給的逛廟會的五角錢去為爹孃佔看戲的位置去了,
待開戲的鑼鼓一響,爹孃到了,站起來跑向大街,鑽進茫茫的人海中……。
有點情不自盡,太囉嗦了,可還有點情猶未盡……!好了,不耽誤大家時間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
12 # tengteng233
上初一那年端午,用雄黃酒抹臉,喝了一大口,結果醉倒了,醉倒後被惡作劇畫臉,還被拍了很多照片。
今年年初,家裡買了個我家雲,把照片存在裡面,這下好了,這段“尷尬" 記憶要被永久留存了。
-
13 # 史海爛柯人
無論是端午、中秋、春節,亦或是其他傳統節日,真正令人懷念的,不是美食,也不是新衣,而是那份團圓的氣氛。小時候並不是很理解,直到長大離家,無數次坐在列車的角落,奔赴一個又一個“第二故鄉”,才越來越意識到,原來自己早已離家很遠。
又是一年端午時,不知是三年五年,還是七年八年,反正數不清了,似乎已經很久沒和家人一起過了。單位食堂的視窗,早就擺上了粽子。可無數次路過,都未曾有嚐嚐的念頭。或者說,怕吃了以後,會忍不住想起故鄉。
可是,不吃粽子,就能斷了思鄉的念頭麼?最早參與包粽子,應該是五六歲的時候吧。幾片葦葉,一根麻繩,一把江米,就包出一個四角分明的粽子。在農村老家,每年在端午前夕,便已掀起了包粽子的“浪潮”。言談話語之間,集市攤位之上,必然是一股“粽子”的味道。
大灶煮粽子,那叫一個霸氣!如今城市的生活雖然精緻,但卻少了那股子豪氣。小時候家裡三口人,可端午前就得先包個十來斤江米的。這既是因為鼓搗一次不容易,而且費火,也是受“嘴饞”的影響。當然,多少還有些“面子”上的原因。
包粽子,就如同過年包餃子,除了是風俗,也是一戶人家的“顏面”。過去生活清貧,過年才能吃頓餃子,因而年三十到了飯點兒,每家每戶的婦女,可都是使出渾身的解數來剁餡兒。這既是興奮,喜慶,也是在向自己和鄰居證明,晚上包餃子啦!
而端午吃粽子,同樣也有這樣的感覺。鄰里之間嬸子大娘,閒談時總會把話題拉到“粽子”上。說今年自己家買了幾斤江米,包了幾掛粽子。是啊,生活不好時,對粽子的渴望更為強烈,因為它既是美食,也是家境的“標尺”。
從這一點來講,門框上的艾草和粽子,可是很有門道咧!
粽子包出來,可不僅僅是自己吃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惦記的至親好友。老家包粽子,是很有氣場的。因為一包就是十斤江米的,煮出來,可是滿滿地一大盆。這一盆粽子,定然是要緊著孩子們吃,然後全家每次吃飯時剝幾個,作為一道“主菜”來享用。這樣的情形,要從端午前夕,一直持續到端午之後,大概得有半個多月吧。
包出來在粽子,可不是自家的“獨食”。長輩們惦記子女,子女們關心老人,兄弟姊妹們又相互掛記著彼此。於是,煮完的粽子也就成為了端午時節最具標誌性的“關懷”。
小時候汽車是富貴人家才有的,連摩托車都很少見,多數人是騎著大二八往來與親朋好友之間。而老年人又與這種兩輪的“現代化”交通工具絕緣,只能靠雙腳來“丈量”自己同子女間的距離。無論是掛在腳踏車把上的粽子,還是提在手裡的粽子,都是沉甸甸的關懷。
對端午的記憶,永遠是兒時最為珍貴的感情寄託,雖背井離鄉,卻愈久彌香。又是一年端午時,我想,此時有很多同我一樣,隻身漂泊在外的朋友,都想起了兒時守在母親身邊包粽子的場景。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記憶都漸漸模糊,但這個場景卻永遠烙在了腦海之中。
這,便是家的溫情。雖背井離鄉,卻愈久彌香!
-
14 # 三水三心
端午雜憶
題記:再過幾天,就是端午佳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到現在,一過佳節,就開始回憶從前的那些點點滴滴——難道,人,真是生活在回憶之中嗎?
我生長在川北一個偏遠的農村,每年的端午,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因為,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親友的訪問。
先說好吃的。端午節(我們叫做“端陽節”),有兩樣吃的必不可少,那就是粽子和包子。包粽子的來歷,我在書上早就知道了,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為了避免魚蝦吃三閭大夫的身體,人們把煮好的米投進汨羅江,再後來就演變成了粽子。
但為什麼吃包子?這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在重大的疑惑,我曾經問過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得到答案,即使是在今天,“萬事不懂問度娘”,我也沒有找到答案。
疑問歸疑問,對於一個從小難得吃飽肚子的鄉下孩子而言,有吃的,就好了!
再說好玩的。端午節,再窮的人家,儀式感是不能少的。老人們照例是要敬天、敬地、敬祖宗的,買一些香蠟錢紙,在院壩舉行儀式,母親會念念有詞,反正都是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話。然後,就會背一個大揹簍,到山上去,摘上滿滿的一揹簍菖蒲,燒一大鍋水,然後,倒進大腳盆裡,把孩子們一個個丟進去。因為我在家裡最小,所以,每次都是我最先洗,看著哥哥姐姐羨慕的眼神,那種優越感,到現在都讓人回味!
最後,親友互訪。端午節,出嫁的姐姐,會帶著姐夫還有外侄(女)等回來看望父母。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他們還會給我帶一些小禮物。姐夫會帶我去捉魚,或者去做其他好玩的事。
前段時間去看如今已經快60歲的大姐夫,他還笑話說“每年端午節,都會揹著你去捉魚。還把尿撒到我身上”!
後來長大了,離開老家讀書、工作,端午節,就再也沒有了兒時的快樂——忙於學習、忙於工作,哪裡有閒暇來過什麼端午節呢?
隨著年齡的增加,特別是自己做了父親,有特別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端午節開始放假——於是,對開始是對放假的期待,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記憶,在逐漸成為每年對孩子的、對學生的文化引導——端午節中所隱含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我對社會人生思考的一個引子,一個契機!
最後,仿余光中先生《鄉愁》做《端午》一首
小時候,端午一枚白白的鴨蛋,
我吃蛋黃,父親吃蛋白。
長大後,端午是一張小小的車票,
我在城裡,父親在鄉下。
後來哦,端午是一節節語文課,
我在上課,父親在勞作。
再後來,端午是一方小小的墓碑,
我在這邊凝望,父親在裡面長息。
如今哦,端午是一種文化的記憶,
我時常回眸,尋找童年的欣喜。
-
15 # 尋美千百度54
五十多歲的人了,過了五十多個端午節了,印象最最深刻的,還是1990年的端午節。
那時,我畢業已經三年了,毛驢送回爺爺奶奶家也已經兩年了,可我和小胖依然一貧如洗,我們還住在單位的獨身宿舍裡,每月入不敷出,根本就沒條件租房,也就沒條件接回毛驢。
和我一起分配到新陽路那家單位,跟我最好的一個哥們,也是大學生,居然比我還困難。真是窮瘋了,我們決定在馬上到來的端午節下海掙錢,掙大錢!
事不宜遲,端午節已經沒幾天了,我們趕緊去批發了一堆氣球,幾分錢一個的氣球,要是賣五角,也能掙一筆;要是賣一塊,就能發筆小財;要是賣二塊……真是越想越美啊!
終於盼來了端午節,我們頭一天晚上一下班,就來到了江邊,早早在公路大橋附近,搶佔了一個最有利的地形。
除去我倆,小胖和宿舍另一個人也去幫忙,我們怕人人瘋搶我們的氣球,到時忙不過來,算不過來帳。
人家都是帶的氫氣罐子,直接充氫氣,但比我們貴;差一點的,也是那種腳踩充氣泵;只有我們幾個,帶了個腳踏車打氣筒,俗稱氣管子。
怕上人時忙不過來,佔好了地方,我們就開始緊急打氣!
氣管子不咋好使,打氣特別費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輪班上陣,打出了幾十個,五顏六色,擺成一溜。
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鐘,還是沒賣出一個,我們都有點著急。
此時,華燈綻放,江邊遊人如織,酒足飯飽的人群開始三一幫兩一夥向著江北進發,很快,路人開始摩肩接踵、水洩不通,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
緊挨著我們賣氫氣球的那幾個小夥子,忙得上氣不接下氣,最大的氣球居然賣到了十塊錢!
另一邊腳踩的氣球,也不時有人來買,我們幾個的氣球,擺在那,楚楚動人,可就是特麼地沒一個人來問。
我們幾個誰都在那心急火燎,卻誰都喊不出來,都一臉抹不開肉,誰都不好意思叫賣。
江風越來越急,夜越來越深,居然下起雨來,時大時小,我們的心比天還要陰冷。
已經是半夜了,遊客頂風冒雨,仍然絡繹不絕,可我們的氣球還是沒有著落。
不管它了,必須喊了!
氣球了!氣球了!賣氣球啦!便宜賣啦!一塊錢倆啦!
這石破天驚的一嗓子,是我喊出來的!
喊出第一嗓子,就好多了,沒啥了不起的,不就是喊嗎?我開始一嗓子接一嗓子喊,別說,立竿見影!賣出去兩個氣球!
早已昏昏欲睡的哥們一看賣出去了兩個氣球,也立即精神大振,開始奮力給氣球打氣,他怕真的賣起來,打好氣的不夠賣。
可隨後,還是沒人來買。另一個哥們著急了,也開始跟著我一起喊。
到了後半夜,天更冷了,雨更大了,我們都沒雨傘,衣服早已澆透,溼衣裹在身上,在雨中凍得瑟瑟發抖。
遊客也有點稀稀落落,我們的心情無比落寞,這可是我們第一次做生意啊!我們投入了差不多一百塊錢,就收回了一塊錢啊!
跟我最好的哥們,那個大學生,有點氣急敗壞,開始用腳去踹他打好氣的氣球,我說你幹嘛?他說反正也賣不出去了,留著也沒用,聽個響!
天亮了,陸續有遊客從江北往回走,很多攤都已經鳴金收兵了。旁邊兩個攤的氣球全賣光了,得意地跟我們告別。
最好的哥們受不了,堅決要回去。
我拗不過他,只好收攤了。
那一晚,我們收入了一塊錢。
再後來,那個哥們去了深圳發展,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早已脫貧。
每次他從深圳過來,我們在一起喝酒,都會提起那次端午節賣氣球的經歷,不勝唏噓。
哎,人生啊!
-
16 # 保定微評說
本人是七零後,小的時候家裡還很窮,這些傳統節日家裡都沒有錢過,所以對這些傳統節日,我還真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獨家記憶。因為當時還是小孩子,所以每到這些節氣的時候,看到鄰居有相應的節氣的東西吃,而我們卻吃不到,心裡難免會羨慕人家,有時候因為也會羨慕去抱怨,其實現在想來當時父親的心情一定是難受的。
那時候學習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但是小孩子的眼睛只看到了別人手中的粽子。我記得有一年端午節我給母親抱怨別人家都有粽子吃而我們卻沒有的時候被父親聽到了,父親當時很生氣還打了我幾下,可是在第二天早上我和弟弟卻吃到了粽子,這可能是我家第一次包粽子,後來聽我媽說我爸打了幾下之後也非常的後悔,連夜拿著糧票去換了江米給我們包了十幾個粽子。
從那以後,無論是端午節還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我和弟弟都能吃到時令食物。我聽母親講,說我爸爸再也不忍心看到我們哥倆看別人吃這些東西時候饞的樣子,也非常後悔因為我的抱怨揍了我一頓的衝動。月餅,元宵當時我家都捨不得買,但是每到那些節日的到來,我爸爸都會自己做給我們吃,他為了做月餅專門做了月餅模子,元宵也是自己做豆沙餡用江米麵自己搖。
後來生活好了,這些東西我家都買的起了,可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吃了。尤其是月餅,年少時對它的渴望竟然一點點都沒有了。
再後來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感情,因為兒時的這些過往有一個女人對我說,有她以後,就不會再讓我缺少每一個節日。在最初的幾年,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都充滿了柔情蜜意。這段感情最終也落入了俗套,深愛的人,以為會一輩子的人終究還是離開了。
所有的海誓山盟都變的沒有了顏色,只是她的承諾我一直未曾忘記,但是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卻再沒有人為我惦記了!
在這裡我祝她安好,快樂!
-
17 # 影子伴你
孩提時,對各種節日都總是充滿期待的,因為一方面可以享受節日的喜慶氛圍,更重要的是還有好吃的。嘴饞嘛,小孩子都這樣。
說到端午節,孩提時就是盼著吃香噴噴的粽子了。我們家鄉做的粽子一般有兩種:鹹肉粽和鹼水粽,每家都一樣。鹹肉粽的形狀跟現在市場上賣的差不多,但家鄉做的個頭要大一些,可能那時候人的胃口大,吃一個就是一頓了,但那是大人,小孩是怎麼也幹不掉一個的,我通常是把餡吃完,那些糯米很不喜歡吃,只象徵性的吃一兩口。家鄉鹹肉粽的餡用的是紅豆,中間夾一塊用南乳等調過味的五花肉。鹼水粽是粘糖吃的,與現在見的無異。
過節了,有好吃的還是忘不了自己喜歡的人。有件事我始終記憶猶新。讀小學時,我們學校來了一個從廣州來支教的漂亮女教師,她是教畫畫的,因我小時候就一直很喜歡畫畫,而且畫的還不錯,女教師來後,她對我及幾個畫得不錯的同學特別好,放學後還帶我們去寫生,漸漸的我與她便有了一種特別的師生情。小學三年級時的那個端午節,我自然想到了她,於是那天上學時專門為她帶去了一個鹹肉粽。到學校後進入她宿舍,她是與另一位女教師(不是教我們的)兩人住一間宿舍的,我進去時那位女教師也在,我好像才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我把粽子送給我們美麗的女教師後,對另一位女教師說:X老師,你也吃。那位女教師說:好,好。我清楚的記得我是忐忑著走出宿舍的。送一個不送一個,偏心得太明顯,而且,還好意思叫那位老師也吃,一個粽子兩個人怎麼吃?你說臉紅不?
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來,心裡總有羞愧感。不過那時還是小孩,考慮事情比較直接,沒想那麼多,這應該也是正常的吧。
-
18 # 遠山墨雨
又快到一年端午節,粽子飄香的季節了,這曾是年少時最喜歡的節日,雖然那時還沒有端午節放假的福利,卻能夠品嚐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在年少時代,那是很美的味道。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物資缺乏、商品流通不發達,別說是像現在這樣可以透過網上購買,就是在商店裡也很難買到粽子,只有到了端午季節,農貿市場上才有粽葉出售,也會有包好的粽子出售。
我們家裡的粽子都是媽媽親手包的,包粽子可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力氣活,會這個手藝的人並不多,記得當時我們鄰居家的粽子都是媽媽包的,接近端午節的日子裡,媽媽就成了大忙人,總有鄰居請她去幫忙,因為她包的粽子是最漂亮、最實在的。
常常看媽媽包粽子,給她打個下手,漸漸知曉了包粽子的流程,媽媽包的粽子很好看,用粽葉將洗淨的糯米緊緊包實,用力還要恰當,使粽子呈現四個尖角,將一根長長的、很結實的麻線固定,再用這根麻線將裹好的粽子紮緊、打結、固定,依次操作,最後,一串一串的粽子就包成了。
媽媽常常很認真地向我們傳授包粽子的秘訣:
一是糯米不用泡,只需用水洗淨後即可包粽子,包好之後的粽子用木炭灰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煮,味道好、還易消化。
二是用染飯花煮成的水浸泡包好的粽子,能將糯米染成金燦燦的黃色,同時留下一股清香,好看、好聞、又好吃。
(近年來經常參加週末徒步爬山,見到了新鮮的染飯花,知道了它的學名叫做“密蒙花”,在山裡分佈極廣,是一種易得的天然食用染料)
三是煮粽子的時間要長,火不能太太,得慢慢煮,才能將糯米與粽葉的香味完美融合,糯糯的、香香的,特別好吃。記得有幾次圖快,用壓力鍋煮粽子,結果肯定是米花亂濺啦。
那時的粽子分有餡、無餡兩種。記得餡料通常是自制的豆沙,很少有包肉的粽子。那時吃粽子,喜歡蘸點白糖,熱食或是放冷後食用,粽子都是很好吃的味道。
剛參加工作那些年,到了端午節,我也自己包粽子,在小夥伴中還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門手藝。我憑著記憶、學著媽媽的樣子包粽子,卻有一個角包得很是難看,至今也沒有突破這個難題。
如今商業繁榮、商品眾多,想吃什麼東西,幾乎都能在商場、超市、網上買到,動手包粽子已成了有些久遠的記憶了。
再過幾天就到端午假期了,突發奇想,決定全家一起動手包粽子,想再跟媽媽學學手藝,如何包好那漂亮的四個角,或許,這是個不錯的計劃呢。
-
19 # 道道快談
我是70後,河北人,兒時關於端午的記憶就是吃粽子。和地域、物產有關,我們這裡不產糯米,我小時候吃的粽子都是用黃米包的,棗是自家樹上打的,葉子是自己採的蘆葦葉,沒有現在的粽子好吃。即便如此,每逢端午,包粽子依然是小孩子特別期盼的事情,因為平時吃不到粽子。只記得家人會事先煮好葉子,泡好黃米和棗兒,小孩子自然是隻會添亂的,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卻怎麼也包不好,反而會遭到母親的呵斥和驅趕“去去去,一邊玩去,只會壞事”。
後來,外出求學,初中、高中、大學再到工作,漸漸地家鄉疏離,父母也漸漸老去,很多時候端午是在外地過的,吃粽子的機會就很少了。再後來,結婚生子,因為孩子喜歡吃粽子,我卻不會包,親戚朋友給幾個,像珍寶似的;要不就是買現成的,味道未必可口。後來,自己從網上找影片,反覆嘗試,終於學會了。於是甜的、鹹的,各種餡兒都嘗試過,用的是白白的糯米,還有各種蜜棗、葡萄乾、紅豆、花生仁、豬肉等各種餡料。粽葉也是各種各樣,新鮮的、真空包裝的隨時都可以買到。可是吃著這種“高檔”粽子,反而懷念起那時簡陋的“黃米粽”了。可惜,父母早已先後離世,我今生恐怕只能在夢中吃到媽媽包的的粽子了。
端午節吃粽子,在不同的時代、於不同的人意義不同。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不只是為了紀念,更重要的是能吃到難得的美味;在物質極為豐富的當下,吃粽子不再是為了果腹解饞,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人們的各種情懷。留在我腦海中的獨特記憶是,母親在灶臺上忙碌著,我巴巴地望著灶中歡快跳躍的火苗,急不可耐地等著搶吃第一隻粽子,掀開鍋蓋時,那撲鼻的香氣一直氤氳在心中久久不散,我想因為那是母愛的味道!
-
20 # 豫鄉文旅
關於端午節,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獨家記憶呢?
掰著腳趾頭算算,離開南方某城市已經十一年光景了,那年我21歲。今天這個“粽情端午”的話題,又勾起了我的回憶,回憶起來除了小小的幸福,竟然還有一絲的遺憾的呢。
十一年前的端午節,我和一個同樣是獨在異鄉的女孩子,分吃了一個具有異鄉風味的粽子。因為與人分享,因為粽味獨特,而記憶愈久彌深。梳理了一下思緒,竟然有一些感傷在裡面。
那個差一點成為愛人的女孩子,你還好嗎?因為剛出門打工不久,再加上自己不愛交流的內向性格,在公司辦公室,竟然沒有可以隨意交流的同時。每天的工作除了列印員工工資的流水賬,對賬單,下班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在宿舍裡看小說了。那個時候的手機還是很奢侈的,宿舍裡也沒電視可以看得,在廠門口的小商店有,但是人多,也懶得去看的。
後來就是端午節到了,廠裡面發粽子吃,每人兩個。正好中午做了午餐吃了呢,然後再喝一點開水,這樣午飯就解決了。下午下班在馬路上行走散步的時候,同辦公室的女孩子叫住了我,說要給我一樣東西。一看原來是早上發的粽子。女孩子說自己吃不完,也不愛吃,想著給我吃算了。我怎麼好意思去接的呢?於是各種推辭。
女孩子被逼急了,就說那我們分著吃怎麼樣?你不會再拒絕了吧?看著女孩子漲紅的小臉蛋,我感到很吃驚的。怎麼還有這種神操作啊?粽子也能分著吃嗎?各種思考之後,我說好吧,再傻的人也會懂得,女孩子是對我有好感的,怎麼忍心拂女孩子的興致的呢?女孩子很高興,開心的把粽子掰成兩半,把最大的一般遞給了我。
吃著鹹香的五花肉蛋黃大粽子,心中是很舒服的。我的感覺好像回到家裡,和親人一塊吃粽子的感覺一樣。我身邊的女孩子,我完全的把她當做了自己的親人了,因此並不覺得很孤單了。
後來的故事,就很老套了,一樣的情人愛侶之間的點點滴滴。至於怎麼分手的,可能各自選擇的人生不同吧?女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我也是短暫的過客而已。但是在端午節和一個女孩子分粽子吃的記憶,卻在我的心裡紮了根。一到“粽情端午”的時節,就會浮上心頭,不免有唏噓不已一番。
端午節屬於傳統節日中比較熱鬧的一個,小時候對於過端午總是懷著期待。跟著家人自己學包粽子,專挑自己包的米少棗多的吃~跟小夥伴一起去挑端午索五色繩,要掛滿一身才去看龍舟。現在一個人在外,象徵性的吃個粽子(還不好吃)也就算過節了。
感覺說起端午總有好多記憶,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關於端午的獨家記憶啊~
回覆列表
座標:安徽合肥
少小在家,根本不覺得端午節有什麼好的。只記得端午節早上要早起,出門踩露水和採艾蒿。有課的時候,我媽就會早晨早早煮好粽子,拿塑膠袋包好,放到我的書包裡,讓我在課間的時候吃。
我總是睡過頭,要遲到,揹著書包撒腿就跑,到了課間開啟書包,粽子還是溫溫的,那麼大一個粽子總是吃不掉,就要和同桌分享,把它吃光。從沒覺得有什麼珍惜的,也從沒覺得有什麼稀奇的。不上課的時候,我就在家裡睡懶覺,就總會聽到媽媽和奶奶在裡邊嘮嗑邊包粽子。早上起床看見了,就纏著媽媽說“我要多一點肉,給我包一個最多最多肉的”,然後在媽媽身邊撒嬌。媽媽還會去外面和親戚交換粽子。
端午節過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週,那一週的早晨,都是熱騰騰的粽子。而現在,端午節,只是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在外面,根本買不到像媽媽包的粽子一樣好吃,每次都會在電話裡撒嬌抱怨“外面的粽子一點都不好吃,你包的都那麼難吃,沒想到外面包的比你還難吃”媽媽就會說,“再難吃,你也吃了這麼多年啊,但是這幾年,做的粽子,沒有你,都吃不完了”掛完電話。
離家在外的粽子啊,永遠比不上家裡媽媽的粽子。
粽子節快到了,大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