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問王維的五言詩有格律嗎?
15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王維五言詩有格律嗎?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什麼是格律?按照原意來說,是格調和音律。作為一位被尊稱“詩佛”的田園詩人來說,作品自然是高到空明的。王維是少有的能在作品中展現“無我”境界的詩人,與修禪有關,也與他經歷過生死後看破紅塵有關。這樣的詩人寫出來自然是有格調的,而王維又精通音律,年輕的時候就是靠著在岐王府裡吹奏自己作詞的曲目,搭上了玉真公主的關係,從而名滿京華。

    這樣一位精通音律、格調高雅的詩人作品,怎麼會沒有格律?

    不過估計題主並不是問這個格律的原意,而是問王維的作品是否遵守武周時期形成的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規則很多,如句內平仄相替,句外相對、相粘,對仗、押韻等不一而足。而且這些規則都是在不斷修改,到杜甫時期才真正完善。王維和李白同年,比杜甫大了十幾歲。我們經常看到李白的作品不守格律,這和他本人個性瀟灑、浪漫,不喜歡拘束有關,也和平仄格律本身的發展程序有關。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各種探索、各種嘗試,最終才會呈現出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唐朝格律詩走到這個狀態的人就是杜甫,在李白、王維時期,還是有很多規則並不嚴謹。同時除了在應試、應制這種特殊場合下,詩人創作,都是隨心隨意,並沒有平仄格律的規定。

    即使到了今天,你寫詩要寫成什麼樣子,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遵守平仄格律,也沒有人指責你。但是你不學習平仄格律,卻認為平仄格律是詩意的鐐銬,這隻說明你不但懶,還無知兼撒潑。

    格律只是一套規則,用不用隨你,現在有些人反對格律,無非是在潛意識中認為格律詩人鄙視不懂格律的人,認為格律體就是自己隨心所欲亂寫的禁錮,所以自然地就把格律當做自己的仇敵。

    其實這完全是不懂。平仄格律只是用來避免音律毛病的一套近體詩規則,相當於初學格律詩的人能夠迅速上手的一套工具而已。格律詩出來之後,古風創作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中國古詩的兩大體裁(近體詩、古體詩),二者一直是共同發展,齊頭並進。

    完全不是競爭關係。

    所以王維的五言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是個問題嗎?

    這就不是個問題。一定要回答,就只能把他每一首作品都拿來分析。因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區分近體格律詩和古風的標準。

    也就是說,王維的五言詩中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格律詩,不符合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然後再把這句話倒過來說,王維寫的格律詩就有格律,寫的古體詩就沒有格律。

    你看這不是廢話嗎?就算是往南北朝去翻作品,即使平仄格律完全沒有成型,同樣可能有詩人的作品暗合了平仄格律,那你說這詩有沒有格律?是不是近體詩?

    比如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五律,是王績的《野望》: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無論從平仄關係、押韻、對仗來說,都是一首標準的五律。可王績是隋朝王通的弟弟,在初唐也當了幾年官,他去世的時候離武則天時期的格律規則大致形成還早了將近半個世紀。那這去哪說理?

    格律本身就是在前輩詩人的作品中整理出來的音律規則。或者我們說,王維、李白的作品不僅僅要被格律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格律的形成。像王昌齡、李白對七絕形式的固定就有巨大貢獻。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李白寫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王維寫了《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王昌齡寫了《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讀過我格律專欄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該如何分析。這三首七言絕句都是平起入韻格式,除了一三五位置有小調整之外,李白和王昌齡的平仄格式都是正確的平起入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王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雖然相對,但是第三句和第二句是失粘的。

    那麼在指定平仄基本關係的時候,宮廷詩人們選取了李白、王昌齡的格式作為平仄格律的四種基本格式之一,確定了第二句、第三句平仄必須相粘的規則。

    同時這一規則得到了大眾的認同。那麼,李白、王昌齡的這兩首絕句就是近體格律詩,簡稱七絕,而王維的這首《渭城曲》,是失粘的,嚴格來講是出律的,但是單句又是律句,同時相對原則、押韻之類的都遵守得很好。而且在這個時期,這種格式的詩又非常多,後來整理詩詞的文人就專門為這種格式取了個名字,叫做“折腰體”。你的格式像格律體,但是你腰斷了。

    所以王維的詩到底有沒有格律?

    其實都是有的,但是並不完全。會有各種格律毛病的存在,但這並不是王維的問題,更加不是李白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在創作中為格律的規整提供素材。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的詩不是格律詩,他們也為詩的格律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說回王維的五言詩。他的作品現存四百多首,大多是五言。其中五言絕句很多都是古風,律詩相對來說,不論是句內,還是整體平仄關係,都更靠近格律詩。當然也有很多是完全遵守格律的近體詩。

    只要不是考試、應制,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格律逐漸成熟併成為連小孩啟蒙的知識之後,一般詩人出口都是律句,寫詩就都合格律了。這是一種自然地選擇,即算很多詩人寫古風,但是在句內還是遵守格律相替的原則。

    為什麼?因為好聽啊。

    後來就把這種遵守平仄關係的古風稱為“律古”,完全不守格律的古風可以說唐宋之後就消失了。

    詩詞是一種吟誦體,念起來不好聽自然就被淘汰了。

    流傳下來都是音律清朗的精品,至於是否就是那四種基礎格律關係的作品,倒是並不重要。因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避免音病之結構形式的不完全歸納。

    什麼叫做不完全歸納?意思就是還有很多音律結構,不符合四種基礎格式,同樣高低有致,發音動聽。

    所以,格律這東西,愛學的學,不學的也沒關係,寫自己的心情,並且保證念起來通暢就好了。

    注意聲調起伏、押韻、帶出節奏感,就是一首合格的詩。

    不要再攻擊格律了。寫格律詩的人從來沒有看不起寫古風的人,何必去自取其辱?

  • 2 # 曾是傻姑娘

    王維的五言詩有格律嗎?

    王維,盛唐山水詩的代表人物,被稱為“詩佛”。他的詩動靜結合、詩中有畫,遣詞造句精當傳神。他的五言詩有沒有格律,我們以事實來證明。

    1.《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五言律詩押《平水韻》“十二侵”,首句不押韻,韻腳是:心、林、琴、深。

    再看平仄,本首律詩的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完全符合要求,那就說明,此詩就是一首格律詩。

    2.《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五言律詩押《平水韻》“十一尤”,首句不入韻,韻腳是:秋、流、舟、留。

    此詩平仄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論平仄相對,還是相粘,都完全沒問題。

    3.《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詩用的韻部是《平水韻》“一東”。首句仍不入韻,韻腳是:通、中、空、翁。

    平仄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在這首五言律詩中,特殊的是第七句“襄陽好風日”,原本應該是“平平平仄仄”,這裡卻用了“平平仄平仄”,它屬於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也可以說它是“變格”。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句式,就是“平平仄平仄”。同樣,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也可以用另一個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常見的,一般用在律詩第七句。如:杜甫的《月夜》第七句:“何時倚虛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第七句:“仍憐故鄉水”等,都用了這種格式。所以,本詩也屬於格律詩。

    以上的三首詩就可以說明,王維的五言詩是有格律的。

    如果大家有興趣,還可以看一看王維的其它五言詩,如:《過香積寺》、《送梓州李使君》、《終南別業》、《終南山》、《歸嵩山作》等等,你就會更加肯定王維的五言詩是格律詩了。

  • 3 # 陽春雪蓮

    王維五言律詩多的很!最喜歡的就是雜詩三首之二:雜詩·君自故鄉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於言表。本詩信手拈來,自然天成。

  • 4 # 致力中國

    王維律詩多五律。如《山居秋暝》《觀獵》《使至塞上》《空堂獨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使至塞上裡的名句。

  • 5 # 果妞爸

    當然是有的。這個是作為詩人的基礎的文學素養。

    比如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格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格律,千古名言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留。--格律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格律,應景名句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但是詩不應該以格律為主要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它的意境,用詞,寓意等等,下面的幾首王維的詩就沒有格律: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 這首詩就沒有格律,但可以說全詩都是名句,非常的應景,讀到這首詩就感覺到當時的情景,所以能膾炙人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也是沒有格律的一首詩,用詞也非常的簡樸,但絲毫沒有降低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因為他寫出了每個人心目中的節日時的思親情節。

    格律雖然作為詩人的基礎素養,但不要片面的去追求和強調格律,為了格律而格律,喪失了詩的整體和意境,那就得不償失了!

  • 6 # 秦一農夫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必須明白什麼是格律詩。

    格律詩一般也稱作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其形成於盛唐,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其主要特點是:"句式有一定的規格,音韻也要求一定的規格,在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守一定的規則"。

    王維歷來被譽為盛唐律詩第一高手,從他一生留傳至今的四百餘首中發現五言格律詩很多。例如:《山居秋暝》,《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送別》,《現獵》,《酬張少府》,《終南山》,《青溪》…………等。

    王維的格律詩,語句自然清新,明媚亮麗,雖無華藻的詞句,逼真的素描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在領略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大自然美景的同時,不由使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僅就《山居秋暝》為例: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你看,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翠谷是多麼的幽靜呵,習習涼風吹來,使人感到秋意濃濃,神清氣爽,月光輝映下的松林,泉水從青石上流過,林中忽然傳來陣陣洗衣少女的歡笑聲,順流而下的漁舟撞動片片蓮葉…………

    象這樣描寫青山綠水之美,田園風光之清新,在王維的很多格律詩中都有體現,恕農夫不再多舉。

  • 7 # 大橘子侃古詩

    平仄格律形成於唐朝武則天時期,之前的詩是沒有平仄格律的,之後人們寫的詩,按照格律寫的就是格律詩,不按照格律寫的,就叫古體詩。古體詩更古樸,格律詩韻律強。

    隴西行(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這首詩沒有格律,比如上面這首詩屬於古體詩。

    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上面這一首是有平仄格律的。

    平仄格律詩叫近體詩,首先押平聲韻,每句偶位字,第二,四,六個字為偶位字,平仄相間,上下聯,平仄相對,相鄰聯平仄相同。有這樣一些固定格式。這這格式基礎上,有些個別詩也會有個別不符合格律的地方,是作者故意所為。

  • 8 # 桃之夭夭老牛

    王維的五言詩有五絕、五律,也有不入律的五古詩。

    先看他的五絕詩。《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第一句“遠看山有色”讀來讓我們覺得好像是山水詩,接下來第二句“近聽水無聲”,仔細想想就知道了,是畫中的水,當然沒有聲音了。“春去花還在”,這句不足為怪,春來百花爭豔,春去百花凋零,唯有畫上的畫還在畫上。“人來鳥不驚”,還有不怕人的的鳥嗎?有!就在畫上。這首詩有“聲”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還有“人”。特別是用了幾組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以增加詩歌內容的張力和立體感、節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王維的五律也是很有名氣的,我們選一首早期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就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人煙稀少,沒有奇觀異景,烽火臺那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孤獨。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字,表現了挺拔、堅韌之美。沙漠上橫貫的黃河,就必須用“長”字來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感傷的意象,這裡用一“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自然的景色中。《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時候說:“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可見這首詩的影響力之悠長,深遠。

    還有一首《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頷聯特別出名。“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意為“回頭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好像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迅速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王維卻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出來了。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明滅,移步換景,極有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所有的都不寫,抓住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來寫,抓住摸不著、看不真切的特徵,重點鋪陳。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看到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裡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空間。

    全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移步變景,極富含蘊。頸聯寫山的遼闊和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Range Rover,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五律定型於初唐,而最高成就卻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維。李杜之外,王維的五律最好。《全唐詩》收王維詩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維的思想基礎主要是佛家,他的詩歌也充滿了佛家“禪”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觀獵》、《秋夜獨坐》、《江漢臨眺》、《使至塞上》等幾十首。

    當然王維的五言詩也有不入律的如《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全詩短短四句,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詩前兩句寫花的“發”。春天辛夷花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顯示著一派春光。

    詩的後兩句寫花“落”。把辛夷花放在一個無人的山澗裡,開時熱烈地開放,落時毫無惋惜地謝落。它自開自敗,順應著自然的本性,它自滿自足,無人欣賞,也不企求有人欣賞。此詩由花開寫到花落,把環境描寫插入其中,境況迥異,由秀髮轉為零落。這其實就是王維的自我寫照,是王維懷才不遇的吶喊。

    王維的古體詩共150首,佔其詩歌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強。這些詩歌雖然題材不同,表現手法也有一些差異,但都表現出一種共同的精神風貌,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

    “盛唐氣象”包含以下的三點內容:(一)豐富的社會、人生內容與深厚的情感體驗相交感所生髮出來的強大的情感力量與氣勢;(二)詞理意興渾然一體,意境渾厚博大;(三)剛健、明朗、自然、流暢的語言風格。此正如陳子昂所倡言的“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Excelle練, 有金石聲”的理想詩歌標準。

    其實王維的格律詩也是這種氣象的產物。

  • 9 # 老街味道

    問題:王維五言詩有格律嗎?

    前言

    王維是盛唐的進士出身,當時的進士已經開始考格律詩了,所以王維當然會作五律和五言排律。

    事實上,在格律詩被引入科舉考試以後,就是讀書人的必學內容了。另外,作為京城的官員,常常有機會創作應制詩,應制詩中大多也是格律詩。

    不過,在盛唐的時候,格律詩中經常出現平仄不協、失黏等現象。

    一、科舉時的試帖詩 五言排律

    在《文苑英華》卷一八一"省試"類中,有一首據說是王維應科舉考試而作的試律詩。

    《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永珍,碎影入閒流。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餘輝如可託,雲路豈悠悠。

    這種五言六韻的排律,是標準的考試科目。落韻、出律會影響到科舉的錄取,因此詩人把這種格律詩作為基本功來學習。

    二、古律:五言律詩

    一般稱為五言律詩或者五律的詩,都是五言四韻的詩,也就是八句。上面說過,盛唐時,有很多有點瑕疵的律詩,例如這首五律《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東山有茅屋,幸為埽荊扉。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首句“送君盡惆悵”,仄平仄平仄,第一個字不能仄,應該平。

    復送何人歸,仄仄平平平,第三字不該平,這是三平調。

    這兩的問題都是五律不允許的出律。不過在嚴羽的《滄浪詩話》中,專門提到過有“古律”、“今律”之區別。例如崔顥的黃鶴樓基本是半古半律,但是還是被當作七律。

    三、今律:五言律詩

    古人有應制詩,是奉皇帝之命作詩;奉皇后、太子的命令作詩,稱為“應令”,例如《奉和出潁至淮應令》(唐初·虞世南); 還有奉諸王之命而作的“應教”詩,如王維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

    1、應教詩

    這首《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就是標準五律, 沒有任何瑕疵: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注:過,是平仄兩用意義相同的字,在這裡是平聲作韻腳。燭,擁,都是常見的今平古仄的入聲字。

    2、應制詩

    王維也寫了不少應制詩,例如這首《奉和聖制賜史供奉曲江宴應制》是標準的仄起平收的五言律詩:

    侍從有鄒枚,瓊筵就水開。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來。對酒山河滿,移舟草樹回。天文同麗日,駐景惜行杯。

    注:侍從,是仄仄。 言陪柏梁宴,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律句。惜,也是常見的入聲字。

    3、詩友之間相互酬唱的五律

    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是朋友之間相互酬唱的作品,不是應教也不是應制,但也是一首標準的五律: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值、接,也是入聲字。

    四、五言絕句

    五絕既有古絕句,也有符合格律的律絕句,

    1、仄韻古絕句

    例如《班婕妤》是一首仄韻的古絕句:

    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絕。秋夜守羅帷,孤燈耿不滅。

    著名的《輞川集 鹿柴》也是仄韻古體絕句: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平韻古絕句

    《輞川集 茱萸沜》是一首平韻的古絕句: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

    結實紅且綠,仄仄平仄仄,拗句;復如花更開,仄平平仄平,格律詩的救拗。但是“置此芙蓉杯”是三平調,因此這首也是古絕句。

    《輞川集 臨湖亭》與上一首完全一樣: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3、律絕句

    《息夫人》就是一首仄起仄收的近體絕句: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輞川集 欹湖》是一首平起仄收的近體絕句: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

    極,入聲。湖上一回首,中仄仄平仄,半拗體,不需要救拗。

    結束語

    王維傳下來的詩中,格律詩佔了大半。在他的時期,五言詩遠多於七言詩,他的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五言排律又佔了多數。

    不過在欣賞這些詩的時候,可以辨別一下,那些是標準的律詩,那些是不太標準的“古律’。如果熟悉古韻的話,相對更容易辨別,例如下面這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搖車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賈芸對寶玉說這句話是怎樣的一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