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吟風社
-
2 # 西渡歐陽風
兩千多年前的真實歷史我們無從得知,因為數十年前的很多歷史真相我們還不甚瞭解,也是人云亦云。馬未都有句話講的好——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你可以把大秦帝國當做一步先秦小說來看,如果你想知道真實發生的,還是穿越吧!
-
3 # 月無痕
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二者切勿混淆,想了解歷史就不要研究小說裡面的人物事件,好好研究歷史資料……,想看小說就不要把歷史的真實事件代入,小說裡面很多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尤其是不能把兩者之間做比較!
-
4 # 神精鳥
《大秦帝國》是歷史小說,而並不是正史,肯定與歷史有著很大的不同,之所以能讓大家讀起來很興奮,是這部小說作品反映出了民族靈魂及精神根基。
小說《大秦帝國》被大家所公認,恰恰是體現了整個民族文明體能夠綿延相續,猶如秦嶺山河奔湧向前,告訴大家秦王朝的歷史存在,奠定了秦朝的強勢生存及文明傳統延續。
用作者孫皓暉的話講,司馬遷寫《史記》,在歷史事件的敘述基本真實的,後人只是對他們的自我評價與更深層認知。所以,孫皓暉論點及自我得出結論,就是司馬遷是錯誤的,商鞅並沒有造反,車裂商鞅,只是秦國朝野權力鬥爭的需要,以及與戰國外交周旋的需要。同時,孫皓暉也對大秦系列劇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批評其違背《大秦帝國》小說原著根本精神!
-
5 # 立言50
商君變法是從奴隸社會發展到封建郡縣制的偉大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是廢除封建各種思想,走向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二個偉大世界都推動中華歷史的前進偉大世代,這是歷史必然,復辟的暫時的,誰也擋不住歷史車輪滾滾向的道路。要讀好歷史和人類哲學歷史,才能有大視野,大格局和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宏觀看待歷史的發展,歷史是曲折、還有時倒退,但誰也阻擋不了歷史是人民創造歷史前進步伐,因為人民的覺悟才是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
-
6 # 世界史圖鑑
筆法應該更接近三國演義 ,虛實結合 。這也是小說本身的美麗 ,大秦帝國本身寫的是歷史不錯 ,但更多是表達孫浩輝對於那段歷史的解讀 。當然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胡亂理解 ,作者對於那個年代的理解和對於當時天下形勢的判斷都是比較深入理解後的創作 。對於諸子百家的體察也比較符合各家的理論沒有以偏概全 。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歷史 ,更是一種精神 ,一種中華民族原生的天下觀 。
這是我們已經失去的東西 ,這種天下觀遠比小說中所表達的歷史時間更為重要 。其中對於諸多常識的深入理解也會使我們看到一種有別與一般人的理解 ,更加全面深入 ,細細品讀其實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當然一味依靠正史的眼光要求大秦帝國的人可以歇著了 ,要看歷史24史就可以啦 。不必對小說指指點點 。故事自然都是這些 ,每一個作品都有作者獨特的概念框架 ,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
-
7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出入很大。
大秦帝國權當小說看看,是最貼切的。
小說裡很多現代思維和小說作者個人的觀念的演繹與闡發,應當有保留的看待。
-
8 # 雲懷
大秦帝國系列是為數不多,在藝術再創造的浮誇之風日盛的大環境下,很大程度的尊重歷史的小說或電視劇,他的確很多地方尊重歷史,比如:羋八子名字並非羋月,歷史上沒有記載羋月二字,商鞅變法也寫出了當時的積極意義,算是反駁了大多數人的苦民之法的觀念,畢竟秦國崛起就是因為商鞅變法的基礎;另外也寫出了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盛況,特別是兵家,縱橫家,法家,墨家,在大爭之世的風采
-
9 # 六哥59075
這種寫作的本身就是參考歷史資料和作者對當時歷史事件的理解而寫成的。過分的追求歷史的真實性,就是吹毛求疵了。咋不見對(羋月傳)的歷史真實性的追究呢?相對於(大秦帝國),(羋月傳)對歷史更加失實。文字作品不等於史實性論文!切勿求全責備!
-
10 # 滄桑短笛
這個問題貌似很多人都會這麼想,實際上卻是一個很無知的問題。
一、什麼是歷史
所謂歷史指的是歷史記載,通俗的說就是寫入史書的記錄。寫入史書的記錄是歷史嘛?不是。寫入史書本身就是經過篩選的,包含寫作者主觀色彩的。或許正因如此,程步先生就提出了一個觀點:“歷史是昨日的新聞,今日的新聞會成為明日的歷史”。或許很多人難以接受這個觀點。
二、春秋筆法
眾所周知,孔子作《春秋》是“述而不作”,通俗的說就是對已有史書做編撰整理。孔子編撰史書作《春秋》,又不是著作,本身沒什麼值得說的,值得說的反而是兩件事。一是春秋筆法。孔子按自己的個人喜好,對史書進行的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孔子《春秋》成書後,收錄用到的史書都被銷燬了(中華文化史上的第一次浩劫)。春秋筆法自孔子發明,之後更是成為一種普遍存在。二是史書作者(或者叫歷史記錄者),在書寫史書的時候,公然加上個人的感受、評判。史書的公正性,公然受到損害。強如《史記》,被儒家吹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是在《史記》中,有大段大段的“太史公曰”。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史書》的時候,都無法避免的被司馬遷洗腦一下(當然,成功沒成功、影響有多大,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史書記載的特徵之一:儒家憑主觀擅改史書,並公然以作者的觀點擾亂讀者的獨立思維。
三、獨尊儒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百花凋零僅剩下儒家一家獨大,儒家霸佔了史書的著作權之後,中國的歷史記載呈現明顯的兩個特徵。一是史書灌輸儒家思想。最典型的比如“善終論”,善終與否成為評判歷史人物成功失敗的重要標準。遠的不說,以儒家善終論,國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反抗帝國主義殖民、為民族獨立而流血犧牲的先烈們,統統屬於“不得善終”。在面對倭寇企圖殖民中華的時候,向倭寇投降、歸順成為善終的唯一可能。試問:儒家歷史觀的善眾論,危害有多大 ,還用細說嘛?
獨尊之後的儒家並沒有受到執政者應有的尊重。發明於西漢時期的“文字獄”,歷朝歷代成為儒家弟子的噩夢。歷史上死於文字獄的儒生及其家人不知多少。另一方面,儒家雖然言論上宣誓效忠,實際上在執政者觸犯到儒家利益的時候,儒家是執政者的敵人。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普遍存在。讀書人、清流、丹青史書、從此天下無文章、不尊孔孟等等,儒家發明的這些詞彙,絕大多數都是對抗執政者的。至明朝,儒家更是公然喊出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狂妄口號,覬覦和皇權平分天下。
史書記載的特徵之二:史書被吹捧為丹青史書,成為儒家對抗執政者的工具。
四、大事糊塗
這不是獨立現象。炎黃是我們公認的祖先。但是,炎黃的出生地、安葬地,這麼重要的問題,儒家獨尊2000多年,同樣沒有搞清楚。以至於現代人,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觀點。
史書記載的特徵之三:大事,往往是一筆糊塗賬。
有那部歷史小說,史書參考目錄多於大秦帝國的?
至於那些沒有公佈史書參考目錄的,就更沒資格比較了。
-
1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也是我最喜歡讀的歷史小說之一,至於他與歷史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曾經對照過《史記》《戰國策》還有一個孤本《戰國縱橫家書》
就以第1本《黑色裂變》來說,與歷史的差距還是不大的小說,在大概的故事情節上,最大限度的遵循了歷史事實。但是書中關於魏國公子昂的描寫與戰國策和史記等史料有些差距。而且關於墨家大師墨子的出現時間也有很多誤差。
第2部《國命縱橫》根據史記戰國策等諸多史料的記載,蘇秦和張儀同為鬼谷子門人,兩個應該是同時代的,他們兩個也應該是最強的競爭對手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但根據最新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我們會發現蘇秦出道晚於張儀,張儀死於公元前301年。而蘇秦則於公元前284年被齊閔王車裂於齊國。兩人相差了將近20餘年,但是不知道太史公為什麼將他們兩個並列於同一時代。根據這本出土的史料顯示與張儀同時代攪動風雲的應該是犀首公孫衍。
第3部,《金戈鐵馬》首先是關於秦宣太后與燕國將軍樂毅之間的曖昧,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沒有記載的。在這就是秦宣太后的死亡時間根據史記記載,秦宣太后死於公元前262年,死於秦昭襄王40餘年。
而在小說中,孫皓暉先生卻把秦宣太后的死亡時間提前了將近10年。而且還是以自殺告終。
關於小說與史實的對比,筆者對比了前三部,還有後三部。以後抽暇再談吧。
首先要說明一點,歷史是歷史,小說是小說,就算是歷史學家,他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的規格去寫小說,因為小說是給人看的,他必須有矛盾衝突,情節結構有發展高潮。而歷史往往卻很枯燥。所以如果我們是衝著豐富歷史知識去的,可以看一看,如果真的想看正史,那麼我們就去讀史書吧。
-
12 # 鑑史馬後炮
《大秦帝國》與真實歷史的相同之處在於以真實史料和時間發展為主線,出入的地方在於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刻畫、細節生動的描寫,這是小說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可以人為創作,可以不以史實為依據。《大秦帝國》和真實歷史的出入還是在於人物的刻畫和細節的生動描寫。《大秦帝國》本質是小說,而不是史書。小說是可以依據真實歷史發展塑造形象的,可以大量塑造情節的,而歷史是絕對不能憑空“造出”故事情節的,它必須要有文物、當時文字記載印證。這就是根本區別。
那到底能不能把它當作歷史來看呢?答案是可以的。
因為它沒有違背原來歷史時間和人物發展的走向,只是將那段歷史上的故事以文學的手法更加生動地表現在大眾面前,讓這段歷史更加生動的為大眾所瞭解。正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一般,作者通常在現有的史料上為了方便大眾瞭解根據時間順序因事作題、作章。《大秦帝國》也是採用同樣的手法如《裂變》講述秦孝公時期的故事、《縱橫》講述秦惠文王時期的故事、《崛起》講述秦昭王時期的故事……
整部《大秦帝國》的歷史故事和人物都是按照歷史上的故事和時間進行記述的,只是在記述中為了能達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採用小說的手法進行表現。《大秦帝國》以小說的文學形式去表現,面向的人是所有人,而不是針對學術界專業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群體。
要面對廣大的普通民眾,要使廣大普通民眾瞭解這段歷史,最好的表現形式莫過於小說形式了。三國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戶曉,得益於《三園演義》小說那那生動的描寫和表現。如果說拿原來的《三國志》放在廣大民眾面前,估計多數人是沒興趣看的,理由很簡單,裡面的語句理解起來太費勁了。同樣,《史記》裡也記述了戰國時期秦國同樣的故事,可是多數人是沒興趣看的,司馬遷採用文言文記述理解起來太費勁,不能為絕大多人所理解。但讀《大秦帝國》就不一樣了,通俗易懂。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於不是從事專業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多數人來說,毫無疑問更喜歡看《大秦帝國》。
既然多數人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那麼趣味性和可讀性則成為大眾瞭解那段歷史的最好表現形式。在不背離真實的歷史發展順序和人物的基礎上,它是可信的,至於出入多大問題,一句話,大體無出入,情節、細節有塑造。
-
13 # 金子33110671
感覺寫的很好,看了三遍。其實探討書中所寫與歷史相符不相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真實的歷史誰知道呢?難道像史記,戰國策裡面記載的就是真實的歷史嗎?其實都是小說而已。只不過相對真實而且年代比較貼近,不必過分褒貶。
-
14 # 吹吹水吐吐槽
基本上是王婆賣瓜的調調,作者駕馭全域性的能力較差,不適合做大部頭歷史題材小說。寫著寫著就成了無底線吹捧,這是創作歷史小說的大忌!
歷史小說一個很精彩的地方就在於,讀著往往無意識中站在上帝視角俯視全域性,不偏不倚、洞觀全域性,隱隱有心繫黎民、縱橫四海、胸懷天下之意,這主要是由於作者寫作角度的高屋建瓴!
而反觀大秦帝國,不能縱覽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而一味侷限於秦地一隅,無限歌功頌德,甚至不惜歪曲歷史醜化對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陝西老秦人)的心胸實在有限,更多的只是鄉土情懷。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不分國家、民族、地域,獲得較廣泛公認的。而《大秦帝國》的擁躉基本上都是陝西人,這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作品本身的立足點太侷限!在一個很宏大的“帝國”題材下,填充的卻是過度美化的鄉黨情懷的內容。即使不考慮歪曲歷史的問題,最多也就能稱為《秦國》或《大秦方國》。因為整部小說都是說的秦國作為周的諸侯國的事情,秦帝國也就幾十年二世而亡,小說的名字四個字裡面有兩個字都是極盡吹捧的浮誇字眼,內容和論調完全撐不起“大”和“帝”二字。標題很大,內容卻立意不高,這就是問題所在!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隅!以孫皓暉之二三流文才和胸懷,強行駕馭歷史王朝題材的大部頭小說,實在是捉襟見肘!所以把大米飯做成夾生飯,也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大秦帝國》系列(包括小說及其影視劇)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或者歷史劇來看,無疑是成功的,至少第一部和第二部也能稱得上優秀(第三部在大秦帝國粉看來也是譭譽參半),至於第四部目前還在播出所以不做評價。
以上來說,是作為歷史小說或者歷史劇的評價,就好比我們評價三國演義、水滸傳拍的如何肯定不是以他們是否符合史實為標準,但題主所問是大秦帝國跟真實歷史的出入,那就大的很了。
大秦帝國
編造概念和常識性錯誤首先是那個名場面“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還有“老秦人”這個概念都是作者孫皓暉獨創的,任何先秦、秦漢的史書都沒有“老秦人”這個稱呼,同時秦國截止到統一之前的幾百年裡還真沒有遭遇過國難這種程度的危機,函谷關是被打進去過,但離著咸陽還有幾百裡呢,起碼秦國沒有遭遇過咸陽圍攻戰吧?像齊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在真正亡國前國都都被攻下過,秦國跟這五國比起來談何國難呢?
此外,小說還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先秦時代貴族稱氏而不稱姓,直到漢代姓氏的區別才逐漸淡化,但在先秦這方面是從來不曾混淆的,書中秦國的君主直接就是嬴某某的叫,無疑是很低階的錯誤,因為秦國是贏姓,趙氏,極大機率成書於漢初的《趙正書》是直接把秦始皇稱作“趙正”,換句話,秦國的君主,你要寫他們應該說他們是趙某某。
秦昭王
推銷自己原創的歷史觀大秦帝國這部書的作者孫皓暉是不折不扣的秦粉,當然若非對秦的熱愛,也不會寫出如此長的小說,但是這個基於秦國發家史得出得歷史觀,是極其偏頗的,例如他說“高高越過兩千餘年的文明停滯期,直接與我們的原生文明時代實現精神對接”,合著在大秦之後,中國的兩千多年都是文明停滯期,這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停滯的唄。這話槽點有多大,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別的不說,中國文化的凝聚力難道貢獻最大的不是漢朝嗎?漢語、漢字、漢族這三個概念難不成是在秦代產生的?
孫皓暉對自己的這部小說的期望極大,希望為中華文化“正本清源”,他始終認為大秦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的正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在創作完《大秦帝國》之後,還寫作了史論性著作《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三卷本。這一套書可以說是《大秦帝國》這部小說歷史觀的完整體現。關於這一點,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家範教授曾經寫文章《孫皓暉式話語與“偽中國史觀”》進行過反駁,但他的基本論點是很明確的,孫皓暉為了論證他所謂的“鐵血文明”,幾乎是忽略掉了一切的歷史常識。除了這位教授之外,江蘇省社科院文學所陳遼研究員也曾經為此寫過多篇文章來批判這種歷史觀。
個人喜惡問題太大孫皓暉極其喜歡商鞅,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對車裂了商鞅的秦惠王盡心竭力的抹黑,這裡發一段原文。
太子嬴駟是秦孝公與比他大六歲的一個宮女所生。那個宮女叫採桑,生下嬴駟後一個月便突然失蹤了。她在嬴駟身旁留下了一方白布,血寫著八個大字——身患內疾,遠遁山林!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初知人事的嬴渠梁那時很是氣憤,認為採桑是個無情無義的女子。及至加冠成年,嬴渠梁才理解了那個美麗宮女的苦心——老秦風習樸野,私生子倒是照常承繼大業,然對其母卻往往有諸多非議。
孫皓暉大筆一揮,秦惠王就成了私生子,還因為一直惹事所以被秦孝公流放,去體會民間疾苦,並且在此期間聽到了“老秦人都恨不得他(嬴駟)死”的評語,後悔得痛哭流涕。最後三十歲才加冕,然後又小心眼的車裂了之前得罪他的商鞅。
這段除了秦惠王車裂商鞅外,其他基本都是毫無依據的編造,歷史上秦惠王沒被他爹流放過,我想孫皓暉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加了這麼段具體還把時間線調整了,歷史上惠王十九歲即位,這裡改成了三十多歲。
秦惠王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當然沒有,私生子+親爹嫌棄+舉國痛恨還不夠,孫皓暉還給秦惠王加了一段死後綠帽子的劇情,宣太后跟樂毅偷情。
“樂毅,不要那樣說。”羋王妃似乎也平靜了下來,“我情願那樣做。在我母子瀕臨絕境的時候,你真誠地照拂了我與稷兒。羋八子原不是節烈女子,你縱然倚仗權力欺凌我們,羋八子也會順從你。可你沒有,你只是真誠地照拂我們,絲毫沒有因了同僚的側目嘲諷而有所改變。我便真的喜歡上了你。我曉得,你也真心地喜歡我,愛我,是麼?”
反正殺了商鞅的秦惠王在孫皓暉眼裡怕不是該天誅地滅。
再說一個話題,商鞅當真值得推崇嗎?在孫皓暉眼裡,商鞅近乎是”法聖“一樣的角色,可謂偉正光至極。中國現在是肯定商鞅變法的正面作用,然而商鞅的變法的更具體理念,卻不給大家介紹了,這是為何呢?
商鞅
商鞅的理念是弱民而強國,認為國家強大必須人民虛弱,不允許人民有積財,人民是像機械零件一樣的消耗品,因為人民唯有貧窮才會重視賞賜,才會不要命的去打仗。當然,如果所有人民都極端好狠鬥勇,那也是威脅,所以還要透過賞賜讓這些勇敢的人民都戰死,再透過刑法和貧窮讓懦弱的人民勇敢,巡返往復,則國家強大。這種理念,以普通百姓角度看,這樣的人,死一百次再挫骨揚灰都毫不為過。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貧者使以刑,則富;富者使以賞,則貧。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
所以說不要覺得商鞅的軍功授爵是想要給秦國的普通百姓一個上升的機會,這個做法單純就是最大限度的榨乾民力,當你當真心心念唸的殺敵立功時,商鞅是希望你殺了敵人,自己也跟著戰死。
商鞅
除此之外,涉及到六國和秦的對線上,大秦是全程偉正光,而這些很多也是孫皓暉的原創,比如孟子被張儀罵的啞口無言,被魏冉玩弄於鼓掌的孟嘗君,還有對六華人物貶低,像孟嘗君好似投機取巧、反覆無常的小人,藺相如在秦昭王面前全程好似跳樑小醜,秦昭王完全是看戲一樣的樣子看著藺相如跳。
時間線混亂孫皓暉敢寫這麼一部書,起碼應該明瞭時間線吧,結果一大堆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都搞錯了,比如蘇秦和張儀的問題,早在上世紀中葉,中國多位歷史學家就根據史記和戰國策的對比,認為史記中關於蘇秦的時間線記載是有誤的,但一直沒有實錘,直到《戰國縱橫家書》這部成書更早於史記的史料出土,史學界算是比較認可之前的推測,蘇秦和張儀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秦比張儀要晚幾十年,這點孫皓暉卻好似完全不知道,還是採用了舊觀點,倒是電視劇用了最新研究成果(其實已經不算新了),把蘇秦和張儀分開了兩個時代。
除此之外,孫皓暉還把趙滅中山和秦趙閼與之戰安排在了前後腳,秦國趁著趙國滅中山,主力調動以及趙武靈王不在,乘虛而入。然而歷史上這兩戰差了多久呢?趙滅中山發生在秦昭王九年,而秦趙閼與之戰發生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兩場差了三十年的戰爭竟然能湊到一起。
除此之外,五國伐齊的時間也被提前了三十年。還有戰國四公子在第一部到第四部都有出場,也屬於混亂的時間。
秦昭王
其餘編造其餘編造的內容也實在太多,一一說明怕是再寫一萬字都夠了,這裡不多說,只說一個我認為最雷人的,秦宣太后在閼與之戰後自刑謝國。
第一件事,閼與慘敗,罪在羋八子錯斷大勢。”宣太后的聲音竟是清晰異常,冰冷得令人心跳,“秦王未涉國政,丞相亦未力主,羋八子利令智昏,是為國恥也。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是故即頒《攝政太后罪己書》,以明戰敗之罪責。
三人面色蒼白,踉蹌著竟是一齊跪倒——素淨的竹榻上,跪坐著一身楚人裝束的宣太后,鵝黃明豔的長裙,雪白的九寸髮髻,胸前掛著兩條晶瑩圓潤的紅色玉佩,雙手肅然握在肚腹前,一口雪亮的短劍插在腹中,鮮血瀰漫滲透了竹榻下的白色絲綿大氈,竹榻邊搭著一方白絹,赫然便是鮮紅的四個大字“自刑謝國”!
宣太后因為誤判形勢,閼與之戰秦軍戰敗,選擇自殺謝國,前面已經說了,孫皓暉的閼與之戰本來就是一場比歷史時間提前了三十年的穿越大戰。勝敗乃兵家常事,秦國是入侵方,戰國戰勝的結果也不過是守住了閼與,秦國並沒有失去土地,這就直接讓太后自殺謝國???也不知道是開了個什麼腦洞,出了這麼奇葩的想法,何況秦法嚴厲,可沒對王族嚴厲,當初做太子的秦惠王犯事兒,懲罰的是他的老師。
順便說一下,這一章的名字叫《秦軍首敗,天下變色》。得了,匡章、田文、蘇秦這仨一塊表示,身為趙奢的同時代人,我們沒打贏過秦軍唄。
宣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