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揚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小眾的文藝片七日票房已經突2500萬。
6
回覆列表
  • 1 # 影視口碑榜

    中國產電影保護月開始了,又可以省電影票錢了,我的一個朋友如是說道。可是資料告訴我對中國產電影的保護tan90°

    想看《岡仁波齊》,無奈附近的電影院只排了2場,都挑在冷僻的時間,有一場還是午夜場,想看卻沒辦法。但我也不明白到底是會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執意要去看這場電影,我不管,我一定要去看。

    或許是因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這樣虔誠的朝聖令人震撼,磕長頭,過千萬裡。度漫長歲月,而一如既往。

    著名編劇蘆葦這樣評價它:

    以前的很多西藏題材電影,侷限於獵奇,把西藏素材作為獵奇成分加以展現,可《岡仁波齊》是實實在在用藏族人視角拍的。這部電影可以帶我們瞭解真實的西藏。

    我們在導演的鏡頭中,可以體驗到紀錄片濃厚的質感,用慢慢推進的手法,沒有煽情的音樂鋪墊,用木板擊打地面、風雪呼嘯、汽車路過的同期聲作為配樂,增加了朝聖路上的真實感。

    雖然有設計好的大結構,但是生活細節卻是完全真實的,不瞭解藏傳佛教的觀眾,可以在片中看到藏人在朝聖之前,需要怎樣去事無鉅細的做準備工作。從打磨手板,買膠鞋,做羊皮圍裙,組隊出發,一切都井井有序。當然也有在在朝聖路途上的片刻偷懶,沒有神化任何東西,它丟擲的是生活的原貌。

    雖然電影敘事平靜如水,沒有高潮沒有波瀾起伏的劇情,一切都像一年中的某一天一樣,剝離了儀式化的神聖感,信仰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

    但很多觀眾覺得導演在賣信仰,批判朝拜是種愚昧的行為。他們多半被現代化與智慧科技讓自己忘了什麼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強大。

    許多人被好萊塢慣壞的口味,好萊塢過於強調戲劇性和衝突了,看多了好萊塢確實會對情節溫吞的文藝片感到很不適應,會覺得很無趣。只是電影這門藝術本身就不是隻為劇情而生的。

    但也不得不承認,《岡仁波齊》作為電影,平淡且無味,觀感較差,但靜下心來靜靜地去感受它特別的視聽語言會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 2 # 娛樂資本論

    截至到6月30日21:30,上映十天的《岡仁波齊》累計票房突破4361.6萬,這對於這樣一部小眾影片來說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也讓此前預測它會像其他文藝片一樣草率收場的人大跌眼鏡。

    影評人譚飛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這樣的“用心做的東西肯定會有人欣賞,這部電影給人帶來的那種平靜的力量讓我感受十分震撼。”“它反映了對於信仰的虔誠,以及信仰的聖潔,這與當下浮躁的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作為一部非商業電影,小娛認為《岡仁波齊》的票房在一打文藝片中票房亮眼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的,

    首先,人最缺乏的心靈關照,都在這部電影裡

    “這部電影並沒有過多反映宗教,而是純自然的記錄。就整體而言,藝術上的獨特表達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而導演也是透過這種記錄,表達對於震撼心靈的朝聖的一種敬畏之情。”

    而正是這種不假修飾的純淨感,成為長期生活在紛繁社會的都市人渴望的一股甘甜清流。如果依照產品邏輯,《岡仁波齊》其實並非小眾影片,它擊中了大部分城市人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無處安放的痛點,因此這部影片在一二線城市的受眾比例高達68%。透過《岡波仁齊》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觀眾的口味在發生的變化,這並不是關照少數人“小眾影片”,觀眾的需求是多層次的,電影的發行方不應該低估觀眾的口味,《岡仁波齊》就是對新需求的一次很好的培養。

    其次,在宣發層面,《岡仁波齊》放下了文藝身段

    在發行節奏上,同樣是小眾電影,去年《路邊野餐》臨時從6月調檔至“中國產電影保護月”7月,避免與《魔獸》《X戰警:天啟》等大片“硬碰硬”;《岡仁波齊》同樣在6月面臨《新木乃伊》、《異形:契約》以及《變形金剛5》的夾擊,卻選擇了迎難而上。

    與一般文藝片由於排片率低,選擇眾籌觀影不同,《岡仁波齊》與商業型別片一樣進行了多個城市的全國路演,在每個城市導演張楊都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跨界對談,解讀電影的臺前幕後,和觀眾分享那些有關虔誠、信仰、在路上發生的故事, 這種走心交心的形式也引發了觀眾的好評。

    《岡仁波齊》還請到了久未出山的朴樹打造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透過歌曲來進行電影宣傳,也是當下電影宣傳中比較常用的營銷手法,此前《路邊野餐》就曾與豆瓣、草莓音樂節合作,試圖接觸到核心文藝青年群體。

    談到為《岡仁波齊》唱主題曲,朴樹形容是因為與張揚導演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他本人超然世外的氣質也與電影極為契合,因此成為跨界宣發的一大助力。

    但兩相比較,《路邊野餐》在宣傳中突出的“42分鐘長鏡頭”、“詩意電影”、“文藝神片”等字眼,對於觀眾而言顯得過於高冷和難以接近。

    《岡仁波齊》的宣傳明顯更接地氣,在電影上映前後,很多普通觀眾的反饋逐漸開始傳播,比如藏族學生如何看這部影片,90後二刷後的影評,甚至還有戶外遊行的公號講述西藏之旅,拉近電影與觀眾的距離。

    由此可見,在電影質量過關的基礎上,文藝情懷牌打得好,足以吸引更多受眾走進電影院。如果不出意外,《岡仁波齊》有望憑藉穩定的發力最終斬獲5000萬以上的票房,成為中國產文藝片的叫座之作。

  • 3 # 夢裡詩書

    用樸實無華詮釋的美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裡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中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個人評分:8

  • 4 # 雲飛揚看電影

    雙手合十,舉過頭頂,跪下,再趴在地上。一次、百次、萬次、百萬次。《岡仁波齊》即使不是紀錄片,也銘刻下了無數的磕長頭。作為文化載體的西藏,天然擁有著藏傳佛教的神秘,此地發生的故事很容易便可以稱之為元敘事。作為旁觀者,又應該如何去體會、評價此間的文化,我們是悲天憫人的瞭解而同情,還是上帝視角的零度俯瞰,也許每一種都有可取之處,也照樣是自得之一隅。

    張揚編劇、導演的《岡仁波齊》,以藏民磕長頭朝聖本命年的深山岡仁波齊為主幹,在這部“假借紀錄片”的外在模式、公路片的架構,其本質是談宗教、21世紀信仰者在現實中的生存。《岡仁波齊》與《皮繩上的魂》互文,後者以作家虛構中的往事來切中傳說和傳奇中的真相與信仰的力量,更為飄忽。《岡仁波齊》則以穩定的、現實的、普通的藏民,一步步、轉動著經輪,瑪尼解脫輪的功德,如同千佛在場,在朝聖過程中,生老病死都是微塵。

    眾所周知,漢人(華夏民族)自從武王伐紂之後,基本上就告別了宗教對於政治和社會的過多幹涉。多神教、一神教在中國並非主流,儒家在世俗生活中起到道德和行為規範、安身立命和政治進階的根本基礎,而道教和佛教則更多是對世俗人的襄助,一言以蔽之,是宗教對於漢人來說,是對世俗社會的精神領域的服務。然而,在藏區則絕對不同,藏傳佛教的信徒(派別也有很多,但是對於他者的漢人來說則基本上是一致的虔誠信仰者)在世俗的漢人來說,喇嘛教是深入藏民骨血當中的精神要素,他們的生活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合一。

    對於我等來說,拜山、磕長頭、天葬、轉經輪,等等,都屬於神秘、不能盡知的領域,我們尊重多元文化,理解當前世界(以及過往世界和未來世界)具有複雜性,精神領域的生產和創造力並不能純粹以邏輯和常識來解釋,即使我們強行去解釋,絕然是誤會和迷途。漢人中的多數,多數是無神論,少數不過是民間信仰,有著明顯的交易屬性,臨時抱佛腳,遇到事情才有博弈型拜託(拜託神祗是為了擺脫困境)。漢人知識分子中的主流,大抵是遵從“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祭如在”的立場,孔子即使是商朝人的後裔,在春秋時代已經與現代人的宗教概念相彷彿。

    張揚作為來自北京的漢人,有想法去溝通,自然是應該鼓勵的。在張揚的兩部藏語電影之前,2010年代出現了藏語電影的小高潮,萬瑪才旦導演的《五彩神箭》及《塔洛》、付東育導演的《西藏天空》、張蠡導演的《我的聖途》等,從不同的角度給了這片土地以真誠的關切。與絕大多數普通話電影陷在不知所云(飄蕩的古裝或懸浮的時裝)的語境之中左右為難不同,藏語電影則往往與靈魂更為接近。這既是一個套路,也是一分姿勢,更是一種本能。

    無論導演和編劇是漢人還是藏人,一旦落筆下的劇本和鏡頭前的畫面,藏人就天然擁有一種信仰者的自我加持。出發時的孕婦,途中生產,帶著嬰兒上路,到達深山之時,已經可以揹著嬰兒一起磕頭。如何看待這個“奇觀”或者說“現實”,是觀眾自由的聯想。所有人,318國道上的儀式感強烈的磕長頭動作,都在重複著重複著,無悲無喜無塵無怒,從來出來,到去處去。有生者,有死者,有病者,年輕人、老年人,大家在“神”面前都是一樣的祈禱。祈禱的是,幸福、從容、平靜和平淡。生活如流水、如塵土、如崩石,平淡就是厚重,厚重就是虛空,虛空便是抵達,抵達便是平淡。於是,漢人觀眾看到的苦修,對於當事人來說,則便是生活之本身的一種。

  • 5 # 尤小博啊

    《岡仁波齊》一部關於藏傳佛教信仰的電影

    一行十幾人 有老人 小孩 青年 孕婦 途中還增添了一個小生命 途經一千二百餘里 匍匐前行 幾步一跪拜 即便自然的力量阻撓他們前行 即便傷病和意外屢屢纏身 他們卻從未動搖過朝聖的信念 秉承著乾淨而純粹的信念 在祈禱得到眾神眷顧的同時 也不忘為眾生求得一份安康祝福 屠夫為了得到救贖 放下了利刃戒掉了稞酒 偶然間看見眼前有一隻昆蟲爬過 寧願趴在地上等上它幾秒 然後再起身前行等等劇情讓我為之動容 有朝一日 我希望可以深入藏族地區親身體會一下他們的文化 聆聽一次他們每天坐在一起誦唸的經文...

    假若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到來 唯一得到眷顧的人們也一定是你們 擁有世上最純潔心靈的人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渡城鎮化會帶來什麼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