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要真誠
-
2 # disoncu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生活在三國時代,你是願意做諸葛亮的隊友,還是諸葛亮的對手?
是做諸葛亮的隊友,還是做諸葛亮的對手?首先要分析諸葛亮這個人。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而投靠了劉備?因為當時曹操擁有很多的文臣,武將。諸葛亮去曹操那裡,他是沒有發展前景的。而劉備沒有很強大的文臣武將。諸葛亮在劉備那裡,他就有很大的發展的機遇。
如果我是處在三國時代的話,那麼我是會做諸葛亮的隊友,還是對手的話?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會作為諸葛亮的對手。
因為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政權。三分天下,這是不符合整個社會潮流的。因為當時整個的社會潮流是要統一。三國時代,各國紛爭,對人口的大量衰減,有很直接的原因的。如果做諸葛亮的對手,在曹操那邊的陣營的話,能夠加速曹操對蜀國以及對東吳的領土的統一。這有利於整個國家,整個王朝,整個民族的發展。
-
3 # 羽扇觀
講句老實話,我到了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的,到處打仗,時不時土匪山賊過來搶你一下子,我到那邊我可能活不了幾天。
那麼我們就開始一系列的假設。咱們也得研究研究戰略方針吶。
先研究研究是自己幹還是投奔集團假設題主說的三國是三足鼎立的那個時候。再假設我渾身武功,聰明過人。在那個年代,我先琢磨琢磨自己能不能單幹。
看看劉備,人家是老劉家人,有名分,能夠一呼百應。
瞅瞅孫權,富二代,還是個有本事的富二代。
在看看曹丕,更別談了,三國最大的集團。算了算了,不單幹了,我還是找個人投奔吧。
那麼問題來了,找誰投奔呢?當時天下只剩這三個國家了,那我投奔誰呢?
實在不行咱們去雲南?投奔孟獲去?
這也不行啊,到了那邊別被當地人給吃了。
孫權?可能不大好,這老小子晚年就喜歡殺人,我去了別到時候把我給殺了。
曹丕?那也不行啊,他們老曹家一輩比一輩狠,不行不行不行,到了那邊估摸著稍微不注意也得死。
那不就只剩蜀漢了嗎?正好那地方老一輩人死光了,新一代跟不上,我跟著諸葛亮混。一來學習學習丞相,二來也有立功的機會啊。
所以啊,我到了三國我選擇跟諸葛亮混。
為什麼不跟著司馬懿?和諸葛亮做對手?有人要問了,不還有個司馬懿呢嘛,你跟著他混,最後可是他們司馬家統一天下。
諸位,我還真沒用那個膽子,就不說司馬懿了,您瞅瞅他那兒子,司馬昭,把跟著司馬懿混的人基本上都弄死了,看看鄧艾,再看看鐘會。我啊,還真不敢跟著司馬家。
所以啊,還是跟著咱們丞相最妥當。
最後的最後,向各位觀眾老爺求波關注,筆者一定做好每篇文章,爭取每一篇都能夠讓觀眾老爺學到新的東西。
-
4 # 青島大蝦哥
說實話,讓我生活在三國,就以現在的智商和社會地位,恐怕活不過一集。就算拼命沒餓死,沒當炮灰,也沒有資格做誰的對手
-
5 # 奶牛貓的文史雜談
諸葛亮一生指揮大小戰役無數,從出山就鞠躬盡瘁的輔佐劉備,讓劉備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割據勢力做到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直到後來建立了蜀國,諸葛亮也官至丞相。可以說諸葛亮的智慧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對於樓主的提問,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肯定不會做諸葛亮的隊友
為什麼呢?本人才疏學淺,和三國裡的一個普通人相比尚且不如,就更別說諸葛亮了,用現在的話說,我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豬隊友!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成為他的對手!可能很多朋友這時候會笑我了,你連做隊友的資格都沒有,你憑什麼做他的對手?這就是作者提問的假設性了,因為我們有兩種選擇,是題目賦予了我可以做諸葛亮對手的能力!我的能力姑且不談,諸葛亮的能力大家去是知道的,那我能成為他的對手,我肯定差不到哪去,我個人能力肯定比不上他,但是能讓我成為他的對手,我必然具備某些優勢,可能我手下良將頗多,謀士也不少。不是有句話大概是說,要想知道你的地位,看看你的對手是誰就可以了。在那個動亂的三國時代,我的對手是諸葛亮,那應該是四足鼎立了吧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說起諸葛亮應該沒有人會陌生,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名非常傑出的軍事家。為什麼要強調“三國演義”呢?
因為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與三國演義中寫的其實有很大的差別,三國演義中有太多情節被神化了,但真正的諸葛亮所參加的戰役其實寥寥無幾,並非小說裡那般戰無不克。
那假如生活在三國,願意做諸葛亮的隊友還是對手。關於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跟他成為隊友。畢竟諸葛亮神機妙算,才華橫溢,如此傑出的人才,能拿來當隊友分分鐘躺贏啊,何樂而不為?
但如果讓我選,我肯定要選做諸葛亮的對手。為什麼呢?
第一,歷史上諸葛亮的隊友你能認得幾個?
而諸葛亮的對手又認得幾個?要說他的隊友,我要是不去查查度娘可能都說不上來幾個。
但諸葛亮的對手就算有不少都是打了敗仗,但仍舊給人很深的印象,做諸葛亮的隊友能躺贏那確實,但後人估計都不知道有你這麼一號人物,但做對手不一樣啊,先別說能不能鬥過孔明先生,就算鬥不過,也不是什麼奇恥大辱,或許還會流傳許多關於你的記載。
第二,能做諸葛亮的對手,那肯定也不是個無名小卒,肯定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本事的。
《三國演義中》周瑜對上諸葛亮屢戰屢敗,可謂是天克周瑜。因此許多人也說三國演義很大程度上神化了諸葛亮,貶低了周瑜。但其實也不然,既然神化了諸葛亮,那麼跟一個被神化的人打的有來有回的難道還能是個凡人?而且歷史上周瑜的名氣也完全不比諸葛亮低。
所以,如果是諸葛亮的隊友,那頂多是被諸葛亮當成旗子的工具人。衡量一下,願意做個躺贏的廢柴,還是做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家呢?
第三,諸葛亮去輔佐曹操時,水鏡先生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孔明得其主,未逢其時。”
大概意思是諸葛亮跟對了人,但不是在最合適的時間。因為當時的劉備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中最為弱勢的一個,雖然與諸葛亮非常投緣,但沒有最恰當的時機。
因此倘若能做諸葛亮的對手,那當時強勢的曹操或者孫權可能都會搶著讓你幫忙。而我們又對諸葛亮有不少了解,如果做了諸葛亮的對手,未必鬥不過。
因此,怎麼想都是做諸葛亮的對手更划算,當然做隊友也不是不行,安靜的躺贏,然後安靜的死去。要是現實中有這種選擇,估計都會選擇後者吧。
-
7 # 瑜論天下
很有興趣參與問題討論,因為只有在問題裡我們才有倖進行多種人生假設,體驗在現實中不敢想象的人生,姑且肆意一回!諸葛亮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我們仰望的存在,即使“褫去華袞”歷史真實的孔明也堪稱一代英傑,我輩凡夫俗子,其實做他的隊友或者對手都不夠資格。然而既然是“如果”,不妨大膽選擇一回。如果我生活在三國,一定選擇做諸葛亮的對手,理由如下:
一、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道德水準上堪稱楷模。用三國時期的評價體系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幾乎無可匹敵,“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後人的真情詠贊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做諸葛亮的隊友,在才和德兩方面都難有超越和顯現,只能被遮蓋在他的炫目光環下,很難有所作為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還不如跳出他的光環,做他的對手,自己的真實才能才不會被壓抑,才有可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二、我們已經知道了諸葛先生鞠躬盡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結局,為什麼還要選擇做他的隊友一起承受痛苦的過程和失敗的結局呢?如果選擇做對手,也許過程艱辛一些,但至少結局還有所期待。歷史上,雖然諸葛丞相的人格魅力不容懷疑,賞罰分明,與部下百姓同甘共苦,但事實上連年的征戰,誓要報先帝知遇之恩恢復漢室的執念,使原本弱小的蜀國百姓十分困苦,儘管諸葛丞相力行節儉自律,與民與兵“共苦”,但其實我們更願意“同甘”。即便是上級搞特殊化比我們更享受一些,也勝過大家一起“吃糠咽菜”。所以還是不要做毫無展望的隊友了吧!
三、選擇做諸葛亮的對手,也許會激發自己更多的潛能,使自己的人生髮揮到極致。有道是“遇強則強”,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絕對值得重視和尊重,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我們的智慧,與之鬥智鬥勇,強大的對手總是給我們成長。
其實,如果設身處地地思考做諸葛亮隊友還是對手的問題,答案一定與自身性格相關。競爭意識強,掌控慾望大,勇於拼搏,領導能力強的人應該大多選擇做對手;做事穩妥,為人保守,循規蹈矩,執行能力強的人更願意選擇做隊友,畢竟有這樣一個人品智慧絕對可信的人領導你,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回覆列表
諸葛亮在人們心中是為數不多的堪稱完美的歷史人物,中華文化中的美德在他身上都有體現。
諸葛亮忠誠,在輔佐劉備的過程中不論劉備創業之路多麼艱難坎坷,他都不離不棄。
劉備死後又忠心輔佐劉禪,不論劉阿斗有多麼不上進,他也沒有篡權奪位取而代之。
諸葛亮謙虛謹慎,不居功自傲,耐心的與同事相處,包容所有人的缺點,贏得了劉關張三兄弟的認可,贏得了文臣武將和萬民的擁護。
諸葛亮博學多才,城頭琴聲嚇退司馬懿,《前後出師表》令人感動,《誡子書》流傳千古。
諸葛亮任勞任怨,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必躬親令人心疼。更是把命拼盡隕落五丈原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年感慨。
如果生活在三國,我不會做他的對手,因為謀略才能不如他啊,怎麼做對手?而且諸葛亮這樣的完美人品,只有敬佩景仰之心,怎麼可能為敵呢?
但也不會做隊友,原因有三:
首先,諸葛亮任人不明,不堅持原則,明知道關羽與曹操有舊,華容道還是安排了關羽把守使曹操逃過一劫。
明知道馬謖沒有實戰經驗還認命他為守街亭主帥,結果差點全軍被司馬懿包了餃子,錯失了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良機。
明知道太監黃皓是奸人,為了劉禪感受還是放過他,沒有行使“相父”和“丞相”權力為國除害。
其次,領導團隊不夠放權,事必躬親,自己勞累不說,也沒有為國家培養出獨擋一面的戰略層面的大才。
最後,不能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二次北伐無果後,應該休養生息,伺機而動,而不是為了所謂承諾和信念連續爭戰,致使國家日益貪弱,百姓生活艱難。
從人品道德上,諸葛亮值得尊敬,堪稱萬世楷模,但從治國理政方面,諸葛亮是有不足甚至是致命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