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
2 # 北芪2sunguixiang
哲學是;人類社會各學科之母!
哲學是;主導、引領人類社會執行發展的領頭羊!
一個人如果缺乏哲學思考和思維、就會失去方向感!一個人如果具有比較完整的哲學思考和思維才能讓人生充滿快樂和幸福感!
-
3 # 九眼樓
通俗地說,人生內在的精華所在是“思想和感情”,這是每個人最寶貴的無形資產,也是人與人相比較最大、最明顯的差別。哲學,就是把其中的“感情”放置一旁,專門對“思想”進行建設和維護。“思想”,就是要透過觀察、接觸,針對任何問題,對“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進行求解,用於人們言行的預判與決斷。那麼,哲學,就是對思想思維執行建立“路徑”,以完成思想思維求解。所有人,只要回答了“三個為什麼”之其一,之其二,之其三,都是運行了哲學路徑指導下的思考。用文話說,哲學就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結合。
-
4 # 寫歌人代伐鍾
當人人都有房的時候,房就是一個居所;當人人都有車的時候,車就是個工具;當人人都可以遊的時候,遊就是件俗事。對無腦人來說,讀萬卷書也不過是個書蟲;對弱智者來說,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過客。而對於在珠峰上丟垃圾的人來說,即便你把整個世界都踩在腳下,也改變不了你的靈魂低於塵埃的位置。我們活在一個比較悲哀的環境中:長舌婦喜歡嚼舌頭,變態者喜歡弄是非,好事者喜歡搞事情,旁觀者喜歡看稀奇,小女人喜歡肥皂劇,大媽們喜歡廣場舞,年輕人喜歡吹牛皮,老頭子喜歡侃大山。而這些,離理想、追求、思辨、智慧、精神、信仰、素質、品格、價值、意義,可能還有一個筋斗雲的距離。我想,什麼時候,我們這個民族的人開始關注哲學,可能產生無腦兒的機率,就會逐步減少了。
-
5 # 旅行歲月小記
1、在某一特定時段內,要以簡單對複雜,以直對屈。
2、修行就客觀存在於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沒骨頭撐不起頂天立地。知行合一,事上磨練。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內在的靈魂層次,光明良知。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3、放下,清空,不要裝那麼多垃圾。天塌不下來。你的心是你的主人。世人皆為名利所困。
4、仍舊要戒急用忍。不要發火,不要自己增加無法扭轉的負擔,順其自然。
5、對於磨洋工,不出活,死豬不怕開水燙式的隊伍,對於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認真地走形式,忙忙碌碌,但是不解決具體問題的工作現狀,對於積貧積弱,無生機無活力,缺乏互信和公信,除物質利益之外無內在驅動的機制,怎麼辦?
6、示人以愚,其謀乃大。
7、情商是發自內心的運用自如的面子上的事,十分重要。太多的時候情商打分更多。
8、對於雷打不動的,必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推動落實。
9、大學的精神最重要,是知識的繼承和發揚地。
10、現實中,雪怕太陽草怕霜。
11、親人的親情是最重的。
12、揚善於公堂,歸過於私室。傳統道德觀在這裡完全沒有有。要更加冷靜地面對現實,處理複雜問題。控制我們的情緒。
13、好多事情不能放,不能拖,拖兩天就忘了。
14、重在實踐重在把握規律重在總結分析。
15、聚焦專案,突出轉型,依靠創新。
16、覆巢之下 ,豈有完卵。大形勢下如何應對扭轉,亦或是螳臂擋車。危及存亡之際,才能分清是敵是友。
17、明知不好的譁眾取寵的形式的東西堅決不要裝,扔乾淨了才能輕裝上陣。
18、工作重心由只重事前向先做好存量的事前事中事後支撐保障轉變,站直了站穩了再走再跑。因此,當下的重點工作要排出輕重緩急圖表,重點目標和措施要具體化責任化明確化。
19、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0、把一個個的觀點做成實文章,大文章。一知半解不行,敷衍了事不行,蜻蜓點水不行,務必博採眾長,實踐探索,總結規律。
-
6 # 工信科
人生需要哲學思考,豈能盲目跟風亂跑。需要前瞻提前謀劃,立足全域性辯證思考。需要客觀理性看待,以偏概全註定糟糕。需要長遠發展眼光,一成不變未必最好。有起有伏才是人生,有暗有明時有高潮。有得有失才是生活,有輸有贏有根不漂。有好有壞才是日子,有進有出不要嫌小。有進有退才是常態,有對有錯別太計較。
-
7 # 香橋冰泉
哲學是每個人認識事物、把握規律、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理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預判未來和將來一段時間內,自己關注的事物發展與自己認定的準確程度,掌握大趨勢,自己可以採取什麼措施,維護自己利益,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比如聰明能幹的獵人,看到動物的腳印糞便,就能知道採取什麼措施抓捕到它,十拿九穩;科學家透過觀察日月天體執行,就能準確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狀況和對手習慣資訊,較準確地預判到對方的戰術戰略,知彼知己,然後就能百戰百勝。
哲學思維博廣浩大,通達萬事萬物,玄妙精深,包羅永珍,每一個人只是滄海一粟,一輩子時間太短,活在當下體驗哲學就是最好的幸福。
-
8 # 牧歸落照
22歲的我發誓將哲學當做終身愛好,做一個未來的哲學家。那時主要思考的是世界的終極存在問題,即宇宙的本源、本因以及世界的本質。那時條件差,沒有老師,也買不到哲學書,我是自覺且自由地思考哲學。
我差不多花了十年時間尋找本體,當時自認為在本源和本因方面一無所獲,但本質論上有重大發現,要構建關於以“食性靈“為本質特性的哲學體系,但是又沒信心,主要是“食性靈“本質的發現方法於我練氣功,偶然所得(那時沒悟的概念),不是通常理解的邏輯思維方法,好象覺得來路不正,同時由於缺乏哲學基礎知識,很多都屬靈感一閃,無法用語言表達。
我差不多以為自已是個失敗者,在總結自已的哲學人生時,產生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我對哲學這麼感、興趣(別人為什麼不)?二是本體為什麼找不到?第一個問題讓我返身回到前哲學階段(出生至22歲),透過追憶尋找自已喜歡哲學的原因,不自覺地思考起倫理和宗教來,第二個問題讓我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隨後又由認識主體人的思考轉向人的本質(普遍的理性),又由自我的追問不自覺地由理性哲學轉向非理性哲學(本能慾望、心理等),最後追問到“此時此刻的那個我”,又回到了“食性靈"。
當然那時沒有掌握這麼多哲學概念,如本體、終極存在、終極關懷、理性、非理性等等,但確實思考了這些內容的哲學問題。獨立思考差不多二十年後我才買到一本西方哲學史的書,開始讀到近代哲學就開始迷糊了,現代哲學中除生命哲學和心理哲學似懂非懂外,其它哲學不知所云。
某一天,無意中讀起哲學史的前言介紹,有了重大發現,一是西方哲學的每次轉向我都經歷過,二是不同哲學派別思考的重點問題我都涉及過,三是西方哲學的每次轉向都是上層哲學的失敗而產生的撒退,與我自已的哲學經歷高度一致,這就是說人類(他人)與自已(個人)是具有一致性的。為什麼會這麼一致,答案只有一個,人類(他人)與我(個人)作為人在人生中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問人類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時,可以轉換成問我自已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因為別人已死不在,問別人是對而象之,依賴外直觀,而問我自已是內直觀,問別人不如問自已可靠。
那麼我如何透過問自已而“獲得人類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的答案呢?方法就是分清兩個自我,一個是22歲以後作為哲學人的我,一個是22歲前處於生活本然狀態的我(前哲學時期的我)。作為哲學人的我是提出哲學問題並進行追問的我,作為本然狀態的我是存在於世,與世交道中產生哲學問題的我,哲學問題與我同在,與我同一。這就如語言與語法,思維與邏輯一樣,人是先會說話後才學語法,先會思考而後學邏輯,而不是先學邏輯後學會思考。同時,語法既不先於語言也不後於語言(邏輯同理),語法與語言同在,人只要一說話就在用語法,只是不知而已(邏輯同理)。
也就是說哲學問題的存在,先於哲學問題的追問,因此要回答我為了什麼思考哲學問題這一問題,必須回到我前哲學時期;同時哲學問題既然與我同在,與我同一,追問哲學問題本身其實就是問自已,問“我是誰?”;我是人,什麼是人?就如我已經會說話了,但又不知道是如何說話的,要追問一下語言的方法?我已學會了思考但又不知如何思考的,要追問一下思維的方法(邏輯)。
人類就是這樣的動物:我要吃奶,我要媽媽抱,我要玩具,我要上學,我要工作,我要買房子,我要娶媳婦,以及我要當哲學家,去追問世界的終極存在,等等。自已總是“我這樣我那樣的,但卻忘記了問“我是誰?”,因為“我”被物件遮蔽了(食物、玩具、媳婦),“我”被“遺失了”、“弄丟了”,從來沒想到問一下“我“。因為自已以為“我”是自明的,不值得問,不需要問,但真問起來,又不知我是誰?
是呀,我作為人的本質是什麼?那個使我成之為我的規定性是什麼?這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食物、玩具、媳婦…?是物質、精神、理性、非理性…?是生命個體存在還是各種關係構成的社會存在?是認識主體(求知慾)、關係主體(愛及佔有慾)、食物主體(物慾者)、願景主體(信仰者)、理智主體(選擇者)?
到底那一個是”我”的本質?
-
9 # 用心愛你40
今天我們常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人只有想清楚,“我從何而來?到哪裡去?我的使命是什麼?”這些大問題,才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去努力。否則努力了半天,卻發現得到的根本不是想要的,大概會悔不當初。
-
10 # 成衣庫
何為哲學?何為偉大?人為何為人?只有認清了事物的本質,人類改造世界的步伐就簡單了。太極有黑白之分,人有善惡之分,性別有男女之分,即秩序也。律法為綱,善惡有度。知而故犯,比無知者更罪加一等也。哲學即大愛,無私即偉大,貪婪享受即罪惡也……只有人類自身學會了哲學深厚的思考,改變自己,方可改變世界。
-
11 # 天山打獵人
一種沒有哲理的語言,一它是瘋子,二它是騙子,所以學哲學,不僅是一個人長知識的需要,也是自己安全防範的需要,在詐騙和愚弄盛行的年代,一個人尤其需要哲學和推理。
-
12 # 劍蘭修竹
謝邀請!人生感官經驗與轉瞬即逝的碎片化的經歷,很有必要以哲學之智慧之學紅線穿珍珠。感覺的東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只有哲學之光普照人間,才能讓人類更加自覺更加理性自為地認知世界;否則上蒼賦予人類的智慧豈不浪費而逆風吹了麼?誠然進行哲學思辯,必然有非常天賦及非凡的才識,也就是説您必須熟悉實情,徑常調查研究,反對本本主義與主觀主義,要使得自已瓜主張,理念,定律,條條符合實際,貼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大不可言必希臘。
-
13 # 順zi嘫2
因為是開拓創新的方向,能力思考的進度,才能改革自己的思維,所以哲學就是一種轉換器的鋪墊。完全自己想法,不帶所有。
-
14 # 尚蕊默然
在理論中實踐中是毛爺爺說過一句話……為人民服務……悟……以真理打敗……論持久戰中的一句話。老前輩留下的精點話語……在……
-
15 # 鄧曉芒
很明顯這些回答的人中大部分都沒有讀過哲學,當然了我所說的哲學是西方哲學愛智慧。為什麼要有哲學呢?不是一定要有,是一定會有。人永遠是會對追問意義問題的,很多人認為意義是賦予實體的,這似乎是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但對麼?
-
16 # 魯中居士
大家不覺得就這樣的題目展開議論已經陷入"教條"和″本本主義"了嗎?這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被批作僵化的思維模式!
-
17 # 文章醫生
古人有道 : 哲學是聰明的學問。在愚昧矇住人們雙眼的時候,哲學的光芒照亮前方的道路――就如同長達千年之久的歐洲“中世紀”。
-
18 # 崔書五體
因為,哲學是有嚴密邏輯思維的宇宙觀、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人生若不用哲學思考問題、就不能辨別是非好壞、就不能把握方向、就不能把握大勢、就不能把握全域性、就不能把握未來。
-
19 # 朱奇66
人到中年,環顧四周才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準備好呢頭髮已經花白了,所有的無奈,無助感會侵潤整個心靈。這時候需要解決的不是外部環境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會思考,會正反面的考慮事情,會給自己一個暗示一種解脫感,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哲學的方式,哲學其實就是聰明學,讓自己聰明的領悟到人生怎麼樣活在當下,怎麼樣能給自己一個支點讓自己快樂起來。40歲以前對哲學的認識可能不會太深刻,過了40,非常需要哲學的思維吧。我很欣賞李翱的句子:選得幽居愜野情,終日無送亦無迎…
-
20 # 開心果282484822
哲學是人儘可能正確的對事物進行概括和總結。哲學力爭是真理,真理可以正確的指導實踐,能使實踐的成功率最高,錯誤的理論去指導實踐,一般都不能成功,因此哲學思考非常必要!
回覆列表
說的深刻一點,你得知道生是什麼?死是什麼?也就是說你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你來的地方是什麼維度世界?你去的地方是什麼維度世界?而現實又是什麼維度世界?
說的直白一點。無論是幸福、歡樂;得到、失去以及你在這個現實的世界當中,為什麼處在這樣的一個境地或者位置?是什麼因果或者邏輯把你推到了這個位置或程度?又是誰教會了你目前所有的對於這個世界的全部認知?所有的這些認知都是對的嗎?現在的這種狀態你是否感覺到滿意或者不滿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科學家永遠是在向前思考的,而哲學家會反過來向後思考。因為他們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在產生問題之後,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問題的產生。
法律和規則就像科學和西醫解決問題一樣,是具有滯後性的,是必須得問題發生了以後才能去解決。而道德和哲學或者中醫則必須具有前瞻性或者預防性,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找到這種問題發生的本質原因,在這個問題的上一個環節或者上一個維度來解決。
更簡單的說科學是解決當前的問題,而哲學的需要解決的是當前(2)問題的前(1)一個問題。因為邏輯很簡單:如果第1個問題不會發生,就根本不會出現第2個問題。
而社會科學目前所有的關注點包括科學、醫學以及其他各門學科都在於現實(當前)問題。本質上這個問題即便是能解決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雖然你暫時解決了它,但是它還是會出現的,因為它的本質核心(上一維)你沒有解決。哲學的終極意義是能夠找到這個世界的脈絡以及秩序來源---不斷地向後追溯。
所以中國有句成語,叫“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
就比如拿痛苦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體會到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比如說沒錢,比如說性格原因,比如說心理原因,比如說長相原因,比如說怕死等等等等。初看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沒錢給他錢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沒有技術教他學會技術不就行了嗎?就像某些幫扶,但實際上他錢還是會用完的,他有了技術但他不肯幹怎麼辦?這些問題還是會發生的。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不在於錢也不在於技術這個層面,而在於錢或者技術的上一個維度層面才能真正解決(這裡就不詳細敘述)。而像心理問題在現實這個維度層面是幾乎無法解決的,比如抑鬱症。他必須得按照邏輯追溯到這個問題的前一個問題。
所以中國的哲學講究天道、地法、人術。天道一旦出現問題,隨之而來的地法和人術的問題,你是永遠也解決不好也解決不完的。就像你吃止疼片,最後你會發現止疼的作用一次不如一次。因為它的根本原因不是疼痛,而是人體出現了失衡。
所以天之道所顯示的根本運作規律是平衡的。而地法和人術其根本出發點是各自的利益。而利益就必然會帶來衝突、矛盾以及失衡。所以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即便區域性的、小範圍的或者這一個維度的平衡是地法所竭盡全力來維持和管理的。但其本質目的已經是使得天道(上一個維度)失去了平衡。所以最終這種平衡(區域性)依然會趨於失敗。
哲學需要拿起的第一個武器是反思或者否定。
我看見許多人非常贊同西方的契約精神或者科學精神。並且認為無論是科學文明還是西方文明是遠遠超越中華文明的。
就個人拙見這種看法是狹隘的。仁義禮智信,天道地法人術。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已經從道德時代經歷了法制時代,進入了技術時代。在技術這個維度世界裡,能有效解決技術問題的唯一武器是科學,而唯一能破壞法治的只有技術帶來的暴力。
但是正如我在前文所言。社會的發展其維度是不斷降低的。科學技術所能解決的一切問題其實在上一個維度世界裡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問題,不需要科學來解決這些問題。正如一個人他如果沒有病,你不需要給他吃藥。但是我們己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錯覺。認為生病是必然的,只有科學技術才能有效的解決這個病。因此我們就把科學當成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唯一法寶。在個人看來這是錯誤的,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這個維度,而在產生這些問題的上一個維度。我們研究病的根本原因,不是去治這個病,而是防止這個病的發生。
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比較特別的觀點。公平實際上意味著危機。社會發展的根本並不是為了營造公平的環境。社會營造公平的環境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因為我們的上一個維度(資源)出了問題。正如空氣和水,我們從來不需要考慮公平問題,因為它足夠。但是我們一旦破壞了自然造成了水和空氣的不足,我們就不得不必須來考慮公平問題。請你仔細思考在我們現實的世界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其本質是不是同理。
哲學家在這個世界是幾乎不被尊重的。因為他們一直也沒法同科學家在同一個平臺競爭,無法同科學技術一樣,能夠有力的創造經濟效益。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問題,科學家是毫無用處的。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不斷出現的問題 ,所以我們也就認定了科學技術是最有利的武器。
要回到根本這是一個漫長而遙遠的過程。人類的偉大和文明不應該僅僅關注在科學技術這一個維度世界。我們應該回溯的更遠,反思的更徹底。哲學是使我們能夠真正成為一個人的根本。而不是像科學技術一樣把我們將要帶向人與機器的複合體(它解決不了根本原因,所以依靠技術來掩蓋問題,用機器來代替人)。
寫的太多了!如果讓你有所得我會很欣慰。如果讓你很反感我會很抱歉。雖然我很孤獨,但是我很少痛苦。請找到所有問題和痛苦的根源,這樣你也才不會痛苦,才能超越痛苦。而不僅僅只是解決當下的痛苦。
不知你是否也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最終會被自己所創造的一切綁架?包括網路,包括手機,包括科學,包括習慣,包括思想……。而且誰都無法自拔,深深無力。倘若信仰是被神約束這或許情有可原,它在我們的上一個維度世界。可是我們所創造的一切,明明就在我們下一個維度世界。為什麼我們還會被像一個維度世界綁架?
或許是因為你的固化所以……。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20-1-1,來去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