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玩家文武公

    關於孟姜女故事的記載,最早可以見於《左傳》,而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列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梁妻沒有子嗣,孃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

    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梁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

    杞梁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絡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傳說故事創造。

    另外,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即地府奈何橋上的孟婆也是孟姜女的化身之一,至於流傳的故事那就是另外一個了。

    分享故事,感悟生活,感謝閱讀。

  • 2 # 大秦魂的微博

    首先說,孟姜女哭的不是長城,而是莒城的城牆,為什麼呢?因為她丈夫杞梁是齊國的大將,在一次戰爭中,戰死在莒國(今山東莒縣)城外。

    既然是齊國的大將,就說明他們兩夫妻不是秦朝人了,可以說跟秦字一點兒邊兒都不沾。

    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左傳》當中,只是寥寥數語,交代了杞梁是齊國大將,與莒國交戰而死,其妻去郊外憑弔他。裡面並沒有介紹杞梁妻姓什麼,也沒有關於城牆崩塌的事。

    到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當中,卻開始杜撰了不少內容,說杞梁戰死以後,其妻去憑弔他,“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感動路過的行人為之落淚,十天以後“城為之崩”。最後,她埋葬了丈夫,自己投淄水而死。

    此時的杞梁妻還是齊華人,也並未交代其姓名。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

    到了元代以後,孟姜女的故事才逐漸搬上了舞臺,演繹的也越來越離譜,明代以後的版本幾乎已經是完全是虛構的故事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城牆也不可能被人哭塌,真塌了那必然只是個巧合而已!

  • 3 # 茶胖子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中,孟姜女被神化了,那麼是被什麼人神化的呢?是被當時監管修築長城的官員神化的,其目的在於推卸責任,把長城倒塌的原因都推卸給孟姜女,在故事中孟姜女只是替罪羊。

    至於長城有沒有倒?長城是真的倒了。

    故事要從孟姜女的丈夫說起。相傳,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壯丁去修長城,一修就是幾年,其中都沒有回過家,有一年,孟姜女到長城腳下尋夫,來到長城得知自己的丈夫已死,而且屍體還被砌在了長城城牆中,孟姜女特別傷心,想起丈夫的種種,淚水止不住的流,這時天空也開始下起大雨,孟姜女一哭就哭了三天,大雨也下了三天,三天後由於雨水過多,造成長城倒塌,監管修長城的官員為了推卸責任就把長城倒塌的原因說成是被孟姜女哭倒的,還把孟姜女神化,說孟姜女出生的時候電閃雷嗚,各種天地異象等等。

  • 4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孟姜女哭長城一一一是一部古典小說。她順情民意,從一個方面揭露秦始的殘暴及徵民夫修長城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熱衷嘔歌了純潔忠貞的愛情.孟姜女探夫,走一陣.想一陣.哭一陣,打動人心,催人落目。但到哭倒長城…倒是小說的誇張之處,浪漫地想像,給故事增添了神話色彩,長城那寬,磚石那麼硬,施工技藝巧一一一怎麼能哭倒呢?

  • 5 # 年年歲歲一床書

    長城是倒了,但絕不是孟姜女哭倒的。孟姜女哭倒長城只不過是民間的想象,是對統治者怨恨的曲折表現。我們現在聽到的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其實是從春秋戰國時代起一直添油加醋演變而來的。一開始孟姜女跟長城沒屁點關係,真正哭的人也跟孟姜女沒屁點關係。

    概括地說,在戰國前,“孟姜女哭倒長城”這個故事只有喪夫卻吊的情節;西漢前才加上了“哭之哀”的成分;至於崩城之說是在西漢後才出現的,而此城並非長城,哭的人也不是孟姜女;把哭倒的城與長城聯絡起來是在唐代,而把杞梁妻等同於是孟姜女則是宋代的事了。

    春秋至西漢|《左傳》:杞梁妻不受郊吊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左傳》。《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雲:

    齊侯還自晉,不入,遂襲莒,門於且於;傷股而退,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

    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大意是說齊華人杞梁在打仗時戰死了,齊侯回來後,在郊外遇到了杞梁妻,於是向她弔唁。但杞梁妻卻出於禮節,拒絕了齊侯的郊吊。齊侯便到杞梁妻的家裡去弔唁了。

    最初的版本側重的是杞梁妻“不受郊吊”一事,突出表現了她的謹守禮法。至於杞梁死後,杞梁妻有沒有哭,當時尚沒有文獻記載。

    戰國|《檀弓》:杞梁妻悲哭哀歌

    明確指出杞梁妻喪夫之後悲哀哭泣的是在《禮記》的《檀弓》一文裡,這距《左傳》的記載已經有兩百多年了。《檀弓》所寫的杞梁妻的故事與《左傳》大致相同,只不過增加了以下這句話:

    其妻迎其樞於路而哭之哀。

    大意是說杞梁妻到郊外迎接丈夫的棺材,她一路哭得很傷心。而之所以增加了這一情節,大概與當時人們認為“齊人善唱哭調”這一風俗有關:杞梁妻是齊華人;喪夫是件悲傷的事。在文人的想象裡,“悲哭”是與“歌吟”相聯絡的。如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樓》一詩: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鳴鶴,奮翅起高飛!

    杞梁妻喪夫後的悲傷與“一彈再三嘆”的哀歌相聯絡起來了。由此,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重心便由春秋時期的“不受郊吊”轉向了“悲歌哀哭”。

    西漢後期至唐朝前期|劉向《說苑》:杞梁妻哭倒城牆

    至於崩城一事,現在所知最早的是在劉向的《說苑》裡提到:

    杞梁華舟進鬥,殺二十七人而死。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阤,而陽為之崩。(《立節篇》)

    昔華舟、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善說篇》)

    另外,劉向在《列女傳》中,還給杞梁妻寫了一首頌詩:

    杞粱戰死,其妻收喪。

    齊莊道吊,避不敢當。

    哭夫於城,城為之崩。

    自以無親,赴淄而薨。

    這就把“不受郊吊”、“悲歌哀哭”與“崩城”合為一塊了。這直到六朝末年,崩城一事都沒有什麼變化。但崩的是什麼地方的城都還沒有提起過。到西晉時,有人說是“杞都城”,有人說是“莒城”,這些地方與長城八竿子打不著。

    唐朝末期|詩僧慣休《杞梁妻》:杞梁妻哭倒長城

    關於杞梁妻哭倒的城是長城的說法,最早是出現在唐末詩僧慣休的《杞梁妻》一詩中: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這裡首次將杞梁視為秦朝人,他的死不是因為戰死,而是因修築長城而死。杞梁妻一號哭倒了長城,二號把她丈夫的骸骨哭出土了。這一故事模式被後來的人們所接受,長城便與杞梁夫婦結下了不解之緣。

    把長城與杞梁妻的故事相聯絡的原因,根據顧頡剛教授的說法,至少有兩種:

    一是樂府中《飲馬長城窟行》與《杞梁妻歌》的合流;

    一是唐代的時勢的反映。

    《飲馬長城窟行》是樂府歌名,很大一部分寫的是秦朝人修築長城的悲苦,對他們的慘死表示同情,對統治者表達不滿。如盛唐詩人王翰的詩作:

    回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旁多白骨。

    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

    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

    無罪見誅功不賞,孤魂流落此城邊。

    這與詩僧慣休的《杞梁妻》一詩有很多共通的要素,於是樂府中的“長城”與杞梁妻的“崩城”便合流了。

    同時,唐代國勢強盛,極好武功,而邊境戰事不斷,那些獨守閨房的閨中少婦大有哭倒長城的怨氣。她們將自己與喪夫哭倒城的杞梁妻相類比,藉著杞梁之妻的故事來消自己的塊壘,所以杞梁之妻就成為一個“丈夫遠征不歸的悲哀”的結晶體。

    宋代|孫爽《孟子疏》:杞梁妻是孟姜女

    在宋代以前,杞梁妻是杞梁妻,孟姜女是孟姜女,兩者沒有聯絡起來。直到孫爽的出現,她們才產生了聯絡。孫爽的《孟子疏》言:

    或雲,齊莊公襲莒,逐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為之崩。

    要知道,孟姜本是齊國的一個美女。後來她的名氣大了,人們漸漸用孟姜之名來泛指那些貌美的女子。就像現在說女朋友是西施、是楊貴妃一般。

    時代再久遠一點,到了宋代,平常人對齊國的歷史就知之甚少了。而杞梁是齊華人,杞梁妻有時一個有名的女子,人們不通常把名人想象成美女嗎?於是宋人就開始用孟姜之名稱呼杞梁妻。

    至此,孟姜女哭倒長城故事之演變,大致定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兒哈赤和成吉思汗有可比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