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夜聊齋
-
2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諸葛亮的《八陣圖》歷代爭論紛紛,八陣圖雖然到現在都沒有具體知道它的具體內容,但可以確定不是傳說,結合眾多史料記載,八陣圖的基本指導思想應該是透過嚴密的陣法和各兵種的配合來提高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具體分析如下:
一、八陣圖應該為一部陣法著作《孫子兵法》有“八陣篇”,進的是如何根據敵情配備兵力,但不是一種具體的陣法,三國時候曹操首先為《孫子兵法》做過注,而作為同時期的諸葛亮不可能沒有看到這本書,喜歡兵家著作的諸葛亮一定也對這本書進行過重點研究,從而形成確定的作戰陣法。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陣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這應該是關於諸葛亮《八陣圖》最早的記載,說的就是諸葛亮利用陣法來克敵制勝,結合圖文並茂是古代陣法著作的基本特點,《八陣圖》應該就是一種以圖為主,輔以文字說明的陣法著作,無圖不明,無文不詳。
二、《八陣圖》是指導蜀軍作戰的一部陣法手冊蜀漢的軍隊缺少好馬,大部分蜀軍都是以步兵為主,在為了和以騎兵為主的魏軍對抗時候,諸葛亮親自研究的這種陣法,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蜀軍的作戰能力。
諸葛亮存世的兵書比較少,但都是實用性很強的著作,甚至直接指導作戰,因為諸葛亮的長處在治國上,軍事才能相對來說是諸葛亮的短板,所以對陣法的使用能很好彌補諸葛亮這個短板,也能側面體現自己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自己就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可見諸葛亮對自己的陣法訓練也是信心十足。
事實上諸葛亮著作的《八陣圖》也確實為蜀軍帶來了積極的實戰作用,性質有點像現在軍隊使用的《作戰手冊》,明白了具體內容,就能提升軍隊本身的戰鬥力。
三、《八陣圖》可以運用到不同的作戰環境,具有全面指導作戰的作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經注》曾記載定軍山下有諸葛亮所布八陣圖的遺址,“南對定軍山,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陣圖”。
《水經注》在諸葛亮死後200年面世,可信度應該不低。再近點西晉到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史料記載了諸葛亮的八陣圖。
《晉書.馬隆傳》談到了八陣圖陣法被用於西北戰地作戰的例子,而比較著名的白帝城邊上的八陣圖則被恆溫伐蜀時特別提起。
《晉書.恆溫傳》記載:朝廷以蜀遠,而溫兵寡少,深入敵長,甚以為憂。初,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
再次說明了諸葛亮的《八陣圖》在江峽地區的攻防戰中,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總結:八陣圖雖然沒有詳細表明具體內容,但結合多種史料,能充分的證明八陣圖確實存在,很有可能是諸葛亮藉助《孫子兵法》“陣八篇”改造而成,並把它作為一種提升蜀軍戰鬥力的陣法使用,它並非實指,更像是陣法的總稱,成為了諸葛亮的一部著作,從而被後世一直當做傳說爭論。
-
3 # 老梁趣談古今
“八陣圖”應該是存在的,是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
據說諸葛亮用亂石堆成石陣,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建起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為名的戰鬥佇列,這種陣法變化多端,可以演變出八八六十四陣,可以抵擋10萬精兵。
相傳諸葛亮曾在四處地方布過八陣圖。這裡面最出名的是水八陣。這處佈陣地點當時在奉節城池的東南方。《三國演義》第84回寫道:東吳大將陸遜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幾番探察後,陸遜並沒有發現異常情況,便帶領數十人親自向前,不想這一 下就鑽進了諸葛亮擺下的“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的“水八陣”。他剛一進去陣門就關閉了,“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 · ”陸遜大驚失色,這才知道中了諸葛亮的“八陣圖”。
諸葛亮當時的“八陣圖”究竟是如何佈置的?為什麼具有如此威 力?是古人的吹噓之作還是真有這麼一種制敵之法?後人們在多次拜服於它的奇幻威力之時,仍 將繼續探尋這神秘的“八陣圖”。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提到了著名的“八陣圖”。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帶領追兵一路追到了夔關附近,在沙灘之上碰到一片亂石堆,這就是諸葛亮的“八陣圖”。
“八陣圖”有何威力呢?
書中說此陣之中是“飛沙走石、遮天蓋地”,而且有“劍鼓之聲”,簡直是聲光電效果俱佳,“可比十萬精兵”。
最後若不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及時出手搭救,陸遜等人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八陣圖”既然如此神乎其神,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何不將此陣授予劉備,好讓他在夷陵打敗陸遜呢?既然此陣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困死敵人,諸葛亮為何不在蜀國邊境上多擺一些呢?如此逆天的陣法,他為何沒在北伐中再次使用呢?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歷史上諸葛亮的“八陣圖”。
一、“八陣圖”並非子虛烏有很顯然,如果歷史上真的存在小說中描寫的“八陣圖”,那麼蜀漢早就統一天下了。
但這不代表“八陣圖”並不存在,只是它沒有《三國演義》中描繪得這麼效果拔群而已。
《三國志》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這裡已經明確指出,諸葛亮很有創造性思維,他確實是作過“八陣圖”的,與此同時,還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神奇發明。
只不過,“八陣圖”並沒有那麼神奇,它只是一種用於實戰的作戰陣法,而且還不是諸葛亮的首創,在歷史上早有原型。據考證,最早的“八陣”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黃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於涿鹿”。
但是,因為黃帝時期尚未進入有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所以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再往後使用過“八陣”的就是孫子,其陣圖被記錄在了《漢書》之中。而在孫子百餘年後,孫臏在其兵法中亦提到了“八陣”,這也就是《孫臏兵法》的《八陣篇》。
在距離諸葛亮較近的東漢時代,“八陣”就已經成為正規軍訓練所常用的陣法,比如東漢名將竇憲就用“八陣”擊敗過匈奴。
所以,陳壽在《三國志》裡提到諸葛亮是“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推演”二字就說明了諸葛亮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做的創新。
這就說明,“八陣圖”其實有一個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能不因為《三國演義》對它的過分誇張,就否定其存在過。
二、“八陣圖”是一種“迷魂陣”嗎?在重慶奉節西南、長江邊上的沙灘上,有一些人工堆砌排列有序的亂石遺蹟,據傳說這就是諸葛亮當年擺出“八陣圖”,困住東吳軍隊的地方。
然而,經過今人考證發現,這並非什麼“八陣圖”遺址,而是歷史上當地人煮鹽所遺留下來的石頭堆。
奉節地區自古產鹽,江邊沙灘上就有鹽泉、鹽井,因而自古以來就有人在沙灘上壘砌鹽灶煮鹽。
而煮鹽的人多了,沙灘上就有了星羅棋佈的鹽灶。由於鹽泉有夏沒冬出的特點,所以煮鹽活動也有很強的季節性。
當人們散去,只留下那些石頭堆砌的鹽灶時,看起來就像是人為排列的“迷魂陣”,結合這段三國故事的傳說,所以才有了“八陣圖”遺址的說法。
那麼,既然“八陣圖”並不是一種“迷魂陣”,那真實的它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三、“八陣圖”究竟長啥樣?首先,“八陣圖”是一種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軍團方針,而不是我們今天經常在一些景區裡看到的“迷宮遊戲”。
其次,諸葛亮作“八陣圖”的目的,是專門針對當時魏國強大的騎兵軍團,而非抵禦陸遜的進攻。
蜀漢當時的兵力特點是:因為缺乏戰馬,所以步兵比例較高;因為有連弩等先進遠端武器,所以弩兵戰鬥力較強。
因此,諸葛亮結合敵我雙方的特點,創造性的改良了歷史上業已存在的陣法,成為了“八陣圖”。
“八陣圖”以步兵為主,還結合了弩兵、騎兵、車兵三個兵種。
曹魏的騎兵以衝擊力和機動力見長,而蜀軍以步兵對敵,幾乎毫無優勢可言。所以,諸葛亮在陣法中設計了車兵。戰車既可以作為障礙物,將高速的騎兵攔截,極大削弱其衝擊力,還可以作為步兵和弩兵的掩體,提供有效的防護。
一旦敵人的騎兵衝鋒受阻,蜀軍則可以發揮弩兵的威力,以遠端火力壓制對方。
等敵人完全被困在陣中以後,再用步兵“收割”戰場上的敵軍。
而騎兵則可以起到側翼包抄、圍殲敵人和追擊潰軍的作用。
除了實現了多兵種的聯動配合,“八陣圖”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它是“大陣套中陣,中陣套小陣”,“陣中有陣”。
據研究,諸葛亮的“八陣圖”共編為64個小陣,另外還有騎兵24陣,合起來就是88陣。
陣與陣之間不但有戰車阻隔,還有鹿角、拒馬等障礙物,用以阻滯敵人騎兵,進一步削弱其威力。
當然,這只是“八陣圖”的基本構成,在實際運用中,八陣還會根據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應變,做到靈活機動、變化多端,這也是這種陣法的精髓之所在。
當然,這對指揮員的軍事素養和應變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
綜上,“八陣圖”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不過它不是故弄玄虛的“迷魂陣”,而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集團軍作戰陣法。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八陣圖”很強,但諸葛亮卻不能多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