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誠品育兒圈
-
2 # 宸媽碎碎念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心態對於一個人都成就有多重要,我們常說正能量和負能量,其實就是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的差異。積極心態都人做人做事積極樂觀,凡事往正向看,往正向想,所以往往Sunny,容易得到夥伴們的幫助而成功。而消極心態都人做人做事容易消極抑鬱,凡事往最壞的方向想,總是容易失敗。所以,人人都想成為一個有著積極心態的人。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積極良好的心態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是有技巧的。
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一個有著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才能積極Sunny正能量。
第二,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滋養就是父母給ta的愛,而這樣父母的愛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的。
-
3 # 迎向太陽的向日葵
謝邀,教育孩子最有效的辦法是以身作則,你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好榜樣″,以身作則應該是家庭教肓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培養孩子擁有樂觀性格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個樂觀的人,任何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因難,父母如何面對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向上的態度,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樂觀地去面對,父母快樂的心情會深深的感染孩子。家長教育孩子時要真正瞭解孩子的心理,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然後再給予。第一首先教會孩子學會愛,學會做人,(孝順父母,問候爺爺奶奶,善待自己的同學。並做一定家務勞動,分擔父母辛勞,)。第二,陪孩子一起玩,多溝通,做孩子的好朋友。第三,賞識教育,表揚和鼓勵,錯了該罰就得罰。實在太多,不想再寫了……如果家長能夠以欣賞,耐心,無條件愛,平等的溝通,無私的付出面對孩子,堅持信任,寬容,尊重,激勵,提醒的教肓原則,就0k了。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要堅強下去,要有持久戰的思想,教肓道理,說起來很容易,聽起來明白,但實施起來需要一點智慧,祝天下孩子都健康成長,快樂每天!
-
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李 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高階家庭教育導師,正面管教家長課高階導師;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十餘年,全國進行線上、線下數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讓數萬家庭受益。
積極良好的心態,會讓孩子面對挫折失敗時充滿恢復力,會增加孩子的人生幸福感。那如何來培養孩子這種積極良好的心態呢?
父母的心態影響很重要。父母面對人、事、物的心態,是積極還是消極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為擁有積極心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多會有積極的語言和行為出現。如果家長們留心你會發現,當孩子闖了禍時,家長經常會說:沒事沒事。當孩子進入到假想遊戲階段,在角色扮演時,面對假想的小寶寶也會用沒事沒事來安慰她,在與同伴交往時,面對同伴犯的錯誤,也會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夥伴說:沒事沒事來安慰他們。
教給孩子從不同角度來發現美好。當孩子面臨失敗,遭受挫折等一些不好事情時,引導孩子從失敗中找到寶貴的經驗,從挫折中看到自己的成長。
當玩具被搶走時,得到了父母的關愛、關注,甚至得到了比之前更好的玩具。
透過撕紙製作遊戲,讓孩子人看到的破壞與不完美中,欣賞到最終的成品。
透過繪本故事來引導。在給孩子讀繪本故事時,要有選擇性的來找那些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透過故事中的人物遭遇,來引導孩子認知積極心態的思考模式可幫助我們最終取得勝利。
如非常經典的:龜兔賽跑,龜雖然慢被落下一大段路,但它沒放棄,沒恢心,一直都是努力前行,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就是非常好的教範文故事。
-
5 # 滔說育兒
在培養孩子情商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懂得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如何培養,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讓孩子認識樂觀對人生的重要性父母可以透過生活的事例,或者書本上的故事,讓孩子瞭解一些成功人士正是因為具有樂觀精神而取得成就的過程。這樣能夠讓孩子明白樂觀的意義,從而幫助孩子逐步提升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培養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
2.父母要用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孩子孩子的樂觀精神往往來源於父母的樂觀、豁達,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悲觀、自閉的家長是培養不出樂觀開朗的孩子的。因此,父母要將樂觀的思維方式貫穿在生活中,讓自己的胸懷寬廣些,言談舉止中流露出“大將”風度,這樣就會讓孩子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
3.不要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父母對於孩子管教也不應該過於嚴苛,而應該讓孩子擁有一定的選擇權,比如可以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午餐吃什麼,上學時穿什麼樣的衣服,週末去什麼地方玩等等。只有從小就享有“民主”的孩子,才會逐漸養成樂觀、自信的性格。
4.還孩子快樂的天性在孩子的世界裡,生活就是遊戲,遊戲就是生活,快樂來自遊戲。開心遊戲他們才會心情好,感到充實、幸福。在與小夥伴玩耍中,還能學會怎樣理解、觀察,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等,這些才是一個心理健康,性格良好的孩子應該有的特點,所以還孩子快樂的天性,才是讓他們養成樂觀性格的關鍵。
-
6 # 小步親子課室
首先,學會小心地放手
孩子在1歲以後就已經不是完全無助的嬰兒了,他們學會了走路、吃飯、說話、控制自己的身體,甚至已經開始承受各種挫折,比如斷奶、學走路。這時候的他們既很脆弱又特別堅強。他們可能一遇到困難就哭,比如玩積木、擰瓶蓋什麼的,甚至會發脾氣,這樣的反應在這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在這些過程中開始體驗“能力——自信——掌控力”這條關鍵的抗挫折路徑。也就是說,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成功地做好某件事,獲得信心,並有信心自主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階段,父母最關鍵要做好兩件事:
1. 控制自己“幫忙”的慾望
一些父母怕孩子自己處理不好事情,乾脆自己動手幫孩子,這樣孩子就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無法瞭解成功的過程充滿困難,以後當他遇到挫折時,就很容易放棄或者發脾氣,或者習慣於依賴成人的幫助。
2.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不少家長可能會覺得“我也沒不放手啊”,但給孩子的時間是不夠的。朋友問孩子幾歲了,孩子羞澀或猶豫了一下,大人就已經搶先說了出來;孩子穿鞋,一下子沒穿上,或者費勁地嘗試了幾次以後,爸媽就穩不住了。其實只要孩子還在努力地嘗試,或者在簡單的鼓勵下仍然沒有放棄,就應該繼續等待他們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以上兩種情況出現,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學會“一分鐘”原則:等一分鐘再出手。給孩子一點時間自己找解決方案,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是否這件事情真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還是可以容忍孩子選擇他們自己的方式和節奏。一分鐘當然是一個大概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調整,但核心是多一點耐心和寬容。
另外,要注意不要放手太徹底,讓孩子嘗試一些他們的能力還做不到的東西,比如太早認字、學數學、嘗試一些競技性運動、模仿大人畫畫、做一些複雜的家務等,孩子在生理上就還沒有準備好去做這些事情,就會覺得特別沮喪、損害他們的自信心。家長要注意挑選和控制事情的難度,把一件事情分解成一些簡單的步驟,讓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嘗試。
第二,正確地誇獎
如何誇孩子還有學問嗎?一大堆讚美的詞往上堆,每天聰明、漂亮、天才輪著說,看見孩子取得一點成就就趕緊補上一個大大的擁抱和驚喜表情……這樣的誇獎方式未必能幫助孩子打造抗挫折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授Carol Dweck在他的思維方式理論中提出,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是在任何領域通往成功的基礎,這些人能夠主動挑戰更高的要求,不斷突破能力的天花板。而不正確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導致成長型思維的反面,即固化的思維。
Dweck教授讓一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謎題,從簡單的開始,不斷變難。一部分孩子發現題變難以後開始抱怨、退縮,甚至有些裝作自己本身就對這件事情不屑一顧。這些孩子的思維相對固化,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停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實驗中有那麼一兩個孩子面臨更難的題興致盎然,對他們解不出來的那些題感到興奮、著迷。他們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對他們而言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可以經過努力的嘗試而得到改善。所以他們對挑戰是充滿期待和興奮感的,他們願意在完成一次次新的任務的時候去感受自我的提升。這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性。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成長型思維呢?在幼年的時候父母的誇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誇努力、誇過程,而不是夸特質、誇速度或正確性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好的誇獎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孩子做好一個很難的拼圖以後是這樣說的:“你花了半個小時時間,嘗試了各種辦法,一直沒有放棄,最後在媽媽沒有幫忙的情況下做好了這麼複雜的48塊的拼圖,太棒了!你知道嗎,這就是堅持!是一種特別好的品質。”
這句話裡描述了孩子整個過程中的細節,比如“嘗試了各種辦法”、“一直沒有放棄”,也描述了取得的成就“這麼複雜的48塊的拼圖”,這些對細節的描述是對孩子正確做出這個成就的方式的總結。最後還告訴孩子“這就是堅持”,這叫做情感反饋,讓孩子很輕鬆的就在實際經歷中理解了堅持這個詞的含義,並且透過這樣的強化,讓他們覺得這樣的品質是他們可以做到的,從而建立了自信。
最後,保護孩子的自信
有三種教育方式,會非常“有效地”導致孩子喪失抗擊挫折的能力,家長們一定要避開。它們分別是恐嚇、過度控制和當眾揭短。
恐嚇
當孩子調皮搗蛋時,父母為了制止孩子胡鬧,經常恐嚇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鬧就讓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聽話,晚上就把你關進小黑屋”等等。雖然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換來的往往只是短期效果,從長期上來講,沒有讓孩子真正建立起規則意識和自控能力。更糟糕的是,這些話會給孩子帶來相當大的心理隱患,會導致孩子的膽怯和懦弱,這種話術最好從家庭中消失。
過度控制
不少家長對孩子事無鉅細的要求過多,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和能力,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過度控制”。如果孩子沒有按規定的時間睡著覺,沒有吃完盛好的一整碗飯,沒有在早上該便便的時候如願拉出來,家長就會批評、斥責孩子,甚至體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說個“不”字,只能服從、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新事物。這樣做會大大地挫傷孩子的自信心,最終造成懦弱、缺乏勇氣和抗挫折力。被過度控制的孩子長大以後將面對非常多的心理和生活問題。
當眾揭短
家長都有跟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願望,小區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三五個聚在一起,最喜歡的話題大概就是評論自己家孩子的優缺點。“我們家這個就是特別膽小”、“妞妞上次摔了一跤,再也不敢去搞那個攀爬架了,真是拿她沒辦法……”這種感嘆一出,總是一片附和或評論。有時候孩子闖禍了,家長也立刻在外人面前大聲地批評孩子,而且各種扣帽子、翻舊賬,似乎這樣可以顯示自己嚴格的家教。
這個時候,在一邊玩耍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太注意,但其實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是遠早於口頭表達就發展起來了的。當孩子每一次聽到來自家長的評價,其實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無形中的刺激會強化孩子的弱點,進一步打擊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信心。當眾揭孩子的短,更是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特別是對那些天生比較敏感或膽怯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超越了我們的想象的,不貼標籤、不隨意評判,用成長型的思維去面對他們,控制住我們自己的言語,保護他們幼小的自尊,相信他們能夠突破各種侷限、解決各種困難,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會的育兒之道。
-
7 # 薩摩耶的小尾巴
我見過太多的人,他們自卑或是焦慮,原因是他們的家長從來沒有一次,願意真正發自內心的誇讚他們。
這些人裡面,我見過成績很差的二三本學生,見過985高校的學霸,也見過許多在各自領域混得風生水起,年紀輕輕就獨當一面的人……我不止一次,或者說,是很經常的聽他們抱怨"我的父/母親從來都不捨得誇我,他們只會指出我的缺點。"我也見到過一條微博,大意就是"所有生活中的不順心都不要和媽媽說,她會讓你更委屈。"
我也理解這些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們大概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還不懂謙虛,怕他們性格太張揚,要挫一挫稜角。又或許是有的家長害羞,認為這些誇獎的話實在是難以說出口。
可是他們真的不懂事嗎?
這些人明明在生活中已經受盡了委屈,為了優秀而拼命的努力,在外受了欺負只是咬牙忍著。回了家想和家人傾訴,要一個擁抱,得到的卻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就你覺得受委屈了?"或者是"你這成績還不夠呢,你看看別人家xx多厲害"如果一個人被最親密的人這樣回答了,是什麼效果?
一盆冷水,鑽心的寒。
我認識一個朋友,名校王牌專業畢業,年紀輕輕就獨立帶組,年薪幾十萬也不是沒有。可他總是在回家的時候被這樣對待。他總是問我,為什麼我就不值得他們一句誇獎,為什麼每一次都是我的錯?
想讓孩子變得積極的話,就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吧。適度的誇獎可以增進家人都感情,帶來積極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會一直記住,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也不用害怕,自己在家人面前,永遠可以發光。
-
8 # 手背上的螞蟻
我的一個女朋友的孩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了,這個女孩子雖然成長於單親家庭,但是在她身上看到的滿是光彩自信和樂觀,她的成長經歷我是知道一些的,其中很多細節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女孩子的家境非常一般,主要是由她姥姥和姥爺帶大的,她姥姥以前是個老師,教育孩子還是很有方法的!她姥姥給孩子報了鋼琴班表演班還有舞蹈班,姥姥在孩子面前做的最多的就是微笑傾聽和誇讚,那麼多年都是姥姥不辭辛勞的陪伴孩子去各種學習班,在姥姥常年不厭其煩的耐心和鼓勵下,孩子成長的越發的優秀自信,姥姥還經常去學校和班主任老師溝通,和老師也成了朋友,因此老師對這個出色的孩子也更加偏愛,這點也讓這個孩子從小就不怯場,更願意人前表現自己,而且樂觀要強不認輸!從上大學到工作這孩子基本都是自食其力,連結婚嫁人都沒讓她姥姥和媽媽操心,我認為養育小孩需要我們做的是長期陪伴孩子學習,而且對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和鼓勵,這是個成功養育孩子的例子!
-
9 # 小靜讀童書
讓孩子結交朋友,從互助互愛的友誼中,可以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為此,特別推薦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繪本《回到大海》,這兩部作品都是講述的友誼讓我們獲得勇氣和力量,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我命由我不由天!”
隨著這句震耳發聵的吶喊,哪吒風潮如同強勁的熱帶風暴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讓《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國漫崛起的希望之光,票房與口碑齊飛。
影片講述的是生而為魔的哪吒,不甘天命的束縛,最終逆天改命,成為英雄的故事。其中,哪吒和敖丙這對CP惺惺相惜的友誼,讓人深受觸動。
哪吒和敖丙分別是由魔丸和靈珠轉世投胎而成,魔丸和靈珠本為一體,即由混元球化煉而成,所以兩人註定相生相剋。
哪吒在捉妖救人時,與敖丙相逢相識,成為彼此唯一的朋友。但是,由於敖丙肩負著帶領龍族脫離海底煉獄的重大受命,在師父申公豹的鼓動下,決定毀滅陳塘關,同時藉機除掉哪吒。
哪吒為了解救陳塘關與敖丙大戰,最終打敗了敖丙,讓陳塘關避免了滅頂之災。接下來,哪吒在遭受天雷劫時,敖丙及時覺醒,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與哪吒共度天雷劫。
天雷劫過後,哪吒和敖丙都失去了肉身,只保全了魂魄。
有人評價說,是敖丙成就了哪吒,讓哪吒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其實,敖丙也成就了自己。因為代表正義的靈珠,如果違背良心行不義之舉是一種嚴重的自我否定。
不言而喻,只有不違背本心,不迷失自我,真正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敖丙在這段治癒自我的人生旅程中,收穫的不比哪吒少。他收穫了真正的友誼,做回了最真實的自己,也成為了朋友哪吒心目中的英雄。
正如哪吒與敖丙一樣,一位童書作家同樣告訴我們,真正的友誼,會成就自我,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拿大童書作家凱爾•阿特金森創作的繪本《回到大海》,透過一個小男孩和一頭大鯨魚結交朋友,然後小男孩幫助大鯨魚迴歸大海的故事,讓孩子體悟到友誼的可貴。
下面我們從獎項、故事、繪畫三個方面講解本書:
眾多獎項是品質保障怎麼才算是一部優秀的繪本呢?
獎項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佐證。
如果一部繪本榮獲多個獎項,不言而喻是高品質的體現。
前面已經提到本書的作者是凱爾•阿特金森,他不僅是著作的童書作家,也是著名的插畫師和動畫師,參於過很多童書、動畫短片、電視節目和遊戲的製作。
他首次獨立創作和繪畫的作品《回到大海》,一經問世,就在童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且榮獲了多個獎項:
美國BuzzFeed媒體17本優秀圖書多倫多兒童圖書館首選及最佳圖書安大略圖書協會優秀圖書前10名“書呆子”獎(Nerdie Award)此外,各大媒體競相推薦,讓這部小小的繪本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並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和讀者的喜愛。
家長如果不知道如何為孩子選擇圖書,那麼優秀的獲獎作品是不會出錯的選擇。
溫暖而有深度的故事好的故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觸發讀者情緒,引發讀者共鳴,而且不失深度。最重要的是,好的故事可以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
《回海大海》就是這樣一個好故事,不僅溫暖而且有深度。
在放學的路上,小男孩蒂姆遇到了迷路的大鯨魚薩姆。此時,雨正淅淅瀝瀝地下著。沒有小朋友注意到薩姆,顯然此時的薩姆是孤獨無助的。文中同時提到,有時候也沒有人注意到蒂姆。這讓我們可以預見到,兩個孤獨的靈魂將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是的,就如同電影中哪吒和敖丙兩個孤獨靈魂的相遇,因為惺惺相惜,自然而然成為朋友。這奠定了故事溫暖的基調。
蒂姆決定幫助薩姆回到大海。蒂姆回家後,整晚都在計劃如何幫助薩姆回到大海,他畫了很多方案。為了幫助朋友,蒂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激發了出來。
第二天,蒂姆向薩姆展示了自己的方案,最終決定騎車把薩姆拖回大海。他拼盡全力蹬著腳踏車,雨一直不停地下著,蒂姆卻毫不在意。此時,友誼讓蒂姆的勇氣和力量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蒂姆衝到海邊時,不小心掉進了海里。當蒂姆陷入絕望時,薩姆救起了蒂姆。這種互助互愛的友誼,既溫暖又令人感動。
正如加州大學的D.M.瓊斯博士所說:“真正的友誼就像磷火,在你周圍最黑暗的時刻顯得最亮。”
原本,蒂姆和薩姆只是各自天涯的孤獨靈魂,經歷了這場友誼後,蒂姆和薩姆都獲得了成長,特別是蒂姆,他的潛能被激發,從而成為更勇敢更優秀的自己。
最後,書中說:“不是每天都能遇見一個新朋友。他們也不是每天都能夠遇見你。”意在提醒孩子,好朋友並不是隨便可以遇見的,是無比珍貴的,如果遇見了就應該好好珍惜。
無論是哪吒與敖丙,還是蒂姆與薩姆,都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友誼,會給人以勇力和力量,會點亮我們的人生之路,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朋友之間的暖心付出,也讓我們明白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什麼是真正的友誼,真正的友誼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電影質感的繪畫《哪吒之魔童降世》因為畫面精美、畫風超燃、特效震撼,引爆大銀幕。
繪本《回到大海》雖然缺少動畫的優勢,但是筆觸細膩,畫風精美,畫面極具電影質感,絕對是上乘之作。
作者對於色彩的選用極為簡潔,主要採用了藍和橙兩種對比強烈的色彩,畫面層次豐富,生動唯美。
比如下面這幅畫中,最近處是兩個嬉戲的孩子,稍後是夜色中的樓房,再後面是蒂姆,然後是大鯨魚,最遠處是連綿不斷的雨絲,這種既深遠又有層次的構圖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
此外,在這一頁中,作者明確指出大鯨魚是藍色的。但是,我第一眼看到時,以為大鯨魚是綠色的。因為作者運用的不是人們最常見的藍色,而是低調而神秘的瓷器釉色之一孔雀藍。
大鯨魚雖然是冷色調的孔雀藍,但是形象呆萌可愛,胖胖的身材,圓圓的眼睛,小巧的嘴巴,極具親和力,讓孩子不喜歡都難。
蒂姆自始至終穿著暖橙色外套,如同黑夜中的一束光,增添了光明和溫暖。蒂姆方形的臉龐也是一大特色,既憨厚又可愛,很容易讓孩子心生喜愛。
總之,這種生動可愛的造型,冷暖色調的對比,層次豐富的景深,使得畫面精良,質感高階,如同靜態電影。
正如動漫聯盟網站勞倫•戴維斯評價說:“很明顯,凱爾•阿特金森來自於動畫的世界。在這個動畫世界裡,精心挑選過的顏色和看似簡單的形狀,共同交映出黑暗之影與無邪之悅。”
這種電影質感的繪畫,不僅讓孩子獲得良好的藝術薰陶,而且還可以激發孩子對藝術的更高追求。
總之,本書用栩栩如生的繪畫,將結交朋友、保持友誼和幫助朋友的過程生動逼真地描繪了出來,讓孩子真切地體悟到友誼的價值和意義。
兒童心理專家一再強調,友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是,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意識到這一點。繪本《回到大海》用輕鬆獨特的方式,讓孩子和家長真正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
-
10 # 信徒之門
關於孩子積極的心態的問題,答案是:最能造成直接影響的,就是父母的心態是否積極。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生來會打洞,當然這是從生物遺傳角度去講,但是事實上,有實驗證明,把一個孩子放到了狼群中,他便也學會像狼一樣嚎叫,像狼一樣去覓食,所以說行為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啊。而從心態的角度去分析,孩子是一個純淨天然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受到身邊事物的影響,孩子會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心態。那麼周邊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則顯得至關重要。在孩子最小的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一定是父母,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當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心態也在發生著變化,所以這裡就要求父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父母指責孩子,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希望孩子去實現他們實現不了的理想,其實這都是給孩子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我們應當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自己要求孩子的那樣成功,我們才有權利去要求孩子,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那麼再去要求別人則顯得毫無說服力。我們常說:自助者天助。當我們讓自己有了積極良好的心態以後,孩子自然會感受到、學習到,任何人也無法取代那份積極可靠,帶給自己的可靠。自助者天助,自愛者天愛。無論您對孩子有何種期望,首先都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回覆列表
關注生活誠品,與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孩子做起事來總是沒有動力,家長「叫一叫」才願意「動一動」,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做自己的事。要想孩子具有做事積極主動的心態,家長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一、瞭解積極主動心態的重要性!
1、積極的心態能夠減少負面情緒。
2、正面情緒促進身體健康。
3、積極的心態促進創造力和專注力。
心態積極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且能“拓寬和啟用認知能力”,從而提升了創造力、專注力和學習能力。正面的情緒還能提高人們應對困難的能力。
4、積極的心態幫助人們快速從消極事件中恢復過來。
二、如何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心態?
(1)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培養孩子交友能力。
沒有朋友是多麼痛苦、可悲的事情。要塑造一個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友誼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從小培養孩子交朋友的能力,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地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交得諍友、知心朋友。
(2)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具有安全感。
孩子體會到越多的愛對他來說就越有安全感,安全感也來自家庭的和諧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3)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習慣樂觀看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目光很多時候應該停留在好的那一面,懂得感受、珍惜好的那一面。在孩子受到挫折時,可為他指出前途總是光明的。當孩子習慣樂觀地面對世界時,即使他們碰到了挫折,他們也很快會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4)對待孩子要張弛有度,家長要學會拒絕。
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並不取決於他的慾望,而是取決於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心的充實快樂。有時候適當的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對他來說或許是更好的選擇,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能讓他在未來的生活中失去承受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的能力。適當的拒絕可以提高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
(5)教孩子珍惜他擁有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我們知道一個人幸福不幸福,不是他得到多少東西,而是這個人懂不懂得珍惜。只有一個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個會珍惜的人才往往擁有更多的東西。
(6)對待孩子不輕易發怒,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對孩子絕不要輕易發怒,在孩子做錯事情或者任性的時候,絕不能以威嚇或暴力解決,多以耐心和鼓勵教導。當孩子碰觸原則性的問題時,可以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知到錯誤,能夠及時改正,父母同時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
(7)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寬廣的胸懷。
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就擁有了快樂的性格。讓孩子多瞭解世界,多見識外面的美好事物,自然就性格開朗。
(8)多與孩子溝通,多給孩子鼓勵和讚美。
父母要有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識,對孩子要有正確的評價,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於孩子的缺點要給予誠懇的提醒,培養孩子改正缺點的勇氣和力量,同時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給予諒解和安慰,不刺激孩子的自尊心,不過於指責使孩子心理上產生反感的情緒。
(9)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營造美好氛圍。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積極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孩子心中對生活的認識就是美好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安定和自信,所以他也會去追求幸福。
(10)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培養孩子一個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這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父母更要為孩子營造環境,讓孩子能獨立的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逐步的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和獨立意識,並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權力,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
(11)孩子學會感恩,才會有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
教孩子學會感恩,對凡事都有一個接受的心理狀態,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直樂觀開朗和快樂,就是具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讓孩子更能珍惜所擁有的。
三、在生活中,家長還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肯定及欣賞孩子的優點及強項。
家長要將眼光放在孩子做得好、勇於嘗試和有進步的地方,同時更要告訴孩子,讓他知道,他有什麼能力,他有多能幹,他有什麼成就。
第二,要學會讓孩子做主。
家長不能凡事一手包辦,對於孩子自己的一些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來選擇,這對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很重要。
第三,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希望家長可以聆聽及明白。當孩子希望可以參與決策時,如果該決定不影響他們的健康、安全及學業,家長也應儘可能地尊重及採納孩子的意見。
第四,要學會讚賞孩子。
發現孩子有積極主動做事的行為,要及時誇獎。
第五,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願意幫家長做事,家長“無情的拒絕”,對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打擊。
第六,給孩子正面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說什麼和做什麼,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及記在心中,再由他們的行為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