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馬識途24779899

    在對焦完成後,在焦點前後都能形成清晰的影象,這一前一後的清晰影象範圍,便叫做景深。

    數碼相機中,影響景深的因素有:

    1.鏡頭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2.鏡頭焦距: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二 微距照片

    微距照片是淺景深照片的一種。微距照片所營造的淺景深往往十分淺。因為微距照片拍的都是小物體,在離小物體不遠處的背景就會開始模糊。

    要拍好微距照片,對焦一定要清晰。

    在拍攝微小的景物時,比如花卉、美食、靜物,如果啟動相機之後就立即按下快門拍照,那麼就很難拍攝到被攝主體清晰的照片,要想避免出現模糊(對焦失誤),正確的做法是:

    1.先用手指點一下螢幕上的被攝主體;

    2.等主體對焦清晰之後,再按快門拍下來。

    對於目前的中高階的智慧手機來說,在拍微小景物時都具有較好的背景虛化能力(能夠使背景虛化),而由於近距離拍攝時很容易出現對焦失誤。特別是距離太近的話,反而會使主體變模糊。因此,在拍微小景物時,我們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找到合適的距離,並且進行清晰的對焦。明白了上述道理。就知道只有淺景深才會讓人有微距的感覺。

    前二張是用大光圈拍的淺景深,有微距感。後二張圖景深比較大。實際為同一個裝置所拍。

  • 2 # 攝影一德哥

    主體突出!因為你看的都是標準微距!如果你看看廣角微距那效果槓槓的!借用百度的圖片給你看看老蛙廣角微距!光圈太小沒燈拍不了

  • 3 # 胖哥說攝影

    首先告訴你的是不是隻有淺景深才有微距的感覺,微距的意為在較近距離以大倍率進行的拍攝,人眼往往對近於15cm的物體就看不清了,而專業微距鏡頭的光學校正按近拍的需要進行設計。只要是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物體實際比眼睛看到的視角放大好多倍就是微距攝影。

    景深的大小,首先與鏡頭焦距有關,焦距長的鏡頭,景深小,焦距短的鏡頭景深大。其次,景深與光圈有關,光圈越小(數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數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於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於後後景深,也就是說,精確對焦之後,對焦點前面只有很短一點距離內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對焦點後面很長一段距離內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拍攝方法限制了拍攝效果。

    我們拍攝時調焦使影像清晰,在焦點的前後有一段距離內的區域,能夠清晰顯現,而這一段範圍我們稱之為景深,景深越長(深),那麼能清晰呈現的範圍越大;反之,景深愈小(淺),則前景或背景會變得模糊,模糊是因為聚焦鬆散所形成的一種朦朧現象。從光學理論來看,在鏡頭的焦距下,能夠清楚呈像的只有在一物距上的平面,在此面外的景物都會模糊。

    光固和衍射 因為景深會隨著放大倍率的增加而縮 小至只有零點幾 這時你可能需要在 鏡頭的技術極限內把光圈儘量縮小,以避 免這個問題 這在一些 候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 如果光圈縮小超過了限值,光線通 過光圈開口就會產生折射 從而導致銳度 的下降 這被稱為衍射 衍射在大光圈時 也存在 不過 於這時絕大部分光線都以 直線透過大大開啟的光圈開口,因此,衍 射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快門速度 當光圈縮小 ,快門時間就會增大 同的光量需要更多時間才可以透過更小的 光圈開口 如果你想在近攝範圍內再往前 近,鏡頭的伸長會造成額外的光線損失, 隊而帶給你更大的挑戰 這時如果你把相 機設在光圈優先擋,保持光圈不變,在近 攝範圍內對同 物體用不同的物距進行對 你就會發現這一現 當你靠得越近, 取景框中顯示的快門時間就越長 由於光 圈縮小和鏡頭伸長造成光量損失 你會馬 上發現你的快門速度太慢,以致無法避免 相機抖動 無法手持相機拍攝 你可以通 過兩種方式來獲取可用的快門速度 透過改變光照條件來增加光線,例如使用 反光板或閃光燈 第二,透過增加 150 來提高感光度 然而 150 值的增大會導致 噪點增多,使成像質量下降 最後 你可 以把相機裝在三腳架上,使用長時間曝光 在拍攝靜止物體時 長時間曝光是最好的 選擇 這可以大大降低照片產生動態模糊 的可能性。

    按照被攝體比例放大幾倍左右,無論你是使用淺景深。只要光影融合得當,拍攝主體突出,整體畫面通透,就是好的微距照片,主要是把拍攝主體放大數倍。

  • 4 # 閒人小攝fjsm

    謝悟空邀答。為何只有淺景深才會讓人有微距的感覺?我想,這問答題問的不夠嚴謹。這是因為:1,淺景深是微距攝影的特點。但微距攝影的重要指標是:放大率。2,淺景深不是隻有在微距攝影下才具有,在一些常規鏡頭的拍攝畫面中也存在。為什麼呢?在解答這二點之前,有必要先讓我們對微距攝影的定義做個簡單的瞭解。關於微距攝影的基本定義有這麼三種說法:二種說法是將影像比大於或等於1:1的攝影,稱為微距攝影。第三種說法是,在攝影界,國際公認的說法是:拍攝1:1-1:4左右的影像比的都屬於微距攝影。如下圖影像比,也就是我們說的微距攝影的放大率(1:X)。在放大率1:X中,左邊的數值“1”,代表的是相機成像的影像大小。右邊的“X”,代表的是被攝物體的實際大小,“X”的數值越高,則放大率越小。比方說,放大率為1:4時,影像是被攝物體的1/4。放大率為1:1時,影像與被攝物體大小相等。放大率為6:1時,影像是被攝物體的6倍,己是接近顯微攝影了。在瞭解微距攝影的定義後,回到前面的二個為什麼?

    1,淺景深是微距攝影的特點。但微距攝影的重要指標是:放大率。我們以佳能“百微2代”為例。在百微鏡頭上有個拍攝距離撥檔開關,上面有二個刻度分別為:0.31m—∞;0.48m—∞。如下圖這二個刻度的含義是:一個是在微距鏡頭攝影時,最近的拍攝距離0.31m。一個是在定焦鏡頭攝影時,最近的拍攝距離0.48m。也可以這麼理解:百微2代鏡頭的微距攝影範圍是在拍攝距離為0.31-0.48m之間。當拍攝距離超過0.48m時,百微鏡頭是起著100mm定焦鏡頭作用的。我們再來看看百微鏡頭上的另一個指示窗:放大率和距離刻度。如下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拍攝距離處在最近的0.31m時,放大率為:1:1。當拍攝距離為0.48m時,放大率為:1:3。當拍攝距離為0.75m時,放大率為1:5。從這裡也可表明,“百微2代”的微距拍攝距離是在0.31-0.48m之間的。圖例說的這些,主要是想說明:微距攝影,不在於拍攝者是否使用了微距鏡頭進行拍攝,而是在於拍攝者是否充分發揮了微距鏡頭所提供的超近距離拍攝能力,拍攝出符合微距攝影定義(放大率>1:4)的微距片子來。微距攝影中“薄如層紙”的淺景深,是由微距鏡頭的特殊構造,所帶來的超近拍攝距離所形成的。如下圖紅箭頭指示。還有下面這些微距攝影的片子,也可以感受到特有的淺景深效果。而下面這張寬幅的微距片子,則是採用了“全景接片”模式,微距拍攝了三張片子後,透過電腦PS工具合成出片的。既保持了微距攝影淺景深的效果,又保證了以寬幅畫面滿足完整展示拍攝場景的需要。2,淺景深不是隻有在微距攝影下才具有,在一些常規鏡頭的拍攝畫面中也存在。先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張《荷花》片子。是不是也具備了不錯的淺景深效果。(這裡的淺景深與微距的淺景深產生的原理是相同的)

    拍攝這張片子,用的是70-200mm變焦鏡頭200mm端拍攝的。為了達到淺景深的效果,採用了“全景接片”模式拍攝三張後經過後期合成出片。目的是,儘可能的接近被攝主體荷花,求得淺景深效果的同時,達到最大寬幅的畫面。再如下面《荷花》片子,也是用同樣手法拍攝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不是微距攝影,因為,這種常規鏡頭下的拍攝放大率遠遠小於1:4。儘管它們有著看似不錯的淺景深。因而,微距攝影,重要指標是放大率。只有放大率>1:4的拍攝,才能具有微距攝影的特質與感覺。淺景深效果,是微距攝影所具有的特徵。放大率在,淺景深效果就好。當你用微距鏡頭進行微距拍攝時,如果沒有出現較好的淺景深效果,那就需要檢查下拍攝距離,看看是不是超出了微距攝影所需的拍攝距離了。

  • 5 # 淺水攝影

    微距的照片本來就是看細節的,如果你能看到背景雜亂的東西沒有微距的感覺了,微距鏡頭的物理特性也是這樣的,放大倍數的原因,不管你多小的光圈,景深也比普通鏡頭小很多,這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距就是淺景深。

  • 6 # 遊走四方的一隻羊

    答:景深淺顧名思義就是就是在大光圈下,虛化掉前景和背景,突出主題的攝影手法。利用淺景深可以突出一個或一組人物。

  • 7 # 姑蘇映像

    淺景深,就是在大光圈下拍攝,虛化掉前景和背景,突出主題的攝影手法。

    而“微距攝影”的淺景深,是由微距攝影的特點決定的。

    在人像攝影和某些題材攝影中,虛化前後背景的手法是比較常用的手法,尤其是淺景深,可以突出拍攝的主題。

  • 8 # 燕子燕陽

    之所以只有淺景深才能讓人產生微小的感覺,和人的觀看習慣和體驗息息相關的。

    首先眼知道什麼是景深以及景深是如何產生的。

    人的眼睛其實和相機鏡頭一樣,就是一組透鏡,

    稍微有點透鏡成像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要透過透鏡呈現清晰的像,就必須將像放置於透鏡的焦點位置,這就是為什麼相機需要對焦,我們的眼睛也存在焦點,看東西是也要對焦,而焦點背後的區域就稱作焦外,焦外所成的像就稱為焦外成像。

    可以親自做一個實驗:用手拿一支鉛筆舉到裡眼睛最遠的位置(手臂長度距離),在筆後面放一幅畫面作為背景(什麼畫面都行,緊貼鉛筆),蒙上一隻眼,用單眼觀看鉛筆,這時看到的鉛筆是清晰的,鉛筆後面的畫面一勢清晰的。

    然後緩慢將筆靠近眼睛,在此過程中緊盯鉛筆,然後觀察余光中背景畫面的變化。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到後面的畫面有清晰變模糊了。

    這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背景畫面離鉛筆較近,鉛筆在眼睛裡是清晰的,那麼背景畫面同樣也是清晰的。

    當鉛筆移動到離眼睛很近的距離時,鉛筆位置(焦點)裡背景畫面較遠,背景畫面在焦外形成了焦散所以變得模糊了,並且鉛筆離眼睛越近,背景畫面越模糊,從而產生了景深效果。

    知道了景深,我們就能理解,越是巨大的物體,我們觀看的時候越不可能靠近觀看。

    反過來,越是微小的物體,越需要我們湊近觀看,當我們湊近微小物體,使勁用眼睛觀看的時候,湊的越近,背景所產生的畫面就越模糊,這是必然的。

    現在我們知道,為了看清微小的物體,我們不得不靠近,而縮短焦點和眼睛距離的結果就是使得背景焦散嚴重(模糊)。

    所以,久而久之,我們自然而然形成了越是模糊的背景焦點上物體的微小感就越大的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人、途觀、自由光,哪個更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