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林百匯
-
2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心肌梗死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種危急重症。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心肌梗死一旦發生,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是導致心源性促使的主要病因。
心肌梗死能跑步嗎?心肌梗死 一般發病急劇,以劇烈的心絞痛伴有大汗淋漓為主要的症狀,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會面臨死亡的風險。臨床觀察表明,對於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留給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120分鐘,因此心梗高危人群必須高度警惕,一旦發現胸痛、煩躁等異常的症狀,必須及時就醫診治。
首先,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可以跑步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是可以康復出院的。一般而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支架術。可以肯定的是,患者在康復期是不建議進行運動的,因為運動會加重心臟負荷,不利於心臟的康復。但是,對於恢復良好的患者來說,適度的運動反而有助心臟健康的恢復。
我們一直說,運動有助增強我們的心肺功能,對於心梗後患者而言,適度的運動也是有這個好處的。但是,是否需要運動還需要結合患者後續的康復情況來看。如果是比較年輕的患者,而且康復後沒有發作性的心絞痛,預示恢復良好,是可以選擇一些運動專案來進行適度的運動的,比如說慢跑。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心梗患者而言,或出院後仍有偶發的心絞痛,不建議進行跑步這樣的運動,可選擇廣場舞、太極拳或走路等低強度活動,有條件的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其次,心梗後的患者運動必須注意兩個原則,那就是適度和循序漸進。心梗後患者心臟功能會比常人弱一些,如果再行劇烈運動,會加重心臟負荷,嚴重會致猝死等。因此,對於心梗後患者,運動一定要根據個人承受能力來選擇,切忌劇烈運動。
就跑步來說,心梗患者可以選擇適度的慢跑,跑步要循序漸進,慢慢加速,但是切忌跑步過快或時間過長,運動強度過大,健康的運動一定是適度的,以運動時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後沒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乏力等不適症狀。注意一旦運動中發現異常的胸痛症狀,必須及時停止活動,儘快就醫。
-
3 # 九哥的日常
心肌梗死要循序漸進,慢慢加速,但是切忌跑步過快或時間過長,運動強度過大,健康的運動一定是適度的,以運動時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後沒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乏力等不適症狀。注意一旦運動中發現異常的胸痛症狀,必須及時停止活動,盡
-
4 # 老何說唱
當然不能,別說跑步,就連動也不能動。心梗發作時胸口呈壓榨性疼痛,出冷汗。正確的做法是“絕對”臥床,不能動彈,及時撥打120。所謂絕對臥床指的是躺臥床上一動不動。
-
5 # 文韜武略—大醫精誠
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病因是由於嚴重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冠狀動脈出現嚴重的狹窄,從而影響冠狀動脈的供血供氧,平時稍微運動便會感覺到胸悶疼痛的感覺。為此最好不要快跑,因為快跑會導致機體耗氧量增加,加重機體的缺血缺氧,平時可以採用散步的方式來代替快跑。
-
6 # 一自言
“心肌梗死的患者是絕對不可以跑步的,跑步的時候會使心率增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射血分數也會增加,這個時候心肌特別容易發生缺血和缺氧的壞死,特別容易誘發心肌梗死的發作,而且跑步的時候心臟的負荷增加,也會導致冠狀動脈的痙攣,也容易引發心肌梗死的現象。所以心肌梗死的患者是絕對不可以...”
-
7 # 綜藝影視醬呀
過重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度體育活動,連續緊張勞累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已發生硬化、狹窄,不能充分擴張而造成心肌缺血。劇烈體力負荷也可誘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
8 # 蹦跑吧蝸牛
心肌梗塞這個疾病是不能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的。
作為一個愛運動的青年,我給你提一下小小建議。
(一)你可以適當的做一些輕量有氧運動,適合散散步,偶爾進行慢跑,注意千萬不要快步跑,那樣對你身體不好。
(二)在一些健身軟體上查詢一下適合心肌梗塞患者的小運動,可以適當的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
9 # 孔佑象物理治療師
心肌梗死能否跑步?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第一看心梗是處於哪個狀態?假如說是急性期的話,那是絕對不允許跑步的;假如是經過規律的治療,處於穩定期的話,可以進行一些微量運動,但不是劇烈的跑步。
1.因為心肌在運動時,需要消耗氧量的多少主要由“心肌的張力、心肌的收縮力、心率”這三個因素決定,而心肌運動的產生要求大量的氧氣供應。一般而言,心肌平時靜息狀態下對血液中氧的吸取,已經接近最大量;如果心肌需要的氧氣還要再增加時,只能依賴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來提供。
2.一旦心臟的負荷突然增加,比如說,突然劇烈運動、跑步就會使心肌的張力增加、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從而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對血液的需求量就會增加,而冠狀動脈因粥樣硬化就不能相應的增加供血,滿足不了心肌代謝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劇的缺血缺氧而發生心絞痛。若是掌控不好這個運動度,會使冠脈裡的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使得冠脈血流中斷,心肌就會發生嚴重的缺血缺氧壞死,導致再次心梗的可能。
所以說急性或是不穩期是不主張去跑步的。
3.如果是經過規律的治療,並在複查後是處於穩定階段,這樣的話雖說心肌的血液供應可能有減少的情況,但還是基本能應付心肌的需要,所以沒有症狀的前提下,也可以適當運動運動,比如慢跑呀,快走呀,對心肺功能也是一種鍛鍊。
所以,針對你的問題,需要視情況而論!
回覆列表
其實運動也是對疾病治療有幫助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復是透過制定合理的運動、心理處方和安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範圍,用以指導患者的臨床治療,促進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減少心臟事件的發生,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包括運動康復和心理康復為主,本篇主要討論運動康復。
1.運動康復的原則
(1)個體化原則: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及評估結果,選擇個體化的運動處方;
(2)運動型別:推薦有氧運動訓練。強度可逐漸增加至中等強度,即百分之40-60最大攝氧量(4~6METs);形式上自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等,逐步升級。早期應當避免競技體育專案,因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可能導致猝死發生率增加。
(3)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和頻度的設定:運動強度對運動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直接的影響,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運動的靶心率控制運動強度。運動適宜心率=170(180)-年齡(歲),60歲以上或體質較差的中老年人用170一年齡;還有一種計算方法:以最高心率×(百分之40-85)作為靶心率,其中最高心率=220-年齡(歲)。運動持續時間要求每次45~60min,包括15min熱身、20-30min有氧運動、l0min冷靜期,以及5-10min放鬆期。運動頻度每週3-5次為宜。
2.階段法康復
(1)急性階段康復治療方案
急性康復治療常在監護恢復病房、普通病房進行,恢復良好,行早期PCI。其主要內容包括早期活動和早期離床(心肌梗死3-7天后),並控制活動強度在低水平,即大約為1~2代謝當量。這些活動包括個人生活、進食、床邊大小便、簡單的上下肢被動和主動練習及床邊椅坐位等。活動時以不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心率不低於50次/min或高於120次/min,不出現不適症狀,心電圖沒有缺血改變為宜。中國併發症AMI患者均採用2周的康復程式治療。此階段康復可促進心臟功能恢復和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2)早期恢復階段康復方案(一)
主要針對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復,一般在病後3個月內進行。心肌梗死11-12周,患者多能完成二級梯雙負荷,相當於6-7METs,即可進入社群康復治療程式。在此階段,醫務人員的任務主要是幫助患者制訂運動方案,安排患者定期進行康復運動,記錄具體執行情況,評價提高康復效果等。
(3)恢復階段康復方案(二)
恢復階段康復應持續至第二階段後6~9個月。主要任務是:協助患者將已改變的生活方式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內容包括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開展職業前訓練、提高生活質量等。
(4)應當降低康復進度的情況
冠脈多支病變未完全血運重建,出現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室內血栓、心肌梗死麵積大的患者應當運動康復應當謹慎,逐步進行。牢記“因人而異,逐步推進”,過早,過分激進的進行鍛鍊可能導致心臟損害。應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
3.具體實施方案
運動康復方案不應僵化,強調個體化,首先是安全。如果運動時間超過3~5min,則需要採用較低強度(百分之40-50峰值氧攝入量)。可以採用小肌群抗阻訓練,但強調小負荷、短時間、小運動量。推薦採用百分之25-35最大唿吸壓的抗阻吸氣肌訓練(20-30min/d)以增加唿吸肌耐力。高強度有氧訓練、間斷性訓練和抗阻訓練的安全性已經得到證實,可以有顯著的生理和心理改善,運動耐力提高,心臟功能和骨骼肌功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外周血流改善,神經控制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心臟運動康復強調個體化、循序漸進、堅持系統性和長期性。
運動前評估
靜息狀態下心悸、氣促、胸痛、心律失常、心電圖示心肌缺血動態改變,均不能急於進行心臟運動康復。注意,心肌梗死後心電圖會長期動態恢復,應當結合數次心電圖改變動態分析是否仍存在缺血,或者僅是心臟恢復的表現。平板運動試驗可以提示心臟恢復狀態,和患者可以安全耐受的運動強度、時間,且無創、價廉,患者容易接受,是目前比較推崇的評估方式。
穩定的運動訓練方式
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等。訓練的頻率:損害較重的患者建議進行5~10min的短時多次日常訓練;功能良好的患者建議更長時間(20~30min)的訓練,3~5次/周。訓練的強度:主要是根據自我感覺,運動及運動後微出汗,但無明顯不適;或根據運動後心率不超過100~110次/min並能在5min內恢復到運動前水平。有氧能力和症狀的改善一般發生在訓練後第四周;體力和心肺引數分別在16周和26周達高峰,然後達平臺期。
注意定期可行動態心電圖檢查,除外可能存在的無症狀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存在,保證運動康復的安全進行。
可結合患者病情、合作態度、社會地位和環境情況,制訂一個患者所樂於接受,與其願望、生活習慣相適應的合理的方案,取得患者家庭的合作,將康復醫療、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結合起來,幫助患者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