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兔樂開心

    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那時人們已進入了星際時代,地球到月球之間已發展起一條成熟的執行航線,人類也早已在火星建造起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太空基地。

    由皮特飾演的航天工程師羅伊被指派往太空,企圖尋找正威脅著整個太陽系的一場反物質反應的原因,以及當年為執行搜尋外星智慧生物任務而消失在太空中的父親。

    片中,父親執著卻毫無成果地搜尋著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也像羅伊本身一樣一直搜尋著假想中被不斷完美化的父親存在。

    當羅伊達成人生一直以來既定好的目標,"然後呢"的巨大空虛感席捲自身。

    最後當他望著在黑暗裡龐大的海王星和失智的父親,他選擇剪斷那條"連線著血緣的臍帶",完成重生,用徹底的虛無來找回徹底的存在本身。

    像格雷以往的片子一樣,靠家庭、家族的離散來完成敘事。

    父親只是解開心結實現自我解救的介體而已,親情太渺小又自私,他真正找回所謂的愛的物件是攝影機裡不在場,卻又始終存在的地球本身。

    再者,導演想表達那種探索太空的孤獨感和作為人類要有人與人的感情,羅伊為了尋找父親在飛船裡孤獨地掠過一顆又一顆行星,全片也一直在用羅伊的內心來推動故事。

    羅伊妻子也要離開他,他也在飛船中常出現幻覺這卻是孤獨的,但是你要知道探索太空就是這樣,他的父親就是這樣為找到外星生命而永遠踏上單程票的。

    羅伊見到父親是,父親說我為了繼續星際探索我把想回家的船員都搞死,我拋棄你和你媽一點也不後悔,我在地球沒有留戀的,這就是我的家,確實餘人情他是過分的。

    但是就是因為他父親這種為作為先驅的精神使他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宇航員,無數人因他而鼓舞,羅伊想到他回地球,他也和羅伊走出去了。

    但是他還是選擇消逝於星辰中這是一定的這就是他父親就是這種人先驅者,我們需要這種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導演對畫面色調的應用。在主角剛出發時,畫面是正常的色調。

    當他抵達火星時,主角知曉了他父親殺死了一船人的事實以及他父親迴應了他的聯絡後,他產生了很劇烈的情感起伏,而整個畫面也充斥著暖色調的紅色。

    之後當他到達海王星後,所有在飛船艙外的畫面亮度都非常的暗而且被海王星的深藍色冷色調所統治。

    而他也在被海王星佔據了大半的天空下跟他的父親永別,摧毀了他父親隱居並工作了幾十年的飛船,然後回家,畫面也回到了正常的色調。

    導演也透過一系列鏡頭和主角獨白表達了主角心境的改變以及重新建立聯絡的努力。

    最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兒子向父親伸出手那一刻,父親的眼神戲真的很有戲,感覺演出了很多東西,可能是長久一個人在靜謐環境中的質疑感和防備理。

    可能是對於對抗人性孤獨感的搖擺不定,也或許是對於早已放棄的久別的親情的再次嘗試。

    總之,這部電影整體來說鏡頭很美,配樂也足夠表達情緒。

    前半部還挺商業的,世界觀非常有趣,地月旅行,月球海盜,頗具硬科幻氣質,還有大戰太空猩猩等,差點以為穿越到異形。

    從男主去了火星開始的後半段就變得亂七八糟,放棄治療了,幹掉三個愚蠢的宇航員,強行孤獨;不知道男主爸30年怎麼過來的;想自殺早幹嘛去了,自殺還要拉著兒子?

    男主又是怎麼突然就回到了地球等等邏輯不通的情節。

  • 2 # 100分紀錄片

    我很喜歡這部片子!感覺和導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樣,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現代啟示錄》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覺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襲了《星際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滅》等近年太空/科幻題材影片的保守態度,主題也是迴歸:迴歸地球,迴歸家庭,迴歸內心。這是對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險、英雄主義、人類共同話語等觀念的反動。導演似乎想表達:當外在探索失去目標,孤獨成為人類的宿命,我們只能迴歸本心,尋求最簡單的支援與慰籍。這個主題不算多深刻,與《2001》甚至《超時空接觸》等影片的深度廣度都無法相比。

    但是,本片對主題的呈現方式是非常出色的!導演把太空探險、太空驚悚型別結合了一種藝術電影氣質,將宏大敘事與個人化敘述結合起來。一面是無垠太空中的各種奇觀,將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斷穿插個人獨白,以塔爾科夫斯基《飛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現另一個內心維度的故事,與外部危機的故事線形成復調敘事。

    這樣,既消解了太空歌劇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說,本片本來就是對傳統太空題材的反動),又建立了一種新的太空型別的質感——你會發現,本片中對太空旅行的描述遠比當年《星際迷航》之類電影豐富細膩,以大量細節突出未來的真實感。以身在其中的質感代替早年同類影片對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繪——比如大量的淺焦鏡頭、特意的膠片顆粒感、獨特的偏重突出人物內心的臉部輪廓打光等。

    我並不贊同導演在本片中的主題表達,也覺得其主題確實不夠深厚有力。但影片拍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充滿巨大的詩意和難以言說的情感力量。整部片子我絲毫不覺得乏味無聊!在敘事、美學、特效運用和創造力等幾方面,我認為本片都不遜於《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獨差了點渾然天成的功力,一種平衡感——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還遜於諾蘭及卡隆的地方。

  • 3 # 童童看電影

    這是一部太空背景下的文藝片,妥妥的文藝片,講的是父子情。

    爆米花電影愛好者真別看了,絕對不可能滿足你的需求。什麼星際戰爭、特效大場面、外星怪獸、外星人之類的絕對沒有,最厲害的怪是空間站實驗室裡跑出來的山魈,我也不明白為啥帶這麼兇猛的動物上太空做實驗,就用猴子不好嗎??

    整個電影透著濃濃的抑鬱、迷茫和無力感,年老色衰的皮特在一個個荒涼的世界穿行,很有一種中年危機的感覺。丫為了工作媳婦跑了,也沒孩子,就是天天996還特危險,像極了忙了大半輩子但是一無所有的中年社畜。。。最後還被宇航局當槍使,耍了一頓(也可以想象為一個老員工被公司高層重重擺了一道)。整個電影就是無力無力無力,整個人類也很無力。都在月球殖民了,但還是不同國家在搶月球那一丁點可憐的資源。。。連南極圈都再打仗。人類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團結,都在內耗。整個人類都想年老色衰的皮特一樣無力,中年危機。。。自己的領域(地球)玩的爛碎,想跳槽去其他公司(外星探索),發現自己力量還不夠。人類還沒勃發就已經被折騰成一個老人了。。。就像皮特那一張青春不再的老臉。

    皮特他爹是宇航英雄,去找外星智慧生命,全片我堅持看到最後就是似乎設定了一個大局,就是他爸爸是個雲天明,不僅找到外星智慧文明,還在那混壯了,往地球發波了。人類呢也是竭盡猜疑鏈所能,認準了對方是惡意的。皮特最後到了海王星,死藍死藍的海王星,找到了他爸,發現老頭已經瘋了,對皮特說了幾句特別沒人情味的話,基本就是老子就想996,你跟你媽都多餘,妨礙我996發現外星人。結果折騰一輩子,花了好多錢、死了好多人,什麼也沒有,老頭一生努力,拋家棄子得到的是nothing,屁也沒有。

    不禁想到一些人的老年危機,為了一個夢沒有去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對愛自己的人置之不理,只為尋夢,這個夢可以是當個大老闆、大領導、大明星,劇裡他爸是航天第一人要當雲天明,最後屁也沒有,所有幸福、溫暖、親情沒有去感受,自己的一切努力化成灰,獨留一個糟老頭子,在死藍死藍的海王星邊上還TM執迷不悟給自己打雞血,一定要繼續探索,找到外星生命!!然後又對自己說啥也沒有其實,就瘋了已經。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

    但 誰,把幻光看做幻光,

    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

    皮特呢,對著這個拋家棄子的渣男、偏執狂、神經病、殺人犯的老頭說"I still love you。。。。"一箇中年危機的男人對自己三十年沒見的拋棄自己和媽媽的父親說這句話得承受怎樣的情緒。

    最後沒有任何外星智慧生命,連最基本的單細胞生命都沒發現,就是一片死寂,人類孤單的在衰老。這電影就跟空曠的宇宙一樣,啥都沒有,只有衰老的人,彷徨、不安和深深地無力,既找不到外星生命也挽回不了冷酷的感情,人類無藥可救,最後的溫暖和愛也被黑漆漆的荒涼宇宙吞噬,沉入深空。

  • 4 # 呆呆電影精彩解說

    儘管被很多人吐槽太無聊,但是我卻十分喜歡的一部電影。

    很奇妙的是這一次真的感受到了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感覺。準備看皮特的科幻電影時,有朋友溫馨提醒片子太悶了,但我不以為然。我以為他們口中的悶片是文藝片,這對於我而言,並不算悶,恰好相反,我就偏愛這類大悶片。

    我思考了很久,一直在想為什麼這部電影他們會覺得很悶,後來想可能是因為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精彩的打鬥,劇情也沒有大的反轉。《星際探索》並非是在探索外太空,尋找其他文明,科幻只不過是一層可有可無的外衣罷了,影片真正的核心是愛,講的是愛人的能力。

    在結尾處發出愛的呼喚雖然老套,但是我就吃這一套。主角要進行一次“重蹈父轍”完成弒父情結以獲得自我救贖,這也充滿了掙扎感,觀感還是不錯的。

  • 5 # 寶珒年的書房

    雖然《星際探索》預告中看起來像是星際科幻電影,電影是把背景設定成人類已能到月球及火星居住、旅行的未來沒錯,但它既不是科幻片也不是娛樂片,而是著重在探討“父子情感”。

    布萊德·皮特飾演的主角羅伊是位優秀的宇航員,他的父親二十年前為了尋找外星生命出任務到海王星後就再也沒有訊息,直到現在地球面臨可能是來自於海王星發出的電磁波衝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電影花了相當多篇幅在描寫羅伊被審查是否為協助計劃合適人選的過程,有許多主角的內心戲獨白,對喜歡娛樂電影的觀眾來說會顯得步調緩慢且無趣,然而電影畫面優美,構圖、光影皆很講究,整體來說風格類似導演前作《迷失Z城》。

    電影表現手法與議題

    父子關係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常見的議題,近年來常著重在“兒子繼承父親性格與命運”這件事情上,描寫許多人都無法擺脫的重複了父親的人生。《星際探索》結合了“孩子追尋親生父母親天性”的議題,帶有懸疑、驚悚的表現手法。

    不過電影多處驚悚處未能讓觀眾體驗到其危機性,無法引領觀眾的情緒,如羅伊前往海王星離開太空艙時回眸畫面,應該是想表達“此去就無法回頭,他得在尋找父親與回到地球之間二選一”。

    此外電影在太空背景描寫上是採用較接近真實的設定,不是那種會有那種太空船穿梭在外星都市的科幻電影型別,但它又有許多很誇張的劇情設定,如用個擋板穿越行星環、羅伊父親獨自在海王星上生存二十年等,也會讓在乎此電影環節的觀眾不免吐槽。

    整體來說,《星際探索》在娛樂性上難以吸引觀眾,但在電影製作技術層面上是不錯的。

  • 6 # 我愛林青霞

    布拉德皮特是我喜歡的明星。看我名字就知道。

    影片以父子情為線索。整部電影內心戲較多,我覺得其實是一個成年人找回自我,找回父親的故事。

  • 7 # 老班長L

    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要我說,“星際探索”,不如說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來的恰當,像是冗長的藝術小品。究竟是為了理想而放棄一切有意義,還是守護有意義。

    整部電影充斥著無法言說的孤獨感,宏大科幻的外表下,是一顆平凡的內心,大量的獨白,瑣碎的畫面,像是訴說漫長的一生。看著很乏味,但這就是人生,沒有過多的起伏,只有平淡的追尋。

    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所以本片要用未知宇宙的外表來展現。每個場景似乎都蘊含著人生的個個階段。從高塔降落預示著人呱呱墜地。月球表現離別故土學業有成,揮別人生的導師。火星代表人有了一定的成功,從而去追尋未知的真相。冥王星代表著死亡,訴說對探索人生意義的困惑,最終回到原點,一切開始的地方。愛與被愛,放棄與守護交織。

    有的人說這部電影充斥著很多Bug,(其中之一是宇航員吃什麼,其中一個畫面已經展現了,是腹部流質供給)我不是去辯解,有些場景確實有些多餘,因為是商業電影而不得不去做。但是對核心的展現我覺得還是很完整的。無論是去救援飛船還是登上去往冥王星的飛船,多是表現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不得不做,卻會遭受不斷髮生的突發狀況,又會不經意間的傷害很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公教育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