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你是如何理解內聖外王的?

    說到“內聖外王”,有很多朋友並不是很清楚這到底是哪個思想流派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聖”,自然是儒家的成分居多,畢竟追求聖人之道是儒生們的終生追求。“外王”則在某個階段的儒家說法中有一種僭越的感覺。

    畢竟先秦儒家、後世儒家,講究的都是匡扶社稷,為君王治天下,有“內聖”之心,無“外王”之意。雖然從東漢末年到隋唐時期,士大夫同樣加入了角逐天下的紛爭,並透過王莽、司馬懿這些大儒和文士一窺九五之器,但是在後世的儒學中,儒生們對這些改天換地的文人是不以為然的,甚至充滿了鄙視——從文人修史甚至不願意為王莽的新朝留下一筆可見一斑。王莽的新朝地位甚至不如武周王朝,可見文人對“外王”發自心底的牴觸。

    在儒生心裡,“內聖”是個人修養的極致,而“外王”卻是意圖打亂階級秩序,混亂天下的行為,這種觀念,一直到宋朝時期的“事功學”成型,才把“外王”和建功立業、封侯晉爵慢慢等同,“內聖外王”這個詞語才逐漸在儒家學問中變得正大光明起來。直到心學的王陽明,綜合了主觀、客觀唯心主義,發展了理學,同時在事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一個“內聖外王”的典型儒家代表人物。

    然而“內聖外王”這個詞語直到清末,才有很多大學問家開始關注和研究,並寫出專論。這些解釋、闡述基本上是以北宋後理學、心學流派進行的,都是儒學大家的論證,以至於到了今天,很多人都以為“內聖外王”是儒家提出,而且接受這些儒生的釋義。

    其實“內聖外王”出自《莊子·天下》: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也就是說,這個詞是道家提出來的。

    那麼對這個詞的近代理解,雖然以儒家的為主流,但我們可以說,都是闡述和發展,若要了解莊子態度的真意,還得區別對待主流和從《莊子·天下》原文以及莊子自身修為認識發展出來的觀點。

    儒家觀點如上所敘,“內聖”自修,“外王”事功,這一方面解釋是以梁啟超的說法為代表,即“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簡單說,就是以儒家的標準,做好人,辦大事。道德修養達到極致,即為“內聖”。經濟事功達到極致,即為“外王”。

    這種說法得到了馮友蘭、牟宗三、徐遠和、熊十力等人的支援,影響深遠。而能夠發現儒道不同,作出更適合莊子本意解釋也大有人在,如錢基博、張舜徽等。張舜徽提出:

    莊周之學,與孔孟異趣,則其所謂聖、王,自非儒家之所謂之聖、王。

    這就明確指出,你們現在說的“內聖外王”跟莊子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而為什麼不是一回事?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則做出了詳細解釋:

    內聖外王之道,莊子自名其學;而奧旨所寄,盡於《逍遙遊》、《齊物論》兩篇;蓋《逍遙遊》所以喻眾生之大自在,而《齊物論》則以闡眾論之不齊。則是《逍遙遊》者所以適己性,內聖之道也;《齊物論》所以與物化,外王之道也。

    話雖了了,殊為精當。讀過《莊子》就知道,《逍遙遊》是莊子哲學中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個人的內修極致,《齊物論》是討論萬物一齊,處理自我與世界如何相處的問題。所以,莊子提到的“外王”實際上是指融入萬物,和諧相處。內聖即“適己性”,外王即“與物化”。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內聖”,道家的“聖人”和儒家的“聖人”也不是一回事。莊子所謂的內聖,指的就是“坐忘”以達到“心齋”,是剔除個人私念,不為慾望所困,達到“心與物遊”、“獨於天地精神嚮往來”的逍遙境界。而儒家的“聖人”是道德和事功都做到極致的人,也就是說本身道德修養極高,且為人類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的人。

    道家的聖人是為自己成聖,儒家的聖人是為他人成聖。

    而儒家的聖人在成聖的過程中的不斷修行和努力,為了事功的成功而拼搏,其實在莊子的眼中看來,這些努力本身就是對道的違背,是阻礙個人成為道家“聖人”的絆腳石。在老莊哲學眼中,儒家窮盡所能達到的高度也僅僅是“道與德”中間“德”的部分,離真正的“道”還差著距離。

    孔子在和老子交談過後,反而放下了玄而又玄的“道”,努力將“德”做到極致,開創出世世代代儒生要繼承的“往聖絕學”。

    莊子所說的“外王”,即“與物化”,和萬物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既不悖逆外物,也不為外物所困。這種在紛繁複雜的外物社會之間而不受損傷地遨遊,既是源於“內聖”,也是“外王”的表現。

    自身修行達到極致,與外界和諧共生——這就是莊子內聖外王之道。

    但自北宋以來,儒家借用了“內聖外王”的名詞來解釋儒家思想,“內聖外王”就成為儒家的內在道德追求和外在建功立業努力的最高標準。

  • 2 # 楊天鎖805

    “聖者”即自證法身、超脫生死、大徹大悟者。這樣的覺悟者能“外王”嗎?

    只有愚痴無明的人才會“外王”!

  • 3 # 阿斌哥影視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內聖外王”一詞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作者所闡述的“內聖外王之道”與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儒家採用這一術語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辨析

    “內聖外王”作為一種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強調的是在既定的社會體制下的自身修行,並不對外部社會制度有所訴求,要求制度的建設與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層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對肉身的保障。與西方民主、憲政、自由主義制度相比,“內聖外王”中的透過內修的濟世功用,以實現個人理想和達濟社會,進而達到王道社會這一中國傳統政治理想,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專制皇權導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張缺少分權制衡、社會制度建構的非正義性而導致其實施起來較難,常常出現“內聖不外王,外王不內聖”的局面,是一種政道有餘但治道不足的表現。

    三、內容

    作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時代並沒有明確提出“內聖外王”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莊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內涵與孔子在《大學》所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統治天下的準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一觀點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內聖外王”這一儒家思想也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產生重要影響。

    四、範圍

    1、對於個人

    我們每個人生存於世,都希望被別人理解,被別人尊重;都希望被世道容納,被社會接受。無論立足還是安身,都願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有所“能”的人,一個幸福的人。但客觀現實又往往事與願違。所謂人情世故錯綜複雜,愛恨恩怨撲朔迷離。即使是人言,也謂之可畏。於是有人抱怨世情險惡,有人厭惡世道人生,更有甚者,萎靡淪落,玩世不恭,以極端的個人行為洩憤於世於人。一個群體,一幫朋友,甚至一對戀人或一對夫妻,有人總認為他人或對方自私自利,對人刻薄。故而自以為是,或自暴自棄。

    其實,從“內聖外王”角度,一個人當以“內聖”的思想要求自己。通俗些講,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律己”。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只有自 己做到律己修行,就會讓人尊敬、愛戴,也會讓別人理解和尊重你的行為和意見。那樣,別人就不會遠離你,就不會孤立你。自身的修德養性,實際是為別人作著榜樣,自然也會有人、有氛圍、有思想團結於你身邊。這種團結,就可以理解為個人社會生活中的“外王”了。

    2、對於社會

    我們每個人渴望和諧安穩,追求生活幸福。這份渴望和追求,在特定的社會和平條件下,歸根結蒂,是要靠自身的良好內質。從這個道理來講,開車闖紅燈、亂貼小廣告、甚至害人利己的行為,都是不“內聖”的表現,這跟所謂的追求個人權利和自由是兩個範疇的道理。

    力求“內聖”,不是做“老好人”。“內聖外王”之道,是要求積極的內聖和外王,而不是苟且偷生、只求無過、不得罪人。“老好人”在中國古代叫做“鄉原”,孟子曾為這個名稱下過定義:“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意思是說,舉不出他有什麼錯誤,也沒什麼好批評的。對於這樣的人,孔子曾在《論語·陽貨》裡說:“鄉原,德之賊也”。就是說,“老好人”是褻瀆和偷盜了道德的人。可見,主張“內聖”,是要積極地做好人,而不是做所謂的“老好人”。我們有句老話,叫做“日久見人心”,“老好人”最終也不是被人尊敬和喜愛的。

  • 4 # 真一道子

    蓋《中庸》為天下最高之原理,《大學》為天下最高之原則。中庸多言道,重於內聖,是存養、省察自己的法要;大學多言德,重於外王,是立身、治世、化人之大道。兩者合一併進,不可偏廢,是故“學、庸”乃是天下之大經,聖人之大本,人生為人處世之大法,不論智、愚、老、幼,人人均當研究之必要。

    內聖”是明明德,自誠明謂之性,其性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能載物,高明所以能覆物,悠遠所以能成物。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遠無窮,是以故,不教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是以君子動而世,則為天下法;言而世,則為天下則。遠之而有望,近之而不厭,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過惡。

    “外王”為親民,自明誠謂之教,其教之有曲,有曲則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之至誠,乃為之化也,能轉輪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法,明天地之化育,此乃聖賢動化之極也。

    體心內聖,道可修;體心外王,可全德。內聖外王並進,則道果可證矣。

  • 5 # 自在樂行真

    謝邀!我個人認為,人的內心所想透過行為顯露出來。往往行為沒把心理地的全部反應清楚,行為的結果與心理所想的標準有相當的距離。內聖外王,就是人的內心有聖仙的思想心理,行為雖然和心理的目標有差距。但,你的敢作敢為,善作善為,無所不為,也能贏的四方民眾地歡心,對你地擁護和愛戴。你的行為表現出的美好的東西與願望也是王道。就是"內聖外王"吧!

  • 6 # 丹陽子

    “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終極目標。

    “內聖”意即“內求於己”,透過修身達以“成聖 ”,有嬰兒說,有出竅說,形成身外有身,即是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裡的得道,悟道,成聖。得道以後就可明白人世間的一切道理,通曉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佛經,道經,德經拿來一看就懂。像呂洞賓說的,“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明白了世間法之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怎麼樣達到“內聖外王”呢?古人設立小學,人生8歲,自王公以下,至於平民百姓的子弟,都入小學。教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到十五歲以後,所有人都入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裡的大學就是四書五經裡的《大學》。《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之道的三綱領、八條目就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

    三綱領:明明徳、親民、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7 # 李尚名

    "內聖外王"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國學文化對統治者內在修為狀態與外在行為狀態的一種理想期盼。

    於內:反觀諸己,修養道德,心胸豁達,虛懷若谷,能包容一切,熱愛一切。

    於外:善用為君之道,即王道-使大德大才之人為己所用之道;仁道-使天下萬民愛戴的仁義之道;霸道-使奸佞小人遠離之道。

  • 8 # 尚可之國學

    “內聖外王”現在一般被認為是儒家的基本治國思想,對治理一個國家而言,“內聖”指的是內修,修身養德;“外王”指的治理國家社會。對國際交往而言,“內聖”指的是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外王”指的是與外國相處。

    但這個詞最早並不是儒家的孔子提出來的,而是道家的莊子。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描述:“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意思是說:“所以內聖、外王的主張,晦暗不明,阻滯不通,天下人多自追求其所好並把偏執的看法當作完美的方術。”

    “內聖”和“外王”在儒家的思想中是辯證統一的。“內聖”是“外王”的出發點,“外王”是“內聖”的歸宿;只有不斷地透過內心的修養成為聖人,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也只有達到“外王”之後,“內聖”才有意義,因為儒家的思想是出世的,具有積極的政治傾向,孔子就曾周遊列國以尋求治國安邦,將“內聖”轉化為“外王”,但事與願違。

    但“內聖”和“外王”是否真的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呢?換句話說“內聖”後一定能“外王”?或者說沒有“內聖”就一定不能“外王”?我們舉幾個例子來逐一分析下。

    王守仁也許是歷史上最能說明“內聖外王”的聖人了。經歷“龍場悟道”之後,王守仁官運一路亨通。正德四年,復官廬陵縣知縣;次年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鴻臚卿。正德十一年八月,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就在此時,平定江西的匪亂。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可謂“立言、立德、立功”之曠世奇人。

    我們再看看王莽的例子。王莽的歷史評價是以篡漢稱帝作為分水嶺。篡漢前,他是人人稱頌的聖人明賢,謙遜樸素,經常用自己的工資接濟窮苦百姓,在朝野上下,口碑甚好,最為世人稱道是逼迫兒子自殺的大義滅親之舉。但是在篡漢建立新朝後,他剛愎自用,強制推行儒家的理想治國之道,復周禮,按照儒家經義照搬全抄。也許本意和理念是好的,但嚴重脫離實際,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揹負了一個篡漢謀逆的罵名,從聖人神壇跌到衣冠禽獸之列。

    透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內聖”與“外王”之間還隔著一條長長的叫“實際”的路。“內聖”是理論,“外王”是實踐,理論不能等同於實踐,更不是實踐。

    再回過頭來分析王守仁的例子。王守仁真的是否是因為“內聖”導致的“外王”,答案是否定的。王守仁從小就對軍事感興趣,經常與小夥伴一起過家家的時候就沙場秋點兵,對兵書也是瞭如指掌。當然這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因為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正是由於這些鋪墊,他才能成功走上“外王”之路。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劉邦在成為皇帝之前是不學無術的混混,從小讀書成績不好,好拉幫結派,對儒學也是嗤之以鼻,曾經將儒生戴的帽摘下來在裡邊撒尿;在和儒生談話的時候,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極盡侮辱。但是正是這樣一個與“內聖”絲毫挨不上邊的人竟然建立了大漢王朝。看到這裡你還敢說“內聖外王”嗎?

    總結起來,“內聖”和“外王”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內聖”不一定就會“外王”,“外王”有時也不需要“內聖”,兩者之間隔著一條長長的路,一堵厚厚的牆。

  • 9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內聖外王是中國古代天道觀(天人合一)的政治神聖化。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聖人以天為宗,後面的德道皆本於天,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是指法天的內在品格的自我修養。

    而王呢,中正立於天地人之間者,

    古代只有(天)神授才能保證王的統治權的合法性,

    所以有關的天文知識成了王的特權(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知識)。

    他能讀懂天象天數,與天相通,也就獲得了天授威權(承天休命)。

    概而言之:

    《天下篇》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

    此處說一為道,不如說是天為佳。

    想想《周易》的乾卦,即是一,乃天,並以龍御之,

    後世合言真龍天子,大抵是指向內聖外王的。

  • 10 # 唐言唐語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祖龍魂死秦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是說秦始皇所創立的國家體系、律法制度都是非常科學、完備與合理的,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人所遵循、沿襲。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大秦帝國的短命卻是不爭的事實——“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死後僅僅幾年的時間,秦王朝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了。“傳之無窮”的是“秦政法”,而不是嬴姓後人、秦始皇的血脈。

    賈誼在《過秦論》裡感慨道“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當初,秦作為一個諸侯國憑依不大的國土,逐漸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強國、大國,進而能夠左右天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拜,這樣的局面存在了百年之久;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秦一統天下之後,(強悍如此)卻在陳涉一人倡導的起義之下,短短几年間就徹底滅亡了。秦始皇的子孫後人、王室宗親被屠殺殆盡,成為天下的笑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懂得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魯仲連義不帝秦》中魯仲連對前來希望說服趙國尊秦為帝的魏國將軍辛垣衍說:“秦國,是個不顧禮儀信義而只崇尚武力戰功的國家,以權詐之術對待自己的部屬士卒,把百姓臣民當奴隸一樣野蠻役使。如果它憑依武力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的話,那麼我就是投入東海而死也不願意成為它的臣民!……”——這是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時候的事情,秦始皇當時還是個幼兒(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由此可見刻薄寡恩、嚴刑峻法一直是秦國政治的一個基本特色,儘管秦國國力強盛、兵精將勇卻是很不得人心的——賈誼說“仁義不施”是導致大秦帝國轟然坍塌根本原因正是這個意思。

    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意思是說一個人依靠聰明才智、非凡的能力可以得到的某些東西,還需要高尚的仁德才能守護得住。如果仁德不濟,即使得到了,也必定會失去的。即使制度再好、律法再完備、能力再強、智慧再高、兵再精將再勇也無濟於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曷為得道?曷為人和?——秦始皇親政後,罷免並流放了權威赫赫的文信侯呂不韋。呂不韋曾經召集大量的文人雅士寫了一本書《呂氏春秋》,在這本書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意思是:真正讓人心悅誠服的君王,四方八方不同的民族都會臣服於他,是因為他德高望厚。深邃的泉潭是魚鱉的棲身之所,茂密的樹林是飛鳥的巢窠所在,百草豐茂之地的必定吸引著牛羊禽獸,君主的賢德寬厚就是天下豪傑義士歸宿。

    內,心懷聖德厚道、躬行不輟、執守不失;於外自然能夠臣服天下、稱王宇內——“內聖外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內,是主旨,是精神,是思想核心;外,是現實形式,是外在表現,是實際成果。

  • 11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內聖之學

    從源頭上來講,我們傳統文化的內聖之學在《易經》裡,也就是開始的“乾”、“坤”二卦的精神,《乾卦.文言》裡所言的“大人”,其實也就是聖人,但《易經》裡提出來的是大原則,細節上的內容,被分散在了諸多的其它經典裡。

    象道家對於“聖人”的闡述,比如詳細的,就是《莊子.內篇.大宗師》,這篇文章一開始所談到的“真人”,就是指的聖人,莊子在文章中解析的非常全面,也很細緻。

    在儒家而言,所謂的“內聖”之學,就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步修養工夫,這就講的非常的系統了,而且更難得的是,它把邏輯順序排列的也非常清晰,後世無論是唐朝的道學,還是宋明的理學、心學,基本上談到“內聖”之學,都沒能跳出這五個層次的範圍。

    從“格物”開始,到“修身”為止,這在《大學》的“三綱”裡面就是“明德”之學,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儒家的“明德”之學,也就是“內聖”之學。

    外王之學

    外王之學,從《易經》的大原則來講,就是《系傳》中所謂的“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開物”就是揭示事物之間的道理,並透過教化而行於天下,“成務”裡的“成”是指成就,“開物”是普及道理,“成務”則是目的,是為了成就天下各類民生事業。

    講的比如具體的,比如《中庸》中提到的“九經”,除了第一個“修身”以外,其它的八個,都是外王之道,這八個分別是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以及懷諸侯。

    簡單的講,就是《大學》裡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步驟,從“齊家”開始,到了“平天下”,就已經是達到了“外王”的效果了,至於這種效果具體反映在哪裡,用孔子在《論語》中的話講,就是六個字——近者悅,遠者來。

    “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說,在王者轄區內的,都很滿意,而不在這個轄區內的,則變著法的想到這裡來,管理到了這個份上,想不成為“王者”恐怕也已經不可能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她不會把一個推測出來的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是傳承下來的,邏輯關係,因果關係,都不含糊,經得住推敲和實踐檢驗。

  • 12 # 草創君說勵志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天下篇》,是現代成語,意思是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

    馮友蘭認為: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而"內聖外王"從我個人理解,"內聖"不僅侷限於道德意義上的理論研究和個人探索實踐,還包括科學意義上的理論研究和個人探索實踐,而"外王"不僅侷限於道德意義上推己及人的行動和治理眾人之事的社會實踐,還包括科學意義上推己及人的行動和治理眾人之事的社會實踐。

    簡單說,"內聖"更側重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坐而論道,"外王"更側重在融入自我生命中起而行之!

  • 13 # 醉哪吒

    「內聖外王」相當於康熙《教子庭訓》說過的1句話:「希賢希聖、誰能阻擋?」又像曾國藩說過的「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理學專家周敦頤說:人希士、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說:普通人應該向往成為精英,精英應該向往成為聖賢,聖賢應該向往符合天意。

    ①內聖:

    對內,做人要修心,要無愧於心,要符合聖賢的標準。不偏不倚、保持中道。不要去迎合草根的道德觀,而成為1個「鄉愿/爛好人」,也不要迎合迂腐子的道德觀,成為1個道德犯。但是也不要去迎合混亂年代草根墮落的世界觀,去刻意做什麼所謂的梟雄。

    ②外王:

    對外,不要假裝仁慈、慈悲,對於惡人、怪人、敵手,該動手就不要手軟、該收手也不要遲疑,不能過度殘暴、不能過於優柔。總之也是保持中道、不偏不倚。而不是一味的霸道,做出後悔的暴行。也不是一味的忍讓,留下後遺症或禍根。

  • 14 # 董鏡亮

    “內聖外王”:記憶體聖賢之道,外施王霸之術。

    中國古代士大夫一般將“內聖外王”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所謂“聖”,指的是“聖賢之道”;所謂“王”,指的是“王霸之術”。“內聖外王”的意思是:記憶體聖賢之道,外施王霸之術。

    “內聖”:循天理,大節無虧,內心安定平和,保持處變不驚。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講究一個“道”字。

    何謂“道”?即“天理”也。通俗地來說,就是天地間長存不易的至大至正的道理。只要我們為人處世,符合天理,就基本符合了社會的規則,基本會被其他絕大部分人所接受,也就是所謂的“大節無虧”。

    一般人們評價某個人的好壞,先看其“大節”。只要這個人在大節上沒有問題,那麼即使有點小毛病,也是可以接受的,一般並不會因為一些小節問題而對其產生很壞的印象。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大節上有問題,那麼即使他在小節上做得再好,別人也不會對他有什麼好印象。

    比如“孝順父母”就是“大節”,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倘若你非常窮,沒有足夠的錢財來供養父母,所以你偷錢騙錢來供養父母。別人一般會覺得你這個人雖然幹了點壞事,但目的是為了供養雙親,出發點是好的,所以會認為你這個人並不壞。為什麼你明明幹了壞事,別人還對你印象不壞呢?因為你大節無虧!

    其實在現實世界中,誰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一點錯誤不犯。那麼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際遇中,把握好方向感呢?唯有“循天理”三個字。只要能切實做到這三個字,就能保持“大節無虧”,別人對你的評價就不會太差。

    此外,“循天理”的過程其實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透過“循天理、致良知”,能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保持內心的安定平和,這樣有助於你在各種情況下鎮定自若,保持處變不驚的定力。而“循天理”其實就是“內聖”。

    以上,就是為什麼要“內聖”的原因。

    “外王”:世上不乏小人,治世需以王霸之術。

    天理雖然存於每個人的心中,但是很多世俗之人的良知容易被私慾所矇蔽,因此他們為人處世往往會置“天理良知”於腦後。因此,如果想以純粹的“聖賢之道”來教化這種人,是不可能的。“聖賢之道”只能跟尚存良知的人來講,而對於那些喪盡天良的人,只能施以“霸道手段”,這就是所謂的“治世需以王霸之術”。

    歷史告訴我們,這世上的確有很多喪盡良知之人,跟他們講“忠、孝、仁、義”這些聖賢之道,簡直是迂腐可笑。現實世界中,“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總是在不斷上演。世事險惡,有時候不能只當君子,在必要的時候,也應該用點“王霸之術”。

    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夠仁義吧,但是呂布被捆在白門樓向曹操求情時,劉備直接建議曹操殺掉呂布,這就叫做“外王”。再比如清末名臣曾國藩被稱為“半聖人”吧,他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是何其的殺伐決斷,這也叫做“外王”。人生在世,當你面對小人時,有時不“外王”一下,還真不行!

    以上,就是為什麼要“外王”的原因。

    綜評:內聖外王,以道馭術。

    內聖是“道”,外王是“術”,中國古人講究“以道馭術”。“道”是講究天理良知的,而“術”是不講天理良知的;“道”比較有原則性,“術”比較靈活、但缺乏原則性。如果我們重術而不重道,就會成為那種“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如果我們重道而不重術,就會成為迂腐可笑的“書呆子”。這就是“內聖外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手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