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經常來看我文章的朋友找我聊了會,聊完之後,很想寫篇文章來談談我內心的感受。
他告訴我,下個月就要去深圳了,那邊有一家公司希望他過去。
畢業兩年,24歲,月收入穩定在15000,用「年輕有為」來形容他,我覺得並不為過。
和他相比起來,24歲時的我,簡直就是個渣渣。
哪怕是放到今天,以他這樣的收入水平、心智成熟度,也是能碾壓很多同齡人和前輩的,但他卻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優秀。
他說,我剛畢業時多閃耀啊,但現在混了兩年,反倒感覺自己越活越回去了。
而這也是他想去深圳,想換一個環境的原因。
這兩年沒什麼成長和進步,他歸結於「懶」,歸結於「懈怠」,歸結於自己不再學習了。
而之所以會懈怠,主要是因為自我滿足,用他的話說,出道即巔峰,對自己的收入還挺滿意的,但好在如今知道要折騰了,不能再這麼混下去了。
這世界有三種人:
1. 離開學校就不再學習;
2. 離開學校依然學習,但在嚐到甜頭後就鬆懈下來了;
3. 一直在學習,不斷精進;
三種人,三種層次,三種人生。
真正優秀的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斷的學習、成長,自我精進。
起點高,不代表終點高
我老家一鄰居。他年長我兩歲,屬於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初中時成績特別好,中考考上了市裡最好的高中,那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名牌大學的校門。
但是,後來因為沉迷網咖,成績一落千丈,老師讓其父母領他回家。
雖然之後又回校了,但成績始終沒能再趕上來,最後勉強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令人唏噓。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復旦大學畢業的讀者。
他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剛畢業就拿到了國內一家大公司的offer,前途一片光明。
但如今人到三十,卻依然是剛入職場時的那種水準,焦慮不已。
他自己總結的原因和我這位朋友差不多,也是因為懶,安於現狀,不再學習和精進自己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就是職場上殘酷且現實的一面。
之所以分享這兩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兩點:
1. 起點高,並不代表終點就高。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起點也僅僅是起點而已,千萬別因一時的輝煌而沾沾自喜,自我滿足。
因為如果你一旦停止成長,停止向前,你一樣會被很多人超越,在你身後虎視眈眈的人太多了。
2. 很多時候,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拼努力就夠了。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很多人之所以優秀,並不是天賦有多高,而是比較努力,一旦不努力了,就一樣淪為平庸。
反過來,你現在比較平庸,往往並不是天賦不夠,天生平庸,而是你不夠努力,沒有提高自己罷了。
所以,別因一時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停止成長,也別輕易放棄自己,你放棄了,才是失敗的開始。
真正優秀的人,都能做到持續學習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高薪但並不喜歡的工作和低薪但喜歡的工作,你選哪一個?
蔡康永最後總結道:不管怎樣,選一份能讓自己持續成長的工作。
我總是在文章裡強調「成長」的重要性,因為我見過、聽過太多因沒有成長而導致的悲劇。
前兩年,唐山收費站一位被勸退的大姐成了網路紅人,當時我也寫了相關文章。
這位大姐的遭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因拒絕學習,無視成長,結果在變故到來時毫無還手之力。
也有不少朋友找我聊過天,講述自己所遇到的困惑。
實際上,很多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身的能力不夠,無法跟上公司的腳步,跟不上團隊的節奏,無法滿足老闆的期許。
很多人在談論了職場上的35歲現象。
中年職場人並非全都不被人待見,但確確實實有很多職場人會面臨這樣的中年危機。
究其原因,真正讓他們不被人待見的並不是年齡,而是能力,沒有和年齡相匹配的能力和價值。
而能力和價值的缺失,最主要原因就是沒能做到持續學習。
反觀那些優秀的職場人,他們能不斷地變好,一直在向上走,每次登上一個新臺階後,緊接著還能站得更高,越老越吃香。
這部分人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能做到持續學習,不斷成長。
有位外商曾經問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
李嘉誠回答地很快:“靠學習,不斷的學習。”
不管是華人首富李嘉誠,還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們都是持續學習的堅定擁護者。
比爾·蓋茨本人曾透露,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他一週仍然保持看一本書的節奏。
我很喜歡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芒格說過的一段話:
我不斷的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可以這麼說,持續學習是一個成年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最高階的能力之一。
在今天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競爭是如此殘酷,適者往往只能勉強生存,唯有強者才能真正做到生活。
而持續學習是成為強者最為有效、直接的途徑。
別再混日子了,你今天偷的懶,都會在日後等著你,你今天吃的苦,也都會變成禮物。
昨天,一位經常來看我文章的朋友找我聊了會,聊完之後,很想寫篇文章來談談我內心的感受。
他告訴我,下個月就要去深圳了,那邊有一家公司希望他過去。
畢業兩年,24歲,月收入穩定在15000,用「年輕有為」來形容他,我覺得並不為過。
和他相比起來,24歲時的我,簡直就是個渣渣。
哪怕是放到今天,以他這樣的收入水平、心智成熟度,也是能碾壓很多同齡人和前輩的,但他卻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優秀。
他說,我剛畢業時多閃耀啊,但現在混了兩年,反倒感覺自己越活越回去了。
而這也是他想去深圳,想換一個環境的原因。
這兩年沒什麼成長和進步,他歸結於「懶」,歸結於「懈怠」,歸結於自己不再學習了。
而之所以會懈怠,主要是因為自我滿足,用他的話說,出道即巔峰,對自己的收入還挺滿意的,但好在如今知道要折騰了,不能再這麼混下去了。
這世界有三種人:
1. 離開學校就不再學習;
2. 離開學校依然學習,但在嚐到甜頭後就鬆懈下來了;
3. 一直在學習,不斷精進;
三種人,三種層次,三種人生。
真正優秀的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斷的學習、成長,自我精進。
起點高,不代表終點高
我老家一鄰居。他年長我兩歲,屬於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初中時成績特別好,中考考上了市裡最好的高中,那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他已經一隻腳踏進了名牌大學的校門。
但是,後來因為沉迷網咖,成績一落千丈,老師讓其父母領他回家。
雖然之後又回校了,但成績始終沒能再趕上來,最後勉強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令人唏噓。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復旦大學畢業的讀者。
他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剛畢業就拿到了國內一家大公司的offer,前途一片光明。
但如今人到三十,卻依然是剛入職場時的那種水準,焦慮不已。
他自己總結的原因和我這位朋友差不多,也是因為懶,安於現狀,不再學習和精進自己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就是職場上殘酷且現實的一面。
之所以分享這兩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兩點:
1. 起點高,並不代表終點就高。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起點也僅僅是起點而已,千萬別因一時的輝煌而沾沾自喜,自我滿足。
因為如果你一旦停止成長,停止向前,你一樣會被很多人超越,在你身後虎視眈眈的人太多了。
2. 很多時候,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拼努力就夠了。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很多人之所以優秀,並不是天賦有多高,而是比較努力,一旦不努力了,就一樣淪為平庸。
反過來,你現在比較平庸,往往並不是天賦不夠,天生平庸,而是你不夠努力,沒有提高自己罷了。
所以,別因一時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停止成長,也別輕易放棄自己,你放棄了,才是失敗的開始。
真正優秀的人,都能做到持續學習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高薪但並不喜歡的工作和低薪但喜歡的工作,你選哪一個?
蔡康永最後總結道:不管怎樣,選一份能讓自己持續成長的工作。
我總是在文章裡強調「成長」的重要性,因為我見過、聽過太多因沒有成長而導致的悲劇。
前兩年,唐山收費站一位被勸退的大姐成了網路紅人,當時我也寫了相關文章。
這位大姐的遭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因拒絕學習,無視成長,結果在變故到來時毫無還手之力。
也有不少朋友找我聊過天,講述自己所遇到的困惑。
實際上,很多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身的能力不夠,無法跟上公司的腳步,跟不上團隊的節奏,無法滿足老闆的期許。
很多人在談論了職場上的35歲現象。
中年職場人並非全都不被人待見,但確確實實有很多職場人會面臨這樣的中年危機。
究其原因,真正讓他們不被人待見的並不是年齡,而是能力,沒有和年齡相匹配的能力和價值。
而能力和價值的缺失,最主要原因就是沒能做到持續學習。
反觀那些優秀的職場人,他們能不斷地變好,一直在向上走,每次登上一個新臺階後,緊接著還能站得更高,越老越吃香。
這部分人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最大的原因,是他們能做到持續學習,不斷成長。
有位外商曾經問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
李嘉誠回答地很快:“靠學習,不斷的學習。”
不管是華人首富李嘉誠,還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們都是持續學習的堅定擁護者。
比爾·蓋茨本人曾透露,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他一週仍然保持看一本書的節奏。
我很喜歡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芒格說過的一段話:
我不斷的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可以這麼說,持續學習是一個成年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最高階的能力之一。
在今天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競爭是如此殘酷,適者往往只能勉強生存,唯有強者才能真正做到生活。
而持續學習是成為強者最為有效、直接的途徑。
別再混日子了,你今天偷的懶,都會在日後等著你,你今天吃的苦,也都會變成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