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皇家橡樹1972
-
2 # 深度軍事
擲彈筒其實就是超輕型迫擊炮,而且還是簡化版的。沒有底座,沒有瞄準鏡,射程也不算多。看起來沒有什麼優點。
但是,擲彈筒第一優點就是便宜,只有步槍四分之一的價格。第二,就是射程足夠近,擲彈筒最大的優點不是看射程是不是遠,而是看夠不夠近。擲彈筒只有簡單的刻度,全靠士兵經驗瞄準。迫擊炮就有完整的瞄準具。
那是因為迫擊炮射程遠,要打遠距離目標,而擲彈筒則不同。擲彈筒只打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目標。因為,擲彈筒是填補手雷和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白,主要攻擊30-300米距離目標。
而且,雖然擲彈筒小,但是威力還可以。論裝藥量,89式擲彈筒彈的裝藥為145g。蘇德的50迫裝藥量都在75~90g之間,美60迫殺傷彈,裝藥量是113g。
941年產擲彈筒彈產生彈片403片,43年產的擲彈筒彈產生彈片657片。美60迫彈彈體材料是鑄鐵,因此彈丸爆散效能比89擲彈筒彈差,產生彈片500-550片左右。
擲彈筒在日軍在打近戰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還代替了衝鋒槍的作用。日軍使用擲彈筒主要是在近距離槍戰,拼刺刀,阻擋對手衝鋒,自己衝鋒壓制對手和狙擊輕機槍火力點等等場合使用。
美軍的記錄,就有很多,日軍使用擲彈筒打近戰的記錄。日軍的步槍近距離根本壓制不住,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因此,日軍很喜歡,把最小射程只有30米的擲彈筒,帶上去打近戰。
-
3 # 桌面戰爭兵棋
擲彈筒其實就是簡化版的超輕型迫擊炮,這種武器放在歐洲戰場估計連正眼都沒人會看一下,但是在亞洲戰場確實十足的神器,不知道中國軍隊有多少重機槍陣地是倒在擲彈筒炮下。直白說擲彈筒就是一個初具工業化實力的國家對基本沒有工業化能力國家的火力碾壓。
擲彈筒是日本步兵主要的伴隨重火力之一,其射程在300米左右,一個熟練的日本老兵基本可以用擲彈筒做到指哪打哪。當時中國軍隊缺乏火炮,主要重火力就是重機槍,而且中國軍隊初期有個壞毛病,就是重機槍突前佈置。每次日軍進攻都先派出小股部隊探明中國軍隊的火力佈置,然後呼叫炮兵或者由伴隨的擲彈筒敲掉我們的重火力點。這種打法讓中國軍隊吃夠了虧、
擲彈筒還有個優點就是超輕,重量只有3公斤,對於機械化能力不足(其實就是工業能力不行)的日本來說,擲彈筒能有有效伴隨徒步步兵作戰。其設計理念和九二式步兵炮相同,都是利於輕步兵作戰。在太平洋戰場上擲彈筒也憑藉著這一特點有著很不錯的表現,算是日本單兵武器中的佼佼者。
但是擲彈筒也同樣有致命缺點,其沒有瞄準器,導致發射全憑經驗。熟練的老兵可以百發百中,但隨著戰爭的程序,老兵越來越少,新兵越來越多,擲彈筒的命中率也是越來越低。
當然總得來說,擲彈筒放在當時日本軍隊的壞境中,加上亞洲戰場的特殊性,確實是一款堪稱神器的廉價武器。比起歪把子、九二重、南部手槍簡直良心的不要不要的。
-
4 # 我淡如菊
二戰中,日軍步兵部隊(以一個大隊為例)出鏡最多的武器裝備為;三八步槍,香瓜手雷,歪把子輕機槍,89式擲彈筒,92式重機槍,92式步兵炮。
擲彈筒在日軍中的編制先來看一下日軍編制:
日軍一個54人的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輕機槍兩挺),一個擲彈筒組(擲彈筒二具),兩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1,射手1,副射手2)。每具擲彈筒編制2人。
日軍一個181人的中隊包含19人的中隊部及三個小隊。
日軍一個1100人左右的大隊包含:一個30人的大隊部;四個步兵中隊;一個110人的後勤運輸中隊;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三個機槍小隊,一個彈藥小隊),編有12挺重機槍;一個55人大隊炮小隊(步兵炮兩門)。
往上不再累述。
可以看出,在日軍基層部隊中,擲彈筒的裝備數量與輕機槍是1:1的配置,折射出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
抗戰時,日軍一個大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經常出現日軍一個大隊攆著國軍一個師追著打的情形。在敵後抗戰中,八路軍一個團的人數往往與日軍大隊人數相當,但是裝備落後很多,因此,一個團的八路軍很難抵擋住日軍一個大隊發起的進攻。而要想挫敗它,往往要集中數個團的兵力圍攻。
相比較日軍被詬病較多的三八步槍,歪把子輕機槍,92重機槍,日軍裝備較多的擲彈筒少有的受到較多好評。
產生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軍總結了大戰時的塹壕戰,結合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決定研製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那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
日軍主要裝備有兩款擲彈筒。一種是大正十年式(1921年),一種是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八九式(1929年)重擲彈筒。二戰中日軍使用最多的是八九式。
八九式全重4.7公斤,口徑50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射速20發/分鐘。除可以發射殺傷榴彈外,還能發射燃燒彈,白磷發煙彈,毒氣彈,手榴彈。各項效能接近或超過同時期蘇德同口徑的迫擊炮。
德軍的輕型迫擊炮,實戰效果不如擲彈筒
實戰表現和作用擲彈筒在日軍中廣泛使用,裝備量很大。在日軍歷次侵略戰爭中充當了急先鋒角色。
日軍早期的常備師團中,一個聯隊裝備76具擲彈筒,備彈7200發,而全聯隊裝備的手榴彈只有3800枚。可見擲彈筒在日軍中的重視程度。
在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作戰中,日軍根據我軍特點,專門組建了一批輕裝部隊,加強裝備了擲彈筒。如“益子挺進殺人隊”,就是那個亮劍中李雲龍拉出來義大利炮要打的那群鬼子,其每個四十人的小隊竟然配備了四具擲彈筒,每具備彈40發。
我軍繳獲的日軍擲彈筒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在進攻和防禦戰鬥中擔負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
進攻時,擲彈筒通常用來壓制對日軍威脅最大的機槍陣地,有時也用來攻擊我方前沿指揮部。
一般是在偵知我軍(國軍和八路)機槍陣地後,由日軍機槍展開對射吸引我軍火力。擲彈筒組前出,有時會再配備兩三個神槍手掩護。進入有效距離後,發射榴摧毀我軍機槍。隨後日軍再發起衝鋒一舉攻入陣地。
日軍的這一戰法非常簡單,但是在抗戰中卻屢試不爽。特別是在抗戰前期,由於日軍訓練有素,榴彈發射既快又準。往往是在我軍機槍還未打完一個彈夾,日軍擲彈筒的榴彈就打了過來。當時不得已的應付手段就是不停地轉移機槍陣地。
在防禦作戰時,日軍往往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配合,攔阻我軍衝鋒,將對方壓制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對於缺乏重火力掩護,主要依賴近戰,白刃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來說非常有效。關家堖之戰我軍為此就吃了大虧。
在村落,城鎮近距離巷戰中,日軍發揮其射擊技術嫻熟的優勢,隔著一條街或者幾座房屋,用擲彈筒向我軍佔據的房屋院落做超近距離攻擊,對我軍威脅很大。
根據八路軍冀中軍區的統計,在1940----1941年間,擲彈筒破片傷佔到我軍戰傷總數的32.5%。
可以說,直到抗戰結束,我軍(包括國軍)對日軍擲彈筒都沒有有效應對辦法。
太平洋戰場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擲彈筒也是對黴菌威脅最大的裝備,令黴菌頭疼不已。不過,相對於日軍來說,黴菌裝備更精良。
以美軍陸戰隊一個連的編制來看:
人員193人,三個步兵排和一個火器排。火器排編制30口徑機槍兩挺,50機槍一挺,60迫擊炮三門,巴祖卡火箭筒三具。黴菌每個步兵排編三個班,一個12人的班編有一挺勃朗寧輕機槍,一支1903式狙擊步槍,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班長有時會再帶一支M1衝鋒槍。搜洞時會再配一具火焰噴射器。
美軍火力支援組
與日軍一箇中隊相比,黴菌一個連無論步槍還是機槍(還有日軍沒有的自動步槍,衝鋒槍),火力上都具有壓倒優勢。而且日軍中隊沒有重機槍,擲彈筒與美軍的迫擊炮相比無論射程還是精準度還是炮彈的威力上都相差太遠。特別到戰爭後期,日軍的小隊往往只能編一具擲彈筒。
重火力上,日軍一個聯隊與美軍一個團的差距就更大了。越往上到旅團,師團,軍,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別說黴菌還具有制空權,制海權。
擲彈筒在我軍的使用擲彈筒在中國仿製較早。1934年漢陽兵工廠就仿製了日本十年式擲彈筒和彈藥,但是批量很小。抗戰全面爆發後,面對日軍擲彈筒的猛烈攻擊國軍無有效抵禦方法,於是在1938年底,以江元方為主的研究人員在日軍擲彈筒的基礎上試製出一種新式擲彈筒,射程比日軍十式擲彈筒還遠達220米,定名二七式擲彈筒。1939年1月開始生產,至1945年生產出40909具,擲彈筒道156萬發。
敵後根據地方面。我軍在早期使用的擲彈筒依靠繳獲。在八路軍首戰平型關時就繳獲了擲彈筒,百團大戰繳獲了57具擲彈筒。使用方面主要靠俘虜的日本兵來教八路使用擲彈筒。
由於我軍作戰頻繁,依靠繳獲來獲得擲彈筒和彈藥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來源不穩定,打壞了沒補充或者炮彈沒了還不如一根燒火棍。特別是關家堖戰鬥後,深感我軍火力不足的彭總要求我軍工部門儘快開展擲彈筒的研製工作。
八路軍鍊鋼
根據地都在偏遠山區和農村,沒有一點工業基礎,裝置材料奇缺。但是,我軍的軍工人員克服困難,群策群力用土辦法一邊試製一邊改進。
比如沒有製造炮筒的鋼管。軍工人員就利用鐵路的鐵軌鍛成板條再捲起來。由於沒有電焊,就用鍛接粘合。但是這樣的炮筒經受不住高壓,打幾炮就炸裂開。
後來就使用熱墩加工,將鐵軌燒紅後再用大錘墩成一個實心圓柱體,然後再掏空做成炮筒。雖然解決了脹裂問題,但是這樣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每天僅能加工出一兩根炮筒。1941年上半年共生產出225根炮筒。後來研製出一些專用裝置,製造炮筒效率才大幅度提高。
八路通過日軍俘虜學習擲彈筒使用
軍工部門生產出擲彈筒後馬上就送進部隊,部隊使用後提出改進意見,軍工部門再根據反饋回來的意見加以改進。這樣來來往往,我軍的擲彈筒,擲彈筒炮彈的數量和品質都有了較大提高。從1940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八路軍總部各兵工廠生產出2500多具擲彈筒,擲彈筒彈達到198020發。
根據實戰反饋回來的資訊,我軍工人員不斷摸索試驗,先從解決有無開始,逐步提高品質和產量,最遠射程從300米到500米,最後竟然最遠打到950米,比日軍八九式打的還遠。這一種依靠現有技術,一切為了實戰,從無到有,穩步提高的精神,一直影響到現在,使得我軍的軍事裝備水平穩定的上臺階,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八路在研究擲彈筒
相比較八路軍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晉綏根據地在抗戰中製造了各種擲彈筒1806具。
在新四軍中,四師生產了300具擲彈筒,擲彈筒彈2.3萬發。七師生產了11具擲彈筒50發擲彈筒彈。
由於新四軍地處華中,距離上海等工業城市較近,容易搞到無縫鋼管,因此,新四軍主要生產的是槍榴彈筒和小口徑迫擊炮。這一點可以看看電影《51號兵站》以及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的回憶錄《把一切獻給黨》。
比如吳運鐸曾經試製出了槍榴彈,在部隊第一次實戰使用時,新四軍戰士對這種新式武器使用還不熟練,槍口抬的過高。但是太巧了,由於日軍是讓偽軍在前面打頭陣,結果新四軍發射的槍榴彈躍過偽軍頭頂竟然剛好落在日軍隊伍中爆炸。這一仗消滅了八十多日軍,指揮戰鬥的成鈞旅長高興得獎勵了吳運鐸一把日軍指揮刀。
八路繳獲日軍武器
沒落和“重生”擲彈筒可以稱為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是一款非常有創意的武器。相比較同口徑的迫擊炮,日式擲彈筒在重量上具備很大優勢。並且可以由單兵操作,由行軍轉為射擊的準備工作也較為簡便。
但是,它發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戰鬥射速也不及迫擊炮。而且,由於發射角度靠手掌握,射擊精度自然比不上迫擊炮(抗戰初期日軍打的準那是因為日軍前期多為老兵,訓練有素)。
在二戰中,只有日本和中國軍隊大量使用擲彈筒。二戰後,擲彈筒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擲彈筒的所採用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又逐步在其他武器上獲得重生。如蘇聯的GP-25榴彈發射器,比利時,法國的榴彈發射器。在中國,軍工部門研製出了QLT-89式“三無彈射器”(無煙,無焰,無聲),總體結構上也借鑑了擲彈筒的設計並優先裝備了解放軍駐港部隊。
世界其他各國也多有仿製比如越南。2010年,裝備中式武器的高棉王軍與美式裝備的泰軍在柏威夏寺展開激戰並獲得勝利,控制了柏威夏寺,後經國際法庭判決柏威夏寺歸屬高棉,從而使得高棉又獲得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援助下修建了吳哥窟---柏威夏寺的公路,極大的發展了旅遊業。
在柏威夏寺的高棉王軍
-
5 # 小司馬遷論史
侵華日軍有三大量身打造的作戰神器,分別三八大蓋、九二步炮和不起眼的擲彈筒,這三款武器體現了日本小國的作戰理念,可謂是他們量身打造的作戰利器。
而仔細分析日本陸軍就能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日軍的火力,追求的不是大火力覆蓋,而是追求的精準、機動,適合山地作戰。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其實只有歐洲國家的一戰水平,其裝備和作戰理念,都像是一個資源小國的理念。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實在是裝備不起自動化武器,像是輕重機槍這樣的武器,日軍也是捉襟見肘。
而且日軍酷愛拼刺刀,雖然說這是日軍重要的技能,但是隻要是強大一點的工業國就能明白,拼刺刀實在是蠢蛋做法。
但是九二步炮唯一的優點就是機動性強,適合行軍作戰,這也和日軍機械化程度低有關。
像履帶式的突擊炮,日軍就一直是沒有生產,並不是生產不了,而是日本資源實在難以支撐。
為了彌補炮火的不足,日軍便發明了擲彈筒,其實也算不上發明,一戰時期的德軍就生產過類似的裝備,只不過後來捨棄了罷了。
但是這種擲彈筒對於日軍而言,絕對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因為擲彈筒反應快,遭遇到伏擊,一分鐘之內就能做出反應。
這種擲彈筒也成為了日軍火力支援的重要手段,而且造價十分低廉,實在是為日本量身定做。
到了後來,八路軍還成功仿製了這種擲彈筒,成為了打擊日軍的重要手段。而且這種裝備簡直是游擊戰的天作之合。
往往戰士們都是提著擲彈筒伏擊途徑的日軍,一陣打擊之後便快速轉移,打的日軍疲於奔命!
-
6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重量輕了攜帶就方便了,擲彈筒不同於迫擊炮,他沒有底座,不用炮鏡。發射的時候全憑老兵的經驗來的,在抗戰初期的日軍還是精銳日軍遠遠不是抗戰後期可以比擬的,於是在抗戰初期的時候,日軍的擲彈筒往往成為了我軍機槍手的噩夢。
而擲彈筒到了現在卻有所不合時宜,隨著更加便攜的槍掛榴彈的出現以及專門的榴彈槍,還有火箭筒的出現,讓擲彈筒漸漸的退出了戰場。
-
7 # 勇戰王聊歷史
我軍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在回憶錄中說:日軍的擲彈筒反應極其迅速,即使面對伏擊一分鐘之內必然開火!
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13人,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但是,日軍每次出戰,最小的單位是一個小隊,共54人,包括三個分隊和一個擲彈筒分隊(三個擲彈筒)。如果是單獨一個分隊出站,必須要加強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進去。
日軍打仗時,分隊先以機槍為中心,建立陣線。輕機槍依靠超遠射程負責火力輸出,剩下的步兵負責拿槍警戒掩護。當日軍遇到我軍輕機槍還擊時,就會拿出擲彈筒。
而且,像“三槍八路”這樣的部隊,五人分一支槍,團一級也不一定有迫擊炮!八路軍偶爾繳獲日本一門九二步炮,炮彈還少的可憐。所以,日軍的擲彈筒,可以輕易解決掉我軍的所有火力點。
而且,擲彈筒的射程遠,威力大。八九式擲彈筒的有效射程可達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殺傷半徑5米到8米!日軍有這樣的神器在,國軍除非用團級以上單位抵禦日軍,否則只有捱打的份。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的設計目的,就是加強步兵班的火力,補充手榴彈和中型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檔。日軍班排級單位能夠熟練運用擲彈筒,壓制我軍火力點和衝鋒陣型,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
而且,我覺得日軍擲彈筒的熟練應用,反過來又證明了日軍士兵的戰術素養高!擲彈筒沒有複雜的瞄準裝置,基本就靠手感和經驗。但是,日軍擲彈筒不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達每分鐘20發。正是優秀的戰術素養,日軍在面對裝備佔盡優勢的美軍時,也打的很出色。
總之,日軍有了擲彈筒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國戰場上橫行了。
-
8 # 優己
我覺得對日軍來說,他們的擲彈筒可以算得上是他們的豬隊友,雖然在戰場上立了不少的功勞,但是呢,日軍自己的火炮,炮樓,重機槍,輕機槍陣地等等,大部分也是由日軍的擲彈筒給幹掉的,這是因為擲彈筒被我軍截獲之後用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在八年抗戰當中,實際上日我軍事交戰的局面常常是被打得一邊倒的,比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曾說,中國是二戰交戰國中唯一的非現代化國家,當時的我軍連自己生產武器的能力都沒有,槍炮、槍彈炮彈基本上都得依賴於進口,自己生產不了。八路軍方面,甚至連子彈都得按顆算,這也是日軍能夠在我們國土上肆無忌憚的主因。
由於缺乏重武器,我軍很難對日軍造成殺傷,這時候也就只能靠繳獲來補充軍資,而擲彈筒是我軍繳獲到的,唯一比較現實的重火力之一。為何呢?因為擲彈筒所用的炮彈我們自己能夠生產。在二戰時期,由於缺乏鍊鋼廠,我們的軍工生產能力非常弱,比如連子彈殼我們都生產不了(也生產不了擲彈筒的鋼材),得去撿日軍發射完的彈殼回來再加工,彈頭被打出去也不夠準(子彈打不準就沒殺傷力),而擲彈筒就不一樣了,可以用我們自己打鐵鋪的鐵來當炮彈,反正打不準打不遠也沒事,都能炸死人。
回覆列表
日寇一個小隊有一個炮班,一個班配備3具擲彈筒。 89式擲彈筒別看“其貌不揚”,最遠射程也僅500米,但它在抗日期間卻是 我抗日軍民的大敵!其威脅僅次於92式步兵炮!
89式擲彈筒也跟隨鬼子到了“太平洋”戰場,由於它使用起來非常的隱蔽,同樣也給美軍登陸部隊帶來了不小的傷亡,戰後統計89式擲彈筒與和92步兵炮一起造成的傷亡人數,佔到了美軍總傷亡人數的10%左右,
和所有鬼子的武器一樣,89式擲彈筒也和三八槍、歪把子、92式…一起被我抗日軍民大量繳獲,在抗日軍民手裡它們成了消滅鬼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