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的歌聲

    當時的宋遼邊境從東到西經過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的任丘市、保定市、阜平縣、山西省的繁峙縣、代縣、岢嵐縣、府谷縣當時的宋朝邊境城市有:滄州、霸州、雄州、信安軍、安肅軍、廣信軍、定州、繁峙、代州、寧化軍、岢嵐軍、火山軍、豐州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奇趣講史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個皇帝,也就是趙禎。下面我們就來細聊北宋和遼朝的實力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北宋時期的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當時的北宋在他的統治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軍事實力

    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

    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謀求妥協,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趙禎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于歸仁鋪之戰大敗儂智高。儂智高遁走,後不知去向。

    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趙禎命丁度與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此書為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宋朝對遼、夏是以每年支出數十萬兩銀、數十萬匹絹,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換取和平。然而,成為慶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經濟重大危機的,是所謂“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 趙禎在位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宋夏戰爭結束後才略有裁減,亦維持在一百一十餘萬人。鉅額的軍費開支佔國家總收入的大部分。

    當時的北宋這邊政治上在改革但沒有成功,軍事上與西夏打仗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本身的朝鋼就是重文輕武,所以在軍事方面不突出。經濟剛開始危機,後來沒打仗的時候經濟快速恢復發展。

    遼朝的軍事方面

    遼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契丹名耶律文殊奴,遼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遼景宗耶律賢長子。

    統和十二年(994 年),以皇太后姊、齊王罨撒葛妃胡輦領烏古部兵和永興宮分(遼太宗斡魯朵)軍駐守西北境,以蕭撻凜督其軍事。撻凜征討招懷,拓土既遠,降附亦眾,尚未歸附的阻卜諸部相繼內附入貢。二十一年,太妃與蕭撻凜奏建邊防三城。二十二年,修復了古可敦城,置建安軍;營建了防、維二邊防城,開境數千裡。遼選諸部族2 萬騎為屯軍,移渤海、女真、漢人700 餘戶分駐三城。以鎮州為西北路招討司駐地,防、維建刺史州,三城成為遼朝西北軍事重鎮。遼對西北地區各部的統治大大鞏固了 。

    西夏與遼合兵,先後於統和二十六年(1008 年)、二十八年和太平六年(1026 年)三次合兵襲擊甘州回鶻,遼數敗於回鶻,並導致烏古、敵烈、阻卜各部的反抗。太平八年甘州回鶻政權為党項李元昊所滅。甘、涼、瓜、沙諸州相繼為党項所有。

    《遼史》:聖宗幼衝嗣位,政出慈闈。及宋人二道來攻,親御甲冑,一舉而復燕、雲,破信、彬,再舉而躪河、朔,不亦偉歟!既而侈心一啟,佳兵不祥,東有茶、陀之敗,西有甘州之喪,此狃於常勝之過也。然其踐阼四十九年,理冤滯,舉才行,察貪殘,抑奢僣,錄死事之子孫,振諸部之貧乏,責迎合不忠之罪,卻高麗女樂之歸。遼之諸帝,在位長久,令名無窮,其唯聖宗乎!

    我認為在當時,遼朝的軍事比北宋要強。

  • 3 # 冷兵器研究所

    北宋末年階級矛盾就很尖銳了,農民起義不斷,要不是民族戰爭轉移了矛盾,宋朝會不會之於農民起義還是難說。北宋的中後期,武將的地位低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任何武將只要立了功,朝廷上下第一反應是必須抹殺他的功勞,不然他該危害朝廷了,這個想法,無論忠臣奸臣,無論新黨舊黨,全部是這個想法。每個人都拼了命的壓制武將,還有一切和兵事有關的東西,外敵入侵,大家第一反應是,趕緊賠錢,給東西。這樣的朝代,能立那麼久我都很奇怪。

    遼國軍隊以騎兵為主,弓箭為主,近戰短兵相接,近身格鬥是宋人的夢想,唐朝人也夢想過,但是到戰場上就知道了,想拼命不可能,根本到不了近前就完蛋了,蒙古人打仗承襲的是契丹作戰方法,儘量遠距離作戰,等到近戰時,那是收尾了,打掃戰場的行為。契丹究竟有多少控弦者?不清楚,可能是契丹人口的大部分都是控弦者,因為由蘇澈的詩詞來看,契丹婦女也是隨身攜帶弓箭,這幾乎是全民皆兵。

    護步達崗之戰有遼國方面出兵的官員和動員軍隊列表,實際數量不低於五十萬。其中8萬騎兵來自翻漢貴族、諸大臣貴族子弟,40萬步卒是林牙蕭察剌從全國各地調往吉林的。史記戰前,金兵對雙方實力對比感到絕望。

    出河店之戰,女真兵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遼軍10萬人,當時兩軍的比例是1比27人。 護步答岡之戰,金軍2萬人遼軍70萬人。兩軍比例1:35. 兩次都是金兵贏了……金兵覺得連遼兵的弱旅都打不過的宋軍不值得重視也是正常的。

    如果正常分析宋遼之間的軍事實力對比,個人認為宋軍是不佔優勢的,即便是宋仁宗時期有百萬的廂軍但是絕大部分都是不能戰的弱旅,根本排不上號,對於宋朝來說遼國就是堅不可摧的存在,實際上來說遼國的軍隊相對宋朝優勢很大。但是遼國不可能突破宋朝的北方防護網路所以雙方形成了對峙。

    即便是王安石大規模整頓以後的宋軍仍舊和遼軍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宋朝想和遼國一較高下的想法還是趁早收起來比較合適。

  • 4 # 時光隧道2019

    宋代軍事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三衙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兵部隸屬於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干預,宋代兵部只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同時負責武將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

    北宋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軍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隸屬樞密院直接調動,三衙領兵,直接對皇帝負責。宋神宗元豐改制之後,廢去大量的冗雜部門,但保留了樞密院。在宋代,樞密院一直擁有調兵權。

    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於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但是實際上,廂軍戰鬥力弱,一般只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土軍、民兵、藩軍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於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宋朝的兵種主要是步軍,其次是馬軍。弓弩是重要武器。另外還有水軍。南宋水軍規模比北宋為大,已常用車輪戰船作戰。宋朝重視製造武器,興辦若干廠作,能大量生產弓弩,也能成批生產火藥兵器。還專門設定了武器管理機構。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軍制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各方互相鉗制,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足夠對付變亂。這樣就“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

    在太祖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北宋軍隊人數為三十七萬八千。

    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9年),北宋軍隊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中禁軍八十二萬六千人。

    遼國是耶律阿保機建立的統一的契丹政權,在那個時候,契丹政權的地盤太小,因此,他們開始了一系列擴張行動。

    遼朝皇帝掌握最高兵權。下設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樞密院亦稱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因而出現一個朝廷兩種軍事體制並存的局面 。

    遼國軍隊分成了近衛軍、部族軍、漢軍、屬國軍。近衛軍隸屬於遼國皇帝的親兵部隊,戰鬥力最強,裝備待遇最好,有3萬多人。部族軍是遼國軍隊的主力,遼國屬於一個半封建半遊牧式政權,各個部落的首領擁有部分軍隊。一旦皇帝下達了部隊集結的命令,各個部落的軍隊開始集結,開始軍事行動。部族軍的總數大約20萬左右,至於漢軍,主要在燕雲十六州地區,也就是幾萬人的規模。那些藩屬國的軍隊,也就二萬左右。按照這個標準計算,遼國的常備軍不超過30萬。

    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槍。後期從宋朝傳入拋石機式的火炮,編有炮手軍。

    遼軍作戰,騎兵每500—700人為一隊,十隊為一道,十道當一面。隊、道、面各有主帥。各隊輪番衝殺敵陣,自己的人馬則可以稍事休整。如果敵陣堅固,則輪番衝殺二三天,待敵疲憊,然後派輔助作戰部隊“打草谷騎”迷惑敵陣,主力部隊乘勢殲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計算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