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歷史說

    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皇權大於一切,大臣們根本沒有機會反駁

    就拿明宣宗來說,當時的皇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所以他也能夠如此囂張,明神宗時期,情況則就大大相反了。別看就是簡簡單單的立皇后一事,其實這中間涉及的是君臣博弈。

    明神宗為什麼不立鄭貴妃為皇后

    其實這裡的原因也很多,因為關於明神宗立鄭貴妃為皇后這一事,這也算得上他的臨終遺言, 顯然在大臣們那裡就不是特別受用了。當時不僅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且其實最終鄭貴妃的結局,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當然最重要的是,鄭貴妃死後,不僅沒有得到與明神宗合葬的機會,而且只能有一座孤墳作伴。

    明宣宗為什麼就可以立孫氏為皇后?

    究竟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明宣宗強勢的政治地位,當然除此之外呢?本來也與此前明成祖朱棣有關,朱棣是公然違抗朱元璋命令的,所以對於當時明朝的整個繼承製度,已經開闢了獨一無二的先河。其實當時由於明宣宗對於孫氏的寵愛,也給了胡皇后一定的壓力。畢竟在那樣的情況下,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好在最終胡皇后也並沒有被明宣宗虧待。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個爭議問題。

    總結概括

    中國歷史上有關於皇位的繼承,或者是皇后的選舉,都是重中之重,皇位的繼承代表著國家的命運與未來,皇后的選舉,基本上也就決定著下一任儲君的產生,總而言之,都是為了整個王朝的延續發展,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嫡系佔有絕對地位,但是也不排除意外。畢竟對於生兒育女這件事來說,有很大的不可抵抗力因素。

  • 2 # 清蒸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即朱棣孫子,朱高熾長子,也就是最近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亞文扮演的角色。

    孫氏,孝恭孫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開創了明朝多個“第一”:第一位繼後,第一位擁有金寶的貴妃;第一位皇貴妃等等。關於對她的評價,在她兒子朱祁鎮為帝期間,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孫皇后以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無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瀾駕馭兩“變”,對維護明朝統治和國家安定發揮了作用。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鄭貴妃,之前筆者也寫過一篇關於她的文章,總結以下她的一生: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鄭氏是個渴望權力的女人,所以一生都在追逐皇后之位的路上奔走,最終也沒能實現願望,死後也沒能以“皇后”的禮儀下葬,雖然朱翊鈞有遺詔。

    都是明朝,為何明宣宗可以廢后立孫氏,而明神宗卻沒能給自己心愛的女人皇后之位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皇權的強與弱

    明宣宗時期,土木之變還沒發生,文官武將相互制約,皇權大於一切。再加上朱瞻基繼位後,解決了兩位皇叔趙王朱高燧和漢王朱高煦,使得皇權進一步加強。

    而明神宗時期,土木之變已經發生,明英宗朱祁鎮將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武將從此一蹶不起,文官集團逐漸發展壯大,手中實權也越多越大,嚴重製約皇權,皇權被大大削弱。

    所以,朱瞻基要廢后立新,大臣們雖然不同意,有意見,但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只要理由合適,就會堵住大臣們的嘴;而朱翊鈞想要透過立太子的方式讓鄭貴妃“母以子貴”,卻遭到了眾多文官的反對,為此還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最終,皇帝朱翊鈞失敗了。

    孫氏之子為長子,鄭氏之子為次子

    朱瞻基的長子是朱祁鎮,也就是孫貴妃的兒子,當時的朱瞻基而立之年喜得長子,自然是國家的大事,所以,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以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這也符合封建時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

    而朱翊鈞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卻是朱翊鈞的次子,當時朱翊鈞的王恭妃已經為朱翊鈞生下長子朱常洛,所以朱翊鈞要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本就不合禮法。封建時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思想對於皇帝還是起到了決定性的制約的;

    朱瞻基與孫氏的感情>朱翊鈞與鄭氏的感情

    朱瞻基跟孫氏可以說是青梅竹馬,當年孫氏被朱瞻基的姥姥看上,帶到宮中作為“皇太孫妃”的人選培養,只是後來朱棣和朱瞻基的母親張氏變卦了,立了胡善祥為正室。朱瞻基與胡善祥也沒什麼感情,胡善祥也沒能給朱瞻基生育兒子,最終以“體弱無子”被廢。

    而朱翊鈞的皇后王喜姐,13歲就嫁給了朱翊鈞,婚後兩人感情也還可以,王喜姐的品德得到了兩宮太后及朝中大臣的認同。三年後,鄭氏進宮了,成為朱翊鈞的嬪妃,朱翊鈞開始迷戀鄭氏美色。雖說朱翊鈞寵愛鄭氏,但對皇后也並沒有不搭理,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朱翊鈞對王喜姐感情還是很深厚的:

    朱翊鈞批不完的奏摺,王喜姐會留心收藏好,明神宗每提及一事,喜姐便拿出相應奏章給神宗,毫無錯謬;萬曆二十四年,一場大火導致坤寧宮和乾清宮俱毀,朱翊鈞和王喜姐便一起搬到了啟祥宮居住;每次明神宗參與遊宴,必帶著王喜姐一起出席;明神宗的妃嬪李敬妃病逝後,明神宗將李敬妃的兩個兒子全權委託王喜姐照顧。

    明神宗雖然寵愛鄭氏,但對王喜姐的感情,更是一種親情所在,所以,他不會廢后,鄭氏也不會成為皇后,所以鄭氏從一開始也是奔著“皇太后”的名義去的。

  • 3 # 漫步史書

    胡善祥和孫若微這兩人是《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後來的兩個皇后,根據正史記載,胡善祥是歷史上真實名字,而孫若微卻是後世編排,史書上並未留下孫皇后的名字。不過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孫皇后和朱瞻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孫皇后是山東鄒平人,怎麼能入宮和朱瞻基從小一起長大,這得益於她不平凡的經歷。孫皇后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主簿,因而當時孫皇后也應該是跟在父親身邊的。而巧合的就是,太子朱高熾的正妃張氏,也就是後來的張太皇太后,她是河南永城人,他母親彭城伯夫人經常入宮去看她,然後說起來孫皇后當時年紀也不大,而且容貌俊美,品性優良。張氏因而動心,將孫皇后接入皇宮之中養育。張氏雖然是朱瞻基生母,但是對於自己兒子的婚事,半點也做不了主,因為朱棣對這個孫子十分看重,因此為朱瞻基選太孫妃的時候,插了一手,朱棣雖然同意孫皇后養在宮中,但是永樂八年朱瞻基成婚的時候,卻選定了濟寧胡氏作為正妃,而孫皇后只能為嬪。朱棣選擇胡氏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從胡善祥的歷史記載來看,她的品行更為恭順柔和,區別只是在於朱瞻基和孫皇后在一起長大,胡善祥在朱瞻基眼中,不如孫皇后來得更親一些。朱瞻基廢后時,實際上所遭遇的阻力並不是很大,因為明初時期,文官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集團,皇權仍屬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廢皇后的時候,朱瞻基曾召見閣臣商談,這些閣臣中,有不少其實是不贊同廢后的,比如楊士奇,朱瞻基在詢問如何廢胡氏的時候,楊士奇頂了一句:皇帝皇后都是我們的父母,哪有議論父親廢立母親記載。後來朱瞻基又反覆和閣臣商談,其他人基本上都被說服,只有楊士奇一個人梗著脖子不表態,甚至還以宋仁宗廢后來舉例子。朱瞻基心理清楚,胡氏根本就沒有大的過錯,想要廢掉,必須要找個由頭,而楊士奇給的建議是,不如讓胡皇后自己請辭。朱瞻基深以為然,回去以後就勸胡皇后。胡氏本身就秉性純良,也不願意爭執,最終同意。明神宗皇帝朱翊鈞在位時期,實際上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很大的集團。朱翊鈞的皇后無嫡子生出,因此只能在剩下兒子中挑選,而根據皇明祖訓中,嫡長子制度。如果皇后沒有嫡子,那就只能從最年長的兒子算起。而明神宗嫡長子是早年臨幸宮女所生,因此十分不喜。這就和朱瞻基的情況不同,朱瞻基是皇后無嫡子,因此想要立有兒子的妃子為皇后,本身這沒錯。而朱翊鈞卻是因為偏愛,所以才要違背皇明祖訓,立鄭貴妃為皇后,違背了祖制,自然引來文官集團的不快。

  • 4 # 94310417小云

    在古代立皇后乃軍國大事豈可等閒視之,皇后人選萬里挑一,須是名門世家大族豪門且三從四德賢良淑德有仁愛之心,有相夫教子有禮儀孝梯的女子方可入選,一般而言有德行的帝王會尊從國體禮教順從天意和母后旨意以國事為重,不會似李治一般將先帝廢妃納入後宮,無道之君會一意孤行枉顧大義胡做非為但多命運多變不為人稱頌。

  • 5 # 歐洲軍武通訊

    鄭貴妃天生貌美,聰明善解人意,她是明神宗最寵愛的妃子之一。她被封為貴妃主要是因為它為明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在明神宗的三宮六院中她位於貴妃之首,她一生都向往著皇后的位置。

    明神宗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而且為明神宗海選皇后的工作也在進行的如火如荼。一天明神宗走進母后的寢宮問安,正好那天明神宗的母后不在宮中,明神宗母后身邊的一個姓王的宮女熱情的招待了明神宗,一時寂寞的明神宗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寵幸了這個姓王的宮女。事後明神宗並不想承認這件事兒,因為他對未來的愛情充滿著憧憬。

    沒承想因為明神宗的一夜風流,卻讓這個姓王的宮女懷了孩子,太后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兒,轉怒為喜,可能是太后的年紀大了想抱孫子了,於是就逼迫姓給這個王姓宮女名分。在事實面前,明神宗只得封這個王姓宮女為恭妃。但是明神宗根本沒有把王恭妃母子放在眼裡,而是繼續追求他心中的愛情。

    海選皇后的事情結束後有一個姓鄭的女子勝出,這個女子不但美麗、而且知書達理,又有才藝雙全,明神宗被這個女子深深的吸引住了。明神宗雖然是皇帝,但他內心卻非常孤僻。而且他的性格非常軟弱,在處理事情上他經常受到了各方的擺佈。這一切都被鄭貴妃看在了眼裡,她非常清楚明神宗需要什麼,於是整天耐心傾聽他心中的不快,並給他指點迷津。就這樣鄭貴妃逐漸得寵。

    鄭貴妃得寵後,明神宗都不願看別的女子一眼,他整日和鄭貴妃膩在一起。鄭貴妃逐漸成為後宮實際的主人,但是她心中卻有一個皇后夢,這折磨得她很難受。

    鄭貴妃得寵後不久,大臣們和太后開始對明神宗施壓,要求他立王恭妃的兒子為太子,並且要立王恭妃為皇后,明神宗在巨大的,只能用沉默來對抗。十來過去了,明神宗仍然沒有立太子和皇后。這場較量最終以太后和大臣們勝利而告知,但是被封為皇后的王恭妃仍然享受著冷宮的待遇,她成了皇帝與大臣權力爭奪的犧牲品。

    後來太子被陷害,大臣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貴妃,認為她就是幕後主使。再後來梃擊案發生,鄭貴妃宮中的太監受到了牽連,大臣們在一次將風口對準鄭貴妃,明神宗害怕心愛的鄭貴妃受到牽連,於是就草草結了案,並下令永遠不會廢除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鄭貴妃。

    在明神宗去世之時,留下遺言一定要封鄭貴妃為皇后,在百年後將它們兩人合葬在一起,但這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後來鄭貴妃直到死也沒能獲得皇后的封號。後來明朝亡國後,鄭貴妃的孫子封鄭貴妃為太皇太后,這也算滿足她這一生的願望了。

  • 6 # 王義君

    謝謝!明宣宗朱瞻基皇后是後宮嬪妃爭鬥的強者。自己無兒,以偷樑換柱手法,把宮人生子充為己生,並依此當上了皇后、皇太后。而明神宗朱翊均貴妃鄭氏,雖亦野心勃勃,但因有皇貴妃王氏所生皇長子朱常洛在先,貴妃鄭氏所生朱常洵在後,雖力拼太子之爭,但終因遭群臣反對而未能爭得太子之位所致,最終未能被封后。死後被謚‘’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埋葬於銀泉山。謝謝!

  • 7 # 四川達州人

    因為有限制啊。

    通行禮法約定,如果皇帝的正妻缺位而且沒有兒子,就有兩個選擇,一是另娶正後,二是以庶長子的生母做扶正妻。

    孫氏取代胡皇后,原因就在於孫貴妃生育長子明英宗(也有傳言,孫氏秘密以宮女所出的明英宗為子)。

    這叫母以子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曹丕母親卞氏,以歌姬的出身代理管家再成為王后,就是因為曹丕是庶長子。

    反觀鄭貴妃,雖然皇帝寵愛,可誰叫福王不是庶長子呢?

    這就叫制約:

    因為福王得不到太子位,鄭貴妃就不能晉升皇后。

    因為鄭貴妃不是皇后,所以福王不是嫡也不是長,就不能得到太子位。

  • 8 # 畫素說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祖宗家法”,明朝的皇帝無論多“任性”,但在“祖宗家法”與“群臣威脅”之下也是沒有辦法為所欲為!

    首先我們來說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為何可以立自己心愛的孫氏為皇后

    首先、當時的環境是處於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不久,彼時君主的權威並不是群臣所能挑釁的,皇帝的個人意志執行起來可以說是“暢通無阻”。而且,明宣宗改立孫氏為皇后時,當時的第一任皇后——胡皇后相後誕下兩個公主,並無皇子,而許氏一舉得男,為明宣宗誕下第一個皇兒——朱祁鎮,所謂母憑子貴,立為皇后群臣沒什麼好說的。

    其次,明宣宗在立孫氏為後之前,先對胡皇后做了思想上的開導。隨後胡皇后以“染病”不便在管理六宮為由辭去皇后之位,如此一來,立孫氏為後便可“名正言順”。

    此外,明宣宗為沒有因為“目的達成”了對胡“皇后”始亂終棄,對胡氏之熱度未減,雖胡氏已經不再是皇后,但各大場合上依舊讓胡氏居於孫皇后之上。

    接著我們來說為何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不可以立鄭貴妃為皇后

    到了明神宗這裡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鄭貴妃生下皇子之前,王恭妃已經為神宗率先誕下皇長子朱常洛,在大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要求下,朱常洛被立為皇太子。本來事情也就這樣了,但隨著鄭貴妃誕下皇三子朱常洵後,神宗將鄭貴妃晉升為皇貴妃,彼時的鄭氏地位已然在王恭妃之上,這帶著一個明顯的訊號,那就是神宗可能會將鄭貴妃扶正立為皇后,太子極有可能換人,這屬於公然違背“祖宗家法”。

    群臣自然不能同意,為了保證“正統宗法禮制”,群臣與神宗抗爭起來,且經歷了數代的加強,彼時的群臣可以透過多種方法與皇權對抗,神宗的意志無法貫徹。諸多因素加起來,神宗自然沒辦法將鄭貴妃立為皇后,更沒辦法透過扶正鄭氏的方法來改立自己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明朝的皇帝無論多“任性”,但在廢立皇后與太子的問題上,面對“祖宗家法”與“群臣威脅”之下也是沒有辦法為所欲為!

  • 9 # 花開時節思春秋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時代背景不同

    宣宗時,尚處於大明王朝早期,且借成祖威勢,皇權強而臣勢弱。

    正因如此,《明史•后妃傳》中記載的皇后廢立經過才會那麼順利。宣宗“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時,“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最終的結果不過是“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

    神宗時,已是大明王朝的晚期,且經張居正改革和清算的反覆,皇權弱而臣勢強。

    如果神宗不是出於極其正當的理由敢於做出同樣的事情,後果則不可想象,估計不是“天下聞而憐之”,而是“天下聞而諫之”了。

    二、前提條件不同

    宣宗的胡皇后和神宗的王皇后,都可算是賢后,特別是王皇后史稱“性端謹”, “以慈孝稱”。還有一點是共同的,她們均無子。作為皇后,這幾乎算是封建時代最大的“錯”了。

    明宣宗之所以可以立他心愛的女人孫氏為皇后,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會貴妃生子”。不管是真有子,還是“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有一個長子可立為儲,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真正一錘定音的是,皇太后謂上曰:“既有子為儲,其從眾請。”

    這實際上也是為英宗正嫡長子之名,這幾乎是所有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所樂見的。如果英宗還原為宮人之子,如同朱常洛一樣,雖然英宗繼位為帝沒有疑問,但後來的“南宮復辟”能否發生卻很難說了。

    而神宗要想立鄭貴妃為皇后,最大的障礙就是恭妃王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有祖宗家法在,這是跨不過去的坎。因此,當時神宗只是拖延立儲,而沒有明示要立朱常洵為太子,就已經受到指責,從皇太后到幾乎所有大臣皆持反對意見。

    三、採取方法不同

    宣宗採取的方法雖然是乾脆利落,但也做出了看起來完美的合適安排。《明宣宗實錄》卷之三十九中,明宣宗立孫貴妃為皇后,皇帝、皇太后、胡皇后、孫貴妃以及文武大臣均有合符禮制的完美表演,這裡就不細說了。

    神宗無疑也是想立鄭貴妃為皇后的,但神宗顯然不能硬剛,只能採取迂迴拖延戰術:

    一是優先提高鄭貴妃的地位。神宗對鄭氏的晉封(貴妃、皇貴妃),都是先於生下皇長子的恭妃王氏,使得鄭氏的地位僅次於王皇后,而高於恭妃及其他嬪妃。

    二是拖延以待變。神宗的理由是朱常洛體弱、等待王皇后生下嫡子。雖然王皇后的嫡子無影無蹤,但不管大臣怎麼叫,神宗就是遲遲不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拖到19歲),遲遲不讓朱常洛出閣讀書(拖到13歲,當然不代表朱常洛沒有讀書),甚至遲遲不讓朱常洛舉行冠禮婚禮(拖到20歲),遲遲不讓福王朱常洵之國就藩(拖到28歲)。這就是歷時長久、影響深遠的萬曆“國本之爭”。

    三是試圖進行“三王並封”,模糊三子地位的差別。

    歷史的發展說明,神宗的迂迴拖延戰術是無效的。直到進入神宗統治的最後一年——萬曆四十八年,任何一種立鄭貴妃為後的機會都沒有出現。比如:王皇后的不良表現或者壽命不長,朱常洛的某種意外等。

    不對,應該說機會還是出現了。畢竟“正位中宮者四十二年”的王皇后還是早於神宗幾個月逝世了,這為神宗臨終前留下遺詔立鄭貴妃為後創造了條件(最終因為大臣抵制不了了之),只是此時形勢已非,皇三子朱常洵已經失去了繼位的機會和可能。

    但是有一點是必須指出的,神宗一直強調的一個理由即朱常洛體弱是確定無疑的。朱常絡年少時體弱,這是當時大臣是所共見的。而光宗繼位前生了很長時間的病,繼位僅一個月即病亡(雖有醫藥不慎的原因),光宗生七子、十女而僅有兩子三女成年,也多少說明了這一點。從惡意的角度,神宗都不用什麼迂迴拖延戰術,只要讓朱常洛正常時間成婚,估計某種不可預知的事情都發生了。

    最後,順便吐槽一下:

    《大明風華》出品和製作方把醜化明太祖朱元璋當有趣,譁眾取寵,博取眼球,是完全錯誤的、不恰當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再造神州之功,當代人沒有任何理由強加醜化。現在已經是新時代了,需要跟著已經滅亡100多年的大清指揮棒走嗎?建議有關部門重視處理。

    《明史》記載十分清楚無誤的朱元璋樣貌都這麼處理,那《史記》中記載更為誇張的秦始皇要找誰來演?難道要借用《山海經》中的圖樣找人或者還需要特效製作?

    醜化已有定論歷史名人的行為可以休矣!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宣宗這位心愛的女人孫氏,就是《大明風華》裡的女主角孫若微,不過身世沒這麼曲折,就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人生之路順遂無比,就算偶有小波折,在明宣宗的保護下也平安度過。

    並且沒什麼政治智慧,就是一個安份、溫柔、美麗的後宮女子。

    (孫若微)

    明宣宗能立孫氏為後,明神宗不能立鄭貴妃為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龐大的文官集團還沒有形成,君權至高無上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那時還沒有發生土木堡之變,明朝文官集團還沒有形成,朝中沒有力量抗衡君權,皇帝說話,那是真正的一言九鼎。

    何況,朱瞻基自幼聰慧,長大了也非常有手段。漢王朱高煦當年曾和朱高熾爭太子之位,屢次為難朱高熾,朱瞻基都盡力保護著父親,可以說正是有他,朱高熾才能成為太子並坐穩這個位置。

    朱高熾去世後,朱瞻基繼位,朱高煦謀反,沒反出什麼成績就被朝廷軍打得一敗塗地,朱高煦最終被“炙殺”。

    這麼厲害的皇帝,大臣們想和他鬥有點困難。

    (朱瞻基)

    二、明神宗朱翊鈞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君權受到了壓制

    而在朱翊鈞時期,文官集團已經形成,君權受到極大的壓制,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派系林立,國家大權並不只在皇帝一個人手裡,他更多時候是起一個裁決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朱翊鈞想立鄭貴妃為後,為的其實是想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並不在立後本身。

    朱翊鈞的長子名叫朱常洛,是他偶然寵幸宮女所得,向來不得他歡心;而福王朱常洵是心愛的鄭貴妃生的,自然愛烏及烏,想立其為太子。

    可這不符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中宮皇后無嫡子,按祖制就該立皇長子為太子。大臣們據理力爭,朱翊鈞就想另闢蹊徑,走“嫡”的路線,讓鄭貴妃成為皇后。

    (鄭貴妃)

    這目的也太明顯了,大臣們立刻開始保護皇后王喜姐。

    那時的文官厲害到什麼程度呢?敢誣告皇帝。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上書誣告朱翊鈞冷落皇后,導致皇后生了重病,有謀害的嫌疑,還說京城百姓都知道了,百姓們議論紛紛。

    朱翊鈞大怒,一邊將王德完下詔獄,一邊為了自己的名聲親自下詔辯白,表明絕無此意,此後再不起立鄭貴妃為後的念頭。

    三、孫氏和鄭貴妃不同

    孫氏和鄭貴妃也有不同之處。

    孫氏很小的時候就有美名,被朱瞻基的外婆推薦入宮中,得到了朱棣的預設,當做未來皇后培養。誰知臨到成婚的時候,朱棣突然變卦了,為孫子另選胡善祥為正妃,孫氏只是嬪。

    所以宮中朝中,對孫氏都普遍同情,朱瞻基的外婆更是數次在女兒面前替孫氏抱不平。這些都為朱瞻基立她為後打好了基礎。

    (人生贏家孫若微)

    至於鄭貴妃,她和朱翊鈞的感情絕對沒有朱瞻基和孫氏那麼深,朱翊鈞的皇后王喜姐13歲就嫁給了他,兩人少年夫妻,朱翊鈞哪怕愛著鄭貴妃,對王喜姐也是有感情的。

    事實上,王喜姐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如果朱翊鈞一點也不喜歡她,她的日子不會過得這麼安穩。

    所以就連朱翊鈞自己,廢后的心思都不是那麼強,鄭貴妃也就不可能上位為後。

  • 11 # 小高讀史

    都走開,我來答!這又是兩出驚心動魄的宮斗大戲!主題是——母憑子貴。

    明宣宗廢后四部曲

    明宣宗廢后的心思由來已久,他還是皇太孫之時,就鍾情於孫姑娘,只可惜陰差陽錯,胡姑娘頂替了孫姑娘的位置,成為皇太孫妃,然後順理成章成為太子妃、皇后。胡姑娘只能成為皇太孫嬪、太子妃嬪、貴妃。胡皇后深明大義,時常勸誡皇帝以國事為重,不要外出遊樂;孫貴妃是皇帝的解語花,和皇帝遊樂玩耍,好不快活。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廢胡立孫。

    第一步:取得和皇后同等地位

    按照慣例,皇后冊立既有金冊(冊立皇后的金冊)又有金寶(皇后的金印),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以顯示皇后和貴妃地位的區別。孫貴妃就暗示宣宗破例向張太后求來了金寶。從此,孫貴妃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

    第二步:母憑子貴

    胡皇后體弱多病,一直無子,孫貴妃獨得皇帝恩寵,但也沒有懷上子嗣。於是她利用移花接木的技術,謊稱懷孕,將宮女的孩子據為己有,為皇帝“生” 下長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為皇帝誕下長子,孫貴妃的地位飆升,也為廢后奠定有利基礎。

    第三步:爭取權臣的支援

    廢后一事,宣宗處理得很謹慎,他宣見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這幾個人是當時最有名望的權臣。皇帝苦口婆心地說:“我是不得已才找你們商量的。我三十好幾沒有兒子,而皇后一直沒有兒子且身體不好。算命的說皇后命中無子,現在貴妃有子,應當立為太子,母憑子貴,這是古禮,但是怎樣處置皇后呢?”楊榮表示全力支援廢后,併為皇帝尋找理論支撐。夏原吉、楊士奇表示不同意,在皇帝和楊榮的勸說下,只好鬆口說:“這事得跟太后商量。”皇帝說:“跟你們商量的事就是太后的主意!”既然太后都同意了,幾位大臣自然也無法反對,只好為皇帝出謀劃策,廢掉胡皇后。

    第四步:胡皇后主動退位

    孫貴妃內心想擠掉胡皇后,但是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對胡皇后伺候得非常殷勤周到,沒人能挑出毛病。幾位大臣給皇帝出招,要皇帝想方設法讓胡皇后主動提出退位。皇帝說:“好的,你們要保密哦!我去開導一下胡皇后!”經過皇帝的一番“開導”,胡皇后也知道君心不再,只能主動讓出皇后的位置。孫貴妃成功上位。

    鄭貴妃封后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賴不掉的風流債

    神宗有一個賢惠的王皇后,可他偏偏寵愛鄭貴妃。一天,神宗去慈寧宮找太后,太后不在,他不小心犯下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對一位姓王的宮女來了興致,寵幸了王宮女。王宮女很幸運,懷上了孩子。可是皇上不認賬,李太后很生氣,調出起居注,皇帝賴不掉,只好承認。萬曆十年八月,王宮女生下皇長子朱常洛。其後,神宗皇帝次子出生,不久夭折。萬曆十四年正月,鄭貴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晉升為皇貴妃,離皇后之為僅有一步之遙,地位遠遠高於生下長子的王恭妃。歷史上,可以母憑子貴,卻不存在子憑母貴的操作。鄭貴妃雖然獨得皇帝恩寵,但她無法改變她的兒子只是皇帝的第三子的事實。明代除了朱棣、嘉靖皇帝上位較為特殊,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后無子,就應該以王恭妃的兒子朱常洛為尊,朱常洵排老三,太子之位想都別想!

    第二座大山:文官集團和太后

    神宗面臨著當時巨大的文官集團,他們是堅定的禮法捍衛者,皇帝要立鄭貴妃為皇后,得先廢掉王皇后,王皇后雖然沒有兒子,但是溫柔賢惠,沒有犯過什麼錯,皇帝沒有理由廢掉她。皇長子朱常洛不受父皇喜愛,故意冷落他們母子,皇長子基本的教育也無法得到保障。朝臣為了維護禮法制度,跑出來請求立朱常洛為太子。神宗自然不樂意,只能用“拖”字訣,稱皇后還年輕,還有機會誕下嫡長子。於是和朝臣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爭國本”拉鋸戰。皇帝無法扭過強大的文官集團,更無法跨越祖宗立下的禮法。同時,李太后鼎力支援自己宮裡出來的王恭妃,堅決不允許萬曆皇帝廢長立幼。

    第三座大山:鄭貴妃的一系列騷操作

    鄭貴妃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上皇后,想盡辦法阻止朱常洛當太子。在皇帝面前說朱常洛母子的壞話,使皇帝對朱常洛厭惡。朱常洛13歲時,貴妃汙衊朱常洛跟宮女有染,以此損害朱常洛名聲,事後證明這完全是汙衊。貴妃還時常跟皇帝吹枕邊風,鼓勵皇帝立朱常洵為太子。貴妃重刻了《閨範》為自己做政治宣傳,藉助《憂危竑議》打擊對手,製造廢掉太子的輿論。在輿論洶洶的時候,又出現了梃擊案,想要害死太子,朝廷輿論洶湧,所有人都認定背後指使為鄭貴妃。鄭貴妃的一系列操作,沒有取得朝臣的支援,反而耗盡了大家對她的好感。鄭貴妃成為文官集團眼中狐媚禍主的妖妃。萬曆皇帝去世,留下遺旨立鄭貴妃為皇后,大臣們站出來反對,懷疑遺旨的真實性。終其一生,鄭貴妃也沒有如願!

    歸根到底,神宗無法立鄭貴妃為後,是因為無法撼動強大的禮法制度:嫡長子制度。當然,事在人為,神宗和鄭貴妃一系列不明智的做法,已經讓他們失去了先機。求而不得,這是萬曆一生的遺憾!

  • 12 # 時小小時

    因為朱瞻基立孫氏時胡氏已經涼了且無子嗣。而孫氏已經生了朱祁鎮。母以子貴,順位上位,合情合理。大臣們也沒有意見。

    神宗就不行了,神宗的目的是想廢長立幼。傳統儒家大臣們當然不同意。不過現在來看,大臣們可能錯了。

  • 13 # 龔隆

    首先明宣宗時期是君強臣弱,明宣宗廢胡皇后是因為她沒生兒子,而孫皇貴妃生了兒子晉封為皇后,再加上明初皇帝的大權獨攬威信很重,所以可以直接,廢除皇后和立夏皇后

    而明神宗時期,臣子的權利很重,明神宗如果要立鄭貴妃為皇后的話,就需要立她的兒子為太子,而臣子就是要堅持立長子,明神宗爭了十幾20年,還是沒有鬥過文臣武將,然後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古代是母以子貴,兒子不是太子,鄭貴妃自然而然就當不成皇后,不過鄭貴妃他的孫子後來成了南明的弘光帝,所以弘光帝給他了奶奶鄭貴妃晉封了太后,可以算是原諒鄭貴妃的皇后夢

  • 14 # 等風來的人

    這個問題怎麼說那。首先,兩個帝王的時代不一樣。宣宗皇帝是在明成祖推翻自己侄子建文皇帝二十三年後登基為帝的。這樣,就牽扯到一個問題,永樂皇帝登基可以看成小宗奪取了大宗的皇位,從根本上違反了朱元璋規定的父子相承,兄終弟及的規定。這在明朝後期是不可想象的。嘉靖跟崇禎都是兄終弟及,其他的都是父子相承,並且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皇長子才是第一繼承人。所以問題來了。歷史上,宣宗的第一任皇后,由於皇帝不喜歡,有接連生了兩個女兒。第二,孫貴妃誕下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相對於女兒,男孩才是帝國的延續,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要扶正孫貴妃。第三,在宣宗一朝,文臣士大夫的力量,不足以與皇權相對抗,皇帝的意志還是可以很好執行。

    在看萬曆皇帝為什麼不能廢除原配,扶正鄭貴妃。第一,有皇長子,就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第二,也有皇二子。這樣,福王就是老三。萬曆想要扶正鄭貴妃的原因,無非是偏愛三子,想要在法統上先確立。第三,文臣在這個時候可以透過多種手段對抗皇帝,皇帝的意志不能貫徹下去。第四,違反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萬曆與群臣爭鬥立國本,期間拖了數十年之久,幾任內閣首輔辭職,無數大臣被革職流放,才確定了光總的太子地位。

    總得來講,明朝無論是廢后還是另立太子,都是十分艱難的事情。更惶恐,群臣想要與萬曆皇帝對抗,維護祖宗家法。前有祖宗家法,後有群臣進諫,縱使是萬曆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更何況是一個不受群臣欣喜的鄭貴妃與她的兒子皇三子福王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擺脫病嬌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