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這個風俗在我們國家是有的,只不過是傳錯了,原話應該是“墳不能上兩回”。這不是說遇見忌日還有平常的上墳日子在一個月裡,就不可以去兩次的意思。

    這裡所說的“墳不能上兩回”的實際意思就是說,在老人去世以後,大夥一起挑一個日子去上墳 ,而不可以今天某個子女去,明天某個子女去。

    如果這樣的話,後面去的人是會看到前頭去的人燒過紙留下的痕跡的,親人之間上墳都不一起去,這就是說彼此之間是有隔閡的,不願意見面。

    因此往往人們不會過多的去打擾已經過世的人,所以一個月每時不會去兩次墳地打擾逝者的安息的,所以往往會避免這種情況是大家都遵守這樣的相關的民俗,明約最終達到一種尊敬禮貌,還有對已去的人的思念的一種行為規範,最終也就成了民間所說的一個月不去兩次墳的這種習俗。

    除了“一月不上兩次墳”,另有“一人不上兩年墳”的說法,這個特別是死在年末的親人了。也便是說歲尾歸天的親人,頭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肯定要所有辦完,不可以隔年。

    寧肯合成辦完,也不可以拖到過罷年,都是隱諱吧。 死亡對於一個人來說代表一生已經結束,所以農村和逝去之人之間無論生前有著什麼樣的矛盾,在這種時候都會選擇忘記。

    其實這時候往往也能讓之前的矛盾釋懷,增加鄰里之間的感情。

    還有就是不想讓世人太傷悲,不想讓故人受太多打擾。

    我覺得只要你想去看望去世的親人,表達自己的哀思,一年去幾次也無所謂啊,雖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只要你覺得自己做得對就夠了。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

    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 稱為“拜山”。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 “墳塋”解,如今風水師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

    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

    柳還有一種說法:古時中國北方人將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寒食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

    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介休)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北京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

    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天津習俗 。中華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風自古淳樸,天津人緬懷逝去的家族先輩親人,非常重視祭祀的儀式,每年在三個“冥節”中,最首要的當數清明節(另兩個“冥節”是指夏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稱清明節為“鬼令”,在清明前後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天津人曾普遍稱掃墓為“添墳”,後來又改稱“上墳”),系天津地區傳承下來的重要風俗。

    在天津市武清區(原先的武清縣),祭奠供品還要加上煮熟的餃子,武清北部村莊,一些上墳的人還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頭上的做法。一些大戶人家,有吃“清明會”的習俗。 在當代社會,全市都實行火葬了,人們便到火葬場,將骨灰盒取出,恭敬地擦拭乾淨,找片空地,也是進行上面那樣程式的祭奠緬懷。有很多人家,還會買了鮮花供奉在骨灰盒前。

  • 2 # 藍天2404

    這是風俗習慣問題,國家太大不知一樣不一樣,目的,老人沒有後,大家儘量一起去上墳,老人的目的就希望後人團結和睦,子女都擰成一股繩,不讓自己分心,後人一起上墳不斷開就是這個道理吧!

  • 3 # 綦江曉利vlog

    風俗肯定不一樣,有的清明節上墳。我們重慶地區就是春節初一,二,到大年十五都可以上墳,要給小輩子們從小養成這個習慣,知道我們的長輩,尊敬長輩!

  • 4 # 隴原洋妹

    不一樣,我是北方人,在我們這裡上墳是有講究的,不能頻繁的上墳這樣對家人都不好,一般清明,十月一、過年上墳。其他時候都不可去墳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戀愛中男孩和女孩花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