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zwK我愛中國

    拋開歷史和原文說吧,古代詩人作家一般都喜歡去遠山礦野去創作,因為靜有助與思考。歷代文學創作家都會選擇山青秀的幽境的。

    見景生情一也就是故事中歐陽修的意思吧。

  • 2 # 好心晴

    此琅琊山是《琅琊榜》裡閣主靳東修煉的琅琊山,不是“五壯士愛國基地”狼牙山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些千古名句都是摘自一代儒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人們不禁疑問,宋代朝廷重臣怎麼會到滁州任職呢?怎麼會去琅琊山呢?故事雖長,但也要從頭說起。

    1、革新運動的影響

    宋代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可社會矛盾日益暴露,一些開明計程車大夫如范仲淹、韓愈等人掀起了北宋革新運動,歐陽修一向支援革新,堅決反對保守,改革失敗後,這些推崇革新的人士紛紛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與貶官,歐陽修的朝廷地位也因此頗受影響。

    2、開啟他“醉翁”生涯的導火索其實是一場“亂倫案”

    公元1045年夏,歐陽修突然接到京城開封府的傳喚,說他的外甥女張氏親口指正歐陽修和她之間有私情,還說歐陽修侵佔張氏家的財產用於購買田宅,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則“奸利”訊息瞬間引爆了朝廷內外。原來,這個外甥女張氏是歐陽修撫養長大的,後來嫁到婆家之後不守婦道,與家裡的一個男僕私通,東窗事發,被婆家送至開封府,在宋代,這樣的醜事是要重罰的,張氏面臨著刑事處罰和婚姻破裂的雙重危險,為了自保,也受他人教唆,她就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歐陽修扯進來了。當時的歐陽修作為諫官彈劾過很多大臣,得罪了一批要官,那些大臣們聽說歐陽修捲入了桃色案件,馬上行動起來積極向皇上彈劾,巴不得趕緊把歐陽修趕出朝廷,讓他遠離政治中心,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歐陽修有口難辯,似乎所有的解釋都是徒勞的,瞬間歐陽修由一個正人君子的形象變成衣冠禽獸。

    3、皇帝偏愛、沒有一錘定音。

    還好當時的皇帝宋仁宗一直是欣賞歐陽修的,他並沒有過多受到大臣們的影響,不僅親自派人審理此案,為了防止有人從中作梗,還專門派人去監審案件,最終因證據不足,與張氏的私情不與定案,但侵佔財產一事卻是板上釘釘。皇帝無奈之下把歐陽修貶為知制誥,知滁州。

    4、歐陽修“不著調”方針

    這場“奸利”風波,對歐陽修打擊很大,他原本帶著複雜、鬱悶的心情來到滁州,面對田園、淡雅、自然的滁州風光,再加上他本性達觀、喜歡隨遇而安的性格,心情卻逐漸變好,開始實行“寬簡而不憂”的政策,正是這種看似“不著調”的作風把滁州治理的井井有條,讓滁州人過上了富足平安的生活。政務之餘,歐陽修得以遊山玩水,看著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琅琊山甚是喜歡,常常與朋友們登遊此山山頂“醉翁亭”,聽聽往來行人與遊客的歡聲笑語,看看山水之美,與賓客們一道享受著宴酣之樂。眾人中總有個醉醺醺的老頭,那就是可愛的“醉翁”歐陽修。

  • 3 # 江湖夜雨92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的《醉翁亭記》是散文名篇,文中描寫了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歐陽修本在京城任京官,怎麼會跑到滁州呢?

    其一,直言犯眾怒。歐陽修以敢於仗義直言而聞名當朝,當范仲淹第一次遭貶時,他寫信大罵彈劾范仲淹的官員為無恥之徒,這種直言攻擊,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行為。後來,范仲淹,富弼等四位大臣一起遭到貶絀,歐陽修又上書皇帝,言辭犀利,激烈地指出,忠臣去職,內有群小相慶,外有四夷相賀,國家的災難就不會遠了。因此,歐陽修得罪了一批新進的權貴。

    其二,緋聞傳京城。歐陽修編寫史書的時候,秉筆直書,揭露了一位御史祖輩幹過的不光彩的往事。這位姓錢的御史便生辦法羅織罪名,彈劾歐陽修。他指示歐陽修的外甥女張氏,誣陷歐陽修非禮她,並霸佔了她家財產,一時流言四起,歐陽修因此被貶為滁州太守。

    歐陽修受此侮辱,打擊後,到了滁州情緒低落,只好把一腔愁苦澆注在滁州的山水之中,並自名為醉翁。正是在人生的低谷中,歐陽修才寫出了他的傳世名篇。

  • 4 # 若木小記

    歐陽修去的並不是“狼牙山”,而是“琅琊山”。狼牙山位於河北保定,而琅琊山位於安徽滁州,兩地相距千里之遙,不可混淆。那麼《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為什麼要去琅琊山呢?有以下四點原因:

    歐陽修時任滁州太守

    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的新政遭到了反對派的攻擊,於是被罷出京城,貶到滁州任滁州太守。

    《醉翁亭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文中的琅琊山正是位於滁州境內,因為在治所之內,所以歐陽修去琅琊山也就很正常了。

    琅琊山位於市區內

    琅琊山位於安徽滁州南譙區,正好是在滁州市區內,因為地理位置原因,歐陽修對這近在咫尺的名山才會多次光顧。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由文段可以看出,歐陽修並不是第一次來琅琊山,而是經常和朋友及百姓在此飲酒作樂。這也恰恰說明了琅琊山位置近和便利的交通。

    琅琊山有自然人文雙重景觀

    琅琊山不僅山水優美、澗肅林深、環境清幽,而且擁有眾多名勝古蹟,唐代大曆六年(771年)修建的琅琊寺正是位於狼牙山上。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由這句話可知,山上還修建了醉翁亭,而建造亭子的就是琅琊山的僧侶智仙和尚。這對於學識淵博的歐陽修來說,上琅琊山不僅能夠欣賞自然人文美景,而且還可以和智仙和尚談詩論佛。有這種好事,他當然不能錯過了,於是歐陽修便去了琅琊山,並且還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借琅琊山行樂並消愁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歐陽修在琅琊山觥籌交錯、與民同樂是很快樂的。這是他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的結果,所以遊玩琅琊山時,感到很快慰。但當時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志在改革圖強的人紛紛遭到打壓,眼看著國家積弊日深、衰亡增長,憂國憂民的歐陽修內心感到無比的痛苦和憂慮。

    所以歐陽修遊玩琅琊山,一方面是治下豐收、與民同慶;另一方面是轉移注意力,排遣痛苦和憂慮,和好友以酒解愁。

  • 5 # 潮打的空城

    糾正一下,是“琅琊山”而不是“狼牙山”。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們要知道琅琊山所在何地。

    《醉翁亭記》開篇就寫道: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所以琅琊山就在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地區。那麼歐陽修為何要去滁州呢?

    慶曆六年,參政知事范仲淹遭到奸佞小人的陷害而離職,歐陽修上書為他辨別,觸怒龍顏,被貶到了滁州做知州。

    琅琊山

    歐陽修到達滁州的時候已經是秋季,黃葉紛飛,但是在那琅琊山上絲毫沒有肅殺的景象,秋葉黃花,別有一番滋味。琅琊寺就建立在琅琊山的山腰上,雄偉異常,而且滁州城西邊的澗水也很有名,韋應物就曾寫過著名的《滁州西澗》。滁州山水宜人,景色秀美,名勝古蹟都讓人留連忘返。

    此時的歐陽修正處於政治上的失意時期,他便把心中的愁怨都化解在了滁州城秀美的風光中,最常去的便是琅琊山,與寺中僧人交談,與山間百姓同樂,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很多詩篇,如《琅琊山六題》、《永陽大雪》、《遊琅琊山》等,這些詩篇雖然不及《醉翁亭記》有名,但寫的也很好。如在《遊琅琊山》中就寫道: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間。長松得高蔭,盤石堪醉眠。止樂聽山鳥,攜琴寫幽泉。愛之慾忘返,但苦世俗牽。

    與山野村夫唱歌,共步於青林之間,可以看得出歐陽修如《醉翁亭記》中所說的與民同樂。而最後一句“但苦世俗牽”則可以看出歐陽修其實並沒有超然於是外,雖然暫時陶醉於山水,但是他的心還始終在廟堂之上。

    差個題外話,《醉翁亭記》的由來

    同年,琅琊寺廟的智仙和尚在琅琊山腳建了一座亭子,請歐陽修為他取名字,並作記。歐陽修已經多次遊覽了琅琊山的美景,在山林中宴飲,此時的他心中才思泉湧,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記》。在這篇散文中,他對琅琊山的美景不盡讚美之詞,也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為人處世之道蘊含其中。

    寄情于山水是失意文人的普遍做法

    歐陽修因為仕途受挫,被貶到了滁州。在這裡,他為了排解心中的鬱悶,才整日遊山玩水,把自己的不得志掩埋起來。而在古代,也有很多文人是如此,如王維寫《山居秋暝》、蘇軾寫《赤壁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文人表面上是在遊山玩水,實際上是在掩蓋自己內心的失落。畢竟他們還是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重新被重用,所謂的“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也不過是仕途無望所發的牢騷而已。

  • 6 # 桃花塢裡桃花扇

    這是《古文觀止》裡的一篇文章,敘述北宋歐陽修在滁州做官時的一幕親身經歷。文中主要描繪滁州的西南面有許多山巒,山上的樹林和山洞遠遠望過去都非常好看。那樹木最興旺又很秀氣的地方,原來是琅訝山。那兒能慢慢聽得水的聲音在不斷流淌,直流出兩座山峰中間,是為名叫釀泉!再繞過去不遠,有一座亭子,叫“醉翁亭″。它高高的露出在泉水的上面。定這個名稱的是誰呢?是當地知府官在此喝酒時自己的一時興趣!(即歐陽修自己)。……樹林霧露推開來時,太陽和雲朵迅顯燦景,野花發出暗暗香氣,這兒一年四季的景緻皆不一樣,享受快樂的趣味也可說是沒有完的時候。……最令人深為感嘆的是滁州人到這兒來遊玩的一些情形啊。站在溪傍釣著魚,水深的地方魚身也肥大,造泉水成功酒,那泉水的氣息真是香的,酒味也爽口的。山裡的菜餚與各種野味擺在面前,是知府官(即歐陽修)在那裡吃酒。酒醉後的快樂愜意,不是做那彈弦子吹簫的事體。投壺的人把箭拋中了,下棋的人把棋下贏了,那酒杯兒和酒籤大家遞來遞去,嘴裡嘰嘰咕吐喊著的,這才是客人們吃酒吃得十分快樂的樣子啊!……停了一回,夕陽已掛在山頭。人的影子照在地上顯得纖長,這時知府要回去了,客人跟在後面。…大家只知道能夠和知府官一起遊玩便很快活了,卻不知道那知府官的他心中同樣獲得了快活的事體。酒吃醉時,能和大家一起快活,酒醒了後又能記出當時的情形,並做成文章的,是這位知府官。這知府官是什麼人呢?便是廬陵地方的歐陽修啊!(參照原文簡用白描臨敘,不乏縮適,劙趔恭諒…)………!!

  • 7 # 佬味

    歐陽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記》是他被貶到滁州任太守時寫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以成為千古名篇。

    歐陽修被貶到滁州當太守的真正原因。

    ①政治站隊問題。慶曆三年(1043年),有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等革新主張。慶曆5年,範、韓、富等被貶,而歐陽修和他們站在一起,共同主張“慶曆新政”,被貶原因之一。

    ②口舌是非。歐陽修是一個特別正直的人,屬於不平則鳴的人,最容易惹上口舌是非,得罪他人。喜歡呼朋交友在一起喝酒,喝多了就寫一點詩詞之類的,一不注意口出狂言,最容易得罪保守派。一生被貶三次,皆因口舌是非有關。被貶原因之二。

    ③家中出現緋聞。歐陽修編寫史書時,揭露了錢明逸御史祖輩不光彩的往事。錢氏懷恨在心,以歐陽修寫的《望江南》詩詞為證據,自認為歐陽修生活不檢點,與自己外甥女張氏有不正當男女關係,於是就上書皇帝彈劾歐陽修。以一首詩的邏輯來推演,簡直是一種荒謬至極的邏輯,經查證,沒有事實依據。但是,最後以歐陽修用張氏的錢財購買田產,以侵佔他人財物罪彈劾歐陽修。被貶原因之三。

    以上三點原因,就是歐陽修被貶跑到滁州琅琊山真正的原因。

    (題外話,假如歐陽修不被貶到滁州任太守,不去琅琊山中觀光喝酒,也許就不會出現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 8 # 昔日再來

    《醉翁亭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千古名篇,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被貶知滁州,滁州西南近郊的琅琊山山水清麗秀美,“蔚然而深秀”,深得歐陽修喜愛,歐陽修經常來此遊玩,排譴謫居的苦悶。那麼,歐陽修為何被貶知滁州呢?想解開此謎團,還得從慶曆新政說起。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為穩定朝局,留用了大批五代十國官員。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考核官吏標準相對簡單,“治狀優異、大有殊績者為上;恪居官次、職務粗治者為中;臨事簡慢,所蒞無狀者為下”,按此標準,大批官員考核時都為中等,導致官員得過且過,行政效率低下。宋朝還實施蔭補制度,官員的子孫,甚至高階官員的親戚、門客都可入朝為官,促成官吏冗濫,人浮於事。宋仁宗趙禎繼位後,慶曆三年(1043年),時任參知政事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扶植農業,加強軍隊建設,減輕傜役。歐陽修、富弼等人也紛紛上疏建議革除舊體制,宋仁宗採納並推行了他們的建議,史稱“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實施,觸犯了守舊派官僚的既得利益,他們誣告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結成朋黨,欺罔專權。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富弼、韓琦全都被貶職出朝,慶曆新政不了了之。歐陽修寫作《朋黨論》加以駁斥,諫官錢明逸以“張甥案”上書彈劾歐陽修,八月歐陽修被貶知滁州。

    歐陽修自然知道被貶的前因後果,到任後,隨即寫了《滁州謝上表》為自己答辯,其中寫道:“若臣身不黜,則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置之閒處”,“使其脫風波而遠去,避陷阱之危機”。在滁州,歐陽修實行寬簡政治,曾自述政治主張說:“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體貼百姓艱難,“民安其不擾”,《醉翁亭記》中記述“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政通人和與民同樂的景象躍然紙上。

    滁州任期兩年光陰飛逝,因政績卓著,歐陽修被進封開國伯,加食邑三百戶,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轉任揚州,琅琊山也因醉翁亭而出名,成為了享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 9 # 宸圭燚文學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

    “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 10 # 煙花三月是隻貓

    首先,歐陽修去的是琅邪山,而不是狼牙山。

    狼牙山很出名,是因為在抗日戰爭時,在河北保定易縣的狼牙山,有五位八路軍戰士,在和日本人的戰鬥中,寧可跳懸崖而死,也不向日本人投降的感人故事。山因人而出名。後來把這個故事叫做“狼牙山五壯士”。

    琅琊山,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因為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這裡,寫了傳世名篇《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

    其次,歐陽修為什麼要去琅琊山?

    先看歐陽修是怎麼到了滁州的?原來,北宋仁宗慶曆五年,朝廷裡的范仲淹因為改革,遭到對手的陷害而被貶。歐陽修就給皇帝宋仁宗寫了一個奏摺,為范仲淹鳴不平,結果也遭到反對派的誣陷,被貶官。貶到安徽的滁州做了一個太守。

    遭貶官的歐陽修,心情是低落的,但是,在滁州,他認識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

    為了方便歐陽修到琅琊山遊玩,智仙和尚專門在山上為歐陽修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把這個亭子命名為“醉翁亭”。後來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傳千古,這就是《醉翁亭記》。

    這樣在滁州做太守的歐陽修,一邊勤政為民,在閒暇之餘,上琅琊山,和自己的一群好友遊山玩水,沉醉在山水之中,也讓自己遭貶官的苦悶心情,得到疏解。

    這就是歐陽修要去琅琊山的原因。

  • 11 # 黃土情愫

    狼牙山應為琅琊山,位於安徽省滁州市。

    琅琊山以醉翁亭而名,醉翁亭以歐陽修而名。醉翁亭乃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首(北京陶然亭,長沙嶽麓山愛晚亭,杭州西湖湖心亭),彷彿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成為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象徵。

    在中國歷史上,新舊黨爭屢見不鮮。北宋慶曆二年(1043年),宋仁宗為了增強國力,抵禦外侮,改變積貧積弱的國運,起用了以范仲淹為代表的革新派人士,大刀闊斧地實行新政,史稱“慶曆新政”。然東風方興,西風又驟起,改革因為即得利益的守舊派激烈反對,加之仁宗皇帝的懦弱而被迫終止。

    歐陽修即是改革派的干將,又身為諫官。於是他直言上諫,屢陳利害,作《朋黨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文,對保守派予以有力的反駁。可是他的諫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更加激怒了守舊派。

    守舊派視他為眼肉中刺、眼中釘,意欲治歐陽修於死地,不遺餘力地到處網羅他的罪名。這時,恰巧她的外甥女與僕人通姦,守舊派借題發揮,誣陷、羞辱歐陽修與外甥女通姦,還欲霸其家產。官司曲曲折折,一直到慶曆五年八月,他終被解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的職銜,貶為滁州太守。

    常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年初秋,他八歲的小女歐陽師又不幸夭折。歐陽修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中,身心俱疲,家國之憂,家門不幸,使他憋屈著一腔的悲憤,含忍著無盡的羞辱,懷揣著無限的哀傷離開了繁華的京城,來到安徽滁州。

    滁州遠離京城,四面環山,城貫綠水,山青水秀,民風淳樸。在這裡,歐陽修的心理創傷得以修復,同時也感受到了自然之秀美,人情之真純,漸漸地融身於奇美的自然之中。此後他又結識了琅琊寺方丈惠覺長老,與他促膝長談,清茶穿腸,佛理明心,遂頓悟禪性,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返璞歸真的釋然之感。

    在滁州任上,歐陽修清正廉潔,深得百姓愛戴。後來,惠覺長老在琅琊山半山腰給他修了一處亭子,歐陽修題名為——醉翁亭,其意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在這裡,歐陽修書寫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等佳作,同時,修心養性,經歷了一次思想上、心理上的嬗變過程,在文學創作上,也實現了他“唐宋八大家”的尊榮。

  • 12 # 雲鶴166082174

    這話問的多餘,醉翁亭在琅玡山,他不去哪裡他到別處也不行呀。這是建完後歐陽修命名,才有了《醉翁亭記》,你說他該到哪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讓你們感到熱血沸騰的電影臺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