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郝峰濤
-
2 # 江樓月66474876
連鬼都不看的,都是應上級要求搞得形象工程,自己也想在榮譽上更上一層樓!說是名師,有幾個認識並認可他的!別太認真!
-
3 # 童小童的油膩奶爸
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比較有經驗的回答你的問題。現在教師們對課題的研究壓力其實已經很大了,像我就已經基本放棄縱向課題了,因為智商和情商確實比別人差了點。但是要生存呀,所以轉向研究橫向課題,作為一名窮教書匠,沒有太多的資本,只有一些專業知識,怎麼開展課題呢。很簡單,開工作室,招聘學生加入。這樣既能完成課題的研究,也能完成學校的雙創要求,自己還能發揮專業特長,還能產教融合。最重要的是,還能增加收入。
-
4 # 周口中公教育offcn
教師、名師成立工作室,更多是為了起到一個領頭羊的作用。
一、教師工作室不是普通的教師培訓班,而是優秀教育人才的成長搖籃,目的是以優秀教師帶領骨幹教師形成教學團體,培養大批優質的教師人才,使教學資源得到共享,從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教師工作室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地湧現,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教師以及教師團隊,取得的成果是可喜可賀的。
二、教師工作室是一個由一定區域內的名師引領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優秀教師共同學習、互勉共助、集體成長的平臺。教師工作室的成員要來源於教育教學一線,是一個“自願組合”的團隊,工作室主持人應該做到理念先進,能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及研究能力,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育藝術,教育教學質量高,有一定的管理、組織能力;工作室成員至少應該有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發展的願望。教師工作室走精英化、集約化道路。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
5 # 格超梅上
成立教師工作室是各地教育部門扶持的重要重要專案,所以近些年規模大小不等的教師工作室陸陸續續開辦起來。它常常由同一學科的骨幹教師或教學能手組成。比如像陝西比較有影響力的是曹公奇名師工作室,它的成員一般都是市級和省級教學能手。教師工作室的主要作用:
1.培養優秀教師。因為工作室成員大多是由某一學科教學骨幹和教學能手組成,所以可以促進成員縣級向市級(如縣級教學能手培養成市級教學能手)、市級向省級(如市級教學能手培養成省級教學能手)等發展。
2.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工作室的成員一般會針對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重點研究課題、取得相應成果,它會豐富學科理論方面的內容。比如像高中語文的整本書閱讀,就是有些工作室的重要的課題研究內容。
3.推廣教育教學成果。名師工作室會透過公開課、報告會、研討會、現場指導等很多形式,來展示並推廣自己的教育教學成果,並與基層老師交流,達到既推廣展示又提高自身的目的。
名師工作室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但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由於骨幹老師一邊要搞教學,一邊要搞研究研討,加之沒在一個縣(市)區,集體研討受限,時間倉促,所以有些具體的活動(公開課、報告會、教學幫扶)的效果並不是太好。
-
6 # 戚老師說
教師成立工作室,有兩種情況:一是教育管理部門牽頭組織的名師工作室,每年有上級撥發的一些經費;一是教師自己開辦的工作室。
教師成立工作室大有好處:1.團隊合作,形成教研氛圍。
教研,在很多教師看來是很有難度的,搞起來也比較枯燥、艱深。如果有一個團隊,有老師帶領,有夥伴互相鼓勵,團結合作,遇到困難時能溝通協商,集思廣益,無疑,在這樣的氛圍裡,教師能更投入地進行教研。
2.提升專業水平。
3.帶動教師成長。
在王君老師的帶領下,陳曉東、周忠玉、司豔平、盧望軍、王俊芳、陳海波、張敏等一位位普通教師很快得到了專業成長和提升,他們對身邊教師所起到的帶動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4.容易出成果,有利於職稱晉升。
另一種情況,教師自己成立工作室,雖然沒有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但也能促使教師不斷去深耕自己的專業,倒逼自己去學習、研究、輸出,即便不容易出成果,最起碼教師會有一些追求,不會過於庸碌。
-
7 # 快樂魚K
現在誰都可以成立工作室了,誰也都能經營自媒體,教師業餘時間成立工作室,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只是,不要違反國家和學校的規定。
就像一些學校的老師也開始做自媒體一樣,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之後,可以開個工作室,把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傳授給需要的人,創收的同時也教書育人。只要他不違法不違規就好。
有些老師,單單靠教課,收入真的很難維持生活,尤其是高校老師,收入並不是都很高。有些老師還有科研任務,開個工作室,說不定有助於完成科研任務,也能幫助學生完成研究。
但是現在中小學老師是禁止課外輔導收費的,就是不知道開工作室是不是也違規?
回覆列表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