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翼課堂
-
2 # 文巖小說
教育,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二是育。如今教做的可以了,但是育還沒趕上,甚至脫節。
教育的好壞,和一個國家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精神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有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影響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造就什麼樣的人才和價值觀。如果搞不好,就會陷入一個怪圈。
當今教育,條件比以前好了,但過程和結果往往有些入不敷出。擴招是一個因素,鐵飯碗分配製度被打破又是另一因素。所以,注重人才質量是必須要考慮的。
自古向來是尊師重教,如今教師的地位似乎受到了衝擊。學生的管理也陷入困局。一方面是收入分配不均,一方面因計劃生育影響,孩子少了,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當然,教師師德有待加強提升,父母對管理教育也要配合和認知清楚。如今稍有風吹草動,媒體就插足,管理也就很難平衡輕重,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在封建時期,就有唯權唯上唯書的思想,已根深蒂固,所以,對現在的影響是:讀書終極目的無外乎當官發財,價值觀也有偏離。當然,這不是一概而論的。
如今,金錢社會有些浮躁,社會大環境也沒有正確的輿論導向,人們一味想著走捷徑,成明星,所以教育的動機就歪了,自然娛樂過度肯定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此外,教育並不是校方一方的責任,它是家庭和學校還有社會三方的責任,甚至是影響。
如今的教育,還有個弊端,就是重視成績,技術,卻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瞭如何做人,導致出現高技術無道德的危險分子。這很可怕的。
再者,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也是一方面影響。還有留守兒童、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都需要政策和相關制度去權衡。
總之,教育是個很大的話題,也是很重的話題,它關乎國家的發展命運,也關乎一個民族的精神引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
3 # 那時的那個人
當代教育問題,更多的是社會的問題,當然也有老師教學方法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近些年一些輿論的想到作用,讓很多學生不再一心想學習,而被社會上各種的其他價值觀所改變,比如選秀,比如電子競技,當然不是說這兩者不好,相對於學習遊戲可能比學習更有意思,更加吸引孩子,導致孩子不再喜歡學習。還有就是現在很多學校的老師都不是特別負責,在學校只盯著學習好的學生猛誇,忽略了那些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的感受,也會導致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
反觀那些大多數學生很喜歡的老師,往往課堂的氣氛都很活躍,這一科目成績都不差,希望更多的老師可以反思。
還有學校的問題,這裡面就更大了,不能拿出明面說。
-
4 # 兩口育兒
據報道,田富喜的孫子孫女連續出了三位清華、北大學生和一位碩士研究生:老大的兒子田婉洲考入北京大學,後又讀了碩士;老二的女兒田蕊考入清華大學一直讀到博士;隨後,老三的兒子田舟琪考入福建工程學院,後考上了碩士研究生;老四的兒子甘劍英(外孫)被保送至清華大學。
一時間,老田家4個孫子孫女考上名牌大學的訊息在老人的家鄉被傳為佳話,家鄉人還特意給老人寫了書法條幅祝賀。
網友在讚賞的同時,也紛紛表示羨慕:這到底是什麼神仙家庭?不光孩子優秀,父母也太優秀了吧!
每年高考放榜,各大省市狀元學霸都會“霸屏”,相關的訊息除了孩子本身的努力之外,大家更關心的則是孩子的家庭。而在見過了太多的狀元家庭後,大家也都不由地感嘆:優秀學霸的家庭,家家相似;平庸“學渣”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於孩子的努力,卻忽視了孩子背後的教育,然而每一個“金光閃閃”的孩子背後,總會有著更加優秀的父母,都會有一份良好的家教。
01
良好的家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本科及碩士、博士均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銀川女孩田蕊的母親康女士在談到孩子成功的秘訣時說道:
我們家這幾個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都離不開爺爺、爸爸媽媽及家庭的影響,好的家風與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能一直堅持下去,是這3人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主要原因……
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並不能完全輔導孩子的功課,但是卻從來都不忘教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監督孩子寫作業、陪他們跑步鍛鍊、交流學習心得、培養思考的習慣,這是田富喜後半生的“事業”,也是他一生的驕傲。
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在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之後,田富喜還要監督孩子的日常習慣,教給他們感恩、節儉、孝順,教導他們做人要勤勤懇懇、認真努力,並且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就是這樣良好的家教,最終把孩子們紛紛送進名校,他們也用一生踐行著爺爺傳承給他們的真理。
田富喜曾說:對孩子的教育從小就要抓,早教早好,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有規矩、有責任,要勤奮、保持進取心,並要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教育出來的娃娃都不會差,而父母也要學會給孩子做榜樣,這樣的精神傳承,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
孩子的成功離不開自己的努力,更離不開家風的影響,田富喜一家考上名校的孩子,恰恰證明了良好的家教,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家教對子女的影響,會讓人有一種使命感和信仰感,這種信仰,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學習的方式以及待人處事的準則,而良好的家教傳承,則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同樣也是孩子一生值得信仰的力量。
02
在她的時代,她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也向世人證明了:有些事,女人也同樣能做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女王,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失敗得徹徹底底。
因為競選和各種政治活動,她在生下孩子後並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他們,並且在偶爾的、短暫的母子相聚中,對孩子的溺愛和毫無底線的放縱達到了極致。她也許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殊不知,這一切卻成為了她最終悲情的縮影。
晚年的撒切爾曾坦言: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她總以為自己能給孩子保護傘,也總以為孩子大了便會知道是非準則,殊不知,孩子缺的不是物質,而是良好的家教。她卻恰恰忽略了這一點。
林則徐曾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給他做什麼?賢能而有很多財富,會毀滅他的志向;而子孫若不如我,留錢給他做什麼?愚蠢而擁有很多財富,會增加他的過失!”
03
從第二季《詩詞大會》的爆紅,到如今取得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新雅學院,在旁人的眼中,她是一個奇蹟的存在,也被網友調侃為“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她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美術教師,所以家裡到處都是書。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下班後他們不是上網刷手機,而是陪著孩子一起讀書;為了讓學習更有趣味,一家人經常一起玩成語接龍游戲……
安徽高考狀元董吉洋也曾在採訪時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也發現了,但是他們不多說什麼,而是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我看到他們都在看書,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過高要求,卻對自己放任自流,我們都以為名校錄取是在挑選優秀的孩子,卻殊不知是在挑選父母,因為父母的樣子裡,藏著孩子一生的教養。
04
我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而家教則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我們總希望學校替我們教好孩子,卻沒有想過,父母給予的家庭教育才會陪伴孩子的一生,決定孩子的未來。
而孩子這張“白紙”上的圖案最終精美與否,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取決於家教。
-
5 # 教英語的王老師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當代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偽裝下的應試教育!
過分強調不怕吃苦多做題,而忽視了個性發展與創新。
高考要繼續,升學要存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只能做為一個響亮的口號,現在走的還是應試教育的老路。而且這條路走的更艱苦。為什麼應試教育還普遍存在?因為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家長都認可。一直有考試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呼聲,現在卻有更多高考改革遇冷的報道,為什麼考試這麼難改,因為現在實在找不出比考試更公平的選材制度,考試有了讓平民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在考試中沒有特權,是廣大人民都接受的制度。為了考入名校,學校採用了題海戰術,學生爭分奪秒有了吃苦精神。據說就連美國也來學習我們的應試教育了,他們搞不明白中國的學生為什麼這麼能吃苦。
應試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吃苦精神也值得提倡。但是在吃苦的同時也要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色彩受到強大的約束。大家都在千篇一律、默守成規。在學校學生統一穿校服,統一坐姿,統一發型等等,誰要跟別人不一樣,輕則批評重則懲罰。標新立異是不被認可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千萬別出頭,跟著做就好,所以,學生總是很守規矩。不會自己拿主意,不會自己發現問題,不會自己解決問題。一切等別人給安排,作業都是老師留,否則自己不知道做什麼。資料都是老師讓買什麼就買什麼,自己不知道買什麼。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而我們的學生都是在等著教,很少有自己學。學生從來不質疑老師,對學問缺少思考和創新。什麼時候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己思考,自己生存,自我發展,而不是被催著學,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請叫我段老撕
槽點太多就不吐了,覺得後續可能會這樣發展效果比較好:
中考分流藝術學習分到專業的藝術高中,每個區設立一個,對接現在的藝體院校,現有的藝體院校也會逐步脫離出來,形成獨立體系,不和先有的專業院校掛鉤。
另外是分級的文化類高中,至少兩級,人數太多也有可能三級,主要吸納善於讀書的孩子們,考驗文化科目成績為主,另外可以加強單科特長生特招或者專門的班型。
三類可能是職業院校,取消中職,往高職靠攏,把專業知識學紮實,至少保證畢業後能生存,並且和各類生產製造企業建立輸送關係,就業就能先擇業。
三類高校都需要有完善的自主招生評價體系,在釋放一部分特招學生的同時,也可以降低考試壓力,也給孩子們多一些選擇。自招評價體系最好是院校連招形式,避免內部操作,還能相互競爭!
以上幾點能落實,相信單純靠高考一考定終身來說,會有很大的突破,也能從不同方面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特長,避免過多的時間浪費,培養出來的未來接班人也能分佈在祖國各行各業!
教育是個大事情,在不斷完善中,相信未來會更好!
-
7 # 誠實的草民
欲做好中國的教育工作,應該面向世界,博採眾長,西為中用。一定要擯棄所謂的"標準答案",統一思維,死記硬背的弊病。例如:
哈佛藝術與科學學院已故的前任院長傑里米·諾爾斯曾描述過他所認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那就是確保畢業生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他鼓勵學生們會透過挑戰和被挑戰,透過直面異議和分歧,來學習這種能力,並在這當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美國的“大學精神”是: 獨立、質疑和廣博。許多著名美國大學及大學教育家,都格外注重強調大學學術的獨立性,以及在大學裡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習慣的重要性。大學精神的獨立性,具體表現為對質疑的鼓勵和寬容。
-
8 # 郝峰濤
在知識面前,童真,童心蕩然無存……
《孩子,能不能選擇教育和高考?》
這是一篇有可能改變中國教育的文章:教育,不該成為孩子負重前行的包袱!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偏科觀,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A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B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的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 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2, 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3, 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4, 偏科生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5, 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的: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6, 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7, 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8, ……我們心中都能感覺到教育中的問題,除了無能為力,還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塵埃,只是希望
-
9 # 黑子坊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做為一個經歷過短期教育的我有著深深的體會。
第一、教育體系。相比較一二線城市,很多偏遠落後第區的教育從師資、能力、生源、環境等各方面都十分的落後。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部分地區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第二、教師隊伍本身的問題。媒體多報道老師虐待學生的事件,先不分析具體是誰的責任?就目前很普遍的問題,學生補課這一話題。想我讀書的時候基本老師是不會補課的,因為在課堂上老師已經把需要講解的重點都悉心講解了。再看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給孩子報名這樣那樣的補習班去充實他們的文化課。
第三、教育方式的改變。從以前的全部都是教室學習到如今的網際網路、手機影片等等,使得教育有了更大程度的推廣。
最後希望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從而使國家更加的強盛!
-
10 # 君莫哭
你好,我認為當代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出發來徹底分析。
首先,當代教育其實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只不過目前缺點被無限放大而已。目前中國的應試教育就是現在主流的教育形式,也是中國為未來幾十年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中國所想擁有的,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誰都知道對於培養人才並不是非常有利,但是這確實最適合中國的教育方式,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應試教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平。有人說中國應該學學國外歐洲美國那些國家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但是你要想一想中國的人口基數那麼大哪來那麼多的經費以及那麼多的力量去培養。
但是我們還是要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優點和缺點相比確實優點非常小。因為應試教育的缺點實在是太大了,對於孩子的與人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並不強,主要就是題海。換句話說,只要寫的題足夠多,並且孩子智商不差,那麼你在這個學習方面就是很成功的,但是這對孩子的以後真的不是非常好。
-
11 # 自然174126128
中國的教育是好的,主要出在宣傳上,二十年後打老師,如果不是網路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打傷,殺死,自殺的報道也是網路功勞,這些報道全國的教師及其他人都看到了,與其他人無關只是老師吸取了教訓,從此慢慢的不敢管了,不管良人過不去,老師在糾結,其實老師和家長孩子三方有效配合,問題不難,只是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10個孩子10個不喜歡學習!從小都是逼出來的!接觸過很多孩子,也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在一群孩子當中,那個最有優越感的,也就是說學習最好的那個在老師的讚揚,和同學們的羨慕中,一定是最用心,最努力學習的那個,但是他真的喜歡學習嗎?而其他的一些中等偏下的孩子,已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變成了一種家長附加給的任務,是被家長們逼出來的!我只想說,當代教育怎麼了?你們怎麼看?歡迎討論!
回覆列表
個人拙見,說說現在中國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阻礙了孩子的創新和學習”我們的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都必須要求學生考試。我每次去看義務教育考試的時候,發現現在的試卷都過於“幼稚”,不是“對錯”,就是“填空”或者就是“選擇”!幾乎都不用學生自主去想,你只需要背下來就可以了。
從小訓練孩子不要去想!只去背!只去記!完全阻礙了學生的創新和學習!
所以我認為:阻礙孩子創新和學習的關鍵就是--教育。
二、“工業化教育問題”目前不只是中國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全世界的教育都出現了問題。那麼出現了什麼問題呢?出現了工業化問題。工業化以後才開始有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的教育。
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們是這樣教學的嗎?把大家帶的團團轉嗎?不是!他們的課堂可以在市集,可以在樹下,可以在商店,可以在作坊等等 等等。
中國因為要大量生產,俗稱人工計算機.所以教育才會變成這樣。你不需要去想,去創新,你只需要去照做就可以。因為要訓練你成為固定想法生產的計算機,所以一定不會鼓勵你去創新。
如果全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都不是去上班工作,而是去天天搞創新!搞創意!那你無疑就是天天搗蛋!所以說:教育 ---- 阻礙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