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波殼粒粒
-
2 # 克里斯兔
這個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呢。想想作為一個大人,現在的自己也是拖延癌,不到最後一刻就懶得行動。只能說,大人不斷的提醒,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讓孩子能夠儘量早的學會管理時間。
-
3 # Dina媽育兒
時間,要讓孩子認識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的時間是回不來的。
讓孩子認識時鐘,並要清楚一天中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上學。這些都是要有規律的。
玩遊戲、看電視等,要設鬧鐘。讓孩子理解一分鐘可以做什麼,十分鐘可以做什麼,一小時可以做什麼,只有讓孩子理解時間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管理時間。
-
4 # 寫作開竅韓麗娜
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一般做事都很有條理,知道事情的輕重緩解,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也懂得勞逸結合。
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來循序漸進地引導,二是家長自身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於低齡孩子,可以先引導孩子對時間有個大體認識和感悟,比如從最簡單的認識時間開始,到吃飯、穿衣、洗澡等日常事務的時間長短,因為時間比較抽象,建議透過沙漏工具來讓孩子有個感官認識。這是前期引導。
對於學齡階段的孩子,有了學業的要求,就需要對時間有更系統的認識。
1.實驗感受。
有機會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個時間管理的小實驗。感興趣的可以搜一下“沙子、石頭和水”的小實驗。當然,我們在家裡可以跟孩子一起找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比如葡萄、黃豆、小米、鹽和水,再找一個帶蓋子的大杯子。然後以不同順序分別把這些物品放到杯子裡,直至放滿為止。看看哪種情況下可以放更多的東西。然後一起跟孩子分析為什麼會這樣。讓孩子感受到先放大件再放小件,效果會更好。並引導孩子對重要事情和非重要事情安排的理解。下面是我和閨女一起做實驗的一些圖片。為了讓效果更明顯,第二次實驗選擇有更大區分度的星球杯來實驗。
透過這樣的實驗,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容量,不同的放置順序會有明顯不一樣的效果。這就告訴孩子,大體積的物品代表重要的事情,小體積的物品代表次重要的事情,在我們同樣的時間內,先做重要的事情,再做次要的事情,會讓我們的安排更加合理。讓孩子意識到安排事情需要分清輕重緩解。當然,大家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聯絡生活實際安排來跟孩子互動。
2.做書面計劃。
有了感官體驗後,需要進一步引導孩子進行具體的規劃,如果是假期就做假期規劃,如果是上學期間就規劃課後的安排。先跟孩子梳理課後有哪些事情要做,哪些是最重要的,比如學校作業?比如英語複習?等等,哪些是次重要的,比如跳繩?比如看電視?玩遊戲?等等。然後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先做什麼再做什麼,並落實到書面上。同時也要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可以是自評和他評相結合。逐步讓孩子養成回家後先做規劃的習慣,這樣孩子才會心裡有數。我發閨女假期計劃的圖片供大家參考。
大家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自行調整。
當然,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在習慣養成期間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要針對性地解決和完善。針對自己孩子出現的問題多思考,多引導,對這些方法也要多多靈活運用和多查漏補缺。
祝大家一切順利。
-
5 # xuyanan20082009
時間管理實質上是精力管理,要教導孩子加強運動,睡足覺。我家孩子每個週六、日傍晚都去踢足球,強身健體,身體好才會精力好。經常告訴孩子,睡覺比作業重要,可以不寫作業,可以寫不完作業,但是不能推遲睡覺的時間。
要讓孩子體會到及時完成任務的快樂。告訴孩子作業寫完了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到不加作業,孩子就能做到利用好時間,不拖延、不玩耍,及時將作業寫完。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要有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為自己找藉口。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他們能有樣學樣,在高效率的父母影響下,也會成長為一位高效率的人。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會管理時間、拖拉磨蹭苦惱不已,其實往往是因為沒有抓住一個重點——
沒有讓孩子真正產生“時間感”。
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出現“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情景:“別看電視了,快去寫功課!”“你一整晚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今天又要熬夜?”……
一張只是由大人規劃安排、要求孩子按表操課的時間表,並無法真正將“時間感”植入孩子心中。
所以我們要帶著孩子思考,不妨就讓孩子從回顧自己開學1周的時間開始!
反思回顧1 :三步驟,五問題,檢查時間流向。
專注於提升青少年“思維訓練”的梁志援,曾撰寫過一系列如何引導孩子做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通識書籍。
他指出,很少人會承認自己在浪費時間,但透過每週的時間紀錄表,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每週的時間使用情形;
(2)有哪些專案是可以延遲,或請別人幫忙完成的;
(3)哪段時間自己的工作效率最高;
(4)哪些事項或活動的先後次序,需要重新編排、或甚至可以同時進行的;
(5)什麼是“浪費掉的時間”?最希望改善的地方包括哪些?
這個繁瑣的過程,事實上也在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我們沒有改變時間長度的能力,但卻可以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梁志援也透過一份“重要度與緊急度”的四象限表格,將所需處理的事項分類,提醒孩子思索“哪些事情對自己生命是重要的”,慢慢培養“專注於重要事情”的習慣。
反思回顧2 :九宮格,改習慣,從最容易的起步。
擔任行為諮商志工多年的林玟靚分享,“九宮格”是她在一對一諮商深談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簡便小工具。
九宮格思考法,是利用人喜歡填空的心理,可在3×3表格的中間格,放入希望孩子思索的問題,如:
“我在時間的分配與使用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身旁時間管理做得很好的朋友,會有哪些我沒有的習慣?”
協助孩子找出關鍵的影響因素,並將周圍八個空格填滿。若孩子只填了兩三格就停頓,“不要急,多鼓勵,給他們多點時間思考,”林玟靚說。
當週圍八個空格都填滿後,“再讓孩子挑出一格自認最容易改變的著手,一項一項改變,”她以多年經驗分享,“當去掉一個壞習慣,一個好習慣也會跟著來。”
在生活中示範“時間感”。
當然,有些孩子很在意“要求我這樣做,但大人卻不是這樣”。
因此在要求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的同時,父母是如何安排自己時間,以及如何在言談間“示範”什麼是有次序感的生活,同樣值得深思。
知名部落格主蔡穎卿,經常被許多網友詢問“為什麼能在一天內處理這麼多事情”。她曾經在一篇教養札記中回憶:
自她有記憶以來,母親就常告訴她“今天要做哪些事、幾點到幾點要去哪裡、準備完成哪些工作”,因此她很小就意識到,成人生活的時間是緊密相連的。
“我不是從被要求而認識,而是從看到、聽到去了解的”,因此她在當母親的二十多年裡,也從不間斷的示範“想做好時間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把力氣花在“監督孩子”上。
“若孩子沒有真正的思考或自主權,我不覺得這種方式能引發孩子對時間的瞭解與掌握,只不過被反覆要求執行一份時間表而已”,她惋惜說道。
時間,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