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格格小姐耶
-
2 # k咯吱
真的沒有意義,在我看來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從收益上說,指責可以帶來什麼,指責你胖,指責你矮聽了有什麼用,聽了能瘦一斤還是長高5公分?
不光沒有用還會讓聽的人生氣,還招人恨。
有些人說指責是覺得你可以做得更好,為了激勵你,我想說激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鼓勵,可以是誇獎,也可以直接是獎勵的,那麼多好的方法不用,用個最低階差勁的,就算是聽了指責進步的,心裡也是憋著氣。
而用了其他方法的不光不傷害別人,還能獲得感激,為什麼不能用更好的方法呢?
再就是身邊就是有人愛指責怎麼辦?一般這樣的人都是負能量爆棚,建議遠離不要做他的情緒垃圾桶。
而親人同事老闆等不能遠離的呢,就是要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你要知道指責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解決問題和做事都靠的是理性思考,而不是情緒。
所以對於這樣的指責就可以陽奉陰違,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要聽到心裡去,生氣傷身得不償失,而且懟回去風險更大。關鍵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全力以赴去做。
薩提亞家庭治療裡將人分為五種型別的溝通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性。
總是指責別人的人就是典型的指責型溝通姿態。你要看到這樣的人採用這樣的溝通姿態的背後是什麼。
指責是一種被激發的能量。看上去很有力量,其實你去想一想為什麼一個人需要這種能量?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他本身能量不足以應對現實的困擾,所以他需要調動這種能量,來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
所以很多看上去指責型別的人,抓住別人的一點小錯誤,拼命指責,恨不得將別人拉出去遊街示眾才好,當一個人越是這樣激烈的時候,越是說明,這個人內心虛弱,害怕承擔責任,進而馬上將這些責任全部釘死在對方身上,他才好覺得踏實。
如果你能夠看到他身上這種需求,你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指責的手的另外一端,還有一隻求助的手。
那隻手在說:我不夠好,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溝通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來看,指責型的人,丟失的是溝通三要素裡的“他人”。他們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在對外的關係中,經常會遇到激烈衝突。
指責型的人很難學會換位思考,而一旦換位思考了,就意味著他們要打破自己的防禦,進入到別人的邏輯體系去,去感受別人的痛苦,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自己的痛苦都還沒有被解決,又怎麼可能去考慮到別人的痛苦呢?
所以如果你想讓他換位思考,基本是無效的。因為他做不到。
指責的人,更多的時候是一個環境平衡的破壞者,他們會首先表達出不滿,挑剔別人,引發環境的壓力。就是我們常常說,特別愛找茬。
因為對於指責型的人來說,他們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他們只有這樣一種模式來表達自己。所以看上去張口就是在挑剔,如果你不讓他挑剔,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
指責型的人,在關係中總是帶著一股憤怒,一股無名之火。指責與被指責、挑剔與被挑剔這個鏈條是他們從小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學會的。
比如一個指責型的媽媽,天天指責爸爸,挑剔爸爸。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有三種可能:一種是認同了媽媽的指責,變成了一個指責型的人,跟媽媽一樣,就學會了用指責的模式來跟男人相處。
比如自己在家裡做了一桌子好吃的,等著老公回家,千盼萬盼,老公終於加班回來了,指責型的人,心裡一塊石頭落地了,但嘴裡出來的話馬上變成了:你怎麼就不知道早點回來,你工作有那麼忙嗎?你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了嗎?
其實她所有的話,都可以翻譯成一句話:老公,我等了你很久了,我好辛苦,我希望你能夠早點回來。
但從老公的耳朵裡,聽到的確是:她不信任我,她不需要我,我又犯錯了,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
於是,一場世界大戰爆發了。
如果兩個人又有個孩子,孩子看到了父母這種模式的話,孩子就會開始站位了。孩子可能會幫著媽媽,因為平時媽媽更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跟自己傾訴自己有多不容易,多麼辛苦。孩子就會向著媽媽,一起指控爸爸,那麼在這樣的關係中,孩子便學會了指責。
在孩子指責的另一面,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討好媽媽。用站在媽媽身邊的形式,來向媽媽示忠,好讓媽媽繼續愛自己。
當媽媽憤怒的指責爸爸的時候,孩子是能夠感受到媽媽的虛弱的,能夠看到媽媽的不滿。孩子便會有一種擔心和恐懼,擔心這個家會散,媽媽會離開自己。
孩子出於天然的本能,要維護這個家庭的平衡,就會用自己的力量去照顧家庭關係,去做父母的關係的審判者。站在媽媽的角度去審判爸爸,希望爸爸能夠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這個時候,孩子就不再是孩子,父母也不再是父母,雙方位置顛倒了。
如果一個家庭持續這樣爭吵,孩子便越來越少的時間能夠做小孩,而變成了被迫長大的大人。這就是父母的狀態帶給孩子的影響。父母以為是在照顧孩子,豈不知這個照顧只是物質上的,心理上、關係上卻是孩子在照顧父母。
在指責與被指責、挑剔與被挑剔中,孩子出於哪一端,其實是在表達同一個意思。
總是指責的人,內心有一股總是需要表達的憤怒,總是被指責的人,表面上認輸求和,內心其實也有一股總是被壓抑的憤怒。
兩種憤怒在表達同樣的心聲,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