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的3D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放眼世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是中華兒女經過千年世代辛勤勞作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這樣的成就。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 2 # 正和文化

    一提到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小時候經常背誦過的歌謠馬上就在耳邊響起。你說奇怪不奇怪,這麼多年了,小時候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都已經被忘到爪哇國去了,但是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謠竟然還記得這麼清楚。並且,每當想起這首節氣歌,小時候在老家度過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好像也來到了眼前。

    關於對二十四節氣有什麼想說的?那你就往下看。

    1、對兒時農村生活的懷念

    小時候在農村,我屬於比較活潑的哪種。(說白了就是調皮,但是學習成績還不錯。)那時候小學上課,老師喜歡讓我們背誦百家姓、弟子規、二十四節氣歌,當然還有必須背的《小學生守則》等。可憐的我們呀,白天背晚上背,因為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那時候老師是可以打學生的,你不聽話老師就打,並且打完還告訴家長,家長回家繼續打一頓。不管怎麼說,捱打也好,物資匱乏也罷,那時的天藍水清、人性淳樸真的令人懷念。為了不捱打,所以再調皮學習還是要過關的。當時雖然能背誦,但是隻是搖頭晃腦順口溜而已,至於什麼意思,是一頭霧水。後來大了些,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智慧,對於農耕生活有很大作用,對於四季變化給人們一個明確的界定。

    2、中國智慧的偉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她裡邊包含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文化,也間接告訴了我們要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真的很驚歎我們老祖先的智慧,那個時代,一沒高科技,二沒有外來文化的啟發,他們依靠觀看看日、月、星、辰的變化,分辨界定了四季輪換,而且還發明瞭一個月內含一節一氣的二十四節氣自然現象,讓後世的子孫在自然界的四季變化中,瞭解自然認識四季,用現在的話來說,明白了自然生活天氣的變化,然後懂得了根據節氣變化如何養生保護身體的規律。

    3、保護中國文化刻不容緩

    南韓把“端午祭”申遺成功。

    越南把“雅樂”申遺成功。

    印尼、高棉把“皮影戲”申遺成功。

    蒙古國把“馬頭琴”申報成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

    並且還有多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本來屬於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和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情況雖然屬於別國的惡意搶注和申請,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真的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當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投入人力和物力,積極認真的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當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老祖宗非凡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變遷的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不但要保護好她,而且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我們中華燦爛的智慧和文化世代相傳,永放光芒!

  • 3 # 易經老師劉勇言

    二十四節氣往往容易有人生命運的轉折。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換年換月的標誌。每年二十四節氣左右,也容易有社會熱點事件發生。

  • 4 # 土著岷

    關於二十四節氣,想說的很多。

    還是在唸小學的時候,那首《二十四節氣歌》就背得爛熟了。前兩聯是這樣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麼多年來,我就依靠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玩轉了二十四節氣,將中華民族的這份傳統文化熟知、理解、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古代啊,沒有像現代這樣的精密儀器,但是古人需要根據一定的時令來播種、收穫呀!於是,他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執行位置,確定了二十四節氣,進而透過節氣來指導農事,引領著農耕文明的前行。

    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人們對二十四節氣不斷摸索完善,對於每一個節氣對應的時令氣候特點、農作物耕作方式都有明確的體系。並且衍生出了很多民諺、民俗,有些成為了歷史傳統的一部分。

    對於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要引領下一代好好繼承。我曾經和人聯合開發過一個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課程,讓一批小學生進行了分期學習,對照節氣的進度,每週一課,每兩週一個節氣,從查詢資料,到觀察大自然變化,到體驗農事勞動,到書面總結,效果很不錯。小朋友們學到了不少東西,深得大小朋友的喜歡。

    春分剛過,白天一天天長了,日子一天天暖和起來了,春天最旺盛的時節來到了。

  • 5 # 朙眸在心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對大自然的認知。是勤勞智慧的結晶。對氣候、生產、生活規律、漁業等都產生深遠影響。

  • 6 # 閒雲一片之每文

    二十四節氣是產生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農耕文明精華。已被列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古代先民透過觀察太陽執行軌跡,給大自然帶來的陰陽變化,總結出氣候、物候變化規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時二十四節氣變化順序。表達了古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

    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是一個吐故納新的時節,大自然充滿生髮之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

    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是天地陽氣旺盛的時節,天氣沉降,地氣升騰,萬物繁榮秀麗,長勢旺盛。

    秋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秋高氣爽,一派收穫景象。也是一個熱燥、寒涼的季節。

    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草木凋零,冰凍蟲伏,萬物閉藏,孕育新的生機。

    古人在勞動生產及求生存過程中,根據大自然四時變化規律,形成了歲時節令習俗,即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規律而生息。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生產生活。在生產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在生活上,更是講究到什麼時候,穿什麼吃什麼,養生保健,防病消災貫穿其中。

    在二十四節氣變化中,當每個節氣更換時,氣候、氣壓、溫度、環境都會發生微妙變化,由量變到質變,而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生命活動來說是一個隱形刺激。二十四節氣充滿生命智慧,用二十四節氣蘊含的知識,調和身心起居,才會享受更多的人生樂趣。

  • 7 # 佛手瓜瓜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小學同學,大部分華人對二十四節氣張口即來。 二十四節氣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令人歎服。從氣象、農事、天文、物候、民俗等都在二十四節氣內囊括。甚至包括現代人注重的養生。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基本上是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向四方輻射影響力的,二十四節氣也起源於黃河流域,在這裡最能感受到季節變化,節氣更替。是大自然的一些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

    二十四節氣中四個“立”,是每個季節的開始,春分秋分兩個“分”,是一個季節的一半,均分。夏至冬至兩個“至”除了分的意思,還又多了一層含義,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又如“小大暑”、“小大雪”、“小大寒”還有“雨水”、“霜降”、“寒露”這些都是華人一看就懂得自然現象,也就是氣象結果。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還分三侯,一共七十二侯。詳介了黃河流域的氣候、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俗語“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就是說所有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也都是按節氣活動的。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一直到現在都是指導農業的指南針。農事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一年的農事與節氣相結合,給農民提供了非常合理的時間規律。現在農民有很多關於節氣的農諺。比如“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麥過芒種青有面”……

    二十四節氣不僅影響著古人的農耕生產,衣食住行,甚至在文化觀念上也有很大的作用。“小滿”在每年的5月20日到22日,是雨水增多,小麥開始灌漿,“小滿”就是還沒成熟。下個節氣是“芒種”,就是成熟了,應該是“大滿”了。可是為什麼“小寒大寒,小雪大雪”,怎麼就“小滿芒種了”?這應該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滿招損,謙受益”,傳統觀念中,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樂極生悲啊,所以就“芒種”了,不要“大滿”。多麼深刻的做人理念啊!

    二十四節氣隨著文化的流傳現在已經走出國門,在東南亞的國家被接受使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保護文化底蘊,提高知名度都有深遠的影響……

    個人在二十四節氣理解的只有九牛一毛,畢竟這是中國流傳,完善了整個中華文明史,並且還會一直被傳承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工作原因,手需要一直泡在水裡,平時需要抹點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