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也曾自詡在師道方面做到“誨人不倦”,對自己來說並不難。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是毫無原則的好為人師,《論語·述而》篇中提到孔子肯為求學者指點迷津的條件,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關於“不憤不啟”,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註》中將“憤”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大意為所謂“憤”是指求學者絞盡腦汁思考一個問題,但未得要領的認知狀態;他將“啟”解釋為“啟,謂開其意”,意為幫助人開啟思路,類似於“啟示”。所以,“不憤不啟”大意為:若非求學者已經自己竭力探索、但未得其解時,孔子絕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

    關於“不悱不發”,朱熹將“悱”解釋為“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大意為所謂“悱”是指雖然求學者對一個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但無法用言語確切地表達出來的狀態;朱熹將“發”解釋為“發,謂達其辭”,意為引發人找到準確表達所思所想的措辭。所以“不悱不發”大意為:如果求學者在表達之前,沒有自己的想法,孔子絕不會直接告訴他表達的措辭。

    關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將其中的“舉一隅”解釋為“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是說物有四個角,告訴他一個角,理應能類推出其他三個角,所以其中的“反”是類推之意,而“復”意為再告訴,即“復,再告也”。這句話大意為:如果一個人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繼續告訴他更多了,先放一放,因為需要尊重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上述三種情況發生時,孔子不會去直接告訴求學者答案。而無論是“不憤不啟”,還是“不悱不發”,亦或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都表達了孔子希望求學者能在請教前,先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反對未經求學者自己探索、師者就直接告訴答案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這也是當今存在的滿堂灌教育方式應該反思和改進之處。

  • 2 # 精衛填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白話文:

    孔子說: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舉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

  • 3 # 國學經典詠流傳

    當求學者表現出何種態度時,孔子絕不會去啟發他?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他成功的培養了72賢,三千君子,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我們都知道他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教育”等智慧,殊不知,他還有“三不教”,這三不教恰恰是我們今天缺失

    的教育智慧。也就是當求學者表現出何種態度時,孔子絕不會去啟發他?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孔子說:“不到想求解,而

    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教導他;不到特別想說,而說不清楚的程度,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

    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第一,不憤不啟——“一不教”

    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啟,謂開其意;

    意思是,孔子說:①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

    第二,不悱不發——“二不教”

    朱熹: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發,謂達其辭。

    意思是:②不到他心裡明白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第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不教”

    這也是成語“舉一反三”的來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學東西、做事情,死板教條、沒有靈性、不能變

    通、不會深入、拓展、不能觸類旁通——不能舉一反三,這樣老師就沒法教了。這是孔子的“三不教”,

    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他注重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

    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給予不同的指導,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給最終的答案,而是給一個方向和思路,啟

    發學生自己動腦、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經過思考和解題實證之後,記憶深

    刻,身心並用,體會加深,成為一種學習做人做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孔子教學不同於他人

    的地方。

    在《論語》中,孔夫子這樣的啟發式教育,處處可見,當弟子問仁、問孝、問政的時候,孔子都有不同

    的解答,先是簡單的回覆,學生再問,再進一步的回答,或者直接反問,看學生的狀態,再給予解答。

    言簡意賅,一兩句話,直指人心,步步深入,開人心智。在給學生解惑、答疑的時候,傳給他學習之

    道、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正因為孔子這種“因人而異,因才施教”“啟發式教育”“三不教”結合,才把一

    個個性格不健全、稟賦差異大、有缺點、不明理的“野、魯、蠢、愚”之人,培育成為智、仁、勇具足的

    君子,培育成能為國效忠、為父母盡孝、為文化教育事業奉獻的賢達,他教育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人

    格,今天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不僅是一種家長教師應該掌握的教育的智慧,還有作為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學有所成的前提條件。就

    是作為老師如何因才施教,瞭解學生的程度、稟賦,給予啟發性的指導;作為學生自己到什麼狀態下才

    能向老師求學;作為家長如何根據孩子慧根特點加以引導。做不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根據每個弟子學習的程度、提出的問題,對他在學習、為人處世、對人對事的看法上,有不正確的、

    偏差的、過分的、不及的地方,加以指正;對仁、忠、孝、政方面認識、踐行不到的地方給予指導;對

    有些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方面有不合道的思想和行為給予糾正。這就是傳道,也是真正的育人!

    說到這裡深懷感恩中國有孔子,感恩老祖宗文化傳承,讓華夏兒女可以安身立命,得智慧而通達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不是特敏感,甚至別人的一個眼神你都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