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城探花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從《楚辭》發展而來,並吸取了 荀子 《賦篇》的體制和縱橫家的鋪張手法。有小賦和大賦兩種。小賦多為抒情作品。大賦多寫宮觀園苑之盛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綺靡富麗,為當時統治者所喜愛。

  • 2 # 燕銜泥

    太過於濃墨重彩啦!甜得膩死人哩!還像是毛血旺的火鍋子裡放的辣油兒忒多啦!吃著辣嘴又上火!難受死人喲![捂臉]

  • 3 # 大悔憶智周

    很抱歉,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我只是感覺賦很適用於抒發強烈情感,如果真正感情充沛磅礴、對人生、世界有很多話要說,採用賦的形式可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

    也因為感情磅礴,賦也特別適合於朗誦。

    但賦也容易流於堆砌詞藻、鋪排句式。

    寫得好的大氣磅礴內容豐富,寫得不好的堆砌雕琢內容空洞。

    總之,格局小、見識淺、生活積累貧乏、缺乏語言天賦和磨礪的人是很難把握賦的寫作的。

    另外,賦似乎很有生命力,因為它除了能夠用於抒發情感用於縱論天下、人生,也適宜於鋪敘歷史、歌頌功德。

    現在敝鄉好些學校門口都鐫刻著歌詠該校的賦。

    如《XX二小賦》、《XX初中賦》。

    我學習和工作過的學校也曾有同學和領導叫我寫,但我實在不會寫賦,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沒那麼多精力去查資料,就推薦了別人。

    最對不起將我培養成學霸的母校,我的校長和老師們是那麼優秀,我的母校是那麼有名!

    (打鐘臺下是我的教室)

    (遠看我的教室)

    (打鐘臺一角,我曾經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上面讀完了《大學春秋》)

    (現在修了教學樓,我的教室和打鐘臺都已消失)

  • 4 # 小刺蝟的吉他聲

    漢賦是流行於漢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表現形式上吸取荀子《賦篇》的體制和《楚辭》詞藻的華麗的特點,講究鋪排描摹、誇張渲染,遣詞造句繁複堆砌,有詩歌和散文的雙重特點。

    漢賦具體有大賦和小賦之分,大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甘泉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名篇,小賦有漢武帝劉徹的《李夫人賦》、東方朔的《答客難》、王褒的《洞簫賦》、張衡的《歸田賦》等。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也即文體,賦起源於戰國時代,盛行於兩漢,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仍然流行,至今,賦仍舊有大量的現實創作,甚或成立有專門的辭賦協會,說明賦作為一種講究文采的文體,流傳千年依舊擁有自己的創作群體。

    自漢以後,歷代名家也有賦體文章屢現且有名篇,諸如三國曹魏時曹植的《洛神賦》、唐王勃的《春思賦》、宋代歐陽修的《秋聲賦》、范仲淹的《水車賦》等等。

    但是,對於漢賦的態度和認識,歷史以來的分歧很大,有的推崇備至,有的全盤否定,推崇者對其半詩半文講究文采和韻律的特點痴迷不已,否定者對其誇張鋪張而詞藻華麗的特點反感之至。

    無論怎樣,作為一種文體形式,既然存在並且在兩漢時代受到官方和民間的一致喜愛,說明它曾經在歷史上的存在價值和地位,這個不容否認也否定不了。

    《文心雕龍·詮賦》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抑滯必揚,言庸無隘。風歸麗則,辭剪稊稗。”

    今千年後回望而閱,然也!

  • 5 # 把自己養好

    漢賦是兩漢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形式上以鋪張揚厲、排列辭藻為能事,帶有明顯的騷體特徵,文體多由楚辭演變而來。早期漢賦多關心時政,對國家命運尤為關注,告誡執政者以亡秦為鑑,希望施行仁政。如賈誼的《過秦論》,有“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勸政,有“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方之心”的極盡鋪敘排比。讀起來文采飛揚,氣勢磅礴而酣暢。漢賦中期,漢賦體制以宏偉的大賦為主,內容多以帝王狩獵之樂,宮苑建築之精,山川綠林之美為主。手法較為誇張、虛構,對客觀事物有精細的描繪,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但思想內容少了早期漢賦濃烈的思想情感和社會責任,流於歌功頌德、淫於物質享受。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漢賦後期,一改中期大賦形式,以小賦為主,手法也多為託物言志,表現個人的情感和胸懷。如禰衡的《鸚鵡賦》。漢賦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從開國建制,到繁榮昌盛,再到國運衰微,文人們都表達了與國相隨的情感,推動和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 6 # 襄陽郭大俠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想完全吃透幾乎不可能,但如果透過剝繭抽絲,瞭解一些皮毛,還勉強可行,比如本題是談論對漢賦的理解,這個就稍好說一些,因為在說的過程中可以查資料,翻書本,向朋友不恥下問地討教,都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一種對古人智慧以及文化的敬重。至於理解的深淺在於個人學識及修為,畢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誰可以對歷史文化的知識點蓋棺定論,本著尊祟的原則我僅聊一下我的理解,但評價卻愧不敢當,一來我沒有那個造詣,二來我怕說出來貽笑大方。不過我會在理解中表達我的膚淺觀點。

    漢賦,誠如提問者所言:是一種極盡輔陳的文學表現形式歌,但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卻不能小覷,比如人們常提到的“詩詞歌賦”一詞,賦雖排其末,但也足可看出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傳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詩詞歌賦》也是對我國傳統漢文學最好的詮釋,詩、詞、歌、賦缺一不可。

    自漢以來,隨著歷史的變遷,詩、詞、歌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唯有賦的發展牽強人意,所謂賦,因其有著非常嚴格的對仗規則和平仄要求,故在歷史的演變中漸漸被忽視,並未能得到廣泛推崇和流傳,這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嚴重摧殘,但如果因為不常用而就棄之高閣,就不理不睬,這也是一種大不敬。

    我聽說2014年,在兩漢文化發源地徐州誕生了史上第一個賦社彭城賦社,專門從事辭賦的整理、創作、研究,重點開發“漢代五絕”之一的漢賦,這就是一個大快人心的事情,說明人們己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展了查遺補漏工作,此舉我認為必將載入史冊。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所以被後人棄之高閣也確實情有可原。

    漢賦,是始於漢代最流行的文學體裁,也是當時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主要是從《楚辭》發展而來,並吸取了 荀子 《賦篇》的體制和縱橫家的鋪張手法。有小賦和大賦兩種。小賦多為抒情作品。大賦多寫宮觀園苑之盛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綺靡富麗,為當時統治者所喜愛。

    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從寫作上來說,後人更能接受這種題材方式,但因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興盛與衰落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就像寫詩一樣從唐興到今衰,衰落並不是指“詩”不好,而是人們的關注點發生了轉移,被其他時代表現手法所吸引或代替。

    漢賦的內容大致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建築;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以前二者為漢賦主要之代表,即為以司馬相如 、揚雄 等人的大賦為主。而後三者多為小賦,之所以流傳不多,或者流傳不暢,我認為不是人們不喜,而是因為二點;一是怕帝王不喜,所以無人敢隨意造次;二是呈文風格不如直接寫實流暢。從而也就扼殺了漢賦的寫作與發展,也導致了創作思維的侷限以及佳作的流傳。

    西晉時期的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曾批評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他所謂“今之賦”就是指漢代興起的大賦。摯虞對漢賦的社會作用以及藝術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評,是切中要害的。他認為它們“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詞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這大概就是漢賦被後世棄之高閣的原因所在。

    但對於漢賦的應用,特別是大賦的寫作手法應用,我認為至今都一直在延用,而且從未停止過,比如“官文”,似乎是一種定式,好像不那樣呈文領導們都看不懂似的。

    漢賦,特別是那些大賦,儘管有著如上所述的缺點,但在文學史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以下我摘抄一些供本文輔證:賈誼 《吊屈原賦》(後被視為“文”)《鵩鳥賦》枚乘 《七發》(後被視為“七體”)《柳賦》《梁王菟園賦》司馬相如 《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揚雄 《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蜀都賦》馮衍 《顯志賦》班固 《兩都賦》《通幽賦》張衡 《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左思 《三都賦》

    答題完備!

  • 7 # 原創詩詞德春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於荀子的《賦》;作為哲學思想與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黃老思想、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由於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漢賦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這種“本於莊、列寓言”的虛擬,以及於鋪陳敘事中對神祗鬼物的暗喻。漢賦的虛構集中表現為:散體大賦習慣於鋪陳敘事中暗喻神祗鬼物; 騷體賦習慣於體物抒懷中追慕人神同遊的超脫;某些漢賦直接以祭神和頌神為主題內容;個別漢賦甚至直接涉及人鬼交通的文化題材。漢賦表現出一種體物寫實與神話想象相結合的審美取向。這種神話與現實交錯並舉的手法, 確實產生了“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的藝術效果。

  • 8 # 嚴汝祥

    漢賦是華麗文藻的堆砌,很多無實際意義。本來三言兩語能說明的事卻偏要成篇累牘的鋪墊,文過飾非,害人害已。也可能是時代產物。

  • 9 # 楊志勇68

    在形式上,它介於詩文之間。既有詩的韻味,還有文的句式。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載體。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意思為,賦就是鋪排華美的詞句,以描繪事物,抒情寫志。

    以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兩篇大賦為最。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鏤金錯彩,華麗非凡。寫宮殿嵯峨壯麗,苑囿集異獸珍禽,更兼琪花瑤草,掩映於秀木高林。再渲染天子射獵之非凡技藝,歡慶歌舞之熱烈恢宏,粉黛三千,嬌娥如雲…等等,極盡鋪陳描述,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歌功頌德,粉飾昇平。故揚雄到了晚年,也覺得這種賦“麗以淫”,於是“輟不復為”了。

    所以本人覺得這種賦過於堆砌詞藻,為文造情,有過分造作之嫌。所以到後來,賦便由“體物”轉為“寫志”。由歌功頌德,誇富逞強,堆砌辭藻,轉為直抒胸臆。語言質樸清新,感情真摯,內容豐富。抨擊社會黑暗,痛恨壓抑人材。抒寫家國懷思,佳作迭出,成為不朽之篇章。

    例如王粲的《登樓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張衡的《歸田賦》,那: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等句,清新極了。直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傳唱不衰。像一顆熣璨的明珠,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炒黑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