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馳贏天下

    武松,這個(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談論的話題。武松高大威猛,善惡分明,行俠仗義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人們心中。

    然而小說終歸是小說,(水滸傳)裡刻畫的武松形象,以及他的英雄事蹟,只是作者施耐刻意描繪出來的一個英雄好漢,與歷史上生活中真實的武松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歷史上,確實有武松這個人,而且也是生活在北宋年間。武松出生在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的一戶普通人家,從小武松就喜好練武,長大後走南闖北,拜了很多名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但是這個武松從來就沒有上過樑山,因此說歷史上的武松根本不是什麼梁山好漢,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跟他不搭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武松,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歷史上的武松長得比較高大,有勇有謀,因早年父母雙亡,無牽無掛,因此他浪跡江湖雲遊四方,靠賣藝為生,勉強維持生計,混得一口飯吃。

    由於武松優越的表現,不久就被提拔為提轄,成為了知府高權的得力助手。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知府高權就被人陷害無奈罷官而去。他這一走武松沒了依靠,後來也受了牽連,被新任知府趕出衙門。

    這個新任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人送外號“蔡虎”,是個狗仗人勢的紈絝子弟,仗著父親的權勢,在杭州城裡無惡不作橫行霸道。百姓們是怨聲載道,不敢得罪這個“蔡虎”。

    武松為人耿直,具有一副俠肝義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他的性格。見蔡虎在當地如此囂張,武松決定剷除這個宦官,為民除害。

    一日,武松準備就緒,他事先埋伏在了蔡府附近,過了一會,蔡虎在僕人前呼後擁下回來了,武松見機會來了,於是一個箭步就竄了出去,手起刀落向蔡虎頭上猛砍數刀,還沒等他來得及反應,就當場結果了這小子的狗命。

    蔡虎雖然死了,但是武松卻被聞訊趕來的官兵圍困起來。武松雖然縱有一身武功,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擒獲,後來被打入死牢。不久武松便被“重刑”折磨,最後慘死在了獄中。

    武松死後,杭州的老百姓被他的英雄壯舉所感動,自發的將他葬在了杭州的西湖旁邊,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義士,在他的墓地前立碑,上題“宋義士武松之墓”。

    說到這,我們就瞭解了歷史上真實的武松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結局和(水滸傳)中的武松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歷史上的這個武松根本不是梁山好漢。他只是一個為民除害的義士。

  • 2 # 王事情

    歷史上真實的武松,當然是梁山好漢。但或許又不是。

    很矛盾的一個結論,但歷史的弔詭和魅力也正在於此。

    先看第一個結論:武松是梁山好漢。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發生在1119年-1121年之間,最厲害時“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但和《水滸傳》裡儼然一國,橫掃朝廷、遼國和方臘三方,相去自然不可以道里計。

    他們翻起的水花著實有限,先被知州張叔夜招降,後來的結局經魯迅先生考證,是被戶部侍郎蔡居厚全乾掉了:

    侍郎去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

    他們被殺之時,大概在宣和六年(公元1125年),第二年、第三年便是北宋亡國的“靖康”年號。

    《水滸》的早期資料,我知道的(一家之言)有這麼幾種:

    1、《宋史·侯蒙傳》說: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這其實已經提供了一個故事演義的主幹:36天罡,打官軍,討方臘。

    當然,“討方臘”的事並沒有發生。

    魯迅先生認為侯蒙這封上疏便是宋江招安後征討方臘有功、並封節度使的稗史所本。

    哪本稗史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種資料。

    2、《大宋宣和遺事》。

    這本書很怪異,體裁似是講史的筆記小說,但是“先後文體,致為參差,灼然可見”,就是說前後文體相差極其之大。

    這裡面提到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裡面有大大的“行者武松”四字。

    這本書大概是宋元之交時的作品。

    3、《宋江三十六人贊》。

    年代又能往前推不少。

    作者龔開,約在靖康之恥後一百年左右的1222年出生,作這篇贊時大概是1242-1262年時。

    這裡面也有“行者武松”的大名。

    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真是殺氣盈野。

    龔開也明確記載了武松的名字,那麼他是基於什麼所記載的呢?

    4、李嵩

    《宋江三十六人贊》贊序第一句即雲: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採著,雖有高人如李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

    李嵩是南宋畫家,是龔開的前輩,生卒於1166-1243年。龔開說李嵩曾經創作宋江等人畫像,而且士大夫階層並不認為此事有什麼不妥。

    可以確定,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一定是在看過李嵩的創作之後。為了與先賢一致,且為尊者諱的緣故,兩人的三十六人畫像,其名字肯定是一樣的。

    當然是在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所聽到的街談巷論,以及有資料甄別能力後的篩選和複核。

    目前我們只能認為李嵩的說法最為可信。

    那麼如此一來,“武松”的名字,有據可查的還要前推到1176年左右,其時李嵩10來歲,正是少年對傳奇故事感興趣的時候。

    按1176年,離宋江等橫行山東,不過過去五六十年。

    綜合上述四種資料,透過層層推進,我們可以說,在宋江起義中,三十六位好漢之中,只怕真有一位叫“武松”的好漢,酒色財氣,殺人無算。

    第二個結論:武松並非梁山好漢,他只是作為一個虛構的民間義士而被附會到了水滸英雄的故事裡。

    這個故事大家可以在網上搜到,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

    說:

    武松原系賣藝人,武藝高強,浪跡江湖。後受杭州知府高權提拔,當了都頭,並因功升為提轄,成為高氏心腹(注意這句話)。高權因得罪權貴罷官,武松也被趕出衙門。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倚仗其父的權勢作威作福,人稱其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我對這個故事的結論是:很值得懷疑。

    首先,按《宋史·蔡京傳》記:

    (蔡京)子八人,儵(tiáo)先死,攸、翛(xiāo)伏誅,絛(同“絛”,tāo)流白州死,鞗(音tiáo)以尚帝姬免竄,餘子及諸孫皆分徙遠惡郡。

    這裡很清楚的交待了正史上蔡京八個兒子的下落:蔡儵早死;蔡攸、蔡翛被殺;蔡絛流放而死;蔡鞗因為是駙馬逃過一劫,然而後來靖康之恥被擄往金國;剩下的子子孫孫都被流放到窮山惡水。

    不愧是奸臣,這些名字中,除了一個“攸”字,別的字我一個也不認識。

    無疑,這裡面並沒有一個叫“蔡鋆”的兒子,而且按蔡京為兒子行名的尿性,一定是“亻”加一豎,又怎麼可能是一個毫無干係的“鋆”?

    既然蔡京沒有一個兒子叫蔡鋆,那麼武松殺人這件事便很不靠譜。

    其次,按網上所言,記載這事兒的是《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及《浙江通志》這些書。我當然沒有渠道親自翻閱這些書,所以不能肯定其有無。

    不過我的懷疑是,既然好幾本地方誌都記載了武松殺蔡鋆,那沒有理由竟然不引用原文啊?

    可是他們引用的是什麼?就這麼幾句:

    1、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

    2、非盜也;

    3、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

    4、宋義士武松之墓。

    對於最重要的殺人事件竟不涉一字,抱歉,請允許我合理懷疑一下:那就是,或許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只是民間傳說,地方誌上未予記載。1894年時工人發掘出的“武松之柩”,既未經嚴格的檢驗,又無可靠的證人證詞。我們是不是可以懷疑,是先有了這具棺材後才寫的地方誌?或者說壓根兒就沒有這具棺材?

    因此我的結論是:

    即使看到了地方誌的原文記載,這也有一個審慎的考證和證偽過程,而不是這樣籠統的單憑一具1894年發掘出的且仍然未經證實的棺材,便堂而皇之、大言不慚的說史上真有一個叫武松的人、且安葬在西泠橋畔。

    這無疑是對歷史的最大不尊重。

    參考資料:

    1、《中國小說史略》

    2、《宋史》

    3、網路百科

    ——————完——————

  • 3 # 光華的小說鋪子

    歷史上的武松不是梁山好漢,這一點是可以充分肯定的。

    梁山好漢武松隨大軍征討方臘後,在杭州錢塘江邊六和塔出家。

    杭州北山街西泠橋畔有一座墓,墓碑上刻著七個字:“宋義士武松之墓。”

    一個是杭州錢塘江邊六和塔,一個是杭州北山街西泠橋畔,那麼,杭州西泠橋畔“宋義士武松之墓”就是《水滸傳》中武松的墓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梁山好漢武松與歷史上武松同名同姓而已。

    (李雪健版《水滸傳》劇照,武松由丁海峰飾演。)

    梁山好漢武松與歷史上武松不是同一個人。因為《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記載得很清楚:北宋時代杭州知府衙門中有個提轄,名叫武松。他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在當地廣泛流傳。

    武松在當提轄前是都頭,這倒和梁山好漢武松有相似之處。杭州知府高權對武松非常信任。高權是一名正直有為的地方官,與高俅沒有任何關係。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陷罷官後,武松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

    杭州繼任的新知府蔡鋆,是太師蔡京的兒子,他倚仗父親權勢在杭州禍國殃民,老百姓怨聲載道稱他為“蔡虎”。武松決心為民除害,終於有一天取得成功。武松刺殺“蔡虎”後,受到侍衛們圍攻,因寡不敵眾而被官兵捕獲,慘遭重刑,後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武松。

    但是,歷史上的武松不是梁山好漢武松的原型,因為《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一直都有“行者武松”。《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如果是史書的話,那麼在宋代就有兩個真實的武松。如果《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行者武松”是虛構的,那麼在宋代就只有一個真實的武松。梁山好漢武松的原型來自於《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行者武松”,而不是歷史上的武松。

    總之,梁山好漢武松已經家喻戶曉,歷史上的武松反而不為很多人知道了。

  • 4 # 李唐日常記錄

    歷史上是有武松這個人的,也是生活在北宋年代。據《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記載得杭州衙門中有個叫武松的提轄,刺殺貪官蔡鋆(蔡虎)的故事。

    武松原是賣藝的,杭州知府高權見其武藝高強,收為己用,先為都頭後為提轄,對其很是信任。後高權被權貴迫害去職,武松也被趕出衙門,流落江湖。

    繼任的知府蔡鋆,是太師蔡京的兒子,他倚仗父親權勢在杭州禍國殃民,老百姓怨聲載道稱他為“蔡虎”。武松決心為民除害,終於有一天取得成功。武松刺殺“蔡虎”。但武松也被抓關入大牢,受重刑而死。

    施耐庵生活在江蘇蘇州,蘇州與杭州相 隔只有幾百裡。施耐庵 應該聽說過這個故事,所以在創作《水滸傳》的時候,進行藝術加工,蔡虎成為景陽岡的老虎,武松殺蔡虎,成為武松打虎,然後在街上遇到兄弟武大郎,發生了以後波瀾壯闊的故事。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武松並不是梁山好漢 ,而梁山好漢的武松,這是施耐庵對歷史上的武松這個人進行藝術加工而創造的人物形象 。

  • 5 # 大嘴愛嘚啵

    施耐庵在《水滸傳》裡對武松的描寫用的篇幅最多,可見對武松的喜愛。就連黑粉金聖嘆也評價武松有情有義,上上之人。

    雖說梁山上即有鋤強扶弱的有魯智深,心直口快阮小七;也有足智多謀但格局不夠的吳用宋江等。但要說符合我們現代人認知的好漢,我覺得武松還是最接近的,他是武藝高強不受羈靮、心思縝密、快意恩仇的真豪傑,滿足了我們常人對好漢的所有遐想。

    武松性子灑脫、吃軟不吃硬,但是遇到他佩服的人時也以誠相待。武松在柴進莊上時,受到了冷落和宋江起了衝突,正待動手時被柴進勸住。聽聞是宋江後卻又(跪在地下,哪裡肯起,說道:“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雖然後來在梁山上和宋江因為招安的問題有些許的不快,但初聞宋江大名時還是真誠的相交的。

    如果說景陽岡上怕被店家恥笑,硬是赤手空拳打死了吊晴白額老虎。體現了他的性氣剛的(欲待轉身再回酒店裡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存想了一回,說道:“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那將打虎的一千貫獎賞也散與眾獵戶,便體現了他的豪爽大氣。正是因為這點,知縣看到了他忠厚的一面,保他做了陽穀縣捕頭,也為日後他為兄報仇殺嫂,鬥殺西門慶卻能從輕處理打好了基礎。

    武松驕傲有血性,嫉惡如仇很重視名聲。刺配滄州,因不願向差拔管營行賄,敢於正面硬剛,(差撥道:“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武松道:“你倒來發話,指望老爺送人情與你。半文也沒!我精拳頭有一雙相送!碎銀有些,留了自買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沒地里倒把我發回陽穀縣去不成?”那差撥大怒去了。)(管營喝叫除了行枷,……武松道:“都不要你眾人鬧動。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拕。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重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便不是陽穀縣為事的好男子!)

    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鴛號樓手刃張都監(白粉壁上大寫下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更現了武松的義氣與恩怨分明、心思縝密,絕不會連累別人。

    這樣的武松確實當的起好漢二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人戴助聽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