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我查了最新版的《簡化字總表》(1986年10月頒佈):

    確實沒有將「桔」視為「橘」的簡化字。

    查閱國務院網站2013年頒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確實發現「橘」和「桔」均被納入《通用規範漢字表》:

    引自國務院網站:《通用規範漢字表》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30819/tygfhzb.pdf那麼,制定規範字表的專家是基於什麼考慮,將這兩個字收錄到《通用規範漢字表》呢?有兩個原因:1、「橘」和「桔」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漢字:

    《說文》解釋「桔」有兩個意思:

    1、「桔梗」一種中藥。普通話讀作【jie2geng3】。

    2、直木,也讀作【jie2】

    「直木」之「桔」,如:桔槔,也就是打水的一種槓桿,也就是「吊」。

    但「桔」字也可以作為「橘」的俗字:讀作【ju2】

    【引自:《現代漢語詞典》,第664、700頁】 

    同時這個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和讀音,看《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278)的收錄的古今例句和不同的讀音、意義:

    再來看「橘」:

    可見「桔」有三個讀音(xie\jie\ju),五個義項。「橘」有一個讀音,兩個義項。

    只有只有在果木名這個義項上通用,都讀作【Ju2】,但是「桔梗、直木、古地名」等義項和讀音是不通用的。

    2、二者都是一級常用字

    從上文的圖可以發現: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桔」的編號為1836,「橘」的編號3332。

    這個編號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這兩個都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一級字表」中,一級字表共3500個字,是使用頻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層面的用字需要。

    漢字常用程度的量化,叫做漢字的【字頻】,《通用規範漢字表》是透過統計幾十億漢字語料文字得出來的,每個字字頻是不一樣的,以字頻的高低來區分常用和不常用。

    根據統計,這這3500字覆蓋了99.9的漢語文字,也就是說認識這3500,讀書看報毫無問題。

    而《一級字表》3500個字,根據《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也分為常用2500和次常用1000兩個等級:

    「桔」的編號為1836,屬於一級常用,「橘」的編號3332,屬於次常用。

    其實還可以細分,比如「我、你、他、的」屬於第一級常用的1000字,可以覆蓋90%的文字。可見漢字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也就是說:「桔」「橘」都比較常用,將「橘」併入到「桔」中,會影響漢字精確的記錄漢語。如果「橘」在在一級字表以外,就可以合二為一,舍繁取簡。

    綜上所述:1、「桔」和「橘」是兩個不同的漢字。2、「桔」是多音多義字,只有一個義項和一個讀音,與「橘」通用不分。3、「桔」和「橘」都是邊際效用較高常用字,「橘」併入「桔」影響漢字記錄漢語的準確性,所以,將它們都保留下來。4、表達水果「橘子」寫成「桔子」,是民間的約定速成的俗字,也不能說錯,但準確的說,「橘子、橘樹」之「橘」不能寫作「桔」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二版)給出過規範:

  • 2 # 五次方物語

    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桔和橘歷來都是共存的,同音但並不同義。桔字不是橘字的簡化字,而是橘的“俗”字。桔用作植物名稱時,一般用在桔梗中,讀作傑;後來為了方便,民間逐漸用桔來代替橘,但並不是正式用法。

    現在我們已經承認了桔可以部分代替橘的事實,但在比較正規的、帶有學術意義的場合或出版物中,二者還是不能混淆。

    以《中國植物誌》為例:柑橘所在的芸香科中相關植物的正名,均用橘字;而其它植物名稱中,若涉及到桔或橘,則一般用桔字。桔梗自不必說,越桔也是用桔而不用橘。還有桔紅山楂、桔紅懸鉤子、桔紅燈臺報春等等,這裡的桔字雖明顯等同於橘的意義,但仍不用橘字。

    其實,用桔完全代替橘字,並不會有什麼問題,只不過漢字的變遷也是循序漸進的,還是得適當地尊重傳統,不宜一刀切。

  • 3 # 輝哥在深圳的日子

    我家之前種過桔子。我們鄉下叫桔子為柑,柑等同於桔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種的很多桔子樹中,有一種樹,葉片更光滑更亮,結出來的果實皮薄,而且更扁一點,現在偶爾能從超市中買到。父親告訴我,這不是柑,這是橘!可見,柑和橘並不是同一種果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柑桔是那種皮厚圓實的,而柑橘則是那種扁扁的,皮薄薄的,而且比較酸那種。我們鄉下的口語中對這兩種叫法是有區別的,桔叫柑,橘稱橘。

    現在的人常識越來越少,橙子、柚子、桔子和橘子等這些口感接近的水果,可能到以後都要叫桔子了。

  • 4 # OMG_電子競技俱樂部

    個人感覺啊。從小學習的第一個比較難寫的字,就是橘子的橘字。因此後來慢慢發現書上和別人寫橘子時寫成了桔子,就很難受了,會連帶的不喜歡作者和書的編輯。因為在我看來,願意寫更復雜的橘,是嚴謹而勤勞的態度。

  • 5 # 洪浪湯姆

    桔和橘基本上是一個意思,非得分得很清不可也是很牽強的解釋,就如江和河的區別一樣,桔比較容易寫容易記更加常用!桔子的桔也和秸稈的秸不同,不要弄混了喲!

  • 6 # 夏至151081874

    橘樹高大,像柚子樹,果實像橙子,味酸苦,主為藥用。橘俗稱藥柑子,亦稱狗屎柑。橘字下面是“囧”,意為如果你吃橘果則讓你囧得不行!。桔樹較矮小,果實主為水果用,種類較多。桔俗稱柑子,故柑桔連用。桔生於江南,移於淮以北則其果實美豔味酸苦如橘。因此我們當水果吃的應用“桔”字,而專門入藥的則為“橘”字。至於桔字的另外幾個讀音及意思就不囉嗦了。

  • 7 # 古今眾談

    首先要明確一點:現在桔和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桔不能代替橘。

    在中國古代,桔字讀:jié,如中草藥:桔梗。

    而且:桔梗屬於桔梗屬,於柑橘屬沒有半毛錢關係。

    再說到橘,《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混用現象,是由於在1977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將“橘”簡化為“桔”,但同時加以說明“中藥桔梗的桔仍讀 jié”。

    但是二簡字在推行過程中,反響不是很好,國務院在1986年宣佈廢除二簡字方案,所以將“桔”代替“橘”就不是合理的了。

    但是,由於書寫的方便,在現在的許多場合,還是出經常看到以桔代替橘,姑且認為這是一種方便字吧。

    不管哪個字,個人認為好吃就行。

  • 8 # 梅月竹風

    橘子的橘,讀音(jú)。而桔字有三種讀音。三種意思完全不同。

    【橘】(jú)詞典上解釋:果木名。原產我國,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各地均有栽培。果皮薄,容易剝下來。果供生食,果皮可入藥。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吃的“橘子”。

    【橘化為枳】橘化為枳的典故分別見《考工記·總序》和《晏子春秋·雜下之十》。

    【橘井】是神話傳說。漢代桂陽人蘇仙公,修仙得道。仙去前,對他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簷邊橘葉一枚,可療一人。”到明年,果然發生疫病。他母親依照他的話醫治病人,果然都痊癒了。見《葛洪傳》。

    【桔】

    ㈠(xié)

    【桔柣】(xié dié)古人認為是鄭遠郊之門。

    ㈡(jié)

    【桔槔】(ji é gāo)即吊杆,古代一種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時代已有應用。

    ㈢(jú)

    桔,同“橘”。橘子的俗稱。

    所以說,兩字是有分別的。“桔”字不能完全替代“橘”字。

    參考:《辭海》語詞分冊和《現代漢語詞典》。

    參考圖片:右圖是桔槔示意圖。

  • 9 # 大IT師

    橘就是桔,是完全一樣的水果。

    什麼南方叫桔子,北方叫橘子;什麼這是同科植物等等,其實都不準確,準確說法就是同一種東西,只不過是人為習慣的寫法。

    但是,這個現象不是通假字,而是異體字。造成這個異體的原因就是“簡體字”!當然,這兩個字不是簡體與繁體的區別,是屬於“簡化字”的範疇。

    當年為了掃盲,對漢字進行了簡化,但是不規範的簡體字出現了一大批,如:艹+才代表菜、氵+九代表酒等等,有些遺留到了現在。

    因此,“桔”就是“橘”字的簡化字,是“木”+“吉”代表“橘”的結果。

  • 10 #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桔”恐怕一時半會地取代不了“橘”,原因如下。

    “桔”和“橘”原本是兩個不相干的字。

    【桔】原來的讀音是jié,聲旁為“吉”,形旁為“木”。《說文》上有“桔梗,草名”的解釋。

    桔梗屬桔梗科,多年生草本,中醫以根入藥。

    還有一詞為“桔槔”,井上汲水用的一種工具,在井旁樹上或架子上安裝一個槓桿,一端系水桶,一端墜大石塊,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氣,我們國春秋時期已經應用,文獻記載最早見於《莊子》。

    【橘】音jú,聲旁為“矞”,形旁為“木”。

    橘,“名詞,橘子樹,常綠喬木,樹枝細,通常有刺,葉子長卵圓形,果實球形稍扁,果皮紅黃色,果肉多汁,味酸甜。果皮、種子、葉子等都可以入藥。”

    這個解釋見於《現代漢語詞典》。

    與“橘”相關的詞語有橘柑、橘紅、橘黃、橘絡、橘子等。

    從上述情況來看,“桔”和“橘”原本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讓“桔”和“橘”同音同義的,是定稿於1975年的“第二次漢字簡化”。

    《二簡草案》是在1977年12月正式透過的,當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刊都刊登了“二簡”方案。

    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佈開始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

    但是二簡字的試用引發了各界人士不同程度的批評,他們認為二減字純屬生造,字型缺胳膊少腿,難看又難辨。

    最後二簡漢字宣告失敗,被叫停。

    雖然是這樣,但是部分二簡字在民間流傳了將近10年,留下了挺大的影響。

    “橘”就是在二簡字中很榮幸地被簡化成了“桔jú”的。

    從此“桔”成了多音字。

    如今“桔”和“橘”也都已經成為了被承認的規範字,但“桔”畢竟屬於後來居上吧,《現代漢語詞典》上解釋“桔”說:“桔”俗做“橘”。可見“桔”與“橘”還不是真正地被平等看待。

    只是因為“桔”的寫法比原來的“橘”簡單,人們圖方便時,往往就將“橘”寫成這個“桔”。

    但“桔”畢竟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要想真正替代原來的“橘”,恐怕還得有一個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人聽力不好,影響健康和壽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