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臺美大小事
-
2 # 相信凱撒
說什麼發展的早,說什麼因為法律制度啥的就別給臺灣洗地了。不吹不黑。因為城市更新,他需要理由啊!你要有新的人口進來才有動力蓋新建築,你要有新的資本湧入才會大規模更新市中心。你錢都被臺商帶大陸投資去了,人也是隻出不進,為啥要蓋新建築?能維護維護舊的就不錯了,還沒淪落到鐵鏽地帶那種產業和人口配不上基礎設施而衰敗的地步就偷著樂吧。
其實感覺臺灣建築舊,最主要的是有對比。臺北在世界城市裡比比也不算差,還挺小清新的。他只是不像隔壁大陸城市那樣有那麼多玻璃幕牆BlingBling的高樓大廈。那是因為高樓大廈不是你想蓋就能蓋,你需要了你才蓋。有很多人對高樓大廈有崇拜症,認為只有這個才高階;還有人有高樓大廈厭惡症,覺得摩天大樓純屬生殖崇拜好大喜功,這都偏頗。
高樓大廈本質上就是一個經濟道具,說到根兒上是在一個比較小的空間上造儘可能高的建築密度,儘量地聚集更多的公司和人員,開會更容易,分工協作也更容易,這樣經濟效率才最高,這都是由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的特點決定的。
無論摩天大樓,還是產業園,包括就純粹的工廠,誰也不比誰高階,有什麼產業你就搞什麼建築形態,你城市裡需要大量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你才需要高樓大廈,即使城市收入水平還不高,也可以蓋得富麗堂皇,比如成都,武漢,作為西南和中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輻射的都是上億的人口,很多外企民企都會設總部在這裡,自然可以蓋更多的高樓大廈。你臺灣就一個偏居一島上2000萬人口的一個省,還和祖國大陸隔絕,外企為啥上你那兒搞總部經濟,中國企業為啥上你那兒搞總部經濟?可不就是自己和自己玩兒,臺北101一柱擎天麼?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說香港比臺灣還小,拜託,這是另外一掛的東西。哪裡是航運中心,哪裡就是金融中心,哪裡是金融中心哪裡就是消費中心和總部經濟聚集地,這規律在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都是一樣一樣的。所以香港,新加坡和上海是亞洲天然的三大總部經濟聚集地,金融中心。即使日本最輝煌的時候,即使首爾也建設的不錯,也代替不了這三大城市。老婆的公司是差不多美國最大的地產商之一,Office設在上海,在上海招聘一半美華人,一半亞洲人(包括中國,南韓,越南,泰國之類)並相應負責當地的市場。類似這種亞太地區的Office,要麼就設在上海,要麼就香港新加坡,就沒見設在臺北的。
沒有這種總部,就不需要高樓大廈妝點門面,你幾層樓,舊不舊,對吃三杯雞牛肉麵的口感沒影響,那就不麻煩了,多省下點錢繼續小確幸吧。
-
3 # Mai-K
別說什麼制度和房租所有權,別說什麼不能拆,臺灣的城建三十年前甩大陸幾條街,那時建設房子為什麼拆得了?因為那時正是臺灣經濟騰飛的時候,那時臺灣是當之無愧的亞洲四小龍,各方面都發達,那些破舊低矮的房子自然無法滿足發達的經濟,人們需要更高大上的大樓,徵地賠款什麼的都不是問題,因為有錢嘛!給得起這個錢,所以各種大樓,各種娛樂場所應運而生,城建算是非常牛逼。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各種原因,臺灣的經濟停滯很多年了,GDP根本沒有什麼增長率,很多產業都況愈下,被大陸的公司給取代了,臺灣能賺錢的行業越來越少,不得不轉變賺錢的方向,比如針對大陸的旅遊行業,所以這一年來大陸不去臺灣旅遊,臺灣會受到極大打擊。像這樣的政治鬥爭不斷,政策朝令夕改,經濟增長低迷的臺灣,他們哪兒還有錢,哪兒還有需要去建設新的大樓新的路橋啊!根本沒那個必要啊!企業賺不到什麼錢,陸客也不來,那麼還有必要新建工廠酒店和娛樂場所嗎?這點有點像俄羅斯,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很多東西都還是蘇聯時代的樣子沒變過,實在是因為沒錢也沒必要去建造新的呀
-
4 # 司馬砸光
先不要說臺灣,就拿寶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門面擔當臺北來說,從基礎建設和硬體設施來看,與大陸一線北上廣深、新一線城市等根本沒法比,大致與二線城市差不多吧。再拿細節對比,言必稱之的地標性建築,101大廈和圓山飯店,相比起來能處於什麼水平就什麼都清楚了。包括他們的很多酒店,裝修、設定、擺件等帶有鮮明的九十年代風格。
是沒錢嗎?答案是肯定的。現今臺灣的城市面貌基本是在“四小龍”時期奠定的,近十幾年二十年來變化不大。臺灣人均GDP增速大約在1987年達到高點後,總體處於停滯甚至下滑狀態,只能造成差距越來越來的局面。
再看名義GDP,更能說明問題,臺灣經濟的問題十分嚴重,未來和出路在哪?當然,唯一值得安慰的一點是,人均GDP絕對值目前看來還可以。但同時,臺灣人均收入與人均GDP還沒成嚴格的正比關係。
沒有GDP存量和增量的高速發展,就沒有基礎建設的突飛猛進和根本的改觀,這在世界任何經濟體都成同比關係,小日子都過不太好了,哪還會有錢用來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如題在這裡我們只談外在的基礎建設,沒說諸如教育和醫療,文化和修養等等軟實力,也無需再說受法律、體制、社會風俗慣性等各方面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城市建築,臺灣的問題目前就是簡單的兩個字:沒錢。
-
5 # 老媽仔的老公
建設好不好不看房子新舊,主要看下水道好不好,也不知臺灣的高樓大夏下雨後會不會也泡水裡,如果不會就太讓人羨慕了。房子如果都不泡水的情況下還是舊的好,無汙染還養人,我的一位女同事放著剛裝修的新房不住,專門租了舊房子,在舊房子裡懷孕生產脯乳,直到小孩子一歲。
-
6 # 農民萬歲
聽臺灣回來的人說,誰家的土地,永遠不變,臺灣當局,沒權強制拆遷。城市基本不擴大,真是政府急用,動著誰家的,就發大財啦,無論老舊房,都是幾千倍的翻番。農民也不喜歡蓋新房,政府也就濤聲依舊。
-
7 # xuwen138
臺灣的GDP分配福利開支偏大,都市更新投資不足,再加上臺灣人比較簡樸,美學素養不足,可以忍受破爛的城市面貌。
-
8 # 臺灣房產網
是想保留那種原始的感覺 九份保留著日治時代的舊式建築,主要的景觀聚集在基山街,是九份最熱鬧的街道。九份老街因臺灣電影“悲情城市”而名聲大噪,也是日本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參考場景之一。位於九分山城上,整條街的趨向是往上走,路上的地板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富有山城的特色。老街的街巷比較窄,但絲毫不影響各種吃貨們。走到一個平臺處,可以俯瞰山腳下的寧靜的太平洋。隨著夜色的降臨,山下的民居漸漸亮起了一星星的燈光,映襯著恬靜的大海,感受從海邊吹來的氣息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真的與錢沒有關係,而是法令以及制度的問題。
臺灣的大城市,只要是重劃區,建築都很新,樓很高;但是,在老城區裡,絕大多數都是五樓以下的、三十年以上的老房子,顯得又老又舊。
臺灣的土地、房產都是私有,因此,要想拆掉重來,那就是要私人同意。如果地主自己的地夠大,自己重建最容易。而一片小區域的重建,臺灣稱為都更:都市更新,那就要所有房產與地主同意。幾乎只要有1%的地主或屋主(如老公寓的持有人)不同意,這種未必一定是釘子戶,但只要有人不同意,就很難取得一塊完整、可以重新規劃設計的土地面積,這就會使得都更難以進行。
政府則必須有非常必要的理由,如災難損壞、蓋大型公共建築如地鐵站,否則,任何政府單位是幾乎沒有辦法強制徵收民間的土地、房產,就別說徵收以後的補償等問題多複雜了。
這些原因,都造成臺灣大都是的老城區,基本就全部都是老舊房舍。
臺北市的老房子非常多,在多年前地震,震跨東星大樓以後,市府就開始設法修改法令,要對老舊、有安全疑慮的房屋推動都更。但是,推不動就是推不動,一個文林苑,幾乎把馬英九政府打到垮,一個張藥房案,讓所謂的居住正義變成了天條。最新的2017年九月初的臺北市永春都更案,臺北市政府敗訴,這些都讓想以法令來推動城市改建、都市更新的意圖泡湯。
這樣的發展可能並不是正確的,然而,臺灣目前的法律,就是保障私有財產,不是其他人想拆就能拆,想改建就能改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