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婷爸爸的vlog

    湯姆 有著敢於探險、追求自由、做錯事後敢於承認錯誤、承認缺點的優秀性格特點。   湯姆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主人公湯姆,關於他,梗概中有簡單的概括──“淘氣的機靈鬼”“鎮上孩子的頭兒”“在小夥伴眼中無所不能”。我們看看湯姆在山洞裡回來後的表現:因為他身體虛弱,渾身沒有一點力氣,所以“躺在沙發上”。儘管如此,他講得還是那樣眉飛色舞,“同時還誇張地吹噓一番”,可見他的淘氣和歷險後心裡獲得的極大滿足──人們把他們回來看作奇蹟,他和鎮上的人們都覺得他是真正的英雄!聰明勇敢機智!

  • 2 # 語言文韻

    這本書透過湯姆·索亞這個主人公向人們展示了一些社會弊病和黑暗現實,並且揭示了宗教的虛偽性,無情的嘲諷了庸俗的小市民習氣。所以受讀者喜歡!

  • 3 # 苗疆小蝦米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主人公湯姆·索亞全名托馬斯·索亞,本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姨媽罰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牆,他卻會忽悠別人說刷牆是件很好玩兒的事兒,讓其他孩子搶著為他刷牆。湯姆骨子裡具有冒險風格,他會約上小夥伴們去做海盜。湯姆也足智多謀,他和哈克一起破壞了殺人犯喬埃的陰謀,最終讓壞人惡有惡報。

    小說的時代在南北戰爭前,寫的雖是聖彼得堡小鎮,但該鎮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透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現在的青年人都很獨立,自尊心強、愛冒險、喜歡刺激、渴望自由的一群有活力的人。《湯姆.索亞歷險記》剛好能滿足現在青年人的夢想與願望,這正是《湯姆.索亞歷險記》越來越受年輕讀者喜歡的原因。

  • 4 # 微醺貓公子

    書中的主角湯姆堅持夢想、不怕困難、做錯事敢於承認,雖然害怕但還是勇敢的揭露了壞人。這些何嘗不是我們每一人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呢。湯姆一直想要做海盜,想要逃離每天重複無聊的生活,那個刻板的學校教育和嚴厲的父母,就象長大後的我們想要逃離日日重複的工作,一天一天重複的生活,嚮往著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放飛自己。

  • 5 # 文乎

    活潑淘氣的湯姆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偏僻小鎮上,和姑媽家的書呆子表弟一起學習、生活。湯姆是個有名的冒險家,他的理想是當一名海盜,理由非常簡單:早上不必想著起床,不必上課,也不必洗澡和洗臉——因為海盜什麼也不必做。這個簡單的理由道出了他那個年齡裡所有男孩的共同心聲,於是受到了追捧。

    馬克.吐溫——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本書的作者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美國十九世紀最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之一,以大量真實、深刻地反映當時美國西部社會生活的作品,深得讀者歡迎,並被同行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他經歷了美國從資本主義初期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奚落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

    他於18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貧窮的鄉村律師家庭。童年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漢尼巴爾鎮上度過。父親曾當過小店主,因不善經營導致破產,後於一八四七年馬克·吐溫十二歲那年去世。馬克·吐溫從此輟學,開始獨立謀生。

    他曾先後當過印刷所學徒,報館的排字工,採礦工,輪船領航員,四年的水上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廣闊的社會,加深了對美國人民的認識和了解,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寫作素材。內戰期間還參加過南軍。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期間,他每天凌晨都聽到領航員測量水深時發出的喊聲:Mark twain,意為“水深二英尋”,船可以暢行了。這引發了他長大後當一名領航員的願望。而當他正式開始筆墨生涯時,就把“馬克·吐溫”(Mark Twain)當成了自己的筆名。

    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馬克·吐溫”是他最常使用的筆名。

    《湯姆索亞歷險記》不止是青少年讀物

    馬克·吐溫最受廣大讀者歡迎、也最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大概就要算他的兩部兒童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了。《湯姆·索亞歷險記》出版於一八七六年。據稱該書出版三個月就銷售了三萬冊,而到了一九〇四年,總髮行量超過了二百萬冊,居馬克·吐溫所有作品發行量之首。

    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不喜歡學校呆板、枯燥的教育,並極度厭惡牧師騙人的鬼話。他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幹一番英雄事業。小說透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雖然這是一部兒童小說,但它的讀者決不僅僅侷限於兒童,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雖然本書旨在娛樂少男少女,但我仍然希望成年男女們不要因此而冷淡它因為“讀了此書能愉快地回憶起自己童年時的情景,回憶起當年自己的所思所感,回憶起自己的言談和有時出現的怪異舉動”。誠哉斯言,許多人童年無不經歷過湯姆早年所經歷過的一些“歷險”,因而讀起來倍感親切……。事實證明,他成功了。

    小說的背景是在美國的一個邊疆小鎮聖彼得堡。湯姆幼年喪母,由姨媽收養。聰明頑皮的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馬克·吐溫以高超的觀察生活、體驗兒童心理的能力,透過對湯姆的一個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惡作劇”行為的描寫,令人信服地塑造出一個可“恨”可愛、活靈活現的小主人公形象。比如,當他逃學被姨媽發現,罰他在禮拜天粉刷柵欄時,他居然假裝幹得有滋有味,逗得其他孩子一個個心癢難熬,於是這份幹活的權利居然奇貨可居,為他換來了很多的玩具

    比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要背誦《聖經》,背出一定數量的段落可以得到不同顏色的票子,憑票子可以換取獎品,而最大獎就是一本名家插圖的《聖經》。湯姆當然並不渴望得到《聖經》,但是好勝的他卻渴望得到受獎時的榮耀以及伴隨這種榮耀而來的風光。於是,他靠著用玩物跟人交換票子的方法,順利地得到了《聖經》,然而在頒獎時,他卻因為背不出最基本的段子而出盡了洋相。

    像這樣令人失笑的情節描寫,書中可謂俯拾皆是,馬克·吐溫“幽默大師”的稱號的確是名副其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沒有單純地把湯姆·索亞塑造成一個只會惡作劇的孩子,他和很多同齡的孩子一樣,有著正義感和同情心,愛打抱不平。

    在穆夫·波特遭人陷害,被當做殺人犯關押期間,湯姆經常給予關心和同情。他去監獄探望波特,送去小禮物。為此,波特深情地說:“如今老穆夫落難了,他們都把他忘了。可是湯姆沒有忘……”湯姆雖然頑劣,但他正直、誠實,遇到困難鎮定自若,冷靜分析,並勇於嘗試解決問題。

    他目睹無辜者蒙冤受屈,他既害怕出來告發而被真兇追殺,又不忍無辜者受罪,因此,他備受良心折磨。但經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他最終挺身而出,當庭作證,使案情大白於天下。最後還是湯姆挺身而出,道出事實真相,救了波特的性命。

    湯姆是個勇敢、聰明的孩子。這一特點在洞中迷路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湯姆和貝基不小心誤入完全陌生的洞區,在縱橫交錯的溶洞裡迷了路。但是,小小年紀的湯姆沒有驚慌失措。他表現得沉著鎮靜,千方百計地鼓勵貝基堅持下去。他還知道如何節省蠟燭,懂得水的重要性。最後,他巧妙地利用風箏線找到洞口,回到了親人的身邊。

    湯姆對姨媽懷有很深的感情。沒錯兒,湯姆經常惹姨媽生氣。孩子總是會惹大人生氣的。但是,他愛姨媽,那種愛是很真摯的。他離家去當“海盜”以後,心裡最掛念的就是姨媽,擔心姨媽因找不著他而焦急萬分。於是,他趁著黑夜,偷偷回到家裡,想給姨媽留個字條。他還給了她一個真摯的吻。所以最後連傷透心的波莉姨媽也深情地說:“現在我原諒這孩子了,哪怕他犯了一百萬條罪孽!”這種親情多麼感人。

    本書定名為“歷險記”,作者自然對主人公的歷險經歷作了一番詳細的描述。其中便有密西西比河中的一個小島之行。他帶領喬·哈帕與哈克·費恩,一行三人在孤島上無拘無束的胡鬧與嬉戲中得到了由衷的幸福,但思家之苦和暴風雨的洗禮終使當海盜的美夢破滅,這次歷險也以失敗而告終。

    墓地的歷險顯然是對主人公心靈的一次嚴峻的考驗。而此後的山洞探寶、勇救道格拉斯寡婦等情節無不與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正是這一次次歷險凸顯了湯姆及其夥伴們的生活、性格的方方面面,更構成了他們豐富多彩的心路歷程。

    一系列具體細節的精彩描寫,讓一個栩栩如生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當他和貝姬在巖洞裡迷路,面臨著生命危險的時候,他一方面掩飾著自己對死亡的害怕,另一方面盡力安慰著貝姬,並積極尋找著生路,讓小姑娘感到他是個依靠,也讓讀者們看到了一個小男子漢的形象,並深深地喜愛上他。這部作品之所以廣受好評,也就順理成章了。

    除了湯姆·索亞之外,作者在本書中還成功塑造了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其中最令人難忘的當然要數湯姆的鐵哥們哈克貝里·芬。這也是馬克·吐溫所有作品中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哈克是位無家可歸的流浪兒,身上有不少惡習,抽菸、說髒話,是鎮上做父母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壞孩子”,但卻是湯姆·索亞的好夥伴。

    兩個人意氣相投,一起歷險,共患難、同享受。可他天生具有叛逆的精神,不願受種種“規矩”束縛,即使有了錢,他還是覺得睡木桶、穿破衣的生活自在。這個形象令人不禁想起我國那個家喻戶曉的早期的“孫悟空”來。有關哈克貝利·費恩的未來命運,意猶未盡的作者後來乾脆又以哈克為男一號,創作了《哈克貝里·芬歷險記》,該書裡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等著你欣賞。

    結語:

    我們無須學習或模仿湯姆的行為舉止,因為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今天的時代和社會環境與一百多年前已經大不相同。我們不必像湯姆當年那樣逃學、作弄老師,也不必像湯姆那樣去掘寶、當“海盜”。但湯姆身上的那種正義感、對舊事物的叛逆精神、臨危不懼的膽量、對家人的摯愛等,卻是我們今天閱讀這部經典作品所應汲取的精神營養。

    閱讀的時候切莫一本正經地去探討重大嚴肅的社會意義,尋找創造過驚天動地業績的英雄人物,那定會使你失望;不論你是大人,還是孩童,若是願意放下身段,忘卻自我,以純淨之心與故事中的人物同憂共樂,定會從中獲得無窮的生活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簡單的下酒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