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猛小猛
-
2 # 東閣村夫
現代有人經過訓練後是可以做到的,可以去百度有影片。不過在戰場上箭如雨下,僅僅依靠刀來擋箭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實戰當中射箭的人不會等你準備好了發射,被格擋的機率並不大。
-
3 # 尉霖
我們常常可以在武俠小說,或者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面:面對激射而來的密密麻麻的箭矢,大俠瀟灑的抽出刀劍格擋,只聽一陣叮叮噹噹的亂響,箭枝紛紛掉在了地上,大俠卻毫髮無傷。
這樣“撥開箭林”的場面,是對古代戰爭的真實演繹?還是隻是為了表現主角的英勇,而專門設定的場景呢?
真的可以用刀劍擋開箭枝嗎?我們先從古代弓箭的威力講起。
古代箭的速度,受到製作材料、拉弓力度、弓箭重量等影響,一般來說,速度大概為每秒四五十米。有人就要問了,這個速度算快嗎?我們來拿打羽毛球的時候,羽毛球的速度作比較。
羽毛球比賽中,羽毛球的飛行速度最高可達每秒83米,要比古代弓箭的速度更快。所以說,大部分古代弓射速都不快,從人眼能夠看清並準確分辨的角度來說,用刀劍擋開箭枝,是可行的。
雖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羽毛球和箭矢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羽毛球比箭矢更大,眼睛捕捉起來更容易,刀劍也比羽毛球拍的面積更小,所以用刀劍把飛箭撥開的難度無疑會更大。
除此之外,羽毛球如果沒接到,打到人身上,什麼事情都不會有。但如果是箭沒擋住,扎到人身上,可就是事關性命的大事了。這也是兩者之間一個很大的區別,要在戰場上格擋威脅性命的箭枝,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膽色。
其實在史藉中,是有過“能人用刀劍擋開箭枝”這樣的描述的,清人吳任臣就在《十國春秋•林二肇傳》中這樣記載:後周周世宗柴榮率軍南下,企圖消亡南唐。後周駙馬、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用箭射他,都被林仁肇格開。見他力撥亂箭,張永德非常吃驚地說:“敵方有能人,不可進逼。”於是急令退兵。
所以說,真的可以用刀劍擋開箭枝嗎?可以,但一定得是勇氣、敏銳、能力三者俱全的人,才可以做到。
-
4 # 南政昔風▲古代弓騎
古代打仗是可以用兵器將箭撥打下來的,但如果距離過近,後果不堪設想。由於古代弓箭的殺傷力極大,故此後人發明了鎧甲。
▲古代人中箭一擊斃命這種鎧甲改變了大將軍不怕千軍就怕寸失的尷尬場面,這使得弓箭在面對具裝士兵和武將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力。
▲非全甲士兵但國家不可能讓每個士兵都身披全甲,很多人都沒有鎧甲,那些有鎧甲的不是老兵就是武士和戰將,弓箭在這種情況下恰恰可以繼續生存。
▲萬箭齊發每當開戰之時,指揮者會讓弓箭手先輸出一通,其目的就是先殺傷那些無甲士兵,並且壓制敵軍計程車氣。
▲古代武將中間落馬不過考慮到距離的增加,弓箭手一般會考慮到拋物線,這使得箭失會從敵軍頭上砸下來,其威力也只會減小一點。
▲手持盾牌計程車兵這時捱揍的一方不用會朝著固定的一點進行防禦,這種防禦多半用盾牌,如果是在衝鋒過程中遇到一兩個人也可以用兵器撥打鵰翎。
▲大秦弩手不過這種撥打也只限於護臉,對於不穿盔甲的人來說,這種防護堪稱是微乎其微,雖可以做得到撥打成功,但危險性極高。
-
5 # 勇戰王聊歷史
理論上是可行的。
古代的弓箭初速最快大約是60米/秒,一般在40米/秒左右。而且,還要考慮弓箭在飛行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影響,會逐漸減速。按照這個飛行速度,只要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人是可以對弓箭進項閃躲或者直接拿兵器格擋的。
以人類反應速度0.1-0.4秒,弓箭的飛行速度是60米/秒,來舉例。如果兩軍對壘的舉例是200米,(肯定是曲射,弓箭末端速度會減少很多)弓箭在空中至少需要3.3秒飛行時間。那麼,人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來格擋一兩支箭。
但是,古代行軍打仗時,一般都是讓弓箭手齊射的。此時,面對飛來的“箭雨”,除了自求多福,就是趕緊躲到盾牌後面。
而且,如果是二三十米距離的直射,這麼短的反應時間,基本上沒人能夠躲得開。。。
總之,還是穿好盔甲,帶個盾牌吧。
-
6 # 東方評史
其實所謂的用刀劍把箭砍下來,應該是指用刀把對方射來的箭格擋到一邊去!
這個問題理論上應該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
這就跟反導一樣,在做試驗的時候用導彈打導彈是百發百中,因為你事先知道導彈何時起飛、那條軌跡,對方都計算的一清二楚,但如果進入戰時狀態的話,你知道他何時發射、走哪條軌跡?
所以,能不能用刀把箭攔擋下來這要看是在哪一種狀態和情況之下!
最早看到用刀把對方射來的箭格擋下來是小說連環畫李自成系列的《強渡漢水》,在連環畫中,劉宗敏一邊騎馬衝開官兵的包圍、一邊用刀撥打官兵射來的箭雨。
以後在劉蘭芳老師的《岳飛傳》和《楊家將》中,又常常的聽到某某大將一邊縱馬前行,一邊撥打鵰翎箭,這個所謂的“撥打鵰翎箭”指的就是用兵器把敵人射來的箭雨撥打到一邊去。
在《三國演義》第109回,困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一回中,有這樣的描寫: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姜維手無器械,腰間只有一副弓箭,因走得匆忙,箭都落了,只有一個空箭壺。
背後郭淮殺來,見姜維手無寸鐵,乃驟馬挺槍追至!
看看至近,姜維虛拽弓弦,連響十餘次,郭淮連躲數番不見箭到,知道姜維無箭,乃掛住鋼槍,拈弓搭箭射向姜維。
姜維急躲閃,順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郭淮追到近前,望面門上盡力射去,郭淮應聲落馬。
透過這段描寫可以看出,箭不僅可以撥打,而且還可以手接。
不過綜合看來,這種撥打箭雨只是出現在小說演繹和評書之中,如果再稍稍真實一點的話,在老武打片《少林寺》中倒是有這麼一個情節。
在電影《少林寺》中,王仁則的兵馬正在攻打少林寺,見久攻不下,王仁則遂命放箭。
少林寺僧情急之下一邊不停地用棍棒不斷的撥打鵰翎箭一邊後撤,隨後趕緊關閉山門。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戰鬥中如果發現對方射來的箭雨,是可以用兵器格擋到一邊去的!
古時的弓箭製作工藝遠不如現代,在威力上也應該有所不及。
一般來說,槍子是擋不住的,一是速度太快,二是也太短太小。
但是箭鏃就不是這樣了,它的射速不僅遠遠的低於子彈,而且長度最低也不會低於60公分。
這就為用兵器格擋箭雨提供了一個前提!
但是這個格擋的前提是有條件的,即便是箭桿再長速度再慢 也仍然不易格擋。
如果沒有這幾個情況出現,還是會擋不住的。
第一,距離太遠。
距離遠的好處一是箭的力道大為減弱容易格擋,二是速度很慢也容易看清。
第二,衝鋒的步兵或者大將早有心理準備。
如果衝鋒的步兵或者大將早有心理準備,這就大概相當於預警飛機,可以提前有心理準備,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能夠贏得幾秒鐘的準備時間,以免手忙腳亂。
然而,就算是出現上面兩種情況,格擋箭雨仍然不易做到。
如果按最樂觀的情況來說的話,也要看運氣了。
一是格擋箭雨作為一時應急之用,時間長了仍然會抵擋不住。
二是要有相當長的距離,距離長的好處一是箭雨的力道比較小,二是此時速度已經很慢。
如果距離太近的話,就算你再機靈也會被射成刺蝟的。
所以,綜合分析來看的話,撥打鵰翎箭也好、用刀砍箭也罷,如果成功一是看本人的單兵素質問題,二看當時的運氣問題,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絕對不會很多,並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是格擋不了的。
-
7 # 冷兵器研究所
我們不時在古裝影視作品中看到這樣的情節:劍客們會手持利刃擋住敵人射出的弓箭。最後,箭枝一根接一根地掉在地上。那麼這樣是否真的在現實中可行,古代戰鬥中的劍客能否將箭擋住而不造成任何傷害?
不過,史料中確實也有記載。據清朝吳仁珍《十國春秋林仁肇傳》記載,“仁肇獨騎回殿。永德故猿臂善射引弓射之矢至仁肇所輒為格去。”永德大駭曰:“敵有人未可逼也。”舍之歸。這位林永德向來以擅長弓箭著稱,然而林仁肇輕鬆的就把他的箭擋住了。
上面的描述是周朝皇帝柴榮率領軍隊南下,密謀摧毀南唐。後來著名的北周將領張永德用箭射南唐大將林仁肇,林仁肇開了箭。張永德見自己擋住自己弓箭的林仁肇,嚇得說:“敵人有壯士,不能前進”,於是命令軍隊撤退。
那麼我們真的有可能用劍擋住弓箭嗎?那麼我們需要知道古代弓箭有多強大。在古代,兩軍交戰時,通常是一箭之差。他們通常在五十步外,大約80米遠。根據經驗,這個間隔可以保證當敵人騎兵衝鋒時,自己的營地可以用弓箭射擊兩次穿越來阻擋衝鋒。據史料記載,最著名的古代弓箭“神臂弓”的最大射程為500米。在這個範圍內,箭會落下。至於箭的速度,與弓的材質、重量和強度有關。事實上,大多數古代弓箭射速都不快。最好能有每秒40或50米的速度。
在看到弓箭的速度和威力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反應有多快。我們可以看出快速物體與物體的距離和大小有關。最短視覺時間為0.07~0.3秒,其餘時間為0.17秒。
另一個詳細的例子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反應速度,羽毛球可以飛到300公里每小時,大約是83米每秒。這個速度比許多傳統弓快。
僅從混響速度來看,劍擋飛箭與羽毛球球拍的混響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因此,職業羽毛球運動能接發羽毛球。從理論上講,將領們一樣可以用劍來擋箭。
當然,在戰場上,除了身體上的要求外,還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勇氣來擋住威脅人類生命的箭。因此,一些史籍、小說、電視劇中的人物可以被遮蔽。根據經驗,有一位瞭解當代武術的人親自試驗過,從畫面上看效果是成功的。不過這種操作必須經過長期的專業實踐,一般人絕對不要模仿。
-
8 # 多雲轉晴WYS
我自己認為不能,當時戰場放箭不是小規模的,一次擊發數千上萬的箭支,也不是同時擊發,擋過第一波也擋不住後面的,所以擋不住。
回覆列表
用刀砍箭,這種情況一般只存在武俠小說當中!要不然歷史上夏侯淵也不願被箭頭射中眼睛,關雲長也不會中了毒箭了!
不過考慮到弓箭畢竟是人工力量,而個人體力畢竟有限!另外加上古人打仗普遍穿著厚重鎧甲,同時再考慮到古人步兵經常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利劍!所以單純的弓箭兵其實實戰中並沒有那麼想象的強大!
不過經過機械加成過後的床弩或者拋石機,其實如果達到一定量級還是可以形成一定攻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