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勃朗寧WU
-
2 # 相當旺德福
現掛≠砸掛。
有兩種情況,很容易讓人錯誤的理解為“現掛”。
第一,事先排好的,詞兒裡有的,不是現掛。
比如:
少馬爺和黃族明先生:“又高又瘦那是你爸爸!”
再或者:“我舅舅是馬三立!你說!什麼氏?!”
還有蘇馬:“康聖人也沒見過這麼癟的人……”
這些都不是現掛,只能算是砸掛。
第二,隨機抖個機靈、翻個和上下文毫無關係(有的還支的老遠)的笑料,就算尺寸再好,也不是現掛。
這種抖機靈,只能算是小笑話、小笑料或者起飛智,也不是現掛。
﹌﹌﹌ ﹌﹌﹌﹌﹌﹌ ﹌﹌﹌﹌﹌﹌ ﹌﹌﹌
綜上,其實絕大多的“現掛”,不是現掛。
按照題目的要求,試舉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好現掛,分享一下:
(那些個久遠的,只有耳聞沒親見的,暫且不提)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現掛,有馬三立老人從藝80週年暨告別舞臺演出中的《勸人方》:
“人生在世……我跟著您的板兒走,逮不著我您就走您的…”這段兒馬老真是忘詞兒啦(因為把幾十年的老詞臨時改了),年已耄耋的馬三爺這反應、這能耐,不服不行!
﹌﹌﹌ ﹌﹌﹌﹌﹌﹌ ﹌﹌﹌﹌﹌﹌ ﹌﹌﹌
還有少馬爺和大黃先生:
黃:我說“上”!
馬:我對“下”…
黃:我說“天”?
馬:我對“地”……
黃:我說“好”……
馬:你漏了“言”了……這個“栗子”怎麼找補都回不來,少馬爺乾脆破罐子破摔,給挑明瞭。
您說怎麼那麼寸兒,漏的偏偏是個“言”字?一語雙關,妙的緊吶!
﹌﹌﹌ ﹌﹌﹌﹌﹌﹌ ﹌﹌﹌﹌﹌﹌ ﹌﹌﹌
岳雲鵬孫越的《當行論》:
這次嶽嶽吃的栗子,是“唱當”的第一番當中,把“救火用的”說成了“旅行用的”。按理說這個見怪不怪,孫越的處理也中規中矩:
“你拿我們開心吶?這嘴呀就別說了!”
絕的是到了唱當的第二番…
嶽:旅行用的“小皮洗臉盆兒”一~個~
(臺下開始起鬨,孫越意識到觀眾還沒忘了前面那一番兒,於是將錯就錯:)
孫:(加重語氣)旅!行!用!的!
(岳雲鵬心神領會,將錯就錯再就錯)
嶽:你昨兒就說是旅行用的!這個現掛,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使到後來居然有鋪有墊、有翻有抖、有繫有縫,成了一個漂亮的圓包袱!
這是我近些年來,親眼見到的,最好的現掛之一。
不能不說岳嶽的走紅,不只因為他的“賤風”和有一個好搭檔。
岳雲鵬自身傑出的控場能力,也是他能走到如今這一步的主因之一。
以上……
-
3 # 用馬甲註冊
郭麒麟:來,喊哥哥
觀眾:哥哥
于謙:爸爸抱抱
在郭麒麟臺詞的檔口,觀眾冷不丁一嗓子,當時郭麒麟明顯有點慌,不知道該怎麼接了。可是于謙馬上接“爸爸抱抱”,既化解了郭麒麟的尷尬,又接上了觀眾的包袱,順帶著還佔了便宜,厲害!
-
4 # 鹹魚茶館
跟現掛對應的一個概念,就是“準詞兒”。
相聲表演一般都是死綱死口,所有詞兒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有時候逗哏看上去突然襲擊,把捧哏弄得一臉懵逼,然後突然甩出一個巧妙的包袱,那不叫現掛,那就是預設好的舞臺效果。
其實郭德綱跟于謙大部分時候都有這種默契,很多效果都是提前演練過的。網上流傳那些于謙現掛集錦,大部分是有備而來,絕對算不上現掛。把那個當現掛的觀眾,行業裡面稱其為“血空”,也就是血外行的意思。
相聲表演出現現掛的情況,要麼是演員嘴瓢說錯詞兒,不得不臨時改詞兒圓回來。
比如馬志明黃族民有一回說《大保鏢》,少馬爺突然嘴瓢,所以不得不臨時加個現掛。
馬:十八般兵刃我是樣樣精通(這裡原詞兒是“樣樣稀鬆”,一個諧音梗。)黃:(有點愣)哦~好啊!馬:(開始現掛)我就不說稀鬆!您也不樂也沒意思,乾脆我就精通!黃:(配合)你差點把我誆出來啊!!!馬:(圓回來了)他還得精通!(使相)還等這句,這句沒了!
這裡就是非常巧妙的一個現掛,自己刨自己,而且笑果還不錯,所以大師不是隨便吹出來的。
另外遇到觀眾搗亂,比如刨活之類,那時候也需要現掛,這時候就得考驗演員的基本功和心理素質,一旦現掛火候把握不好,很可能會打起來。
比如傳統段子《汾河灣》,演員說到“我其實是個戲子”的時候,德雲社小劇場經常會有男觀眾搗亂,在下面喊“鴨子”。
張雲雷早年就遇到過,當時他反應特別差,滿臉通紅不知道怎麼接,還得靠楊九郎玩命往回拉。結果那個男觀眾一直不停喊“鴨子”,差點把整塊活都弄泥了。
相比張雲雷的稚嫩,以髒活著稱的閆雲達就反應非常快,一聽到臺下喊“鴨子”,立刻用手指著那人“瞧,我同行來了~”結果現場反應非常好,既回懟了搗亂的人,也丟了一個很響的現掛。
還有一種現掛不但不巧妙,反而是演員業務不行的證明,那就是演員忘詞兒了,然後開始胡亂現掛,這種瞎鬧胡演,很容易把一塊完整的活弄得支離破碎,而觀眾的也聽得雲裡霧裡,只能跟著演員一起瘋。
這種所謂的現掛,只對粉絲有效果,畢竟粉絲就是來看人的,無論演得怎麼稀裡糊塗,只要臺上站的是自己愛豆,那就能幸福到極致。
所以說現掛這玩意兒,偶爾一用還行,可以顯示演員的應變能力,但如果拿現掛當正活使,那就是糊弄觀眾的不負責行為,絕對不能提倡。
-
5 # 棲鴻看紅樓
有一次岳雲鵬專場,自我介紹的時候觀眾反應平平,介紹孫越的時候歡聲如雷。
這是觀眾“日常撅角兒”的互動,也算一個默契了,岳雲鵬總是會表現出一臉委屈,還作勢罷演,要離開舞臺。
這時候呢,就需要孫越來“寵逗哏”,來哄他的小嶽嶽了。雖然明知是這樣的套路,觀眾也樂此不疲。
這次專場是在北展,孫越這樣哄小嶽:“我也沒想到,這不是離動物園近嗎。”
孫越曾在北京動物園工作了十年。“孫越養大象”,是小嶽嶽的百試不爽的包袱。現在孫越拿這個來砸掛,不僅觀眾會意大笑,連兩位角兒自己也笑了場。
-
6 # 莫待曉風吹1
我以前在書上看過介紹侯寶林大師現掛的一個例子,有一次侯大師正在小劇場表現相聲,正說到以前新人結婚時要邁火盆,預示婚後日子紅紅火火......忽然街上傳來消防車路過的笛聲 ,場內 秩序有些混亂,觀眾注意力分散,場面要失控,這時侯大師 煞有介事的說,瞧瞧,這誰們家結婚邁火盒,不小心失火了。觀眾大笑,注意力又被拉回來。
-
7 # 大肚腩
有一段郭德綱和于謙的《黃鶴樓》裡面。
于謙:劉皇叔。
郭德綱:留黃書?好書你都賣了?黃書你都留下了?有盤麼還?
于謙:再說我沒逮起來,你可快被逮起來了。
郭德綱:我沒留黃書啊。
于謙:你沒留黃書你惦記買黃書呢你!
郭德綱:怎麼的,留誰?
于謙:您要是喜歡您把這盤留下?
郭德綱:真是要了親命了,怎麼這麼亂啊。(拿手帕擦汗)
于謙:您還有一個擦汗的呢,我這兒都沒有知道嗎!?
我覺的于謙水平高就高在,這段說的越來越起勁著急的時候,看到郭德綱在擦汗,就順著說出這句話,我相信這段應該是臨場發揮的。
-
8 # 五樓十二城主
過去很多經典,最近幾年很少了,一是因為主流相聲演員少在劇場演出,二是大部分演員都是死綱死口,很少使用現掛。
近兩年印象最深的,一個是謙兒哥和石先生、老郭群口兒時說的“真特麼好”,一個是欒雲平和高老師使“所答非所問”這塊活兒時那句“那個小孩兒不要再哭了”和“已經抱出去了”,再一個,就是有次臺下小孩兒的那聲哭聲,和現掛效果一樣……
-
9 # FillingBugga
我感覺是張鶴倫和郎鶴焱在東北演出那次。
張鶴倫在臺上說:在東北,不能亂問。
對方問:你瞅啥!
你回:瞅你咋地!
就沒有第三句了,5分鐘後救護車進場!
然後教郎鶴焱,在東北,對面問你:你瞅啥!你要回答:我瞅你像我爸爸!
這時候,臺下觀眾搭腔:你瞅啥!全場爆笑,臺上張鶴倫也在笑,但是比較明顯,不知道怎麼接。
這時候,郎鶴焱接了一句:我瞅你像他爸爸!全場爆笑,氣氛到了高潮!
這就是現掛的妙處!
-
10 # andy109770276
最牛的現掛當屬當年張壽辰和馬三立在園子時,現掛回擊前面下場演員的砸掛。張壽辰回擊榮劍塵,編個發壽貼的段子最後包袱是“兒子是賤辰,爸爸是壽辰”。馬三立那個編的是兒子買藥,大夫交代爸爸吃三粒兒子吃六粒,怕忘了一路唸叨,“我六粒我爸爸三粒”。兩位大師巧妙的用名字和倫理哏製造包袱,舞臺經驗,反應速度和藝術水平可以說登峰造極了。最難的的是不像一般的現掛一句兩句就完了,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鋪平墊穩,娓娓道來,最後出其不意把包袱翻出來。感興趣的可以網上找一下相關文章看看
-
11 # 何用牛刀
有次去天津古文化街聽相聲,逗哏提到《金瓶梅》時,臺下有個貌似五、六歲的小女孩尖笑一聲,引得全場爆發大笑。逗哏顯然沒有料到這個意外,稍一停頓,接著對小女孩說:“你現在看《金瓶梅》還有點早。”捧哏介面道:“那多大能看了呢?”逗哏說:“怎麼也得上小學一年級吧!”又引起全場大笑。這個現掛充分體現了兩人臨場應變能力。是我在現場聽相聲印象最深的一次現掛。
-
12 # 愛生活的樵夫
郭德綱:人家相聲說的都涼調 好多人送的鮮花 花籃
于謙:嗯
郭德綱:我說的那麼賣力氣 我連個花圈都沒有
于謙:還沒到時候呢
郭德綱:唉? (老郭動手了)
-
13 # 雜拌兒
少馬爺問大黃:你爸爸多大啦?
皇族民:什麼都不懂。問老年人歲數,應該說高壽。
少馬爺:高壽?又高又瘦?
大黃回了一句:又高又瘦那是你爸爸。
-
14 # 真天下
郭:假如我在相聲界不受待見,
於:幹嘛假如啊。
郭:……
這兩句給我印象太深啦。
-
15 # 黃瓜市首富
我看到最好的現掛出自李伯祥,是網上一段影片。當時是紀念趙振鐸先生專場,李伯祥、李金斗和李立山合說了一段兒扒馬褂,李伯祥打了兩段快板兒都被人家認出來了,著急了,說第三段兒你們還聽過我就如何如何,隨後衝趙振鐸先生遺像鞠了個躬:師哥,您多保佑。當時看的哈哈大笑,實在是了不起的現掛。
-
16 # 金戈鐵馬98
相聲本身就讓人們藝術化了 其實沒那個高度 就是一個耍貧嘴 民間人才多了去了 全是現掛 居然成了藝術形式
-
17 # 就飛起來了
忘了是哪年的春節晚會,馬三立大師單口說名字:我這名不好,馬三立,只有三條腿立著,馬季,馬季呀,這也不好,馬系,都捆上了能好了嘛,姜昆,這名也不行,前兩天有人送他一車,他還特別高興,我告訴他別要啊,千萬別要,那兒送一車,這就叫將了,老將困住了……哈哈
-
18 # 使用者5149887279064
我說一個不是現掛,但覺得是最經典之一的。郭德綱說要買中南海的時候,相聲皇后說道:郭德綱,你胡說八道不要帶上我!那語氣,那恰如其分的停頓,那神情!除了相聲皇后,還了別人同樣一句話估計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
19 # 魚樂深海
相聲中最棒的現掛,必須得看看侯寶林和馬三立兩位大師,為我們獻上的精彩表演。
解放初期,侯寶林和郭啟儒兩位在一次演出中,就出現了一個很不和諧的情況。當時,二位正在表演時,侯寶林先生說,“我文化水平高,而且我還會說法國話。”還沒等捧哏的搭話,坐在前排的一位觀眾就很不高興地說了聲“cao”。
當時,觀眾們都在專心聽相聲,場子裡很安靜。因此,這句髒話就顯得特別刺耳。可是,臺上的演員,就算是不高興,也不能和觀眾對罵吧。如果裝作沒聽見,接著演,那麼,就會讓觀眾覺得這演員太沒本事,讓人罵了也不敢吱聲。
還是侯寶林大師經驗豐富,當場就指著臺下那位觀眾對大家說,“各位要是不信的話,下面這位就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剛才說的就是法國話。”
一句話,侯大師化解了尷尬,還抖出了一個包袱。臺下觀眾鬨堂大笑,為侯寶林先生的精彩表演鼓掌。而那位“會說法國話”的觀眾,更是被觀眾笑話得無地自容了。
在解放前,馬三立先生同樣遇到過一次這樣的尷尬。但那次製造麻煩的不是觀眾,而是單絃名家張伯揚。當時,馬三立在園子裡是壓軸出場,而張伯揚在馬三立前面表演。
那天,張伯揚表演的是水滸故事《獅子樓》中的一個片段。他在唱到最後一句時,突然改成了“要問武大郎長得怎麼樣,我下場來他上場。”然後倒退兩步,鞠躬下臺。
臺下觀眾先是愣了一下,以為他唱錯了。不過,馬止就明白過來了,這是張伯揚專門戲弄接下來上場的馬三立。又瘦又高的馬三立一上場,就成了又醜又矮的武大郎了。看他怎麼辦。
馬三立在後臺也聽出了問題。下面觀眾起鬨的聲音和口哨聲,已經響成了一片,大家都在等著看接下來的好戲。而馬三立又不能不出場,只得慢慢走上了舞臺。
等臺下稍微安靜下來,馬三立才開口說話,這張伯揚和我關係不錯,他不是故意給我難堪。他把這段唱詞,改成了江洋轍,那是因為他的嗓子不好,又鬧毛病了。
他們家裡人都這樣,他爸爸的嗓子就不好,也總鬧毛病。前兩天,他們爺倆還一塊去看病。到了醫院,大夫一檢查,張伯揚的嗓子都發炎了,就給開了藥,還囑咐他一定記住,每天得吃兩粒。
然後,又給他爸看了嗓子,一看不要緊,比張伯揚的還嚴重,這下兩粒就不夠了,得吃三粒。怕他爸爸歲數大了,記不住,就讓張伯揚記著。別記錯了,你是兩粒,你爸是三粒。
張伯揚還真聽話,回家一路上都在唸叨著,我兩粒,我爸三粒。我兩粒,我爸三粒。我兩粒,我爸三粒。這時,臺下觀眾早就聽明白了,這個現掛的包袱太精妙了。於是,爆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笑聲。
馬三立像是沒事嘮家常一樣的說話,就把尷尬化解,還有力地回懟了過去。把故事情節和觀眾情緒完全都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做到這一點。
而此時,躲在後臺想看笑話的張伯揚也被馬三立的相聲功底折服,雖然吃了大虧,但也還是開心地笑了。
-
20 # 遙遠救世主
我說一段吧,崔金泉年輕時候,應該是業餘相聲演員,有一次節假日在天津“工農兵小劇場”,就是現在濱江道和新華路交口“麥當勞”。返場演的《打噴嚏》,最後是山東人打噴嚏,打完噴嚏,正好工作人把全場燈開亮了,崔說我這個噴嚏把燈都震亮了,全場大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崔金泉,當時雖然是業餘,但是說的已經很不錯了。
回覆列表
據馬季回憶,有一次侯寶林表演相聲《學法語》,臺底下一觀眾突然非常不屑的來了句“操……”,當時臺上臺下全楞了,侯大師趕忙接了一句“哎,這就是我同學……”,那意思這句不是罵人,是法語,觀眾們鬨堂大笑,那個人灰溜溜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