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鉛筆的線條

    劉邦給韓信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最後讓呂后關在一個懸空的木頭籠子裡,用布遮住被用竹子做的劍捅死的,正應了劉邦的三不殺諾言!

  • 2 # 千夜看世界

    劉邦沒有直接殺韓信,真正動手的是呂后。

    電視劇《楚漢傳奇》裡拍過這段,呂后對韓信說,我知道皇上跟你的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刀不殺。”蕭何用計將韓信騙入長樂宮鍾室,一群宮女用麻袋把他套頭,然後棒殺。這非常殘忍,堂堂一代戰神,幫劉邦滅掉項羽的最大功臣,居然死得如此窩囊。

    韓信的是如何死的,正史沒有詳細記載,這一段情節,其實是按照流傳野史拍的。雖然不是正史,也八九不離十了,因為漢朝的史官是不敢正兒八經地記載,淮陰侯韓信是如何被開國皇后做掉的。

    《史記》記載,劉邦帶兵去平陳豨之叛,回來接到韓信的死訊後“且喜且憐之”,其實“喜”還是比較多一點的。不殺韓信,劉邦難以安枕。雖說呂后是執行人,這肯定是得到他的授意。

    可憐當年王過齊、楚兩地的韓信,就這麼死於婦人之手。他臨終遺言是: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被夷三族,父母妻親族統統被剿滅。這就是斬草除根,後來太史公為他做傳,半點跟他有關的家族資料都找不到,所以在《史記· 淮陰侯列傳》裡,韓信看上去是個無父無母無根無憑的人,像是天上掉下來的一樣。

  • 3 # 80後愛電影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來,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 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 4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謝謝悟空邀請。劉邦承諾不殺韓信,是當時韓信在軍中威望達到鼎峰,韓信有點威逼劉邦的意思,要劉邦承諾天下統一以後,不能用任何方式殺他。這種做法其實已經遭到劉邦的猜忌了,再說皇帝真想殺一個人,要理由嗎?不需要,想殺就殺。迴歸正題,韓信為何逃不掉被誅殺的命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韓信的確功高蓋主,消滅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自己名揚天下,劉邦信不過他沒過多久就收繳了他的兵權。韓信自己眷戀權利富貴,忘乎所以,自認沒有他,劉邦不可能取得天下。不懂得功成身退,得到善終的都知道明哲保身,低調從事。

    2.韓信官職上的變動,有齊王到楚王再被降到淮陰侯,韓信多次在人前表達過自己的不滿,這也使得劉邦懷疑他。

    3.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後,閉門不出,恰逢當時陳琢反叛,而韓信與他多次與叛軍有書信來往。這可就是謀反叛逆的大罪了,這件事被人告發到呂后那去了,呂后與蕭何設計騙韓信到宮中,之後被殺。劉邦因為與韓信有過約定,韓信也不怕,可是劉邦把韓信交給了呂后,呂后派人把韓信綁到長樂宮,之後把他殺了。被殺的經過不細說了,有很多版本,也有很多說法。這件事也是最致命的。

    4.綜上韓信是統兵打仗的軍事天才,可他的性格缺陷和政治才能低下,就造成他不得不死的結局了。

  • 5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漢書·刑法志》之中提到:“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這是一種名叫“具五刑”的刑罰,並且說韓信和彭越都是死在這種刑罰之下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具五刑呢?這種刑罰很是歹毒,行刑之時要先在犯人的臉上刻字,之後割掉他的鼻子,砍掉雙腳,最後再用竹子鞭笞至死。行刑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最後還要將犯人的頭割下來,懸掛在城牆上示眾,而其身體卻要被剁成肉醬,拿到市場上販賣,讓其被萬人食用。

    韓信被剁成肉醬後分給各路諸侯王吃並且派人監督。

    所謂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只不過是民間流傳的罷了。另一方面說明呂后讓韓信死並沒有違背劉邦的諾言而已。

  • 6 # 歷史小昆蟲

    韓信怎麼死的,韓信的一生就是個傳奇!一生大起大落,北宋宰相呂蒙正在《寒窯賦》中這樣說到“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大軍事家,被後世奉為兵仙。他功高於世,最後卻落了個被誅三族的下場。

    韓信經過蕭何推薦給劉邦並幫助劉邦把項羽打敗,建立了漢朝。韓信被封為楚王,但是劉邦怕韓信勢力坐大,就想殺掉他。後來韓信遭人陷害被貶為淮陰侯,於是心生怨恨,而恥於與周勃、灌嬰等人為伍。

    公元前197年,陳豨謀反,韓信企圖趁劉邦平叛之機,襲擊長安,結果被人告發。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韓信猶疑不定,但還是來到長安。結果一到長安,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最後被呂后和蕭何合謀而殺!

  • 7 # 李雲飛40897054

    韓信之死可以說是太冤了,一代軍事家,在戰場上指揮滅齊國七十多座城,垓下大破項羽,最終慘死在長樂宮,這不是謀反原因,而是宮廷之中政治爭鬥,謀反只是個理由。當年,蒯通勸其兩次起兵自立為王,形成項,劉,韓,三國對峙,他卻因為自己功勞大,認為劉邦不會殺他,太相信劉邦,沒有造反。

    其實當他從王削到侯就應該做好準備造反,應該明確早晚都會殺自己可惜還是沒有動,沒收兵權之後要造反還不是飛蛾撲火?這一切的原因在於韓信態度本身就不堅定,沒有自危意識。而韓信軍事方面太厲害了,劉邦有所害怕,自已百年之後,劉邦為了自己後代,必須除掉韓信,韓信功成名退也不行,韓信之死是註定的。 雖然韓信曾經有功於漢朝,劉邦許他“三不殺”,意思是無論以後韓信做過什麼,能看見天空的地方,漢朝就不殺韓信;能看見大地的地方,漢朝也不殺韓信;任何屬於漢朝的鐵器(或言兵刃)不能用來殺韓信。結果現實是殘酷的,韓信什麼都沒幹,就被呂后害死了。 殺韓信時呂后戲謔的說:“你韓信既然有三不殺,那我就殺你個三不見。”便用籠子把韓信關起來,蒙上黑布,使他看不見天看不見地,然後指使一群宮女拿著削尖的竹子把他捅死了。所謂三齊王五不死根本就是民間傳說子虛烏有,不過劉邦可能是對韓信做過類似免死金牌丹書鐵券的承諾,可是有什麼用呢? 明朝的朱元璋發了好多丹書鐵券,但是有丹書鐵券的人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殺掉了。生與死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不會因為一塊牌子改變。呂后殺韓信的時候,劉邦不在長安,也並不知情。後來劉邦得知韓信死了,《史記》上寫的很傳神“且喜且憐之”。

  • 8 # 我要嘗試一下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接觸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合稱“漢初三傑”。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沒人敢與他爭鬥,著有兵書三篇。

    韓信的一生,前期發展並不順利,生活困頓卻不願意平凡勞作,但是很喜歡研究戰術和軍事部署。後來由於鍾離昧的推薦進入了項羽軍隊,但是沒有受到項羽的重用。後來被蕭何推薦了給劉邦。劉邦讓韓信做了大將,由此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得到了盡情發揮。

    在韓信掃除剿滅了趙、燕、齊等諸侯後,其帳下謀士剻通勸他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他有“婦人之仁”,感念劉邦的重用,猶猶豫豫,不能痛下決定,以致失去了最佳的與劉邦平起平坐的稱雄機會。以後呢,可能是有稱王的心卻沒稱王的膽了。

    有稱王的心,就不會願意久居人下,早晚出事。這不,據《史記》記載,韓信聯合陳豨一起謀反,他和陳豨說好讓陳豨在鉅鹿起兵叛亂,他則留在朝中作內應。劉邦率兵征討陳豨,韓信裝病不願跟隨。劉邦走後,韓信和家臣計議:假傳聖旨釋放囚犯,帶領囚犯襲擊在京城的呂后和太子。由於韓信囚禁了得罪他的家臣,家臣的弟弟就向呂后告密,呂后和蕭何商量對策,由蕭何把韓信騙進宮中,最終將韓信擊殺於長樂宮鍾室。

  • 9 # 小豬世界觀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世界的法則自古如此。韓信被稱為兵仙,卻看不透這一點,確實讓人費解。

    韓信有劉邦的免死口諭,他自己可能也認為,有了這個不殺之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畢竟,這個約定是出自帝王劉邦之口,何況君無戲言。

    他可能把劉邦想的太好,把劉邦看的和韓信自己帶兵打仗一樣,對下屬的許諾,就一定會遵循。韓信在軍中一定是信譽極高的,要不然這麼多屬下也不會服他。

    豈不知,兵者,詭詐也。

    他一生打仗,將這條規律,在敵人身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卻沒想到,劉邦將此用在了自己人身上。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三不殺”的說法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其大致意思是漢高祖劉邦曾經允諾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金(金屬)不殺”。什麼意思呢?就是看得見天地的地方不殺,看得見金屬器(武器)不殺。人立足於天地之間,怎麼可能不見天地?難道懸浮在半空?換言之,這等於就是劉邦頒給韓信的一塊“免死金牌”。

    但這不過就是劉邦需要韓信為自己打天下時籠絡韓信所用的手段而已,劉邦這個人是出了名沒有底線,說過的話,轉頭就能不認賬。在韓信打下齊國、逼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時,實際上就已經觸碰了劉邦心底的紅線了。但是,劉邦礙於形勢,不得不對韓信予以忍讓並繼續籠絡,直接給韓信封為了齊王。但是,樑子算是結下了。

    楚漢之爭結束之後,韓信又私自接納了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昧,讓劉邦更加起疑:“韓信想要幹什麼?”雖然韓信在聞訊後“經理亂投醫”——殺了鍾離昧向劉邦表忠心,但是劉邦心中已然對韓信動了殺機。但是,彼時異姓諸侯王勢力尚未被剪除,殺了韓信會讓其他異姓諸侯王有“唇亡齒寒”之感,甚至可能逼他們鋌而走險。加之劉邦對韓信有“三不殺”之約,最終劉邦暫時放棄了殺韓信的念頭,利用出遊做夢之機一舉拿下了韓信。然後,假惺惺赦免了韓信,將其由楚王降為了淮陰侯,“半幽禁”於其長安府邸。

    但是,劉邦此舉是迫於無奈,他內心根本不放心韓信。在燕王臧荼、韓王信等人“謀逆”之後,劉邦對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也越來越不放心。就在這個時候,陳豨又在代地舉起了反叛大旗。而在長安的韓信也坐不住了,私下裡個陳豨玩起了曖昧,企圖利用陳豨東山再起,再次犯了劉邦的大忌。彼時,劉邦在平亂軍中、無暇他顧,加之不想擔負誅殺功臣的惡名,誅殺韓信的任務便落到了呂后頭上。很多人說是呂后殺死了韓信,與劉邦無關。但是,不要忘了,彼時的呂后並不是漢惠帝時期和漢惠帝去世之後的呂后,要誅殺曾經的異姓諸侯王、在位的列侯,呂后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劉邦的。換言之,要殺韓信的就是劉邦,呂后只不過充當了殺手的角色而已。

    在利用蕭何誘捕韓信之後,呂后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劉邦的“三不殺”。雖然劉邦那句話只是拉攏手段,但是彼時劉邦地位不同了,他已經君臨天下,君無戲言!呂后的確是個人才,為了不違背劉邦的“諾言”,呂后居然讓人把韓信用黑布袋套起來吊在了暗室之中,讓韓信“不見天、不見地”。那麼,“不見金”又如何解決呢?呂后不愧是呂后,居然讓人用削尖了的竹棍兒捅死了韓信!一代戰神韓信就這樣屈辱地丟掉了性命,而劉邦的那句“諾言”仍然有效……也難怪韓信臨終前說出了“悔不聽蒯徹之言”。古人常言“與尋常人交,共富貴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富貴難”,不是沒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願意看三遍以上的華語電影(我猜應該都是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