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詩詞裡面都出現過“長安”或者“長安道”
20
回覆列表
  • 1 # 東東and阿東

    長安是古代都城,是中國古代商業和貿易中心,文人異士大都集中於此。皇城亦是在此,景色優美,富麗堂皇,自然會引起許多詩人的作詞感情。

  • 2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你讀書一定很認真,也善於思考,要不怎麼會提出如此有價值的問題。

    一 意象問題

    中國詩是以抒情為主的,感情這東西又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要讓感情很形象很生動的表達出來,能很好的打動讀者,引起共鳴,最好的辦法就是藉助意象來抒發感情。

    意象就是詩歌中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物象,一組有相同趨向性的意象構成意境,形成畫面,這樣直觀性增強,表達效果也容易出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道理就是如此。

    意象的形成是由詩人和讀者在歷史的選擇中共同經營起來的,不是一下就有了,有一個積澱認同的歷史過程。一個意象,只是一個詞語,後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別的感情。在詩歌中運用意象,能使詩歌語言更為簡潔生動。,能更好的引起讀者聯想想象。

    二 長安問題

    “長安”能成為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有其客觀的原因。

    提到長安,我們馬上會想到周秦漢唐,再向前一步,發現長安是歷史上十三朝古都。西周都於鎬京,今天西安的豐鎬路就與此有關。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建都咸陽,今西鹹國際機場不遠處,咸陽西安相距幾十裡,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很大的一體性,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咸陽故長安”,秦都於長安是一種寬泛的說法。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強盛的封建王朝,西漢和唐朝都是建都長安,東漢在末期也曾遷都長安。任何時期,京城肯定是一個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久扮演京城的角色,自然會成為政治和文化的一個形象符號。

    三 長安作為意象的問題

    在唐代,長安是建功立業大展宏圖的地方,是文人們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寄託,文人幾乎沒有不到長安的。中國詩歌意象也是成熟於唐代,唐詩對後世又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唐和其以後的詩詞中長安作為一個重要的城市意象廣見於詩詞中就很自然了。

    “長安”作為詩歌意象其遠源於晉代。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訊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至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叢集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世說新語 夙惠》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都是是化用這個典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愴痛。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人看盡長安花”,孟郊金榜提名,富貴榮華高官厚祿的夢想,自然從帝京長安生出。

    “惆悵江湖釣客手,卻遮西日向長安”經歷了宦海沉浮,塵衣鬢雪的杜牧雖然重做京官,但生出了對帝國衰落和自己命運的傷感之情。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對於邊關戍卒,長安又成了家鄉故園和親人的代稱了。

    “長安古來名利地,空手無金行路難”(《送張山人歸嵩陽》,白居易從朋友的處境中認識到名利繁華後面的滄桑和落魄。

    “生作長安草,勝為邊地花”文人的戀京心態在唐末卿雲的詩句中表達的多麼深刻。

    不勝列舉的長安意象詩句,抒發了詩人建功立業、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感懷落魄等各種情感,詩人們對這一意象情有獨鍾。

    總結

    長安作為詩歌中的意象,在盛唐,鼓舞引領文人的精神,在晚唐,撫慰詩人們的靈魂,長安是文人們的精神歸宿,並由此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代的詩詞中,常也把長安借用做京城,儘管京城是洛陽。長安意象,在詩人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中是複雜和多樣的,野狐在此也只能點到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凱麗演過什麼影視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