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遼寧有歷史

    在回答康熙的權利有多大之前,先說一說中國皇帝的權利有多大。

    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按照這句話來理解,理論上講,中國的皇帝權利無限大。因為整個國家都是皇帝的,所以,“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

    實際上也是,在兩千多年的皇權統治中,真的有不少皇帝為所欲為、肆意妄為,真正實現了“放飛自我”。但實際上,這樣的皇帝往往帶給國家和人民以災難。

    雖然理論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但實際上,皇權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或受相權制約、或受外戚影響、或被宦官把持,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數不勝數。

    結合這個問題,康熙也是如此。理論上他的皇權無法無邊,但他年少繼位時,就受到鰲拜制約。後來,他的權利又受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不過後來,隨著康熙政治技巧越來越嫻熟,他的權利越來越不受制約,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

  • 2 # 探春米

    封建時期的皇帝權利都很大,除了少數幾位,畢竟高度中央集權,殺伐決斷都在皇帝一人,一念之間。

    而康熙皇帝對於權利的全面掌控應該是拔出鰲拜後。

  • 3 # 百家宗祠

    《少年康熙》劇照

    1669年6月23日,康熙在歷數鰲拜“結黨專權、紊亂朝政”等諸般罪行之後,當廷宣佈處分決定。除圈禁鰲拜及其一兄、一子,處死班布林善等九名死黨外,其他概予從寬,或減罪,或免職留任,或免於查處,就連遏必隆也被“免其重罪”,得到寬宥。

    在鰲拜擅權期間,凡受其迫害致死、革職、降級者,均分別情況一一予以平反昭雪。康熙親自批示:恢復蘇克薩哈世職,由其唯一倖存下來的小兒子蘇常淑承襲;蘇克薩哈族人白爾赫圖在冤案中一同被害,亦恢復世職,由其子白爾肯承襲;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追賜諡號,按法定禮儀祭葬,又送三大臣的兒子入監讀書,並分別給以官缺。

    對鰲拜集團的處理,涉及權力更迭,人事關係甚為複雜,但康熙僅用十天時間就乾淨利落地處理完畢,而且法外施仁,頗得民心,這些都表明年輕的皇帝確實已日趨成熟。

    《少年康熙》劇照

    對於十六歲的康熙來說,1669年這一年具有特殊的意義,隨著輔政體制的徹底終結,屬於他的、真正意義上的“康熙時代”開始了。

    在清除鰲拜集團前,康熙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即預示他下定了與以輔臣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分道揚鑣,重新恢復順治朝開明政治的決心。1669年8月,南懷仁等三名傳教士為湯若望等人鳴冤叫屈,禮部接到訴訟後予以駁回,康熙對禮部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於是命議政王大臣會議進行重審,並要求將“是非議明”。

    湯若望案本來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連首告楊光先都從未能夠提供任何確鑿證據。最為可笑的是,楊光先並不懂治歷,當朝廷要他去欽天監任職時,這位老兄只能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數”加以推託。朝廷不準,硬讓他當上了欽天監監正,結果他在推算時錯誤百出,連閏月都能算錯。楊光先曾經大言不慚地狂言“寧可使中夏(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魯迅幽默地評論道:“他大約以為好曆法專屬西洋人,中夏人自己是學不得的,也學不好的。”

    “湯案”以前碰不得,系因它為鰲拜等人所定,如今鰲拜已經倒臺,皇帝又下達了要求將“是非議明”的旨意,自然不難查清。康親王傑書很快就領銜奏復,報告湯若望案確屬冤案,湯若望等人“並無結黨亂行之處”,乃楊光先依附鰲拜,“捏詞誣告”。

    湯案終於得以昭雪,案中的所有受害者都“照原官恩恤,其流徙子弟取回,有職者各復原職”。議政王大臣會議原擬將楊光先即行處斬,康熙念其年老,才加以寬免,此人後來也病死於被遣回籍的途中。

    此時湯若望已經去世,康熙下旨恢復其原官銜,重賜“通微教師”稱號(原為“通玄教師”,因避康熙御諱而改)。12月8日,他賜地厚葬湯若望併為之撰寫祭文,下葬之日,還親自隨同孝莊蒞臨墓前致祭。

    1670年10月,康熙“命改三院為內閣”,接著又重新設立了翰林院,至此,由順治朝開始的內閣和翰林院都成了定製。與此同時,對於父親的施政,康熙也不是無條件地予以認同和繼承。順治生前對太監過於放任,康熙則始終對宦官干政保持著足夠警惕,康熙一朝,宮中太監不僅數量少,而且管理十分嚴格。太監們平時不允許隨意出宮,如果有事請假出宮,白天出去,晚上一定要回來。

    在康熙看來,太監不過是宮中的奴婢僕從,和灑灑水掃掃地的用人無異,根本沒有資格也不能讓他們干預政事。他和身邊的一些御前近侍太監關係很好,但也只會讓他們幹些跑腿打雜的事務,平常大家說的都是“家常閒談笑語”,而從不涉及國家政事。

    太監會干政,其他近侍也會。輔政期間,輔臣們借順治遺詔對太監勢力進行清除,上三旗包衣趁勢而起,特別是鰲拜擅權時,不少官員往往勾結宮中包衣,形成了“或潛為援引,或畏威趨奉”的歪風。康熙嚴禁近侍干政,並鄭重宣佈以後如果誰再不遵禁例,“定行從重治罪,決不饒恕”,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了孝莊身邊的近侍——儘管康熙十分尊重祖母,但他絕不允許別人透過這一特殊渠道來干預政務。

    《少年康熙》劇照

    鰲拜擅權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啟示,讓他知道,權力只有抓在自己手裡,才能做到指揮如意,得心應手。一俟擒拿鰲拜,康熙就立即收回了輔臣原有的代為批紅權,此後,各處奏摺所批硃筆諭旨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從無代書之人,直至晚年,在右手因患病不能寫字的情況下,他寧可用左手執筆批旨,亦“不假手於人”。

    康熙從鰲拜事件中吸取的另一個經驗教訓,是不能坐視大臣們懷挾私仇,互相陷害。自鰲拜倒臺後的三四十年間,再沒有發生過大臣相互攻訐的事,更不用說蘇納海案、蘇克薩哈案那樣的慘劇了,康熙後來很是欣慰地說:“此一端,朕心頗以為善!”

    宦官、近侍不能幹政,又無大臣互訐,這就讓內閣大學士的職能得到了正常發揮。康熙廢除輔政體制後,首先對內閣中的滿人大學士進行了調整,索額圖因功由一等侍衛遷升內三院大學士,恢復內閣後,他被授予保和殿大學士,像其父索尼生前一樣,成為了內閣直至朝廷中最有權勢和聲望的大臣。

    順治時期的內三院大學士已逐漸形成“三滿三漢”對等制度。一般來說,漢人比滿人的學問要好,而在漢人中,南方人比北方人的學問又要更好一些。康熙比較重視推動南人入閣參政,他的辦法是先從翰林院中選拔南人擔任日講起居注官,後者主要幫助皇帝學習漢文化,也用來諮詢時政,雖然官職並不顯要,但升遷較快。以熊賜履為例,他是湖北孝感人,首任翰林院漢掌院學士,在康熙親政初期,他因一再上言針砭鰲拜而受到康熙的器重。鰲拜倒臺後,熊賜履充日講官,每日在殿上為康熙“上陳道德,下達民隱”,康熙也“每虛己以聽”,幾年後,終被超授為武英殿大學士。

    至康熙朝中期,內閣共有大學士六人,其中兩名滿人,四名漢人,四名漢人中,南北漢人各半。這是康熙精心設計和安排的結果,體現的是滿漢聯合,南北漢人共同參政的政治理念。在全新的體制下,大學士們以不致重蹈輔臣覆轍,侵犯皇權為前提,應皇帝要求積極贊襄機務,使內閣真正起到了中樞機構的作用。

  • 4 # 小李講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糾正一個詞語。“權力”和“權利”,前者是指有權支配他人的強制之力,跟他對應的詞語是“責任”,後者一般指了賦予人們的權利和利益,是法律概念,跟他對應的詞語是“義務”。

    皇帝的權力非常之大,皇帝的權威非常之重。

    皇帝的權力來源於自西周以來的宗法制度和西漢董仲舒所說的君權神授的概念。皇帝的權力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為一體。古代皇帝又稱“天子”,代天治民。可見古人將富有傳奇色彩的天與統治者皇帝相結合,突出了皇帝治理天下的合理合法性。

    △影視劇中康熙皇帝的形象

    清朝皇帝的權力

    清朝處於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封建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沿襲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清朝沒有丞相,沒有相權來干擾皇權的執行。但清朝前期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種富有民族民主議事制度的會議,勢必會分割一部分皇權。康熙皇帝的一生就圍繞著怎樣分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來加強自身權力的鬥爭。

    △康熙皇帝行獵圖

    康熙皇帝的權力

    康熙皇帝的權力分為兩個階段:

    時間節點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除鰲拜事件。在這之前,康熙皇帝無實際權力,清朝實際權力的執掌者為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後鰲拜專權。第二階段是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除鰲拜後,康熙皇帝開始掌握實權。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始設南書房來作為自己的秘書班子,來打壓和分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部分權力。

    △康熙皇帝朝服像

    康熙皇帝的評價

    康熙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時間長達五十三年。他在位期間,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派人處理俄國入侵問題。清朝國力也在康熙皇帝執政期間穩步上升。康熙皇帝的廟號“聖祖”,也是“雖曰守成,實為開創”。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千古一帝。

  • 5 # 吐槽無解

    皇帝好比一個時代的絕對領導人,具有殺伐之權,更何況康熙盛世那是一個歷史鼎盛時刻,可想而知康熙權利對於當是的社會是何等範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宅基地繼承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