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雨2019

    巴基斯坦為什麼成為"巴鐵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友誼非常堅定。 東北方言:鐵子 非常好的朋友因為中巴兩國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印度。 中國長期以來對巴基斯坦給予了很大的援助。在巴基斯坦如果你說自己是華人,很多人都會把你圍住和你打招呼。全世界唯一一個因為其他國家的友誼而修訂法律的國家就是巴基斯坦:《破壞中巴友誼罪》。由此可見中巴關係非同一般。 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巴基斯坦把全國的戰略儲備帳篷都調集出來,第一時間運往汶川災區。

  • 2 # 浮生一醉

    一個是歷史和宗教、以及克什米爾地位、東巴基斯坦獨立等原因,使印、巴成為死對頭;二是印、巴的綜合國力嚴重不對等,巴基斯坦需要一個足夠強大、而且“近水能救近火”的盟國;三是中、印兩國同為地區大國,並且都有成為世界大國的“資質”,雙方的全方位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和長期的,中、印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朋友。中國“南向”巴基斯坦和印度“東向”越南都是互相牽制的必然動作;四是即使撇開中印、中巴的地緣政治因素,中國也有繞開“西太平洋”之弧、借路出海的現實迫切性,巴基斯坦也有發展經濟、穩定國內的必然需求;五是巴基斯坦確實是“鐵心向華”,對華友好都寫進了憲法、寫進了小學教科書,真真是“從娃娃抓起”,這種意識培育不會被政治所左右,只會左右政治。……所以,中、巴友誼這塊“鐵”在可以眺望的將來,不僅不會生鏽,還有鍛造成“巴鋼”、“中鋼”的廣闊空間。

  • 3 # 木春山談天下

    巴鐵的本意是“巴基斯坦是鐵哥們”的簡稱。這是網友或者民間對中國與巴基斯坦關係的一種稱呼,此前並沒有進入官方的話語體系。就類似很多網友或者軍迷,喜歡把中國稱作“我兔”一樣,這不僅沒有貶義,反而覺得有種親切感。

    巴鐵這個稱呼隨著中巴關係越來越好,也逐漸被官方媒體所認可。從民間走向官方話語體系。2015年習訪問巴基斯坦的時候,官媒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就公開用巴鐵來報道兩國關係,除了用巴鐵形容關係,還用全天候夥伴來形容。這就意味著巴鐵基本等同於全天候夥伴。另外《人民日報》還專門提到,兩國關係非常友好,“鐵還會變成鋼”。

    巴基斯坦方面也瞭解到中國民間對巴鐵這個稱呼的發明,巴基斯坦的主流媒體《黎明報》多次用iron brothers,iron friends,ironclad friendship等來形容兩國關係,意思與華人所言的巴鐵是一樣的。

    不過西方媒體對中國民間對巴基斯坦稱呼巴鐵的看法並不完全認同。知名的國際關係雜誌《外交政策》在兩年前就引述全球知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所的一份研究結果,專門針對中巴關係寫了一篇文章。皮尤對華人和巴基斯坦人分別作了如何看待對方國家的調查。結果是78%的巴基斯坦人喜歡中國,但只有38%的華人喜歡巴基斯坦。想看全文的可以點選:http://foreignpolicy.com/2015/04/22/china-pakistan-relations-trade-deal-friendship/

    之所以產生這個結果,外國的專家學者也很好奇。他們分析一個原因是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需求,與中國對巴基斯坦的需求並不等同。或者說相對中國需要巴基斯坦而言,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需求更大。華人的選擇餘地更多。比如受訪者認為巴基斯坦貧窮、暴力事件多,政府管理能力差等。這些影響了中國民間對巴基斯坦的觀感。

    其實巴鐵這個稱呼更多還是從一種軍事角度出發來發明並進而有所含義延伸的。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印度關係鬧僵,一度兵戎相見。印度就成了中國在西南部的戰略威脅之一。而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宿敵,70年代開始巴基斯坦對社會主義陣營開始接觸,中國也在其中。雙方互有所需就形成了一種戰略關係。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印度威脅,或者印度威脅減小的話,巴基斯坦的巴鐵效應就會減弱。

    但數十年來,中巴關係超越了軍事合作,在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發展迅速。這給巴鐵的定義注入了新含義,也正是中巴雙方用“全天候朋友”來定義更為恰當。

  • 4 # 邱永崢

    兩國在戰略利益上相互支援,不受任何國際環境的影響,這是稱巴基斯坦為“巴鐵”的基礎。以最新的洞朗對峙為例,巴基斯坦不但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而且在對峙期間,巴印在克什米爾地區“巧合”地炮火連天,給印軍在克什米爾當面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當美國在巴基斯坦反恐問題上施加極大壓力的關鍵時刻,中國外長表示,巴基斯坦所做的反恐努力應該得到理解與支援,反倒是某國做的事讓人深思。這樣的互動與支援在中國周邊鄰國裡是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大道理不多講,還是說我自己的切身體驗吧。赴巴基斯坦瞭解反恐怖戰爭和報道當地的中巴合作狀況,我自己的體驗如下:

    1、中國臉就是“最高級別的通行證”:2009年至2012年,也就是巴基斯坦反恐局勢面臨最嚴峻的時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警備森嚴。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使查驗證件成為家常便飯,出個門去個酒店得提前幾個小時。不過,只要你是華人的臉,到星級酒店吃個飯約見個朋友,負責安檢的安保大叔或者警察多半是友好一笑就放過關了,剩下的,哪怕長一張美歐的臉,對不起得寬衣解帶開包翻箱查驗半天;去伊斯蘭堡政府區的總理府聯絡公務,負責安全守衛的政府軍官兵也就是探頭進車裡看一眼:中國朋友?OK,立即放行透過;即便守衛比總理府還嚴密的陸軍總部,我們也從來無需亮出證件什麼的。走了全球三四十個國家,在巴基斯坦是唯一“靠臉通行”的國家。

    2、中國面孔最受當地民眾的待見:儘管少數不良者近年來多少透支了“巴鐵”對華人的良好印象,但中國面孔仍最受當地民眾的熱情。每次赴巴公幹,只要趕上節假日,總能不出意外地獲邀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我的一個小同事因為當時尚未婚娶,以至於陪同我們的大哥非想把他的女兒嫁給我們的小夥子。而在開齋節當天,這大哥招待我們的時候,是把最好的那塊牛肉來招待我們倆,並且還讓家裡的女眷為我們端茶送水。伊斯蘭教是巴基斯坦國教。因此,赴巴前我們接受前輩嚴格的教育:不得隨便拍巴女性的照片。不過,事實卻讓我們大感意外,比如說在伊斯蘭堡大清真寺採訪時,許多巴基斯坦家長都願意讓他們家的女性家人一起跟我們合影。女校的學生們也主動跟我們打招呼求合影。事實上,兩國民間的友好才是兩國關係真正密切的最好基礎,“巴鐵”之所以鐵,其基礎在於民間。

    3、不論是赴斯瓦特河谷還是巴控克什米爾採訪,巴軍方總是派出最精幹的人員陪護我們左右:與在其它國家所派政府官員或者特殊部門官員有監視意味不同的是,巴鐵派出的官員是以“保護中國朋友安全”為第一要務。比如說在克什米爾採訪期間,三軍情報局一名少校總是擋在危險可能來的方向--面向印軍槍口方向,或者坐車時總是在窗戶一側防意外。在我們赴斯瓦特河谷採訪時,三軍情報局的一名上尉總是坐著車隊“最容易招攻擊”的那輛,以自己的性命安全來吸引“可能來自恐怖分子”的火力。

    4、最大可能地支援我們的工作:巴基斯坦與其它南亞國家文化一樣,也就是拖功了得。幾天的事能拖成一個月,一天的事能辦成一週。但遇到我們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時,陪同人員各方協調。就以我們赴南瓦濟里斯坦採訪反恐怖戰爭為例,由於安全無法保障,加上採訪內容超級敏感,因此按波蘭記者的說法:沒有半年根本不可能辦成。就在我們擔心不已的時候,巴方不但在一週內解決了採訪問題,還調來了極其缺少的直升機作為交通保障,從而讓我們的採訪順利進行。當我們首次赴巴控克什米爾採訪時,因為證件沒有辦全而於半夜被困克什米爾檢查站時,由於中巴的時差再加上半夜,所以駐中國的巴基斯坦武官星夜協調駐克什米爾軍隊的司令,再跟陸軍總部進行反覆溝通,最後還是專門派出武裝護衛隊接我們進入巴什米爾。這樣的待遇在其它國家與地區不可思議,換其它國家媒體人或者調研人員巴方也不會去做。不論是巴官方或者民間,我聽到最多的是:中國是巴基斯坦唯一真正的朋友,沒有之一。至於中巴友誼“比山高比海深”是隨時隨處可以聽到,而且巴基斯坦方面也真是這樣去做的。

    總之,只有切身在巴體驗過,否則理解“巴鐵”還只是字面上的意義。體驗過了,就知道中巴兩國究竟有多鐵。

  • 5 # 西門小雪AM

    戰略上讓你直通印度洋波斯灣,並且和咱有共同的防範物件蠢蠢欲動的印度,巴著巴著都要和他鐵,這是根本吧。別誤讀了巴鐵這個意思以為是咱小弟。反過來說,沒有中國巴基斯坦岌岌可危,他也得巴著巴著和咱鐵。至少,中國做到了兵不血刃把觸角伸到了印度洋及波斯灣附近,前蘇聯為了這個目標生生的把國家打散都沒達到目的。

  • 6 # 兵仔135379751

    兄弟已經是很親密的關係,人稱兄弟為手足。但又加一個"鐵”更認為是不能輕易切割。主要是地緣政治的關係。巴基斯坦的作用是對印度有力牽制。使印度在東部邊境不敢妄動,也就象兄弟一樣互相聲援。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離的太近,關係複雜,如果領導人更換,能不能鐵就很難說,畢竟鐵也會生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醫院,我經常看到有人喜歡穿著廠服或者是佩戴廠牌來輸液,這些人都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