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黔城小白

    首先,你要理解戰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戰爭可不是兩個國家相互看不順眼,然後開始幹架。

    古代的戰爭是為了掠奪、佔領,掠奪對方的人口,糧食,佔領對方的土地。而那時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土地。

    然後再來理解戰爭是如何進行的,進行一場戰爭不是簡單的雙方擺開正式打一架,真正的戰爭過程,最重要的環節是前期的人員動員,集結,戰備物資的囤積,運輸,也就是後勤。

    大家也都聽說,打仗也就是打後勤,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裡,軍隊的強大隻是次要的,畢竟軍人是需要吃喝拉撒的,傷員是需要救治的,吃虧之後是需要後撤固守待援的。

    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堅固的工事。

    況且,修建工事的首要目的也不是防禦,是用來囤積物資和收容軍隊,就如同中國的長城,防守和封鎖只是順帶的,真正的作用,是快速的把軍隊和物資集結到需要用到的地方去,然後再讓後撤的軍隊有修養和補充的機會。

  • 2 # 那一塊奶糖

    這個問題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文化的不同

    我們屬於農耕文明,農耕就是,你必須穩定在一個地方,然後安安穩穩的種地,過日子,然後再繳稅,充實國庫。所以,防禦很重要。而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是不斷遷徙的,所以,他們不會消耗金錢去搞那些防禦工事,比如長城,城牆等。

    2 成本不同

    相比於防禦和擴軍來說,搞防禦成本要低的多,對於那時候的生產力水平來說,大量的擴軍國庫是吃不消的。丘吉爾曾經說過,戰爭時期不考慮成本,前提是戰爭年代,和平時期,既要保持戰鬥力,又要增長經歷,充盈國家實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搞防禦工事,這樣可以用最少得人,完成最高的防禦工作。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並不是卸磨殺驢,唸完經打和尚的意思,是有它的道理的。

  • 3 # 經典守望者

    防禦設施屬於基礎建設方面,只要負責建築時期和後期維護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實現。但是,要保持數量龐大而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常備軍,對於哪個朝代來說,都是非常吃力的。國家要負責每個士兵的飲食被服,武器訓練等一系列的費用,絕對是對財政的巨大考驗。而且,中國的統一王朝,在唐代以前,他的敵人都是確定的,比如漢代和匈奴,唐代和突厥,只要將這兩個最大的敵人擊敗,就可以不用再長期維持如此龐大的武裝了。自西魏宇文泰創立府兵制以後,士兵可以平時為民,戰時為兵,革除了南北朝時期兵戶的陋習,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財政的壓力。這也是北周可以最終戰勝北齊的重要原因。

    防禦設施比如長城,自秦始皇建立以來,歷朝歷代都在實施修補和延長,其目的就是遲滯敵人的進攻,為集結部隊作出充分準備。其實,全部的防禦設施都是不能完全阻止敵人入侵的,這一點歷代統治者都明白,他們需要的就是依靠防禦設施可以增加勝算,獲得時間,同時挫敗敵人的氣焰。故而,歷代統治者都選擇了大力修建防禦措施這種成本最低,升值空間最大的方式來實現國防。

  • 4 # 沒有跨不過溝

    沒有哪個皇帝會發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防禦工事,而是不得已為之。

    千古一帝始皇帝,統一天下的第一人,雄才大略,軍隊更是強大不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開榆中地數千裡,威震北方。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何等的威風,這種情況,應該沒要必要在修防禦工事了。但是,始皇帝在蒙恬北驅戎人,取得內蒙古河套南一帶(鄂爾多斯市)後,下旨築起“西起臨(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東省),蜿蜒一萬里的長城”,始有“長城”之稱。

    為什麼?

    這是農耕勢力與遊牧勢力之爭,確切的說,是為了阻止遊牧騎兵的任意出入,防住遊牧勢力隨意進入家裡掠奪。這是一系列國防需求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

    據記載,始皇帝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搞的國內民怨沸騰,也不會二世而亡。

    這麼統治階層難道看不清?

    強大的軍隊可以保一時、保一地,但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保全。只有防禦住敵人的入侵,才能主動出擊攻打。

    西漢的晁錯在《論守邊備塞疏》中說到:胡人往來轉徒,飄忽不定,總是在我守備力量薄弱的時候,入境劫掠。若不救,邊民會因絕望而投敵,若去救,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卻不一定追的上敵人。如果退兵,則敵人又來,如果不退,則耗費巨大,難以支撐。長此以往,國將受累。

    只有修防禦工事,以少量的軍隊防禦敵人,還能為軍隊作為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受。

    為什麼漢武帝有足夠的時間和物質基礎去打敗匈奴。

    漢朝初期的時候依靠始皇帝修建的長城,勉強守住邊疆。有了幾十年的修生養息,才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支援,漢武帝北攻匈奴才有底氣。

    漢武帝在驅逐匈奴後,開始著手修繕始皇帝留下的萬里長城,並且一直延伸到了羅布泊境內,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要塞,長城的防禦體系升級,牢牢的控制了河西走廊,也為以後中原王朝長期控制河西走廊打定堅實基礎。

    歷代的皇帝修防禦體系可以說是國防需要,有防才有攻。

  • 5 # 簡史奇觀

    古代帝王打江山,一般都是先打再守,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所以很多帝王一般都是在打下一片江山之後,就開始修建一些防禦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那麼除了這個原因,帝王們為什麼都偏愛修建城防,而不是去組建大規模的兵馬呢?其實這裡有很多君王的難處。 其一:以守為攻。 中國古人都很有智慧,而且古人的特點是保守,不喜歡外漏才能,所以就造就了古人以守為攻的性格。每當打下一片江山,帝王們就會想著先加固城防,然後慢慢養精蓄銳,否則城防不加固的話,打下的江山,還得是拱手讓人。 其二:兵馬不足。 兵馬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如果全部的百姓都當了戰士,那麼耕地誰來做?所以說,兵馬不足成為了統治者們最大的短板,既然兵馬不足,只能是先加固城防,然後慢慢地養精蓄銳,等人口上來之後,兵馬自然也不會缺少的。 其三:外敵太多。 古代沒有統一的時候,外敵基本遍佈中原邊境各地,比如我們常聽到的胡人、羌人等等,這些外族人經常在邊境處騷擾中原百姓,以至於中原邊境的百姓只能逃到中原腹地生存,為了更好地維護邊境地區,只能是修建堅固的城防,比如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其四:心力不足。 打江山要損失很多兵馬,這個時候無論是自己還是敵人,都是很脆弱的,這個時候如果一股勁敵闖入城內,自然會給城內造成很大的損失,還有可能使到手的城池成為別人的,所以打下城池的第一步,就是趕緊加固城防。 所以說,不是帝王們不想組建大軍,而是實在沒辦法組建,才不得不修建防禦!

  • 6 # 歷史大良造

    一勺歷史,為您解答。

    為什麼古代的一些皇帝更喜歡去修建防禦體系而不是去強大自身的軍隊?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有兩個士兵上戰場拼搏,一個是赤膊著上身就上了,另一個是穿著一身盔甲,在作戰技巧以及武力對等的情況下,誰存活率高一些?不用說,當然是有一身防禦盔甲的那個士兵。所以,相對於強化自身的軍隊,皇帝更喜歡去修建防禦體系,不僅僅是為了抵禦外族的入侵,即外患,更是為了穩固自身的統治,也就是內憂。

    中國有句古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之所以守江山更難,是因為人心叵測。人都是有野心和慾望的,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鎮壓在精神層面上是一回事,但是誰也說不準時間長了人心不會有所改變。而修建實實在在的防禦體系,出發點是未雨綢繆。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在古代一個朝代的都城,帝王所處的皇宮,基本上都是處於都城的中央位置。而皇宮周圍,是一層接著一層的高牆圍著。

    維護皇帝自身安全的同時,為了維護中央的統治,國家的防禦體系也是至關重要。

    比如首都通往各個地方的路線上,設定和修建一道接著一道的關卡,外人進入都城之前,都要被盤查一番。再比如著名的函谷關,易守難攻,如果有叛軍作亂,這些關卡,就夠他們吃一壺了,給足了皇帝調兵遣將的時間。

    對於抵禦外族入侵,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修築長城北卻匈奴。

    那問題來了,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難道不能擊敗匈奴嗎?答案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自古中原邊境的遊牧民族一直以“游擊戰”的形式時常騷擾中原地區。

    派遣強大的軍隊去鎮壓比不上直接修建防禦體系效果好。況且,中原剛剛統一,人民需要發展生產,修建防禦是一勞永逸。

    一旦有外族入侵,長城可以遲緩敵人的進攻,這樣中原地區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集結軍隊。

    總而言之,一個朝代想要一直保持一支戰鬥力極強的常備軍,是一件極困難成本也超高的事,而修建一道道防禦工程,增強國防建設,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一勞永逸的。

  • 7 # 虎叔蝦侃

    這個問題問到了歷代帝王的痛處。搞國防是件非常非常費錢的事,論是練兵還是修長城,都要看成本與收益比。很多情況下,不是中原皇帝不想打,而是打不起,或者打不過,只好修長城。這裡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原部隊機動性不足和後期保障能力弱。

     

    農耕民族面對遊牧民族的劫掠,一開始往往束手無策。中原地區一向缺少戰馬,也不具備大規模牧養戰馬的土地條件。雖然就單兵素質來說,中原步兵未必完全遜於遊牧騎兵,但是遊牧民族都是馬上民族,快馬彎刀,來去如風。騎兵搶完就跑,步兵追擊莫及。機動性是遊牧民族的優勢,也是農耕民族的先天不足。追不上,沒辦法!這也是為什麼在秦始皇修長城之前,燕、趙、秦三國都在北方遊牧-農耕分界線各自修長城的原因。中原軍隊還有一個短板就是後勤補給。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吃肉喝奶,只要有草場,走到哪裡都不怕。中原軍隊就不行了,長途奔襲,糧草物資耗費巨大,又無法就地去食,往往一仗下來,幾十年積攢的家底就消耗光了。漢武帝時期,一次出擊就死亡馬匹數萬匹,這種損耗有幾個皇帝能承受得起?

     

    我追不上你,修道牆攔住你行不行?行,在很多情況下長城是能夠一定作用的。中原王朝以長城為依託,沿線佈置軍事要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打消敵人入侵的念頭。但是,要知道長城是有缺口的,即便後來連成線了,受限於兵力,也有很多薄弱環節。縱觀歷史,歷代中原漢族王朝,也只有在漢朝國力最強的時期,才敢主動出擊打擊匈奴。其他時期,主要還是以防守為主。即便是大唐盛世,也是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並用才能保一時平安,甚至為了平定安史之亂,還要向回紇借兵。明朝徐達追擊北元也是見好就收。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中原部隊既缺乏足夠的機動性,又存在很難克服的後勤保障,因而缺少足夠的戰鬥力嘛。至於單兵戰鬥能力和統帥的軍事才華倒在其次了。設想一下,把匈奴騎兵搬到水網密佈的江南水鄉或者橫斷山區,看看它還能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呢?長城起的其實就是這個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明知勞民傷財,還未必保險的情況下,不管強軍不強軍,皇帝們還得不斷修長城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體店還會有春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