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著急的綠蘿

    首先從物質上來說,孩子可能會不能及時的吃飯,不能及時的更換應季的衣服。沒有更多的人噓寒問暖,生了病之後呢,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可能會好的快,抵抗力會強,父母如果不在身邊的孩子就感覺很沒有安全感。同時幸福感也大大下降,他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

    其次從性格形成上來講,他有許多話想和父母說,但是父母又不在身邊,久而久之他會把話憋在心裡,然後性格會偏內向,就是他就不太願意和外面的人進行交往。

    再次從整個人生的三觀形成來看,這個時期該有父母的引導而缺失了,孩子們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對於他今後的人生之路其實是至關重要的,有一個好的三觀的引導,一個人會活得通透,開朗,幸福。

    真的希望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陪伴在父母的身邊,每個孩子都有燦爛的笑容,都有安全感,不用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讓他們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成長吧。

    讓中國的留守兒童少一點,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一點,讓我們大家都付出一份努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幸福的天空。

  • 2 # 瓊媽聊育兒

    首先從理論上來講,心理學家們透過大量的實驗以及實踐,充分的證實了孩子在幼年時期與父母(尤其是母親)長時間的分離,是會對其心理造成一種創傷,從而影響他(她)日後的行為模式、人際關係及性格的。

    0-3歲,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培養親密的依戀關係的重要時間段。

    3-6歲,是父母塑造孩子性格以及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階段。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幼年實際上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照顧、關愛以及指引的。完整的、和諧的、有愛的家庭環境可以提供給孩子足夠安全感,減少孩子內心的衝突和矛盾,利於塑造健康的心態以及養成好的行為模式。

    其次從實踐上講,我本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同樣是因為生計的原因,我在8個月隔奶的時間段就被送到了外婆外公家撫養,一直到6歲才返回我的原生家庭。

    成年以後,我發現在我身上一直有一個很怪的現象,就是每天到了天快黑的時候,莫名的就會心慌與孤獨感。生活裡,雖然我對母親也會孝順照顧,但始終覺得有一層隔膜在我和她之間,無法做到親密無間。婚姻裡雖然配偶對我已經很好,我也會覺得那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種好 ,不知不覺中就會過度索求,從而影響夫妻關係。工作中也缺乏進取心,不相信自已的能力等等

    後來透過學習有關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喚醒了我的自我覺察能力,回溯到我的童年情境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因為童年的我是孤獨的,沒有安全感的,與母親之間沒有產生很好的親密的連線。這也就是與父母長時間的分離所對心理造成的創傷。

    當然每個人對創傷所做出的反應是不同的,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傷害是肯定存在的,且影響是深遠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能將孩子帶在身邊儘量帶在身邊,不能帶在身邊也要常抽時間多做一些高效有質量的陪伴。

  • 3 # 透明七彩瓶

    能感覺到你的無奈,為人父母都希望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生活條件不允許,在家掙不到錢,所以很多父母選擇外出打工,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最主要的是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

    1.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內向孤僻。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遇事無人傾訴,缺少情感依靠,生活上缺乏依賴,想像別的孩子那樣撒個嬌都沒有,所以內心渴望愛,盼而不得,沒有安全感,自己不願意說話交流,孤僻內向。

    2.情感缺失,容易叛逆。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愛,認知上會出現偏差,認為父母心裡,覺得掙錢比自己重要,產生怨恨心理,親子關係疏離,嚴重的甚至對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以和父母對著幹來引起重視,長大也可能情感冷漠。

    3.容易衝動,步入歧途。留守兒童從小沒有父母的引導,對是非觀念、很多事情的認知都來自周圍人和網路。而父母偶爾的教育會讓他們覺得可笑,更願意聽信周圍人的說辭。逃課、抽菸、上網成癮……甚至犯罪都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有懂事的讓人心疼的留守兒童。但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始終是他們人生的遺憾!

    所以,我建議:1.如果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哪怕苦一點、累一點,相信孩子也開心,總偶爾見一次爸媽好;2.實在條件不允許,每天電話影片,跟孩子多聊一聊,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業情況,平時抽空回家看看孩子,節假日也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工作狀態,孩子會覺得踏實有安全感!

  • 4 # lovey彤寶

    本人小學老師一枚,一直在農村學校任教12年。見到過很多單親留守兒童和雙親留守兒童。由於家庭條件所迫,好多家長不得已丟下孩子給爺爺奶奶,自己出去打工掙錢養家。

    這部分孩子大多性格往兩個極端發展,一是調皮搗蛋膽子超大,二是內向敏感軟弱。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相對比較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一些極不好的習慣,不愛學習、不太講衛生、脾氣暴躁等。

    所以,為了孩子,希望父母還是能多抽出時間來陪伴,畢竟父母的陪伴是什麼都替代不了的。

  • 5 # 宅宅小窩

    你好,兩歲之前,孩子是需要父母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能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孩子就會很有自信,敢於嘗試,不怕失敗。其實留守兒童很多都是沒有什麼安全感的,所以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們都要儘可能地從自己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去陪陪自己的孩子,假期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出去旅遊。同樣,也可以帶著孩子和父母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去遊玩,晚上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等,這些事情雖小,但會使孩子覺得很開心。

    在外地工作的時候,父母也可以經常和孩子影片,瞭解他們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這些也都是孩子的“小幸福”。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他身邊,陪伴著他成長。

  • 6 # 俊媽智慧養育

    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愛默生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特別重要,尤其是孩子剛出生的前6年。父母的陪伴會帶給孩子足夠的依戀和安全感。讓孩子建立起對人的信任的認知,所以孩子生命的前6年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

    之前有一個實驗,叫做靜止臉實驗。就是一個小嬰兒和媽媽在做遊戲,開始媽媽會積極的迴應孩子,後來媽媽板起臉來,無論這個孩子做什麼,媽媽都是冷漠的表情,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這說明孩子需要父母的積極迴應,一個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自然得不到父母的積極迴應,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非常不利。

    兒童心理問題與父母分離相關。

    早就有關於兒童心理的研究表明,兒童早期和父母分離,就中斷了他們和父母的依戀關係,所以這樣的兒童日後的行為、情緒、心理更容易出現問題。

    出現問題後,兒童最初的反映是抗議,即哭鬧,然後是絕望心理,包括不進食等,再下來是恐懼,如害怕獨處、怕黑暗、怕生人等等。接著,孩子還可能產生一種不理會的反應,如躲避父母或養育者。

    研究人員還認為,如果這些情況沒有得到糾正,還有可能進入孩子的核心人格部分,對孩子一生都會產生影響。

    寫在最後

    所以能留在孩子身邊儘量留下來,哪怕父母雙方,一人去打工,一人留在家裡照顧陪伴孩子都是好的,與其想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不如陪在孩子身邊,他們真的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 7 # 小小小小qing

    我感覺,會對孩子的心理有影響,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自卑,不樂觀,因為老人看孩子,他的精力不如年輕人,會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讓孩子多動,吃東西也不豐富,比較單一,容易導致孩子營養不良。所以,儘量自己看,對孩子好,自己也踏實

  • 8 # 農村二寶媽的合肥生活

    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看法。

    留守兒童對孩子弊端多。不知道你是多大的孩子留守,是和媽媽一起留守老家呢?還是完全交給老人帶?不管是以上哪種情況,對孩子,對小家庭的完整都會有傷害,只是傷害程度不一樣。

    蒙特梭利教育理論提出,0到6歲的孩子有社會性敏感期,其又分兩大階段,0到3歲,主要是指與媽媽之間的情感連結,即與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其次也包括與家人,如爸爸,以及自己的關係,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腦,情商,社會性關係發展的初步階段。3到6歲,是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而依戀關係,主要孩子指與母親之間情感連結關係。孩子出生後,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像個大的拼圖,雜亂無章,他們會感到恐懼,不知所措!嬰兒階段,他們有口不能說,有眼看不清,有腿不能走,唯有用哭表達需求,而找到媽媽是他們生存所依賴的,是新生兒得以生存下去的人,也是在他們在這陌生的世界安全感得以建立的第一人。媽媽透過餵奶,換尿片,懷抱,對視,撫摸,微笑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同時,這些互動也是孩子腦部連線所需要的大腦食物,孩子有需求用哭或動作表達,媽媽相應做出迴應,就這樣,一來一往,母子,母女便能奏出和諧的舞步,建立彼此親密信任,安全,親密的感覺。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源頭。基於以上,很明顯,媽媽是0到3歲的孩子最合適的養育人。

    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豐裕的經濟條件,孩子在0到3歲這個階段,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託付給老人照顧,這樣的做法有何不妥呢?

    0到3歲,媽媽是孩子的情感連結,第一個人際關係,也是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階段,母子,母女親密關係建立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對媽媽愛的需求遠遠大於物質,媽媽的照顧,愛意,撫摸,與孩子的互動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食物,這種媽媽天生的愛的敏感期會促使孩子大腦有積極的感覺,促進右腦連結,而右腦是對視覺,非語言的形成,整個身體的調節都起到積極作用。媽媽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能提供這種親密關係,母親將有可能永遠失去這段寶貴經歷,孩子長大後,也很有可能與母親關係疏遠。

    當然,真因不可協調的原因,非離開不可,需要為孩子找到一位值得信賴,有愛的照顧人來替代這種情感連結,這就需要接替的老人具備愛心,耐心,以及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學習力。照顧孩子,對於媽媽來說,都是件耗費精力,體力的事情,而對於上了年紀老人來說,更不容易。而很多老人,會停留在上輩的經驗之談,不願意與時俱進,更新育兒理念,加上隔代養育很容易寵溺,兩代養育人育兒理念的差異,碰撞,很容易激起家庭矛盾。

    在0到3歲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媽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照顧孩子,把孩子託付老人,不得不說,這種折中的方案,對母親,對孩子彼此來說,都將永遠是一種遺憾!

    3歲以上,是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最好的養育環境無疑是在爸爸媽媽身邊。畢竟,老人再周全也只能照顧孩子的生活,不能給予孩子最渴望的母愛,父愛,老人無法做到如同年輕父母一樣,身體力行的影響孩子,為孩子把握成長過程中的大方向。

    題主若能周全,儘可能的把孩子帶在身邊,哪怕是老人跟過去白天照看下,至少孩子晚上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相信,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不會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大多數女孩身上都有一股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