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葉飄刀
不容易啊
看三國就知道,跑去投劉備的,投曹操的很多,反而投孫權的比較少,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孫權的政權,在這三個政權中,相對穩定。
孫家在江東,已經經歷了三世,這是東吳驕傲的一個資本,也就是說東吳內部相對穩定。
但這同樣也阻礙了其他人的投效,因為東吳的穩定,所以東吳的內部官員這些也都是有比較好的成例。比如諸葛亮投靠劉備,馬上就可以成為劉備手下數一數二的角色,可以施展抱負,他要是投孫權呢,孫權能一下把他提到周瑜、魯肅這些人之上不,哪怕的才能超過了。
在相對穩固的政權中,必然會出現的就是論資排輩。如果孫權超額提拔來的人,必然引發原本勢力的不滿。
這就好比現在求職,大公司更穩定,但小公司發展更多,如果上市還可能分紅,有能力的多半還是喜歡冒險的。
孫權挖牆腳,他能給司馬懿、諸葛亮一類的什麼地位,能超過周瑜、魯肅這些固有的不,那麼就會激化內部矛盾。
-
3 # 周郎顧天下覆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各個勢力之間明爭暗鬥,彼此之間此消彼長。曹操坐擁北方中原,人才濟濟,實力雄厚。孫權坐領江東,地廣人稀,實力遠不如曹操。曹操能聚集到這麼多的人才有多方面的原因,孫權不是不想挖牆腳而是挖不動。
從問題出發,以司馬懿為例,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生在中原司馬家族自秦朝末年就一直居住在河內郡,所以司馬家族的根在河內一帶,司馬懿的祖先曾經在漢朝擔任過重要的官職,是當地的望族。因此,司馬氏出來做官自然首選當時統治北方中原的曹操。自己家族都在別人的管轄範圍之內,這隻能效命於他了。不僅要效命於他,而且要忠心,更不可能出現被挖牆角的事了。因為,你司馬懿如果去了別的地方,你的親人,你的家族怎麼辦?
所以,司馬懿是不可能被挖牆腳的。再說,到人家的地盤上自己也吃不開呀。張昭、周瑜等人不是當地名門就是君主所倚重,自己為啥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在別人手下看臉色。
像荀彧、荀攸等曹操重要謀士,都曾是曹操地盤上計程車族名門,他們不僅代表自己的利益,而且背後還有整個家族。
二、不事二主像司馬懿這樣世代名門,讀書飽學之士,學的最多的就是禮儀、忠君之思想。在曹操想把他招到自己手下任職時,司馬懿就曾一度拒絕,表現出讀書人的風骨。因為在司馬懿看來,曹操的出身是不能和自己相比的(曹操的父親是宦官的養子)。而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明眼人都知道。
但是,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呀。在拒絕過曹操後,曹操沒有放棄(可見司馬懿名聲在外)。曹操當上丞相後使用強制手段終於把司馬懿招來了(不來不行了,再不來就要遭殃了)。
司馬懿既然選擇了在曹操門下任職,自然不會再改換門庭,做出令自己不恥的事。
三、名正言順當時雖然說漢室衰微,皇帝有名無實,但是天下百姓和讀書人都還只認漢家皇帝。尤其是讀書人,讀書人腦子一根筋,漢家忠君思想總是影響著他們。那個時候,曹操控制著皇帝和朝廷,跟著曹操就是效忠所謂的朝廷。背叛曹操就是漢朝的叛逆,這種人是沒有脊骨的。即使能風光一時,最後也逃不掉千夫所指的慘劇結果。
-
4 # A劉逹信喵星人
士的團體都是抱團的,曹操那邊叫潁川名士,孫權則有江東名士,劉備勉強叫得到巴蜀名士。三者基本我不屑投奔你,你也別厚著臉皮來搗亂的格局,地域劃分吧,哪怕當今社會也存在著。。。
而且格局問題,中原地區一向以正統自稱,曹魏政權代表的就是正統…… 孫家等於是封建割據的一個土皇帝,人家就沒有想過統一全國,就治理著江東挺好。劉備的,算了吧,人心都不齊,巴蜀集團大多都有個潁川士族來往,根本看不起劉備這個自稱漢朝後裔實則一個平民的……有這種成見在,就不是春秋戰國那會名士全國跑的路子了
-
5 # 風正輕搖雨自飄
謀士跑去哪邊,主要是哪家更有優勢,對自身更有利。
曹操雖攜天子令諸候,還是漢室之名,對天下有識之士最具感召力。
曹營中諸多謀士,大多來自北方士族階層,士族門閥觀念極重。荀彧、荀攸來自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郭嘉是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程昱是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就連司馬懿也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另一方面曹操更是唯才是舉,知能善用,不以自身好惡來取士,不以出身論英雄,不以其曾為敵所用而不恥,只以才能論高低,對許多名聲有汙但有才智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孫權據守長江下游南岸,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也是求賢若渴,但從這些名士來看,大多數也是江東豪俊。從這裡也看出,孫權總的政策是以安定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江南局勢為主。
我們可以看出,三國鼎立,雖都爭取人才為己所用,盤踞的地理位置成為招攬人才的根本,都會盡可能的把自己掌控內的人才收入自己麾下。挖牆腳的話,不僅僅是挖一個人,而是要撬動他整個家族整體利益,難度很大效果不佳,很可能得不償失,司馬懿這類北方士族不可能為孫權所用的。
-
6 # 三維策論
孫權沒有去挖曹操的牆角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六個原因:
第一、鄉土觀念與家族根基古人的鄉土意識都很重,要建功立業也是優先選擇離家鄉比較近的地方。但凡名士莫不出身於世家大族,這些家族在地方上頗具勢力,家族所在地也是家族的根基所在,不能輕易搬遷。
比如司馬懿的家族就在河內郡,司馬家是河內的名門望族,家大業大,人口眾多,若要將整個家族搬遷到江東那可是一個大工程。不但耗時耗力,對整個司馬家的底蘊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名士們在舉家南遷之前定然是三思而後行。
孫權想要招攬司馬懿這樣的中原名士在思想觀念上就有一定的阻礙。
第二、名士們的後顧之憂輔佐明主建功立業是每個謀士的理想。但是投靠一個賞識自己的主公卻往往有著後顧之憂。
徐庶的家在曹操的地盤上但是自己卻投了劉備。其結果就是曹操拿了徐庶的母親威脅他,迫使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轉而投靠曹操。
因此,家族紮根在中原的謀士們對前往江東往往心存憂慮。
司馬家所在的河內也歸屬曹操管轄,如果司馬懿去投了孫權,曹操必然故技重施。孫權和司馬懿都看得到這一點,所以孫權不會去招攬,司馬懿也不會去投靠。
第三、朝廷正統與割據政權三國時期雖然漢室傾頹,但是人心依舊向漢。曹操雖然實際上已經是勢力領導者,但是曹操是打出的旗號是迎奉天子,討伐不臣。這就是大義所在。
江東政權雖然已經傳了三代,可是畢竟不是正統。就連孫權自己也曾上表向曹魏稱臣,既然如此,中原的名士何必去投靠現任主公的臣子呢?
因此大義名分也成為孫權招攬中原謀士的絆腳石。
第四、已事明主,何必他投所謂忠臣不事二主,古代名士是非常愛惜羽毛的,如果沾染上不忠的汙點對名聲是非常大的打擊。所以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他們不會另尋明主。
且不說孫權和曹操比起來怎麼樣,單說曹操。曹操是非常賢明的主公,他雄才大略,唯才是舉,人才們在曹操旗下都能得到重用。就拿司馬懿來說;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是曹魏繼承人的親信。後又轉任軍司馬隨侍曹操左右。
既然已經受到重用,那麼為什麼要做那背主的二臣呢?
因此曹操的唯才是舉也成為了孫權挖牆腳的阻礙。
第五、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古代不比現在,孫權不可能打個電話給司馬懿問他願不願意來江東。需要派使者前往,並且不能派遣一個小吏前去。這會被名士們視作對他的侮辱。能請得動名士的必定自己身份也不低。這種人在江東是往往擔任要職的,換句話說這種人在曹操那邊也是掛得上號的。派遣這樣的人去深入敵境挖牆腳,很可能會偷雞不成失把米。
且不說派遣的使者能否勸說司馬懿來投江東,甚至就連這位使者自己都可能一去不回。因為曹操不會放任孫權的這種行為,一旦發現使者的蹤跡,不是扣押就是斬殺。
所以招攬的途徑也限制了孫權對中原謀士的招攬。
第六、東吳多俊傑孫權沒有必要去中原招攬人才,東吳的人才就夠用了。何況江東子弟兵的忠誠度更高。一個勢力的政治蛋糕是有限的,江東本地的世家大族已經瓜分完畢,他們在朝堂上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他們的家族在民間經營地方、相互制衡。
孫權已經平衡了政權當中的各方勢力。如果從中原招攬一個名士的話就要同時引入他的家族。這樣就要從其他人的盤子裡把蛋糕分出來。平白生出許多不穩定因素,也會讓臣下對孫權這個主公生出怨恨。可以說去挖曹操的牆角是得不償失的。
綜上所述,孫權沒有去挖曹操的牆角是因為中原名士們的鄉土情結,家族觀念,家國觀念等主觀因素還有交通不便、地域不同等客觀因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孫權在人才需求上沒有那麼渴求。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回覆列表
曹操陣營為何人才眾多,我覺得原因有三。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對其他方面要求不高。他曾三次釋出招賢令,只要你有能耐,就算你道德上有瑕疵也無所謂。荀彧是曹操謀士中的佼佼者,曹操曾當眾誇讚他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足見曹操對荀彧的喜愛,但荀彧這個人私生活不太檢點,不拘小節,其行為不符合儒家行為規範。陳群曾經向曹操舉報過他,曹操並沒有責備荀彧,並且對陳群敢於批評指正也給予讚許。其實曹操也是個不拘禮法的人,自然也對別人要求不高。
曹操善於招降敵方人才。張遼原來是呂布一夥的,後來同呂后一同被曹操擒獲,呂布別看戰時英勇神武,臨刑前卻也貪生怕死,求劉備替他講情,劉備沒同意,一同被綁的張遼看到了,怒罵道:“呂布匹夫,死就死了,有什麼好怕的。”後來曹操殺了呂布,勸降了張遼,並封他做中郎將,後來的張遼叱吒疆場,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手下還有很多大將和謀士都是從敵方挖牆腳挖過來的,大將有典韋、龐德、徐晃、張郃等,謀士有賈詡、許攸、程昱、郭嘉等。
曹操有張王牌。曹操的王牌就是漢獻帝劉協,當時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迎漢獻帝劉協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曹操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所有的行動部署都打著天子的旗號,同樣也是以天子的名義招納人才,當時雖處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戰亂頻仍,但還是有很多有志之士渴望忠君報國,浴血沙場的,哪個是名義上的君?當然是漢獻帝劉協了!漢獻帝這張王牌給曹操招納人才帶來極大的便利!曹操陣營有很多人才認為自己是效力於大漢的,而不是曹操,荀彧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