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志勇
-
2 # 鄭州尚和社工袁怡星
分享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首先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要先冷靜一分鐘,問問自己。小時候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孩子有沒有錯?是不是自己太焦躁了,把工作上的煩心事帶到了孩子身上,對孩子發完脾氣後會不會後悔,或者之前有過後悔的案例,如果透過這一分鐘的自我剖析,相信你會對你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
-
3 # 家庭心理隨筆
首先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一定非常愧疚、自責、悔恨。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發完脾氣後又意識到自己不該這樣對孩子,內心暗暗告誡自己,下次一定不要再對孩子發脾氣了,可依舊是沒有用,反而越來越愧疚自責。
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沒有父母願意對孩子發脾氣,為什麼父母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因為處於情緒中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了,已經不是你在掌控情緒,而是你被情緒控制了,而是失去了覺察的自己了。所以任何教你在情緒中控制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都是無效的,可能當下覺得這些方法有用,但是當情緒來的時候,這些所謂的方法和技巧早已經飛到九霄雲外了!
那到底有沒有方法改變這種現狀?答案肯定是有的。首先我們需要做的是安撫孩子,和孩子做一些溝通,像孩子道歉,“媽媽剛才向你發脾氣了,媽媽不該這樣,媽媽向你道歉,媽媽發脾氣和你沒關係,媽媽是愛你的,但是媽媽有時候總是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你可以提醒媽媽或者幫媽媽一起處理好媽媽的情緒嗎?沒當你感覺媽媽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你提醒下媽媽,就說“媽媽你又有情緒了,你可以做個深呼吸嗎””當讓孩子參與進來的時候,一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二可以在自己失去覺察和理智的時候,由對方來提醒自己,從而處理好情緒;三同時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起到一個良好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其次還可以在家中“經常”發脾氣的地方貼一些語句,以此來提醒自己。比如: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孩子沒有錯,只是我有情緒了、生氣的時候請做三個深呼吸……等等。這樣每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抬頭即是警醒,就會有效的避免對孩子發脾氣的局面。
透過這種類似的被動提升自己對情緒的覺察能力,逐漸的從事後覺察提升到事中覺察,再到事先覺察,也就是從發脾氣後知道自己不該發脾氣,到發脾氣進行中覺察到不該發脾氣,到發脾氣前就覺察到不要發脾氣。隨著覺察能力的提升,對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情緒的覺察會越來越強,發脾氣的次數會越來越少,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
4 # nasa8741
首先每個人都會發脾氣,但是你發脾氣的物件是孩子,有了對孩子的愧疚之心,所以好好探索一下內在的自己。你發脾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你的需求是什麼?因為某種內在的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都會運用情緒來爆發,但是發完脾氣依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個需要找專業的諮詢師挖一挖。你就會知道了。歡迎跟我溝通。
-
5 # 茶娛飯逅
大家好,我是煮婦雜事,相信許多家長和我一樣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遇到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最後衝著孩子一頓吼,吼完後又無比的後悔自責。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怪孩子,家長更多的還是應該多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要發這通脾氣,這通脾氣如果不發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伴隨著我們的愛來到我們的身邊。這張白紙上如何描繪出美麗的色彩,畫筆掌握在我們家長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全被孩子看在眼裡,所以家長面對孩子,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每當感覺有火想要發出來的時候,不如深呼吸一口,或者換個地方,冷靜一下。其次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需求,學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的無理取鬧。
推薦家長去看一本書丹尼爾西格爾的《由內而外的教養》,書中對孩子為什麼總是愛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調皮搗蛋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我們人的大腦中有一個蓋子,當我們的情緒出現,蓋子就會開啟,我們就會失去對事物的理智。而我們的孩子在出生時,蓋子是完全開啟的,這就說明孩子是沒有任何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總是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在地上打滾撒潑,到處調皮搗蛋了。
-
6 # 萬里裡
教你一個簡單的小方法。
我每次對著孩子要發脾氣的時候,先在心裡倒數10個數(嫌10個數太長可以倒數5個),看看心情能否平靜。如果還不能平靜,就對孩子說,“讓我們聽點音樂吧”。當孩子一聽要聽音樂,他(她)就會特別開心,還會開心地蹦蹦跳跳。一看到孩子這麼開心,還怎麼忍心對他(她)發脾氣呢?
等這段要發脾氣的經歷過去以後,可以再認真分析一下,我到底因為什麼事發脾氣,下次再遇到這類事情,我要怎麼解決。
以前我也是特別愛發脾氣,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更容易發脾氣,愛摔東西。再後來孩子大點懂事了,他發脾氣也會摔東西,我突然意識到我給他做了一個不好的示範。
他摔東西的那一幕我還歷歷在目,更何況大人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景呢?
-
7 # 曉曉的親子小課堂
作為一個調皮男寶的親麻麻,而且從事幼兒教育十年,自認為自己很瞭解孩子,曾經我說過,一個孩子只要我和她接觸十分鐘,我就會了解她的性格脾氣,以及怎麼和她相處,以及合適她的方式讓她乖巧,結果面對36個月的灝寶,我親愛的兒子,這樣的話我再也不敢說了,灝寶最近新添了不順心意就大哭,而且不說自己想要什麼,就是哭,需要我們去猜,直到滿足他,他才會停止哭,有時真的哭到我忍無可忍,直接動手,可是打完我會內疚好久,覺都睡不好,每次都說這是最後一次,可是連續三天灝寶都是這樣哭鬧,我竟打了三天,後來覺得這樣肯定不行,在他哭鬧時我選擇離開,讓他自己哭,哭聲小了就去和他講道理,再哭在離開,往復幾次,基本控制住自己的手了,所以如果孩子過於淘氣或者不聽話時,不要正面衝突,先離開讓自己冷靜,在處理。如果是因為寶媽心情不好而拿孩子出氣,那隻能說你不配做媽媽,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哦!親子時光就這幾年,要好好珍惜,享受哦!
回覆列表
不妨給我畫上三幅畫,我從專業的心理角度幫你做個分析,並給出你專業的建議。
感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畫哦。
繪畫分析主要收集三幅畫,主題分別為樹、自畫像、雨中人
注意事項:
1. 請在A4紙上畫
2. 畫樹不是為了測試繪畫技術的好壞,這個畫也不是寫生,請按照你自己的想法畫。
3. 畫自畫像、雨中人時請不要畫火柴人或漫畫人。
4. 不要求畫的美觀;不要求畫與自然界相同;憑你的第一感覺畫。
5. 請儘量認真的畫,沒有時間限制。
6. 如果想新增一個物體,但不知如何畫,可以畫一個圓,然後用文字表示。
7. 最後請寫上:性別、年齡、婚否、職業、職位。
心理求助:請儘量詳細寫出面臨問題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