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慧眼觀世事
-
2 # 風情侃歷史
軍屯制度是什麼?
中國人口眾多,邊境遼闊,而為了保護邊境不被侵擾,一般需要在邊界出駐紮大量的官兵,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邊境素來離產糧食地較遠,而古代交通不便,邊境需要養著大量計程車兵,也就會消耗大量的糧食,糧食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
因此明朝除了京城的精英部隊(如由永樂皇帝組建的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不需種地,其他的部隊都是戰時打仗,平時種地,以供給糧食的需要。
因此所謂軍屯制度,也就是明朝的一種特殊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當兵的要自己養活自己,沒事幹的時候當農民,自己種菜種糧,還時不時可以養幾隻豬改善改善伙食,剩餘的糧食還能交給國家。
軍屯制度為什麼會崩潰呢?這個制度是當年朱元璋費盡心思想出來的,以防止步宋代的後塵。(吃大鍋飯,養兵千日,用兵幾小時)但軍屯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依舊越來越難以正常維持下去。
因為軍屯制度維持下去的根本就是軍隊要有土地,雖然地主惡霸不敢佔軍隊的土地,但是軍隊裡邊也有高階的腐敗幹部呀,也就過了一百多年,軍隊裡邊的公有土地也就變得越來越少,糧食產量自然也就越來越低,導致很多計程車兵都填不飽自己的肚子。
到了明朝中後期,軍屯制度也就完全變味了,畢竟打仗的時間少,耕地的時間多,久而久之,士兵就真的變成種地的了。更甚者,有些地方仗著天高皇帝遠,軍官趁機吞併了軍屯的土地,當起了軍事地主,把手下計程車兵當成了農戶,更有一些有“商業頭腦”的軍官,還做起了買賣。
而情況變成了這個樣子,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就是在是不能指望了。
這種軍隊拉出去,也就填個溝、挖個洞,真要打仗,可能士兵跑的比平民都快。
軍屯制度的崩潰明代軍隊都擁有自己專用土地用於軍屯,土地都為國家所有,耕地所得吃剩下的上繳國家。在後期,軍屯土地基本都成為軍官的私人土地,既當軍官打仗,又當地主收租,兼職乾的不亦樂乎。
很多官兵甚至連家人都無法養活,自己穿得破破爛爛,全家飢腸轆轆,何談為君盡忠?在明朝統治的末期,後金政權在東北地區崛起,朝廷不得不提高了賦稅徵收的標準,並且開始徵收遼餉。各地的百姓根本無法承擔,從而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隨著農民起義的爆發,明朝又開始徵收練餉和剿餉,這就如同死迴圈。農民起義軍越剿越多,官軍越來越少。
最終軍屯制度徹底崩潰。
-
3 # 薩沙
明朝軍隊的衛所制度,優點和缺點都是很明顯的。
朱元璋總結宋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源於宋朝的軍事制度不合理。
宋朝採用中央禁軍制度,在首都附近駐紮幾十萬禁軍。這些禁軍就是國家的主要作戰力量,至於地方的廂軍之流主要是保境安民從事警戒和運輸工作。
但是,中央禁軍完全脫產,依靠國家養活。
大家都知道,林沖是所謂八十萬禁軍教頭,但實際禁軍並沒有80萬這麼多,但最低時期也有30多萬人,鼎盛時期也有六七十萬。
即便北宋財政收入非常驚人,但養活一支如此龐大的常備軍,也是可怕的。
禁軍的存在,一是北宋的軍費極高,和平時期養兵都是驚人的開銷,國家日益被拖垮。
同時大量的開銷用於維持士兵日常開銷,嚴重影響了軍隊武器裝備馬匹的購買、維護。
於是,宋軍數量雖多,但裝備不好,戰鬥力不強。
二是政府架不住以後,開始縮減禁軍的軍餉。於是,真正厲害的軍人逐步脫離部隊創業去了,禁軍成為流民和災民的養老地,甚至淪為災民救濟所。
這些人當兵完全是混飯吃,不可能為了微薄的軍餉去拼命,士氣低落。
以上導致了宋軍數量雖多,但素質不高,裝備低劣,士氣很低,屢戰屢敗。
宋軍基本只能用於防禦,進攻則很少成功。
朱元璋借鑑了元代蒙古人的禁軍制度,推出了衛所制度。
原則上,衛所計程車兵在和平時期,是需要自行屯田的,這就大大減少了軍費開支。
朱元璋才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同時,衛所是職業世襲兵,而不是宋軍那種招募計程車兵。
理論上是世襲兵從小進行訓練,不是宋軍那種流民、災民可以相比的,戰鬥力比較強。
確實,衛所制度在明朝初期是很有效的。
國家不需要花費很多錢,就可以維持龐大的軍隊,同時戰鬥力還相當不錯,連續擊敗各路豪強。
然而,明朝中後期,衛所制度迅速衰敗,原因也很簡單。
隨著時間的流逝,衛所已經變味。
世襲計程車兵家庭,每代人必須出一個男丁去衛所服役,實際上成為世襲軍官的奴僕,和家奴差不多。
同時,和平年代不需要打仗,這些男丁主要進行屯田(也就是種地),以及為軍官做各種雜事。
大家看過《水滸傳》吧,其實說的就是明朝。武松麾下一群士兵,形同他的僕人一樣,還要伺候武松,端茶倒水甚至煮飯。
同時,男丁屯田的收入,至少一半需要上交,有的地方甚至七成,生活非常困難。
而且,隨著明朝制度逐步腐敗,世襲軍官堂而皇之佔據了大量的軍隊田地,兵丁連田地都沒有,生活也就更窮了。
最終,衛所制度的普通士兵淪落為窮困不堪的世襲奴僕,比普通老百姓還慘,社會地位非常低下。
而且,士兵既然是世襲,不允許隨便離開軍隊的。士兵無奈之下,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離家逃亡,導致衛所的兵丁大減。
然而,衛所的軍官為了得到國家的補貼,並不將這些逃走的兵丁上報,從而導致衛所的實際兵力和上報兵力差別很大。
原則上,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所。而後來倭寇騷擾沿海時,戚繼光發現很多衛的兵丁還不足3000,少了差不多一半。
於是明朝的軍隊逐步失去了戰鬥力,試問窮困潦倒的僕人怎麼可能隨便為了壓榨他們的主人去作戰呢?難道他們瘋了?
-
4 # 幾葦渡當年
所說的軍田制度其實就是衛所制,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僵化百姓,使百姓記錄在冊、按部就班,所以設計了很多類似軍戶的籍貫,只要祖上當兵,子子孫孫都是兵。
明朝的軍戶管理嚴苛,非特殊情況不能除籍。這裡的特殊情況指的是家裡絕後、像張居正一樣顯赫、還有皇帝特赦。除此之外,絕不允許除籍。
朱元璋曾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你看看,難道軍戶就不是百姓?實際上,早期衛所制下的軍戶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而屯田所得的糧食有一半以上是要上繳的,名義上是為了作戰使用,其實都入了軍官們的口袋。到了中後期,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世襲的軍官將軍戶當成自己的僕人奴役,大量奪取衛所的屯田進行耕種,也就是變成了為自己謀利的私兵。
軍戶不僅勞役重,而且還要世世代代被軍官們奴隸,由此軍戶逃亡就不可避免了。造成的結果就是戚繼光任薊州總兵時,按照編制應有士兵八萬、戰馬兩萬兩千匹。可是實際卻沒有人能確切知道。這其中有屬於衛所的軍戶,也有從其他地方調來計程車兵,這部分人服役期只限於蒙古人犯邊可能性最大的幾個月,而且大都僱人替代。
由於衛所制下計程車兵已然成了受奴役的百姓,戰鬥力可想而知,所以明中後期在戰事吃緊的時候朝廷就實行招募制,皆因衛所制靠不住。 -
5 # 春秋正義
明太祖朱元璋自創衛所制,實際上就是職業軍人+屯田,軍籍世襲保證國家有兵可用,平常當農民自給自足,朱元璋自詡稱“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然而隨著國家承平日久,這個制度逐漸難以維持,不僅職業軍人真的成了農民,而且他們手中的土地竟也逐漸被侵佔,《大明劫》中孫傳庭逼迫那些士紳大戶交出強霸的軍田,反映的就是這一現象。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外乎王朝的崩潰規律:土地兼併。
明初天下剛剛安定,此時各地衛所的明軍“三分守城,七分耕作”,軍田屬於國家,不允許私自買賣,軍屯的屯租是民田的三倍多,一般官田的一倍多,但好處是隻需承擔徵操守備、修渠築堤、轉輸運糧等法定差役。
但是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內在精神去維護。
國家長期無戰事,屯田軍屯著屯著也就成了農民,戰鬥力低下,頂多打打地方治安戰,遇上有組織、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只有被擊潰的份。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再次面臨北方強大的軍事壓力,而南方蠻夷也經常叛亂,各地用兵應接不暇,而衛所兵卻難堪大用。正德時期,武宗不滿京軍戰鬥力低下,還搞了邊軍輪調京城,連中央軍隊尚且如此,地方衛所墮落可見一斑。
軍屯的核心是人和土地。明朝軍隊軍官吃空餉的潛規則屢見不鮮,而軍屯的普通士兵,經常被呼來喚去承擔私人的差役,甚至被逼逃散,這樣他名下的屯田就會被軍官侵吞。明朝軍籍地位低下,中後期為補充兵員,把地痞流氓、罪犯加入軍籍,使得軍屯成為人人不恥的行業,“人恥為軍”,那麼他們要如何對抗地方豪強不講理的強佔土地?
傳統軍屯兵戰鬥力的下降、屯田反而不能自給自足,嘉靖面對“南倭北虜”日益嚴峻的邊患,對軍屯越來越廢棄,開始允許武將自行募兵,湧現出戚家軍、白杆軍等精銳,但更多是尾大不掉的軍閥,於是出現崇禎在京城號令天下勤王,竟幾無人響應的悲劇。
-
6 # 味哎兒
任何國家政策,當初都是適合當時狀況的,但長期後狀況變了,政策不改就不好了。
明朝初期,戰爭使人口銳減,田地荒蕪,軍田制可有效利用土地。
但人口巨增後,軍田與民爭地,且兵欺民奪民田,使民被逼造反。
中國人是順良民,略飢點可忍耐的,餓死的人少點,仍可忍受的,太多就忍無可忍了。
所以中國老百姓多數人無活路了,才造反的。
造反是可搶大戶與國庫倉糧,即不是真無糧餓死人了,大戶與國倉有吃不完的糧,僅民無糧食用,才因搶糧而引發鎮壓造反的。
也就是搶糧可能被殺死,殺不著就得活命,不搶必死無疑。
而中國是耕種為生的人群,佔有土地是活命基礎,所以土地是終極財富,強人霸田地成自然態,持家族大侵蝕他人地邊子是第八強人,奸滑耍詐是第七強人,無賴混混是第六強,鄉紳鄉霸是第五強人,僧道是第四強人,兵是第三強人,官是親戚是第二強人,官是第一強人。
地與糧向權勢者集中,民與國積貧成弱,兩極分化巨大,當士兵也淪為窮人時,勞做與抗敵者都弱,喊來人啊一切都伺候好了的強勢者,手不能掂肩不能扛,無縛雞之力者,做不成物御不了敵,亡滅歸必然。即來人啊招不到人了,啥都辦不成了。甚至原可招來的成搶者及殺手了。如此怎不亡滅。
回覆列表
朱元璋設計的很好,問題是子孫後代看不住場子,文臣武將人人上下其手,一點點地侵吞朝廷利益,慢慢地制度就形同虛設了。
是文臣武將不好?未必。杜牧講:“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憑什麼你皇帝家天下啊?我不敢象孫猴兒喊: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我偷偷弄幾兩銀子,算個啥?何況你朱家制定的官俸微薄,天下皆知,官不潦生,不弄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