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東閃耀新星

    推薦一下《百喻經》,這是一部高僧寫的用來講經說道的經書,但是故事淺顯易懂,作為文言文啟蒙讀物很適合。

    《百喻經》

    ,全稱《百句譬喻經》,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

    部著作。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

    藏法師求那毗地譯。《百喻經》稱“百喻”,就是

    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現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

    十八篇;

    之所以稱之為“百”,有兩種說法,一就整數而

    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頌共為百則。

    《百喻經》全文兩萬餘字,結構形式單一,每篇

    都採用兩步式,第一步是講故事,是引子,第二

    步是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它從梵文譯成漢

    文,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此經一經

    本書於十二部經中,屬於譬喻一類,每篇都有喻

    和法兩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法是本

    篇寓言所顯示的教誡。這些寓言主要描寫幽默可

    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諷刺性,也可以作笑話

    抽取其中的幾則來看看

    (一)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

    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

    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

    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

    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

    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

    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二)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

    念:我今若豫於日日中[谷-禾+牛]取牛乳,牛乳

    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

    之,待臨會時當頓[谷-禾+牛取。作是念已,便

    捉悖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

    賓客,方牽牛來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幹無有,時

    為眾賓或瞋或笑。愚人亦爾。欲修佈施,方言

    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

    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三)以梨打頭破喻

    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

    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

    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

    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惰慢恃力痴無智慧

    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

    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為痴

    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

    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

    謂他痴。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 2 # 文螢之

    我所讀的啟蒙文言文是《兩小兒辯日》,大概四年級的時候,解讀五年級的教材看到的。記憶深刻啊,摘抄見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3 # 襄陽郭大俠

    我的啟蒙文言文是北宋著名哲學家,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愛蓮說》,是我初中時的一篇課文,原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之所以說該文是我的啟蒙文言文,完全是誤打誤撞,因為在我小時候,我貪玩是出了名的,是我們村最調皮搗蛋的孩子之一,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完全一竅不通,就因為該文作者“周敦頤”與我們村的“老五保戶”周敦祺的名字相近。

    也許是命中使然,也許是為了作弄人,反正在我學了這篇課文後,我跑到他家對他說:“祺爺!你可真行,還會寫《愛蓮說》”,祺爺那時年事已高,除腿腳不利索外,耳朵也不太好使了,但在聽完我的話後居然兩眼放光,並將《愛蓮說》全文脫口而出,反而將我給驚詫了,因為我還不會背呢?見我用崇拜的眼光看著他,祺爺高興了,並讓我陪他吃飯,吃的是什麼已不記得了,完全是因為聽祺爺講故事讓我入了迷。

    於是,從那時候起我變了,不再調皮搗蛋,而是一放學就跑到他那兒,幫他提水掃地,然後就纏他講故事,什麼岳飛、水滸、三國啥的,只要他講我就愛聽,特別是對《愛蓮說》的講解,我認為他比老師講的都好,因為他舉出來的例子都是認識的人和事兒,比如他講在朝鮮戰場中結識的一位老藝人,一生漂泊,從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但在他的國家危亡之時,這位老藝人卻獨自上前線,為中國志願軍表演,祺爺說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我就是在這種半故事半懵懂中記住了《愛蓮說》這篇文章,另外,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祺爺送給我了一支簫,這支簫長約90cm,呈綠色,簫身上雕刻著一條龍,他說這支簫便是那位朝鮮老藝人死前送給他的(他是文藝兵),因我那時候還小,手指根本就按不住簫孔,所以也就無法向他學習,可惜那支簫被我的小夥伴拿去當“打狗棒”玩耍給耍成了兩截,讓我至今都懊悔不已。

    祺爺是什麼時候走的,我不知道,因為我後來轉學去了外地,但至今我還會常常想起他,想起這位一身傷病,滿腹學問與經歷的老人,就連現在,寫文至此,我依然潸然落淚……

  • 4 # 小璆球

    我的啟蒙文言文是沈復的《童趣》。

    這是一篇小孩子天真無邪的遊戲想象文。當時上初一的我,在學習的時候就佩服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人神往,讓人好奇。

    裡面寫到的蚊子變鶴,趨煙雲遊;二蟲相鬥,蛤蟆飛吞之,無一不趣味橫生。

    想起這篇課文,我就想起了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是個時而嚴厲,時而幽默的人。當時他還打趣我們:“回家以後可以試試躲進草叢裡,親身體驗一下。[憨笑]”我當時聽了這話,心裡想的都是癩蛤蟆,體驗不體驗的反而不怎麼重要。於是放學回家就鑽進了草叢中,結果被各種蟲子咬了一身,哭喪著臉回家[淚奔]什麼蛤蟆,影子都沒見著。

    這篇文言文不僅帶動了我童年的好奇心,更是增加了我對古文的興趣,以前小學的我對古文都是頭痛不已的,自從有了《童趣》,平添了幾分樂趣。雖然,最後還是敗給了“全文背誦”這四個字[笑哭]

    我現在大學畢業了,小學的古文記不得什麼,只記得一些古詩,反而我記得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初中的《童趣》。

  • 5 # 語留人

    我認為您題目中的“文言文”指的應該是散文、論、賦、記、駢文等形式,因為詩詞也屬文言文範疇內,這樣的話基本上都是床前明月光之類的了。

    大多數人接觸最早的應該還是《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我總感覺自己小時候上學沒有學過,可是現在聽說好多孩子都學習《三字經》,可見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接觸最早的,畢竟是三大啟蒙讀物之一,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文化傳統的傳承,所以,我十分贊成以《三字經》最為學習文言文的啟蒙讀物,相對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道德方面的培養。

    言歸正傳,您問的是哪一篇,可見您的側重點文章類,也就是類似《過秦論》、《滕王閣序》、《阿房宮賦》這類文言文,很明顯,我舉例的都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我認為大多數不是很喜歡文學的朋友,接觸文言文,都是從中學語文課本開始的,至少我記得我小時候沒學過文言文,《晏子使楚》好像是小學學的,貌似學的也是譯文,咱就不糾結於此了,也很有可能是我記錯了。

    不過聽說現在小學就學習文言文了,而且還大量增加了古詩詞的篇幅,至少我是比較贊成這個做法的,從小接觸國學,有利於古典文化的傳承及發揚,當然也可能有弊端,不過應該是利大於弊,就不討論這個了。

    本人還算喜歡古漢語,您問啟蒙是哪篇,我真的記不清了,我就說說我最喜歡哪篇吧,也正是這篇文章真正的引起了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六國論》

    我記不清具體是哪年級的課文了,不過正是《過秦論》使我真正的喜歡上了文言文。

    一、內容

    可能和我的興趣有關係,我比較喜歡歷史,《六國論》中提到的內容我很感興趣。

    二、文體

    可能是理工男的原因,我很喜歡“論”這個文體,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六國論》寫的有理有據,至少是把我給說服了,而且還言簡意賅。

    三、語言

    雖然是論,但是寫的朗朗上口,我記性不好,這是我唯一自行背誦全文的一篇。感覺通篇沒有半句廢話,每句話都很重要。

    四、作者

    三蘇中的老爸,學生時代覺得三蘇可厲害了,也是喜歡此篇文章的原因。

    經驗分享

    我覺得還是多讀吧,覺得枯燥可以選擇寓言類的古文閱讀,然後一定要購買工具書,最起碼得有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最開始先追求直譯,注重常用字詞的意思及用法,我覺得學習進度應該還是蠻快的。

  • 6 # 陸於敬

    我在年青的時候,也曾經有很多夢,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是我的美夢之一,讀初中時學的第一篇古文到現在一直能背,《智子疑鄰》。原文如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智子疑鄰,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作者是韓非(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韓非子》裡。它的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牆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麼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讚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乾的。故事背景:春秋時代。這則故事通常告訴我們聽取別人的意見要選擇正確的,而不要看提意見的人與自己的關係,對人不可以持偏見。

    當年不好好讀書,不用心學習,覺得除了讀書上課,其他都是好玩的事,雖然能背誦原文,知曉文意,卻不能解文章背後的深意和哲理,僅僅是感受了古文的行文志述,用字精到,隨著年歲的漸長和知識的積累,才慢慢的懂得古文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特點和以形表意,言盡意無窮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抓拍顧不上構圖嗎?有沒有意料之中的抓拍,精準構圖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