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米柏嶽

    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同時也創造了醫藥。中藥的發現和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產生、發展,和祖國醫學一樣,都經歷了極其漫長的實踐過程。

    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於飢不擇食,不可避免地會誤食一些有毒甚至劇毒的植物,以致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同時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嘔吐、昏迷、腹瀉等症狀得以緩解甚至消除。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口嘗身受,逐步積累了辨別食物和藥物的經驗,也逐步積累了 一些關於植物藥的知識,這就是早期植物藥的發現。當進入氏族社會後,由於弓箭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進入了狩獵和捕魚為重要生活來源的漁獵時代,人們在吃到 較多的動物的同時,也相應地發現了一些動物具有治療作用,這就是早期動物藥的發現。至氏族社會後期,進入農業、畜牧業時代,由於種植、飼養業的發展,發現了更多的藥物,這樣用藥的知識也不斷豐富,從而形成了早期的藥物療法。因此可以說,中藥的起源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果。故《淮南子?修務訓》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雲:“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嘗百草”雖屬傳說,但客觀上卻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由漁獵時代過渡到農業、畜牧業時代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實踐過程,也是藥物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隨著歷史的遞嬗,社會和文化的演進,生產力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們對於藥物的認識和需求也與日俱增。藥物的來源也由野生藥材、自然生長逐步發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馴養,並由動、植物擴充套件到天然礦物及若干人工製品。用藥知識與經驗也愈見豐富,記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識識相因”、“師學相承”、“口耳相傳”發展到文字記載。

  • 2 # 小金藥師說藥事

    關於祖先如何發現和知道草藥的藥效問題,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嘔吐、昏迷、腹瀉等症狀得以緩解甚至消除。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試驗,口嘗身受,逐步積累了辨別食物和藥物的經驗”,這種版本符合理論來源於實踐這種認識,但卻存在很多邏輯矛盾。其一,如果完全是一種嘗試,那麼這種藥物-病證嘗試的隨機性會非常高,同一個人,今天腹瀉試這個,明天感冒試那個,這怎麼總結經驗呢?怎麼交流傳承呢?其二,如果當時祖先能在那種物質生活條件下總結出這麼多好的經驗,現在不是更應該總結的多了嗎?但是實際上現在很多時候連以前是怎麼總結出來的都不知道。所以,這種說法,看起來符合實踐論和辯證法,實際上是錯誤的

    那麼,真實的情形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上述說法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完全忽視了傳統醫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傳統醫學誕生於傳統文化當中,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什麼意思呢?天人相應,陰陽五行是傳統文化在醫學領域的投射,這種投射造就了中藥學理論。從這種理論就可以推測出一個植物可能的藥用,例如“藤能通絡利關節,皮能利水消腫,仁能潤下通便”,“蟬蛻質輕,發表而升浮;硃砂質重,安神而沉降”,“凝水石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故性寒”,等等。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動植物的形質、性狀、五行推測出來的,通俗的說法叫做“取象比類”。

    (蟬蛻質輕,發表而升浮,治療麻疹風疹等表證)

    (硃砂質重,安神而沉降,治療心煩驚悸失眠等證)

    那麼,僅僅靠理論認知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在理論推測基礎上,通過幾千年的中醫臨床實踐,將正確的推測保留下來,將錯誤的推測甄別出去,這就形成了如今成熟、準確的中藥性效。這個過程叫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所以,中藥性效理論是在傳統中醫藥理論框架下,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實踐走向知識的經典案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為什麼要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