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很空生活很閒
-
2 # 果橙電影
(一)
在我迄今為止的人生歷程中我曾兩次思考這個問題,十分幸運的是最終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我認為那是我遇到的無數問題裡,尋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最初我很懷疑,孩子是否要上學。當時我10歲,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
戰敗使日本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之前,我們孩子,還有大人,接受的教育一直在說,我們國家最強大最有力量,說天皇是個神。然而戰後我們明白,天皇也是人。
當時的美國,是我們最害怕、最憎恨的國家,可是後來,又是這個國家成為我們要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最需要依賴的國家。
我覺得,這樣的轉變是對。可是戰爭剛結束一個月,我就不願去學校上學了。
因為直到仲夏,一直說“天皇是神,美華人是惡魔”的老師,竟然十分自然開始說起完全相反的話來,並且也沒有對我們做一些諸如以前的教育是錯的之類的交待。他們教我們說天皇也是人,美華人是朋友,是那麼自然而然。
進駐的美國兵乘坐著幾輛吉普車開往密林的小村落,那天,學生們搖著自制的星條旗用英語高呼“HELLO”,站在道路的兩旁,夾道歡迎了他們。我從學校跑出來,跑到森林中去了。從高處俯視山谷,小模型一樣的吉普車沿著河邊的道路開進了村莊,如同豆粒大小的孩子們的臉雖然看不清楚,可是他們的“HELLO”喊聲卻聽得真切,我流了眼淚。
(二)
從第二天早上起,一起去學校,我馬上就從後面出去直奔林子,一直到傍晚,都是我一個人度過的。我把大本的植物圖鑑帶到林子裡,在圖鑑中尋找著林子裡的每棵樹的名字和特性,並把它們一一記在心理。
我們家做著與林子管理有關的工作,我記下了樹木的名字和特性,應該是對將來的生活有益的。林子裡樹木的種類實在太多了,這麼多的樹都有各自的名字和特性,我覺得十分有趣,簡直著了迷。
我不打算去上學了,打算在森林裡一個人對照植物圖鑑記樹木的名字,瞭解它們的特性。我喜歡樹,但能和我一起談論它們的人,無論老師還是同學,一個都沒有,那麼我為什麼還一定要去學校,學習一些和將來生活毫不相干的東西呢?
秋季的一個大雨天,我照常進子林子,雨越下越大,林子中到處流淌著從前沒有的水流,連道路也坍塌了。天黑了,我沒有走出林子,並且開始發燒,第二天,是村裡的一個消防隊員在一棵大的七葉樹的樹洞裡面發現了昏迷的我,把子救了出去。回家以後,燒並沒有退,從鄰村來給我看病的醫生說:“我已經沒有辦法了,沒有藥可以治。”這話彷彿有人在夢裡和我說一樣,我都聽到了。醫生放下我走了,可是媽媽,只有媽媽,對我沒有喪失信心,一直看護著我。
有一天深夜,我雖然還發燒,卻從常時間的昏迷中清醒。我躺在榻榻米上面,媽媽坐在枕頭旁邊盯著我看。
“媽媽,我會死嗎?”
“你不會死的,媽媽在這為你祈禱。”
“醫生不是說這孩子沒救了嗎?我會死的。”
媽媽沉默了一會兒,對我說:
“你就是死了,我也會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擔心。”
“可是那個孩子和我不是同一個人啊。”
“不,是一個人。我會把你從生下來之後到現在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東西,做過的事情全部講給新生下的你聽。這樣兩個孩子就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孩子了。”
媽媽的話我好像沒有完全明白,但是心裡卻寧靜下來,安穩地睡覺了。第二天開始我慢慢康復,到了初冬,我開始想上學了。
(三)
不論是在教室裡上課還是在運動場上打棒球,我經常會一個人發呆,我想現在活在這裡的我,是不是死去之後又被媽媽再生一次的孩子呢?我現在的記憶是不是由媽媽給那個死去的孩子所看到、聽到、讀到的東西和他經歷的一切事情形成的呢?並且是不是我使用那個死去孩子的語言在說話呢。
我還經常想,教室裡,運動場上的孩子們是不是都是沒有長大就死去的孩子呢?他們又被重新生出來,聽到死去的孩子們的所見所聞,按照他們的樣子替他樣說話。我有證據:那就是我們都用同樣的語言說話。
並且,我們是為了讓這種語言完全成為自己的東西才來到學校學校的。不僅僅是語文,就連自然科學也都是這樣繼承必需的,如果只是拿著植物圖鑑和眼前的樹木去對照,那麼就永遠不能代替死去的那個孩子,只能和他一樣永遠不能成為新的孩子。所以我們才都來到了學校,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遊戲。
(四)
現在我又想起了一件我成人之後發生的事情。
我的長子叫著光,他出生的時候腦部異常,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相反他對聲音的高低卻特別敏感。比起人的語言,他首先記住的是許多鳥兒的叫聲,而且他一聽到鳥兒的叫聲,就能說出鳥的名字來。鳥的名字他是從唱片上學來的。這是光說話的開始。
光7歲的時候才上學,進入特別班。集中在那裡的孩子,身體上都有不同的殘疾。有的總要大聲喊叫 ,有的不能安靜,要不停的地動。一會兒撞以桌子,一會兒掀翻椅子。從窗戶望進去,看到光總是用手捂著耳朵,身體呈現僵硬的姿態。
於是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又問自己孩童時期的那個問題,光為什麼要去上學呢,孩子只懂得鳥的歌聲,又喜歡父母教他鳥兒的名字。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回到村子裡面去?在林中蓋個小房子,我按照植物圖鑑確認樹木名字和特性,光聽鳥兒的歌唱,妻子就在一旁畫我們的速寫,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可以呢?
解決了這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的人竟然是光。
光進入特別班之後不久,發現了一個和自己一樣不喜歡噪聲的小朋友。於是,兩個人便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裡互相握著對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的吵鬧。
不僅如此,光還開始幫助這個活動能力差比他差的小朋友去上廁所了。能幫助小朋友做一些事情,對光來說,實在是種充滿新鮮感的快樂體驗。漸漸地,他們兩個人開始在距離其他孩子遠一點的地方擺上椅子,一起聽廣播裡的古典音樂了。
又過了一年,我發現光超越了鳥的聲音,人類創造的音樂開始成為光可以理解的語言了。他甚至能從播放過的曲子裡面記上朋友喜歡的曲目的名字,而且回家還可以找到這張光碟。老師也發現這兩個很少開口的孩子的語言之中,已經出現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五)
從特別班到養護學校,光和那個孩子一起上的。在日本讀完高三,智障孩子的學校教育就結束了。畢業前夕,老師要為大家舉行告別會,作為家長,我也去了。
光從小跟著母親學鋼琴,這會已經可以自己作曲了。我根據他們的這段對話寫了一著詩,光把它譜了曲,這就是後來的《畢業變奏曲》。
現在對於光來說,音樂是他蘊藏於內心的深刻而豐富的東西,也是他將內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會傳達的唯一語言。這種語言是在家庭裡發芽,在學校裡發展成型的。不僅僅是語文,還有自然科學,算術,體操,音樂,這些都是深刻了解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語言。
為了學習這些,無論是什麼時代,孩子都是要去上學的。
-
3 # 無戒無不戒
我們不妨換一種問法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上學?
馬克吐溫有一天遇到一位自學成才的作家,他說:“這位作家極少能準確的瞭解一件事情,他所掌握的知識不及他應該掌握知識的十分之一。如果這位作家受過教育的話。”
為什麼我們要去上學?我們看看上學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上學可以帶來:
一個可以學習知識、技能的場所和環境。
一些你不可能獲得的資源。
一些如父親般慈愛的老師。
一些一輩子都不曾忘記的友誼。
最重要的是為你準備好闖蕩現實世界的經驗。
上學目的不是為了給你生活中需要的一切提供食物,而是為了給你的思維方式灌輸一個良好的基礎,引起和滿足你的好奇心,教授社交技巧等。
學校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並使其擴大,它教會我們提出問題,深入思考並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發現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的迴圈往復,這既是我們的工作。
學校透過不斷的試錯,來幫助我們發展社交技巧,讓我們學會信任,友誼,關懷,感情等。
你必須上學,這樣你才能學習併成為社會的一部分。 有些事情你可能會在生活中學習,但是其他的事情在某些時候是必須要教的。 你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比你意識到的要多的多。
上學是我們父母為我們準備的一件好禮物,因為他們知道上學不僅會幫助我們實現更美好的未來,而且也會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
最後再說一句:為了將來能夠給你的孩子講作業,你也得上學啊!
-
4 # 金花
很簡單的道理,上學增長知識及擴充套件視野。將來能成就一番頂天立地的事業。還懂得禮貌及尊敬他人 ,品德兼優的好人材等……
-
5 # 護童名偵探
一、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小學教育做起。
二、從人生髮 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 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 個為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 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 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 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智力,還要在學習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思想品德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回覆列表
如今社會階層逐漸趨於固化,各個層次的人群相對穩定。將來的趨勢也是這樣,在中上層的人為了穩固和提升現有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就儘可能的接受更多的教育,不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會逐漸的被淘汰,他們本身就在社會的中上階層,享受著更多、更好的資源,要是他們的後代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這樣他們的階層地位就更能加的穩固甚至提升。
對於在社會低階層的人,他們本身接受的教育比較少,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後代身上。通過後代的教育,儘可能的改變現有的階層狀況,改變生活。讀書雖然不一定能改變他們的階層,但至少提供了一種可能。退一萬步講,就算不能改變一個家庭的現狀,至少他們的後代工作會相對來輕鬆一點,不用只靠出賣最基本的體力來謀生。
另外對於自身而言,我覺得讀書對於孩子的意義,就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選擇。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會有學歷要求,在學歷的門檻下,能達到甚至超出這個門檻你就有了選擇的權利。相反,就只能被選。我想大家都更願意做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