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香引
-
2 # 勇哥wyy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失街亭只是誘因,真正裡面涉及的政治鬥爭很嚴重!給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很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發展方向。但是出了兩個意外狀況,第一,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政權失去了大片戰略要地。第二 劉備為了復仇,發動對吳國戰爭,夷陵之戰大敗,讓蜀漢國力直線下降。這時候的諸葛亮,只能北伐,爭奪漢中平原,給蜀漢爭取戰略主動。但是古人云,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假,但是當時蜀漢政權有三個派系。 一 益州本地人才 二 諸葛亮代表荊州人才 三 招攬和投降的人才 而馬謖作為荊州諸葛亮的人,必然會受到其它方面的打壓。所以馬謖之死不單單是丟了街亭,是其它兩方面要壓制荊州代表的實力。
-
3 # 歐陽雲夕
首先,因為街亭是屬於當時蜀漢的軍事重鎮,街亭的失守可能將改變蜀漢的北伐大業方針,馬謖作為當時街亭的軍事主官,剛愎自用,不聽從下屬的建議,盲目部署,最終導致街亭失守,馬謖作為軍事主官,也是第一責任人,不斬不足以定軍心。
而馬謖是諸葛亮的門生,自然有所不忍,所有才會有揮淚斬馬謖的典故。
-
4 # 寰宇新史野
首先諸葛亮為什麼揮淚斬馬謖呢?
馬謖跟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先要說說馬謖的哥哥馬良,馬良跟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戰死了,就將自己的弟弟馬謖託付給了諸葛亮。馬謖這個人非常有才華,也有很強的軍事能力,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所以一直將馬謖當自己的親弟弟看待。
既然諸葛亮這麼喜歡馬謖,那為什麼又要殺他呢?起因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原本是很有希望取得一些勝利成果的,結果正是因為馬謖在排兵佈陣上的失誤,且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一次敗仗就殺一個將軍,似乎不合情理,況且本來蜀國後期人才就十分稀缺,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馬謖,還被殺掉了,所以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亮真的捨得嗎?
肯定是捨不得,單從諸葛亮“揮淚”這兩個字就能看出來了。那既然捨不得,為什麼一定要殺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在諸葛亮獨攬大權的時期,難免下面會有一些人等著看諸葛亮的笑話,現在好了,你的人出事了,你怎麼辦?諸葛亮做事一向以身作則,為人也剛正不阿,這個時候為了堵住下面的悠悠之口,只能自斷臂膀。
第二,在戰爭的準備期,眾人討論誰做先鋒的時候,很多人都推薦魏延和吳懿,但諸葛亮一心的要擔保自己的小兄弟,最後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將馬謖推上了先鋒的位置。劉備生前其實給諸葛亮交代過,說馬謖這個人誇誇其談不可重用,但在這個關鍵用人的時刻,諸葛亮卻違背了先帝的遺旨,怎麼辦?任人唯親了吧?他不可能再包庇袒護了。
第三,在蜀漢政權體系裡,有太多人不服諸葛亮,其中李嚴就是一個,李嚴是什麼人?是劉備託孤之副,本來李嚴就對諸葛亮這個正的不太服氣,時時叫板諸葛亮,早已是諸葛亮的眼中釘了,現在馬謖出了這個事,不是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難題嗎?所以,諸葛亮為了收拾李嚴,為了彰顯自己公平、公正、公開,為了執行自己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只好將馬謖殺掉。
所以說,殺馬謖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處理打敗仗的將軍有很多種方法,比如降級、軍棍、戴罪立功等等,不一定非要殺掉,但諸葛亮卻殺掉了馬謖,其中的原由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也清楚了諸葛亮揮淚的原因,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來說,他是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殺了一個自己欣賞的人,殺了一個能為國所用的人,想到這些,諸葛亮不禁悲由心來,潸然淚下。
再說趙括的問題
趙國常平之戰後損失40萬大軍,元氣大傷,丟掉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但是此時全國上下披麻戴孝,民眾空前團結,更不至於滅國,其後來滅亡還在於昏君無能,此後藺相如早就去世了,趙國有名將而不能用,長平一戰趙國實力大損,後期雖還有李牧扛旗,但攤上個昏君,李牧也不得善終。總體來說,趙國滅亡在於決策層的決策失敗。對攻守之勢的誤判,正和後來岳飛一樣,一個是當守不守,一個是當進不進。
-
5 # sddz以書潤心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看的讀者動容。
馬謖這個人對國家可是懷有一片忠心,或許當初就葛亮就是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而錯用了他。
馬謖,同歷史上的趙括一樣,都屬於紙上談兵的理論家,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
紙上談兵的故事,就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趙國因為有廉頗和藺相如武將文臣的將相和,和秦國相持了多年。
秦國對趙國虎視眈眈,終於又派兵來圍攻趙國,老將廉頗用掘城死守的方法,拖了秦軍三年時間,秦國沉不住氣,派人放言,說秦國不怕老將廉頗,最怕的是趙括。
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讓趙括替代廉頗,趙括憑著紙上學來的那些功夫,改變了作戰方針,趙國大敗,幾十萬大軍毀於一旦。
而馬謖失街亭如出一轍,馬謖掌握了實權,剛愎自用,聽不見大將王平的勸告,自認為自己知識淵博,卻被魏國的司馬懿所破。
諸葛亮一生善用兵,神機妙算,而唯有這一次,這麼重要的位置用錯了人。諸葛亮揮淚,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失策的悔恨,後悔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不如先主劉備。
-
6 # 白雲山水居
應該說明的是馬謖是被冤枉的,他不過是諸葛亮的替罪羊而已。
趙括紙上談兵,敗在大秦戰神白起的手下,不是他的罪過。
首先來說馬謖的問題。說馬謖,就不得不說到他的兄長馬良。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先主領荊州,闢為從事。及先主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田荊州。
後馬良上書諸葛亮,談論先主今後的發展趨勢,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賞識;提升他為左將軍掾,也就是左將軍府的屬官,當時就是劉備的直屬,正式進入了權力中心。
馬良的才幹,是孫權都打心眼裡佩服的。
後為蜀國去武陵招降五溪蠻,蠻夷對他是敬若神明,接受其號令,可見馬良的人格魅力也是沒的說。
其後跟隨劉備征討夷陵,戰死沙場,令人惋惜。劉備念其功,封他兒子騎都尉。
馬謖在他兄長去世後,閃亮登場。先作為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當過綿竹和首府成都的主官。不得不說,馬謖也不是一個庸人,他也是非常優秀的人才,憑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起來的。
只是他的特長是處理政務,而諸葛亮卻把他的軍事才能想得太理想了。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意思是,馬謖嘴上很有一套的。諸葛亮太高看他了,把馬謖當做自己的影子,因為諸葛亮以前也是臥隆中而論天下大勢的。可是他沒有考慮到的是,一個諸葛亮就了不得了,怎麼可能還有一個呢?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劉備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自察之。”劉備是諸葛亮的主人,他們又生死與共了幾十年,劉備的話,諸葛亮是應該聽的。所以對馬謖的紙上談兵是非常反感的,但基於他兄長馬良的原因,不好直接把他幹掉,正好曹魏攻蜀,諸葛亮就順水推舟,派他上去,又不給後來人以口實。
也正因為諸葛亮太高看他,委以重任,不顧眾人的疑慮,堅持用他守街亭。所以最後失了街亭,就只有讓馬謖背鍋了。馬謖死的時候,可能才醒悟了,諸葛亮是害他還是重用他?
綜上所述,馬謖是冤枉的,但這追根到底還是自己太張狂,所謂:“關公面前耍大刀。”和諸葛亮比智慧,都是不理智的。
馬謖是紙上談兵的人,旁人都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會看不出來?
趙括也是同理,他也是死在別人的算計中,只是在後來的當政王朝來說,他是該死的。在和他對立的人和不懂政治鬥爭的老百姓眼裡,他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我是軍哥話歷史,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路來解析歷史,和您們共勉。
-
7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公元 2 2 7年,諸葛亮上《出師 表》,率大軍駐漢中郡;公元228年 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魏開戰,兩 軍對壘。司馬懿認為街亭為漢中咽喉, 若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 一域,不能安守,蜀軍必回漢中,所以 親率大軍直取街亭。諸葛亮也認為街 亭為咽喉之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 亭。參軍馬謖立下軍令狀,請軍守街 亭,“若有差失,乞斬全家”。“亮使馬 謖督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 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 千餘家,還於漢中,戮馬謖以謝眾。” (《三國志·諸葛亮傳》)“於時十萬之 眾為之垂涕。”(《襄陽記》)“亮進無 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 之流涕。”(《三國志·馬良傳》)這就 是歷史上的揮淚斬馬謖。
有人認為,馬謖罪當就戮,死於 軍法。如依軍法,當按“軍令狀”,殺 其全家。然而諸葛亮不僅沒殺他的全 家,反而“親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 生。”(《襄陽記》)這是為什麼呢?斬 馬謖背後究竟有什麼政治謀略呢?筆 者力求探求這個千古之謎。
參軍蔣琬是諸葛亮親信,亦是 丞相的繼任者,對諸葛亮為何殺馬謖,又為何揮淚提出了質疑。據《襄 陽記》,馬謖死後,蔣琬來到漢中,對 諸葛亮說,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殺死 這樣的人實在可惜。“天下未定,而 戮智謀之士,豈不惜乎。”蔣琬又說: “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 在這裡,蔣琬是在指責諸葛亮殺馬謖 之事:楚晉交戰,楚成王殺了楚軍統 帥得臣,晉候喜出望外;你殺了馬謖, 難道魏軍不拍手稱快嗎?蔣琬還有一 問,馬謖既然罪當正法,為何還哭呢? 這個哭非一般之哭,而是悲痛欲絕, 揮淚如雨。諸葛亮說:“吾非為馬謖而 哭”,而是“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 之明”。難道此哭僅僅為了先帝嗎?
街亭已失,馬謖已斬,諸葛亮為何 上《街亭自貶疏》,自貶三級?難道真 因疏中所說“咎皆在臣受任無方,臣明 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 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嗎? 諸葛亮自貶三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費禕也是諸葛亮推薦的丞相繼 承者,馬謖死後,他來到漢中為諸葛 亮賀喜,為我們揭開千古之謎打開了 一扇門。費禕見諸葛亮賀初次北伐的 三喜,一喜是“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 四縣,深以為喜”;二喜是“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三喜是“丞相現 統帥軍數十萬,可再伐魏”。看來費禕 是話中有話,暗藏玄機,獨以為殺馬謖 應笑應喜而非應哭,至少不至於揮淚如 雨,傷心動魄,撕心裂肺。
以上幾問,可見諸葛亮斬馬謖,不 僅是因為軍法,也不單為思先帝之明, 而是一個政治謀略。
以戰役失敗掩蓋戰略失誤諸葛亮揮師北伐,面對的是強大 的對手,魏方地大、將廣、兵多,而蜀軍 放棄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去攻長 安、陷洛陽。在戰略上一是必須謀非常 之策,出奇制勝;二是必須抓住有利戰 機,速戰速決。諸葛亮對戰爭的形勢非 常清楚,所以採用馬謖的離間之計,將 司馬懿革職在家,魏主曹睿派懦弱無 謀的駙馬夏侯懋統兵拒敵,創造了難 得的戰機。然而諸葛亮因人廢言,不採 納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 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之策,卻採取了“從隴西取平坦大路, 依法進兵”(《三國志·魏延傳》),步 步為營的戰略。這個戰略失誤,司馬懿 看得清楚明白,認為“如從子午谷取長安,則長安早得多時”,只是諸葛亮為 求萬全之策,不肯弄險而已。失街亭, 只是個戰役失敗,是一地之失,其背 後應該是戰略失誤的結果,然而這個 失誤在當時的國情、敵情、軍情背景 下,是不能承認的,應該極力去掩蓋 的,借馬謖的人頭一用,正當其時。
以外部鬥爭平息內部鬥 爭,轉移政治視線劉備建立起來的蜀漢新生政權 內部矛盾重重,鬥爭異常激烈。首先 朝廷是由三股勢力構成的,一是以原 在洛陽的益州官僚和仕於益州的地 方豪強,這部分勢力根深蒂固,是地 方勢力的代表;二是劉璋舊部,這部 分人是舊政權的代表,對新政權一方 面心有餘悸,另一方面又想在新政權 中分得更多的權力,李嚴是他們的代 表人物。第三股力量才是新政權的勢 力,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劉氏集 團。但劉氏集團是外來戶,地盤是撿 來的,王朝是組合班子,權力和利益 是三家的,但責任只是劉氏集團一家 的。百姓過慣了太平日子,對多徵好戰 的新政權並不買賬,夷陵戰敗,劉備 去世,“南中諸郡,並皆叛亂”。新政 權建立後,戰事不斷,禍事不斷,朝廷 內部紛爭不斷,公元231年,託孤之臣 李嚴被廢黜為平民,就是朝廷內部鬥 爭的結果。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安內必先攘外”。兩國交戰, 生死存亡,只能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斬馬謖就是為了進一步達到戰爭的目 的,同時表明以鐵的手腕治軍治政的決心,人頭落地,定紛止爭,維護內部 的團結和統一。
以軍事上的失敗掩蓋政治 上的錯誤公元219年7月,劉備自稱漢中 王,同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以身 殉職,失去荊州。公元221年5月劉備 在成都稱帝,6月發動意在奪回荊州 的“夷陵—猇亭”之戰。公元222年 8月,劉備兵敗退回巫縣,後駐白帝 城,223年4月永安託孤,劉備病亡。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公元227年諸 葛亮北伐。短短9年,蜀漢政權失君、 失地、失將、失民,可謂內憂外患,多 事之秋,諸葛亮選擇此時出兵,顯然 是政治上決策的錯誤,兵未出而知敗 已定。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了蜀 政權恢復漢室的路線:“將軍既帝室 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 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 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 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 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 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 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 興矣。”諸葛亮北伐時,恢復漢室這面 旗幟的旗手已亡,英雄的號召作用已 無法發揮;荊州已失,孫劉聯盟已破,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已成泡影。 這時的客觀條件只能“保其險阻”,才 能站穩腳跟,鞏固新生的政權。然而 諸葛亮為實現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 拋棄自己已經制定的政治路線,率軍北伐。北伐軍實質上已成揮師中原的 孤軍,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終有一 敗。這一點諸葛亮是清楚的,所以在街 亭戰役中,部署的是防守戰、退卻戰, 退回漢中謀長遠之策,才是他真正的 戰略意圖。但是恢復漢室的這面大旗 不能倒,倒則益州更危。諸葛亮作為政 治家,比誰都清楚益州所處的危險境 地,他深知如果軍事能夠勝利,存在 這種扭轉乾坤的可能性,為了這種可 能,他就要知不可為而為之,用軍事上 的勝利謀求政治目標的實現。然而初 次北伐,牛刀初試,魏軍傾國應對,發 現敵我雙方實力的懸殊,北伐的政治 目標已無實現的可能,最好的選擇就 是讓馬謖承擔起軍事上失敗的責任, 用軍事上的失敗去掩蓋政治上北伐決 策的錯誤。
諸葛亮與馬謖在感情上“情同 父子”“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 父”;工作上,馬謖多獻戰策,屢建奇 功,屬智謀之士,然街亭已失,大勢已 去,馬謖已不是殺不殺的問題,而是怎 樣讓其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的問題。 諸葛亮是坦坦蕩蕩的政治家,用馬謖 的人頭來掩蓋政治戰略失誤,轉移國 人視線,但並沒有讓馬謖當自己的替 罪羊,而是“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諸葛亮與馬謖一個被殺,一個被貶, 而且都是諸葛亮一人捉刀,難道還不 能以謝眾人嗎?諸葛亮用自己的政治 謀略、馬謖的人頭渡過了一次軍事失 敗、政治危機,換來了蜀國政權的政 治穩定。
-
8 # 曉霜文史論述
首先:諸葛亮之所以斬馬謖是因為馬謖失了街亭這一重要的軍事要地。其次:趙國的滅亡趙括有一定的責人,但是這不是直接的原因。
我們來分析一下具體的原因:公元257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表明自己要北伐的決心。為了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完成先帝的遺願第二年春,諸葛亮帶領全國精銳出師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發動北伐戰爭。
馬謖大意失街亭《三國演義》中,馬謖之所以失了街亭全是因為自己的驕傲自大不聽指揮,放棄了諸葛亮制定的作戰計劃。諸葛亮一直知道街亭是蜀魏戰爭的關口,對於守將的人諸葛亮一直拿不定主意,這個時候馬謖自己毛遂自薦請求去守街亭這一重要的關口。
馬謖本是馬良的親弟弟,馬良生前又和諸葛亮關係要好,就把弟弟馬謖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的猶豫在馬謖的再三請求下疑慮盡消。
對於馬謖諸葛亮和他還是有感情的,也許是為了讓他立點戰功吧,再三交代下就派馬謖守了街亭。
街亭失守原因有二:一是馬謖的驕傲自大,放棄水源地在山上紮營。二是諸葛亮的私心。
其實對於馬謖這個人劉備生前就囑咐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但是也許是諸葛亮太過悲傷,也許是諸葛亮刻意遺忘,在街亭這件事情上居然把先帝的囑託忘的一乾二淨。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人一直認為諸葛亮斬了馬謖心痛不已,所以流淚。事情不單單是這麼簡單,諸葛亮和馬謖的感情確實很好,諸葛亮曾說你我親如兄弟。如今你打了敗仗,丟了城池不懲罰你不能服眾,你死後你的家裡老小我會照看你不必擔心。這個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斬了馬謖之後的諸葛亮才想起了劉備生前的囑託。覺得愧對先帝因此痛心不已。
有詩日:“失手街亭罪不輕,堪蹉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試淚猶思先帝明。
說趙括紙上談兵就要說說趙國和秦國的一場大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括為什麼接替廉頗。長平之戰剛開始的時候詩趙國將領廉頗和秦國將領王齕之間的交鋒,剛開始廉頗數次出兵都失敗了,所以之後的戰法廉頗就決定固守營壘堅決不出,意圖拖垮長途奔襲而來的秦軍。
時間久了,趙國國王對了廉頗很是不滿,多次派人責備。這個時候兩個國家的朝堂也不是很安穩。後來秦國丞相範睢派人賄賂君臣,並散佈謠言說廉頗不出兵有私心,秦國不怕廉頗,就怕趙括。
趙括就是在敵人的“反間計”下替代了廉頗。
在和秦國將領王齕的對戰中趙括還是取得了幾次勝利的。但是趙括此時並不知道秦國的將領早已暗中換成了戰神白起。趙括取得勝利的這幾場戰爭都是白起為了更好的觀察趙括而設計好的。
而此時的趙括被勝利的表象模糊了雙眼,再後來得戰事中又急於表現自己錯估了形式。最終落入困境突圍不成反而被殺。
趙國的滅亡趙括有間接的原因,而楚國的國君趙孝成王是要付主要責任,如果 他不懷疑廉頗,不聽信謠言。不臨時換將。趙國也不會滅亡。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家喻戶曉。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描寫,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此次戰役,諸葛亮兵分三路:一路是由趙雲、鄧芝帶軍佔據箕谷;一路由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突襲祁山;一路由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但是,馬謖率兵到達街亭之後,忽視了諸葛亮“靠山近水安營紮寨”的囑咐,不顧副將王平“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屯兵于山頭。他自信地說,兵法有云“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圍困于山頭,斷其水糧,馬謖兵敗而回。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使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也隨之破產。為此,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但是,根據正史《三國志》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馬謖兵敗街亭之後,並沒有回營領罪,而是畏罪潛逃了。
朱大渭在《馬謖被殺真相》一文中也指出,馬謖被斬的主因就是失街亭。馬謖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忽視軍紀,自作主張,以致最後慘敗而歸,並直接導致此次出擊祁山的戰果——隴右三郡得而復失。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對於一個軍隊來說,軍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軍紀如山,違反軍紀的人必須被處死。況且,按照軍中的法規,如果將士臨陣脫逃,也必須要被處死。馬謖所犯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錯誤。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從來都不會有常勝將軍,但馬謖的失敗來源於對軍紀的藐視,再加上兵敗潛逃之罪,所以“罪在必誅”。
對於朱大渭先生的觀點,許多人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諸葛亮斬馬謖的主因不在於失街亭,失街亭也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真正的原因在於馬謖在戰前、戰時、戰後的各種表現綜合的結果。馬謖戰前立下軍令狀,表示若失街亭,自願領罪而死。戰時頤指氣使,妄自吹噓,驕傲輕敵,違背軍令,致使街亭失守。戰後明知事態嚴重,還畏罪潛逃。一個必死的軍令狀,加上違背軍令、畏罪潛逃,這對於軍紀如山的軍隊來說,都是致命性的硬傷,而馬謖偏偏都佔了。
此外,史學界對諸葛亮斬馬謖的真實性也提出質疑。據《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中又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知,馬謖的確是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是,據《馬謖傳》記載,“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馬謖被下令斬首,但在斬首之前就病死獄中,這可能才是真正的馬謖之死。
趙括是長平之戰趙國一方的指揮官。關於長平之戰,我們一開始最容易關注的是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好像長平之戰打敗了,全是由於趙括是個蠢貨。其實,趙括本人並非毫無經驗的指揮官,趙括那個時代,也根本沒有紙。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犯了指揮的錯誤,但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力不夠強盛。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生死決戰。戰爭一共持續了三年,打到最後,兩個國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趙國傾全國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動用的軍隊,秦國則在情急之下把一個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線。最後,是趙國國力支撐不上了,才輸掉了整場戰爭。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秦國不是單單打敗了趙國,而是打敗了全天下的諸侯。偶然不會讓秦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勝,是因為秦國的國力遠遠超過了其他諸侯國,才讓它最終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