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聽小方講歷史

    1、首先解釋一下民王的意思,是清朝對非宗室封王者之稱呼。此外,凡削去宗籍之王亦視為民王。如雍正四年,廉親王允祀被削宗籍,革去黃帶子,易為民王。

    2、民王也被稱為民眾之王。《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大臣奏稱:當年 襄武縣 ,天降一人,身長二丈餘,腳跡長三尺二寸,白髮蒼髯,著黃單衣,裹黃巾,拄藜頭杖,自稱曰:‘吾乃民王也。今來報汝:天下換主,立見太平。’”

  • 2 # 愛分享的窗簾人

    清朝對非宗室封王者之稱呼。此外,凡削去宗籍之王亦視為民王。如雍正四年(1726),廉親王允祀被削宗籍,革去黃帶子,易為民王。

  • 3 # 海邊沒有微笑

    民王

    清朝對非宗室封王的人,的稱呼。此外,凡是削去宗籍的王爺視為民王。

    廉親王胤禩(yin si),本是皇室宗親,但因其屢次暗中與雍正作對,被雍正削去王爵,趕出宗室,授於民王,交宗人府圈禁高牆內。無政治地位,出了比普通老百姓有錢,其他一樣。

    吳三桂,非皇室宗親,但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將虎視眈眈的清軍放進來。為了表彰吳三桂的功勞,清朝建立後,將吳三桂封為平西王。政治地位想相當於,親王,手握權利,鎮守一方。

  • 4 # 御前帶刀侍衛

    清朝對非宗室封王者之稱呼。此外,凡削去宗籍之王亦視為民王。如雍正四年(1726),廉親王允祀被削宗籍,革去黃帶子,易為民王。

  • 5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民王這一個概念僅僅是出現在有清一朝。具體是指非清朝宗室之外所分封的的藩王,當然,即使宗室身份的親王,如果被削去宗籍,那麼,沒了黃帶子,也就成了所謂的民王。

    那麼,“清代民王是什麼政治地位?”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王者的尊貴顯耀,為一時之極,要回答題主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子由只能在清朝的歷史當中,找出一些相關的親王、藩王做一些比較和詮解。

    而要講清楚清代民王的政治地位,必須要對清代親王與民王的區別予以明晰化。如何分清清代親王與民王的區別,子由且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表述;

    一,宗室血親關聯

    滿清入關前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領域絕對性的大多數抄襲明朝的制度,當然對於分封王爵體系這一塊來講,也是照抄照搬。

    可是,明朝的分封藩王制度施行了二百多年,搞的是風生水起,而清朝在這一點上,就顯得小心翼翼,尤其是在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有事之後,從此再無異姓封王,直到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直接撼動清朝廷的大廈搖搖欲墜,咸豐皇帝在圓明園內有氣無力的承諾,如果有命世之才能廓清域內,底定洪楊,就拿出一個王來相酬!

    可是,清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864年,當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二人竭盡全力,攻陷天京城之後,清朝廷垂簾的兩宮,執政的親王,卻全然不提此事,美其名曰不敢有違祖制,只是給了曾國藩一個一等侯的爵位。

    那麼,清朝對於王位的分封,僅僅是因為小氣或對漢臣的揣度才堅決不予分封的嗎?經過縝密的的研究,子由發現,清朝對於藩王的分封,與明朝有著截然不同的一個分界線,那就是,明朝一般是以具有朱家血脈為主要必備條件,而清朝確是不盡如此,換言之,清代的藩王可以與清代皇帝毫無血緣關係,上文中所提到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就屬於純粹的民王。

    當然,清代的親王還是必須要求愛新覺羅宗親才可以獲此封號。

    二,所處位置與權柄

    吳三桂等三藩的勢力雖然在清初曾經顯赫一時,但是,隨著三藩在康熙年間被鎮壓搞定,此後清朝直到最後,再沒有分封任何一位異姓王,所以,三藩的情況就屬於個案。

    而相對於明朝藩王的就藩制度,清朝卻迥然不同,清室所封的王爵擁有者,必須在京師居住,沒有自己的地盤,也就沒有什麼治理蕃地之權。

    清朝不論是親王或者郡王,只能在具體的官職上看到是否被皇帝重用,比如大家在《雍正王朝》這部戲當中看到的“十三爺”胤祥,由於受到雍正的欣賞和信任,就同時擁有軍機大臣、議政大臣的官銜,又是以和碩怡親王的鐵帽子震撼當朝,這才是清朝真正有實力、有政治地位的親王。

    三,王位的承襲

    在有清一朝,除卻三藩的個案之外,即使是親王的政治地位,通常也是變化的,可逆的。因為在親王的承襲過程當中,是降級承襲的,第一代是親王,這親王的承襲者就自動降級為郡王,以此類推。

    而能夠跳出這個降級承襲制度的只有12家“鐵帽子王”,之所以稱之為“鐵帽子王”,是因為他們的後代在承襲王位之時,不用降級承襲,即為世襲罔替。

    綜上所述;子由以為,在有清一朝,特別是清初之時,剛剛入主中原的滿清朝廷一時之間尚且撲不滅中華大地上的抗清烽火,不免就籠絡住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些人,以其為前驅,用封王晉爵來吸引這些人,所以,這三家藩王,當時是呼風喚雨,有著極其顯赫的政治地位,可是,隨著康熙朝削藩的開始,並且平定了三藩的反撲,之後,所謂民王的政治地位,已經無從談起。

    這個時期所謂的民王,既沒有親王的法定地位,有沒有12家鐵帽子王的顯赫身世,如果硬要說政治地位,也只能是跟著鐵帽子王與親王的身後,亦步亦趨而已罷了。

  • 6 # 炒米視角

    “民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意思就是“民眾之王”,和傳統帝王將相不一樣,是如陳勝、李廣這一類人。東漢末年,張角黃巾起義的時候,第一次提出了“吾乃民王也!”

    現代關於“民王”一詞,源自日語,意思“人民之王”,意思就是如內閣首相或者總統這類的“民選政治強人”。日本朝日電視臺在2015年就曾經播出一部劇叫《民王》。

    有意思的是在清朝曾經有一個叫“民王”的特例。不過意思和上兩種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

    因為這個“民王”雖然仍然享受“王”的物質待遇,但名義和實質其實為“民”。

    這個特殊稱呼和“九子奪嫡”失敗的胤禩有關。胤禩雖然奪嫡失敗,但是在雍正即位之初,雍正為了穩定大局,讓“總理事務王大臣”協助處理康熙的喪事和政務。一共四個,分別為允(胤)禩、允祥、隆科多、馬齊。兩個親王、兩個內大臣。

    雍正為了籠絡允禩,封了他為廉親王,親王爵也算是王爵頂配了。但是到了雍正4年,允禩的親王被改為“民王”,被褫了黃帶,絶了屬籍,強行把他老婆趕回家。也就是不承認允禩是愛新覺羅家的人了,但是因為物質待遇上還是“王”,而又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了,所以搞了個“民王”的名頭。

    但是雍正還是氣不過,又把允禩的“民王”給革了,並拘禁於宗人府,改名為 阿其那。這下子允禩別說王了,連民都算不上了。

  • 7 # 墨韻清寒

    民王是清朝對非宗室封王者之稱呼。此外,凡削去宗籍之王亦視為民王。

    如雍正四年,雍正下令將允禩和允禟以及宗室黨羽的黃帶子撤去,銷除了他們在玉蝶中的名字。不久,遣官告祭奉先殿,正式將允禩、允禟削籍,不入宗室。

    允禩被逐出宗室後,仍然保留著親王爵位。雍正特降旨於宗人府,允禩既然已經離開宗室,就改授予“民王”,凡一切朝會禮儀,均按照民人公候伯例,交給八旗令其管理。

    按禮儀來說,民王的待遇是很好的,但民王的政治地位實際上是無法一概而論的,也是沒有統一規格的,只與其個人情況權勢有關。

  • 8 # 楊亞鋒

    這個特殊稱呼和“九子奪嫡”失敗的胤禩有關。胤禩雖然奪嫡失敗,但是在雍正即位之初,雍正為了穩定大局,讓“總理事務王大臣”協助處理康熙的喪事和政務。一共四個,分別為允禩、允祥、隆科多、馬齊。兩個親王、兩個內大臣。

    雍正為了籠絡允禩,封了他為廉親王,親王爵也算是王爵頂配了。但是到了雍正4年,允禩的親王被改為“民王”,被褫了黃帶,絶了屬籍,強行把他老婆趕回家。也就是不承認允禩是愛新覺羅家的人了,但是因為物質待遇上還是“王”,而又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了,所以搞了個“民王”的名頭。

    但是雍正還是氣不過,又把允禩的“民王”給革了,並拘禁於宗人府,改名為 阿其那。這下子允禩別說王了,連民都算不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三歲半自閉症,徹底崩潰,單親媽媽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