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珂珂愛好歷史

    這個很好理解,我說一下我的觀點吧。

    在進入東周以後,周天子的威信和實力下滑,甚至要向其他的諸侯國尋求幫助。到了春秋末期,各國更是不把周當回事了。

    儘管孔子主張恢復周天子的權威正統,但是無奈周天子什麼也沒有,即便去輔佐他,也沒有辦法恢復周國權威,也實現不了自己的政治願望,倒不如選擇一個更好的更強大的國家。

    這個很好理解,舉個例子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找工作,一個小公司,老闆還是個傻子,發現平臺有限,爛泥扶不上牆,能力再大也不會有什麼成就。與其在這裡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一個更大的平臺,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價值。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 # 福自福地來wjf

    這個問題我想簡單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孔子:在戰國時代,它屬於一介朽儒,名望高是自己吹出來的。孔子是個口頭理論家,沒什麼真才實學,只是一個遊街串巷的空頭文化學者。他長相不雅,頭前奔,走路姿勢也常惹人笑話,等於是相貌也不出眾,給人的印象是不受歡迎。且說話斯文而究古,不爽快,別人也不宜理解和接受,他是一個沒有人緣的人,朋友不多且弟子服師者卻無幾人。

    孔子自持文才高而高傲不訓,一輩子不得第。一生做吏兩次而時不長,五十多年的奔波人生,周遊列國不受人待見,齊魯衛等幾進幾齣始終沒能如己願。奔走十多國不為求學是為求官而不第,沒有一個國家的君臣看重他的,所以他一生鬱鬱寡歡,常常四處碰壁而走頭無路,一生只落個私塾先生而終老。

    尚有一理又徹底限制了他的前程,即是禮與法的較量,也就是儒法兩條路線的認識與鬥爭徹底擊敗了孔家之夢,也就是禮智仁義信和三綱五常的孔孟之道。孔子是復古保守派,一生堅持禮制,夢想復辟舊的社會制度與禮儀來束縛廣大勞動人民,在那個時期,他主張的克己復禮等並不得人心。因為春秋末期與戰國初期,天下列國並舉,群雄四起,在周王朝即將衰亡的前夜,新的改革派已遍地叢生,法家人物推行新政,實行翻天覆地的改革舉措,深得平民百姓的擁護和稱讚。法家的改新制度有益於國家的昌盛,軍隊的強大,百姓的富足。它比孔子的克己復禮強一萬倍。打壓了舊的地主階級和上層建築的封建黑勢力,解放了平民的自由,開發了生產勞動潛力。法家論乃強國富民論。對百姓的貢獻大於禮的力量。所以那時各國的臣民包括周朝的臣民是沒有多少人再願意受到禮的束縛。所以人們不喜歡孔子的所作所為而不被各國看好,是以孔子一輩子沒出息的根源所在。

    孔子成名不在當朝,而是秦漢以後的國家,為了教化萬民,以精神層面上推崇孔孟之學而成名的,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在推崇孔孟之道。

  • 3 # 善若水yfb

    活到今天,你難道還沒有發覺嗎?英雄多半都是死了的。幾千年來的社會不都是:權力的擁有者,他們可以天天談論當年的死李白如何有才,如何得不到重用,但他們同樣不會重用在他們身邊的活李白。

  • 4 # 朝花夕拾long

    盛世儒家亂世兵,試問在亂世儒家是否有能力力挽狂瀾?春秋戰國上下幾百年,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各路大神學者獨領風騷,兵家法家經久不衰,乃至現在仍是國之重器。道家、墨家更是人才輩出。法家的李悝、商鞅,兵家的孫子、吳起等等。鬼谷一脈綜合了當時各領域頂尖人物,像龐涓、孫臏、張儀、蘇秦、毛遂等等。儒家有什麼的頂尖人物?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弟子三千,周遊列國,從山東到湖北,飯都吃不上,還不是回老家辦學收學費,萬般皆下品,他是有多高?儒家思想束縛了華人上千年,忠君愛國,三從四德,把人民都變成了傀儡、木頭。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過一個有用的謀劃?所以說在那個年代儒家是沒什麼地位的,沒人敢用,還是後期出來了個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試問現在還不是依法治國、富民強兵?你用儒家理論治國試試?

  • 5 # 空間青朗

    有帥才者治國,擔當時代興衰。

    有文采者修德,承載千秋福利。

    其人能力有別,擇守用武之地。

  • 6 # 東方傑士

    孔子不是傻瓜,到了他那個時代,天下大亂,周朝已經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孔子當然是看的非常清楚的。再說,大家都拿周朝當猴耍,孔子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專門冷眼旁觀,再加上他的三千弟子,耳目眾多,天下一有風吹草動,他就會知曉,所以,他權衡利弊,覺得去周朝謀取職位是愚蠢之舉,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覺得即使被周朝重用,也成不了氣候,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寧可週遊列國,吃盡苦頭,也不去買周朝的賬。

    他與天下普通人一樣,自然是去扶竹竿,決不去扶井繩!

  • 7 # 小灰LX

    "孔子一生,經歷過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四任周天子。其中周景王和周敬王在位時,是孔子的主要活動期。而周景王是一個昏君,他其他的無道之舉老夫子都能忍受,但是周景王居然挑戰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周禮的核心,這是孔子絕對無法忍受的。

    "周景王的太子叫姬壽,但是卻沒有壽,早早夭折。按規定,接任太子的是嫡次子姬猛,但景王疼愛庶子姬朝,一心想傳位給這個庶子,並且將支援姬朝的大夫盂賓破格提拔,加強姬朝的勢力。景王死後,姬猛與姬朝展開了奪位之爭,最後姬猛是在其他大臣的支援下殺掉盂賓才登基當上了周悼王的。姬猛登基後,姬朝還發動了叛亂,直到姬猛死後,他的弟弟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才將姬朝剷除。這場源自景王的儲君之爭,連綿了二十年,原因就是景王不守周禮,想挑戰嫡長子繼承製的結果。所以孔子怎麼可能去侍奉這樣的周天子?

    "周敬王在這場奪位之爭中最終獲勝,手下的第一功臣是大夫劉卷。這個劉卷也不是什麼好鳥,他任用小人,把持朝政十幾年,孔子提到這個人都氣憤不已,所以周敬王時,孔子也不願意事周。更何況周敬王也是個昏庸無道的天子,孔子公開表示自己就算“乘桴桴於海”,亡命天涯,也不會去找劉卷謀求官職。

    "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奔走天下,他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並不完全是謀不到官職,而是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是個擇主之人,而擇主、擇時、擇勢是後來儒家士人從政的原則。作為儒家的奠基者,正是從孔子這裡開始,君子擇人而仕,擇時而仕,擇勢而仕成為文人士大夫出仕時的衡量標準。正如諸葛亮出仕劉備時,水鏡先生嘆的那樣,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 8 # 晴波泡泡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東周春秋時期,周天子那時候已經是非常式微了。周天子能夠直接控制的地方非常小,春秋五霸(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行方伯之職。依周制從西周成王開始,歷代周天子由歷代周公和召公輔佐,別人也插不了手。也許是這些原因,孔子從來沒有到周國去從政。

    孔子有幾次機會出仕。一次是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很賞識他。但是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陽虎倒是想請孔子出仕。孔子不喜家臣掌政,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5年後,孔子出任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當時,魯國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把持朝政,這與孔子君君臣臣的理念不符。孔子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遭到了季氏的排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孔子擔任大司寇也就短短的兩年,短暫的從政經歷吧。

    孔子周遊列國,途徑衛國,受到衛靈公的賞識,給予厚祿。也是遭人離間,甚至傳出和衛靈公夫人南子的緋聞,不得不離開衛國,再次和從政失之交臂。

    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都不得志,不是遭人嫉妒,就是敬而遠之。也許是太過理想化,與世事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因為沒有長期從政,才專注於研究學問,教書育人,成為先賢宗師。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才得以從政,儒家治理天下近兩千年。那大概已經是孔子去世350年後的事情了。

  • 9 # 飄忽田園塵埃落定

    孔子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輔佐周朝?

    孔子時期,春秋未期,戰國初期!周朝禮制已漸行漸遠!孔子所在的魯國!三公把持朝政,國王已無實權!政令不通,大道難行!即使孔子想力挽狂瀾,怎奈天意難諱!聖人亦無回天之力!

  • 10 # 御前帶刀侍衛

    其實孔子也是個有抱負的人,想幹一番事業。當時的周天子很弱,輔助他也不能重振周朝。從實際考慮還是要依賴諸侯國,而且諸侯國要是按孔夫子的理想去做,是可以匡扶周朝的。所以輔助實力強大地諸侯去對付其他諸侯以待恢復周朝舊制才是他的想法

  • 11 # 不吃貓的魚1128

    關注過孔子的人都知道孔子有個特點,就是他一生以維護周禮為已任,提倡“尊君忠王”,但卻從沒有想過要去事奉周天子。這與老先生的一貫作風不相稱,給人非常奇怪的感覺。

    孔子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他有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果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他寧願不出仕。老先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他不會去一個無法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地方去從政的。

    孔子極端重視“禮”。他說“民之所生,禮為大”。如何恢復周天子的權威?只有透過恢復周禮,人人各安其分,人人按周禮辦事,才能恢復到西周初年“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太平盛世。但是,西周奴隸制是一種被歷史拋棄的腐朽制度,已經不可能開歷史的倒車了,所以孔子的這個主張註定是無法實現的。

    孔子也是尊君的。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中的大人,就是周天子。但是孔子對天子也是有要求的,他主張天子要“節用而愛人”,天子也是要受到一定約束的。天子不按周禮辦事,孔子也是很看不慣的。這是老先生的骨氣,也是他的倔強。

    縱觀孔子一生,他並不反對出仕。他自己在魯大陸亂時,也去齊國投奔過齊景公;在魯國平定內亂後,魯定公對孔子比較支援,老先生不也出來擔任過大司寇嗎?楚昭王派人來迎孔子,孔子不也準備去了嗎?所以,有了適合的政治環境,老夫子也是要出來做事的。

    孔子一生,經歷過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四任周天子。其中周景王和周敬王在位時,是孔子的主要活動期。而周景王是一個昏君,他其他的無道之舉老夫子都能忍受,但是周景王居然挑戰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周禮的核心,這是孔子絕對無法忍受的。

    周景王的太子叫姬壽,但是卻沒有壽,早早夭折。按規定,接任太子的是嫡次子姬猛,但景王疼愛庶子姬朝,一心想傳位給這個庶子,並且將支援姬朝的大夫盂賓破格提拔,加強姬朝的勢力。景王死後,姬猛與姬朝展開了奪位之爭,最後姬猛是在其他大臣的支援下殺掉盂賓才登基當上了周悼王的。姬猛登基後,姬朝還發動了叛亂,直到姬猛死後,他的弟弟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才將姬朝剷除。這場源自景王的儲君之爭,連綿了二十年,原因就是景王不守周禮,想挑戰嫡長子繼承製的結果。所以孔子怎麼可能去侍奉這樣的周天子?

    周敬王在這場奪位之爭中最終獲勝,手下的第一功臣是大夫劉卷。這個劉卷也不是什麼好鳥,他任用小人,把持朝政十幾年,孔子提到這個人都氣憤不已,所以周敬王時,孔子也不願意事周。更何況周敬王也是個昏庸無道的天子,孔子公開表示自己就算“乘桴桴於海”,亡命天涯,也不會去找劉卷謀求官職。

    在當時不事周的人很多,不止孔子一個。衛國的史魚和蘧伯玉就是和孔子志同道合的君子,孔子稱讚史魚“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兩個人都是和孔子一樣,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的人。

    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奔走天下,他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並不完全是謀不到官職,而是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是個擇主之人,而擇主、擇時、擇勢是後來儒家士人從政的原則。作為儒家的奠基者,正是從孔子這裡開始,君子擇人而仕,擇時而仕,擇勢而仕成為文人士大夫出仕時的衡量標準。正如諸葛亮出仕劉備時,水鏡先生嘆的那樣,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也可以對孔子說一句:老夫子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時,惜乎哉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奇趣外星客》和《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哪部好看?為何?